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女人的衣櫃永遠都不夠用,那要是回古代的話怎麼辦?

女人的衣櫃永遠都不夠用,那要是回古代的話怎麼辦?




元旦放假三天基本沒閑著,每天都要跑去商場買年貨,而越是到年底,這商場的促銷就越激烈,我就越忍不住「刷刷刷」。買衣服的時候挺高興,回到家之後就愁死了,因為租的房子里,衣櫃實在太小了,買的簡易衣櫃也放不下我日益增長的衣服,收納成了一件愁人的事情。男朋友一直在旁邊埋怨我,說我只買衣服又不處理舊衣服,搞得衣櫃都不夠了。我就想說,誰不知道,女人的衣櫃是永遠不夠用的!於是他提出了一個問題,那你要身在古代,沒有這些儲物的衣櫃怎麼辦?好吧,今天就來寫寫古人都是怎麼收納的!





「買買買」是女人天生的「魔咒」,無論古今




其實古人在儲物上與我們今人一樣,也會選擇箱子、柜子這樣的傢具。

箱、櫃的發明年代不洋,但在商周已有使用,當時不叫箱、櫃。古書中記載為「櫝」或「匱」。



箱、匣





古代的「箱」是專指馬車內存放東西的用具。《說文解字》中這麼描述:「箱,大車牡服也。」《毛詩故洲傳》: 「箱,大車之箱也。」這種叫法一直沿用到戰國時期。



目前發現年代較早的衣箱,是在河南信陽長台關戰國墓出土小櫃和在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漆木衣箱五件,櫃蓋隆起作弧形,蓋和櫃身四角做出凸出櫃身的把手,易於搬抬;分別彩繪有扶桑、太陽、鳥、獸、蛇和人物等各種圖案。







曾侯乙墓出土的

二十八宿圖漆衣箱




古代還有專用於盛物的匣,形制與櫃無大的區別,但比櫃小些。《六書故》中稱:「今通以藏器之大者為櫃,次為匣,小為櫝。」

但自兩漢起,直至隋唐時期,匣和櫃仍然沒有明確的區分,在古書中常有匣、櫃混稱的記載。

如唐書法家徐浩《古迹記》:「武延秀得帝賜二王真跡,會客舉櫃令看。」可見文中的櫃其實是匣。因為按今人的概念,櫃大而匣小,一個人是舉不起櫃的。




漢代時,還已有了區別於箱、匣的小櫃。河南陝縣劉家渠東漢墓出土陶瓷明器中有一件綠釉陶櫃模型,就很典型。

而此時「箱子」作為一種傢具名稱,是指形體較大,多用於收存衣被的盛物傢具,形制與戰國前的柜子相同,後來又改叫「巾箱」或「衣箱」。




箱匣類傢具都是便於移動的儲物器具,種類也較多,古代曾有箱、籠、篋、笥等品種,其中,籠、篋、笥都是竹編或藤編的箱子,形制上有方圓、疏密的不同,用於放衣服、放書。




對於明清之前的木箱來說,式樣不算多,但是箱上的裝飾很有朝代特點。宋代的箱子就很精緻。1956年蘇州市虎丘公園在維修虎丘塔時發現宋代楠木木箱一件,長37.8cm,寬19.2cm,高21cm,各部接縫處都鑲包銀質鎏金花邊心,並用圓形小釘釘牢,箱口搭連處掛扣著一把鎏金鏤花鎖,鑰匙掛在鎖上。




籠、篋、笥等名稱在宋代就不流行了,明代時,凡藏物有蓋、有底的傢具都叫箱。




而自從明代起,匣也是指體積小、做工精細、專門盛放較貴重物品的小盒,也可稱為「小箱」。

明代的(征字通》稱:「藏物有底蓋者皆曰箱。」清代李漁指出:「隨身貯物之器,大者名曰箱籠,小者稱為篋笥」,並說明皮革、竹、木料是主要的製作原料,須配備銅製或鐵制的飾件。




