他是張獻忠養子,卻在亂世之中成為了南明重臣、民族英雄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Andy Victory
明清易代,神州陸沉。中華大地上風雲突變,波濤迭起,這一時期,階級鬥爭和民族征戰都達到高潮,又融合交匯在一起,演繹了一幕幕可歌可泣,驚心動魄的壯麗史詩。
明清之際各方面人物當中,李定國無疑是其中最耀眼的巨星之一。他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壓迫的英雄;清初是抗擊滿洲貴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統治的傑出統帥。所謂時勢造英雄,而真正的英雄人物面對歷史長河中的驚濤駭浪依舊勇往直前、毫無懼色,勇敢而決然地承擔起時代賦予他的使命。
一、大明祚衰失其鹿,天下群豪共逐之
明朝末年封建統治已經極度腐朽,尖銳的社會階級矛盾最終導致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張獻忠、李自成崛起於陝北,出身在綏德的漢子李定國也在明崇禎三年(1630年)投身到席捲大江南北的起義浪潮中,隨張獻忠轉戰四方。二十四歲時,被張獻忠收為義子,並被封為安西將軍,成為大西軍內的重要將領。
但1644年滿清入關,改變了李定國和同時代人的命運,歷史賦予了李定國更偉大崇高的使命——反抗滿洲貴族的民族征服和壓迫,挽救天下蒼生。
二、胡風南渡盡草偃,大義捐嫌王出滇
1644年,滿清入關,全國形勢風雲突變,南明弘光政權和李自成大順政權在其打擊下瓦解,1646年,滿清派兵入川,張獻忠戰死,大西軍潰敗四散。孫可望、李定國收拾殘局,進入雲南,平定土司沙定州之亂,建立了新的抗清基地,積蓄力量,厲馬秣兵以待和清軍再決雌雄。
而在此同時,南明永曆小朝廷的處境卻江河日下,已是走投無路。從全國抗清大局出發,孫可望、李定國等毅然捐釋前嫌,決定和南明朝廷合作,歷經波折後孫可望獲封秦王(後李定國獲封晉王,劉文秀獲封蜀王)。1652年(永曆六年),永曆帝進入安龍,大西軍扶明抗清的局面正式形成。
縱觀南明歷史,我們不難發現,被明朝官紳視為「流寇」的大西軍和大順軍余部和原先的「海賊」鄭氏卻一直是抗清大業中的中流砥柱,他們的領袖人物一直為抗清事業披肝瀝膽,竭盡忠貞,在南明朝廷的排擠和猜忌中毅然扛起了抗清大旗。
反觀南明的軍閥如四鎮、左良玉者,卻毫無戰鬥力,往往勇於內鬥,怯於抗清。即使如史可法、何騰蛟這些青史留名的忠烈之士,也不能拋棄偏見,聯合農民軍抗清。指望這樣腐敗昏庸的政權承擔起反抗民族壓迫的重擔,豈非是痴人說夢?
三、一身轉戰千里路,只手曾擎半壁天
自清兵南下以來,各地的抗清鬥爭風起雲湧,卻差不多都以失敗告終。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南明朝廷自身的腐敗,及內部的紛爭。而大西軍和南明朝廷的聯合開創了抗清的新局面,給日薄西山的永曆朝廷增添了活力,漢族和西南少數民族在反清鬥爭中大展雄風,南明歷史開始了一個新的階段。
1652年,大西軍發動全面反攻,東攻湖廣,北出四川。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連連奏捷,一路勢如破竹。李定國與孫可望合力取靖州大捷,而後李定國入桂,分兵三路合攻桂林,取得了桂林大捷,迫使四大漢奸降王之首的定南王孔有德窮蹙自殺。清平南、靖南二藩也如驚弓之鳥,狼狽逃竄。
而後李定國又領兵赴湘,格斃敬謹親王尼堪(努爾哈赤的孫子,廣略貝勒褚英的兒子,是滿清的理政三王之一),取得衡州大捷。「東珠璀璨嵌兜鍪,千金竟購大王頭」,全軍齊唱《滿江紅》,李定國以雷霆萬鈞之勢收復桂、湘,力斬二王,使天下思明之心重新振奮。
黃宗羲曾說:「逮夫李定國桂林、衡州之捷,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以來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敗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我們不難想像他和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在聽到桂林、衡州大捷時那種欣喜欲狂、奔走相告的情景。
李定國揮軍轉戰千里,連殺清朝二王,這說明南明軍事力量足以和滿清匹敵,只要內部團結一致,恢復河山指日可待。
四、諸葛無命延漢祚,武穆何甘止朱仙
隨後的內亂又一次葬送了漢家江山。孫可望在前期是位出類拔萃的人物,後來權欲熏心起篡奪之意。李定國立下赫赫戰功之後,更引起他的嫉恨。最終,他和李定國反目成仇,二十餘年的兄弟情誼被孫可望一筆勾銷,聯明抗清以來前所未有的復興良機成曇花一現。
李定國為顧全大局,退入廣西、雲南,殫精竭慮地繼續經營反清事業。1653年(南明永曆七年)和1654年(南明永曆八年),李定國兩次與鄭成功相約合力進攻廣東。鄭成功卻敷衍拖延,致使李定國孤軍奮戰,兩次入粵皆無功而返,李定國對此相當失望。
在李定國為反清復明披肝瀝膽時,孫可望卻加緊搶班奪權。1656年(永曆十年),李定國奉密詔,迎永曆帝入雲南,將朝廷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獲封晉王。次年孫可望引兵攻昆明,但他的倒行逆施已經讓眾將離心離德,部下紛紛倒戈,孫可望大敗而歸,如喪家之犬,倉皇投降清朝,以雲貴虛實盡告清軍。南明也在這次由他挑起的內訌中遭到嚴重削弱,加之李定國在後期一系列政策上的失誤,最終導致大局逆轉。
1658年(明永曆十二年)2月,清軍大舉入黔、滇;11月,李定國與清軍激戰於盤江不勝。1659年(明永曆十三年)初,吳三桂、洪承疇攻入昆明,危急關頭晉王為奸臣蒙蔽,錯誤的選擇了退守滇西。此舉讓南明軍徹底失去了鬥志,兵敗如山倒。
南明中興的希望從此幻滅。無休止的內耗使晉王難以大展宏圖,也最終拖垮了南明。
五、華夏魂隨大王去,怒江水共彩雲飛
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二月,清軍渡過怒江逼近騰越州,晉王在永昌磨盤山設伏,擬力挽狂瀾,一舉殲滅吳三桂主力。這是李定國最後的機會,也是南明政權最後的機會。但緊要關頭卻有漢奸告密,南明軍士浴血奮戰,最終獲得一場慘勝。「磨盤戰地人猶識,磷火常同日色鮮。」磨盤山戰役有三分之二的明軍戰死,清軍也損失慘重,被迫撤退修整。
從磨盤山撤退後,李定國率領部分軍隊撤退到雲南邊境地區,永曆帝則被迫進入緬甸,雙方失去了聯繫。在山窮水盡的竭蹶逆境,李定國、白文選等南明將領依舊堅持鬥爭,積極聯絡永曆朝廷,並親率軍隊至緬甸試圖迎接永曆帝。
無奈永曆太過懦弱,緬人又言而無信,吳三桂率兵逼近緬甸,最終永曆落入清人之手,1662年(明永曆十六年)四月,吳三桂殺永曆帝於昆明。噩耗傳來時,李定國傷心備至,捶胸大哭。擁明抗清的旗幟既倒,再無回天之力。不久晉王憂鬱成疾,死於景線,時年四十七歲,臨終前他依舊叮嚀兒子:「寧死荒徼,無降也!」一代豪傑終於齎志以歿。
歷時二十年漢族和其他民族(如西北等地的回族、西南等地的多種少數民族)百姓反抗滿洲貴族征服鬥爭終歸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內部矛盾重重、勾心鬥角,嚴重分散了抗清力量。滿洲貴族不僅代表著一種比較落後的生產方式,而且兵力和後備兵員非常有限,單憑自己的八旗兵根本不可能征服全國,漢族各派抗清勢力的失敗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打倒了自己。如此悲劇,實為後世所痛惜深憾。
六、板蕩膻腥忠貞顯,江山代代頌英賢
在順昌逆亡的歷史法則面前,並非僅僅只有唯唯諾諾的被動認同,在歷史的前台叱吒風雲的英雄豪傑,不甘屈從,義無反顧,前仆後繼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竭蹶之中仍然毫不動搖,屢躓屢起,力挽狂瀾於既倒,欲扶大廈之將傾,還有什麼比這更觸動人心的呢?