明清時期,這類小傢具的品種很多。如一種盛放梳頭用具的小木匣,古代叫「奩」;裝官印的木箱,叫官印箱;裝珠寶錢的枕箱;裝文具的書箱等;裝茶葉的木匣,等等。

按照儲藏物品的不同,可分為衣箱、書箱、藥箱、百寶箱、印箱、轎箱和梳妝用的官皮箱等,這些木箱成為家居生活不可缺用少的傢具。




書箱





作為古代書香門第不可缺少的一樣傢具,書箱的作用太大了,因此有一件好的書箱就十分重要了。

除了可以用它盛放書籍之外,在外出時,又可以用來攜帶書籍,十分方便。因書箱常與文人做伴,所以它也成了有知識、有身份的代名詞。從整體上看,書箱顯得十分靈巧,非常便於搬運。最初的書箱較粗糙,到了明清時期,書箱的工藝才有了很大改觀。





書箱的雕飾,大多紋飾高雅、嚴謹,在箱外壁,滿工雕琢花卉紋,密而不亂,甚至有的局部花卉可以活動,由此可以看出匠人的構思巧妙。書箱上的點睛之筆在於銅活,在製作書箱時,四周要施以銅件加固,兩側安裝銅把手,比如有的書箱上的銅活為雙魚形,取「年年有餘」之意,花紋精雕細刻。書箱為了便於提攜,在兩側都會裝飾銅拉手。







清代 黃花梨書箱




書箱一般以楠木、紫檀、樟木、花梨等硬木製成,一般是前面開活門,適合用來存放大部頭的線裝書,規格則視書籍的大小多寡隨形而定。

箱面通常都刻上藏書的名稱及冊數、藏書人身份等內容,便於檢索。還有一種書箱,便於存放書信。




官皮箱





古代女子存放梳理和化妝用品時,往往會用到一個小箱子,那就是官皮箱。它也被稱為「梳妝匣」,是古代女性出嫁必備的嫁妝之一。

不要被它的名稱所迷惑,官皮箱並非官用,也不是皮製,說起它的由來,要從宋代鏡箱講起。




鏡箱是存放和使用鏡子的專用器具。作為鏡子的伴生物最初出現的是鏡架。如東晉畫家顧愷之所繪《女史箴圖》上,一梳理頭髮的女子的前面就設一立桿,桿有底座,頂端掛有鏡子。魏晉時期,人們以席地坐為生活方式,故鏡桿較高。傢具發展到宋代時,人們已由席地坐轉變為垂足坐,故梳理者用鏡便從地上轉移到桌上,前朝出現的立地式鏡架也隨之消失。





顧愷之所繪《女史箴圖》




從現有資料看,宋代的鏡架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貼架式,鏡子背倚在斜撐上;二是鏡台式,宋人畫冊保留的《半閑秋興圖》和河南白沙宋墓壁畫上有其形象,算是一種台座式鏡架;三就是是鏡箱,宋代的鏡箱曾在江蘇武進的南宋墓出土過,這是一種理想的組合型傢具,因為其功能既可照鏡,又能藏鏡,而且所需梳篦、刷子、粉黛等化妝用品均可置入抽屜內。明後,鏡台式鏡架也使用了抽屜,至於鏡箱我們從萬曆時期刊出的《魯班經·匠家鏡》所記載看,當時的鏡架和鏡箱已連為一體,並可自由摺疊安放在箱體里,其結構合理,使用起來也很方便。





那麼,為什麼鏡箱後來就發展成為「官皮箱」呢?

對於這個名稱的說法,歷來都沒有確定的答案。一個比較廣泛認同的觀點認為,「官皮箱」一開始指的確實是

官家用的箱子,可能牛皮所做,主要用來盛裝貴重物品、官方文件或者是文房用具。由於其攜帶方便,常用於官員巡視出遊之用,故匠師俗稱「官皮箱」。後來,官皮箱的實用被民間百姓所喜愛,因此它便走出官府,成了人們收納化妝品的盒子。






黃花梨嵌百寶嬰戲圖官皮箱





官皮箱一般體量較小、製作精美,作為一種小型儲物傢具,雖然它形體不大,但結構複雜,一般是由箱體、箱蓋和箱座三部分組成,在箱體前邊設有兩扇門,裡面有抽屜若干,在箱子兩側安提手,上有空蓋。在官皮箱蓋下有一個淺淺的平台,它可以用來放置鏡台,也可以將妝鏡支起,方便女子梳妝。