「魯戈莫挽將頹日,敢望千秋青史傳」,縱觀晉王生平慷慨事迹,他的民族氣節,他的軍事才華,還有他令人扼腕的悲劇命運,三百餘年後,依舊令人心潮彭湃,無比景仰。
如果不是孫可望私慾膨脹,排除異己,如果不是鄭成功私心自用,錯失良機,如果……也許,真的可以力挽狂瀾,恢復山河。
歷史沒有如果,李定國最終還是像他崇拜的文天祥、張世傑、諸葛亮一樣,帶著無限遺憾、千般不甘,永遠地走了。人已逝,業隨風,但他矢志抗清的民族氣節,窮且益堅的不撓鬥志,必將不斷激勵後世人民為反抗壓迫而獻身!
※被朱元璋稱為張良的劉伯溫,最終結局遠不如張良逍遙自在
※歷史上的今天:一個私生子出世,二十年後打出華夏民族輝煌一勝
※美國南北戰爭中「美元先生」大肆印刷假鈔,竟然沒有被處罰判罪?
※被清廷授勛的德國炮艦:傳奇炮艦伊力達斯號的前世今生
※歷史上的今天:一位至今被抹黑的將軍,打出明朝揚威東亞的大捷
TAG:歷史派 |
※寧死荒外不降清!張獻忠的養子,竟成南明的柱石
※他被稱為南明最好皇帝、中興明朝的希望,其實真的太誇大!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乃是千古罪人,但剛開始時,南明君臣為何對他稱頌不已
※南明最具戰略眼光的抗清真英雄,齎志以歿的南明大忠臣,以死效國
※把南明永曆皇帝獻給吳三桂的緬甸國王有多狠?結局如何?
※外號小闖王,此人的犧牲,標誌著南明滅亡、華夏民族被打斷脊樑
※兩漢、兩宋間的亡國之君和開國之君是何關係?南明4帝世系如何,誰是正統?
※把南明永曆皇帝獻給吳三桂的緬甸國王是誰?遭報應了嗎?
※貴州小地方,南明皇帝將之改名,很霸氣,清朝人又改,意思全變了
※南明趙子龍,三百輕騎破清兵數萬,他也完成百人斬!
※南明皇帝朱由崧:偶然的謝幕人
※南明王朝第二任帝王是誰是個好君主嗎?
※避難雲南果敢同胞,本是南明後裔,最想重做中國人!
※他是外國人,卻是南明特使,最後身葬中越邊界線
※自己的老婆和別人的孩子是真是假,南明三大案看似荒唐卻影響深遠
※南明英烈傳:明末十大抗清英雄,個個都讓清兵頭疼
※南明擎天一柱,卻是被埋沒的抗清英雄
※明朝降將,擒殺南明帝王朱由崧,屢敗鄭成功
※中國「現代才子之鄉」,「江南明珠」——江蘇宜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