下面大大小小的抽屜可以用來收納梳篦、首飾等女性的日常用品。部分官皮箱具有十分巧妙的設計特點,帶有夾層、暗室,可以用來存放貴重的物品和文件。




衣箱





衣箱是用於存放衣物的箱子,衣箱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存在。其形制多為方形,正面有銅把手,兩側也有把手。

有些衣箱為了避免磕碰損傷,還會在四角包裹上銅。在衣箱正面多飾有如意雲紋,可以上鎖。

衣箱正面對開兩門,裡面安著數個抽屜,衣箱頂上有蓋,在箱蓋放下時正好扣住兩門。箱兩側有銅製作的提環。





在工藝製作上,明代有自己鮮明的特點。代表作就是黃花梨衣箱,造型古樸大方,通體包鑲多塊銅面葉,在保持堅固的基礎上,又平添了許多華貴之感。清代的工藝水平也非常高,十分講究用料,而且製作工藝精細,造型別緻美觀,使人產生一種精美絕倫的感覺。

除了實木材質以外,古代也有皮箱,在皮上塗漆描花,裝飾十分華麗。戰爭年代時,皮質耐磨防磕碰,因此在行軍中常常可以見到這種皮箱。







明崇禎 紅漆描金龍鳳呈祥紋大衣箱




河南方城鹽店庄曾出土了一件石櫃,櫃分兩層,上有蓋,下有短足,每層櫃屜兩側安提環,便於搬提。這種器物應叫套箱,用來盛裝行李,出門旅行時令僕人挑著隨行。宋人《春遊晚歸圖》中就畫有挑夫挑箱子的情節。






宋代《春遊晚歸圖》




衣箱大多為長方形,多數情況下還是會選擇用防蟲效果頗佳的樟木製成。

最大號衣箱又名躺箱,長可以達到2米余,高寬各近1米,箱底帶座或可推動的木輪。

箱蓋有全部打開的上刀蓋或半刀式的馬蹄蓋兩種形式。箱內安有樟木格屜,可分層儲放衣物。箱身兩端有粗大的銅環,畫頁大如面盆。這種躺箱專門用於儲放貴重的大件衣物。




櫃、櫥





柜子在古代跟匣很長一段時間是差不多的。櫃在古代又稱匣、匱、匿。《說文》中提到:「匱,匣也。」《六書故》:「今通以藏器之大者為匱,次為匣,小為。」《愍命》中有:「藏瑁石於金匱兮,捐赤瑾於中庭。」這是說把瑁石放於盛黃金的匱子里,反把美玉扔在屋地下。




唐代時已出現能存放多件物品的大柜子。

如《杜陽雜編》載:「瑪瑙櫃,方三尺深,色如茜,所制工巧無比,用貯神仙之書置之帳側。」文中所載瑪瑙櫃,是鑲嵌著瑪瑙的柜子,專門用來存放書籍。




具有現代含義的立櫃、躺櫃,出現於南北朝隋唐時期。

武周定州刺史孫彥高,在州城被突厥攻破後,「乃入櫃中藏」。宋人寫的傳奇小說《開河記》說,隋朝開河都護麻叔謀好食小兒,嚇得附近百姓都把小兒藏在木櫃中。這種能藏人的櫃,即由前代的簏演變而來。





唐朝大臣王伾「唯務金帛寶玩。為無門大櫃,上開一孔,使足以受物,夫妻寢止其上」。這種沒有門,上面能睡兩個人的大櫃,應該是橫卧式的躺櫃。





兩晉時,將一種前面有門、用來存放物品的傢具叫做「廚」二有人認為廚是由漢代的幾發展而來的,依據是山東沂南漢畫像石中的雙層疊置的幾就是專門用來存放東西的。以後,多層疊置的幾演變成架格,之後又在架格的左右和後面裝上圍板,前面安上櫃門,就形成了櫥的基本形制。

在席地而坐的時代,櫥的高度大約不足1米,面板上還可放置物品。





清 紅木雕人物櫃




在高型傢具流行時,櫥的高度又增加了,成為立櫃了。

明末方以智在《通雅·雜用》卷三十四中說:「今之立櫃,古之閣也一」《補筆淡》:「大夫七十而有閣。天子之格左達五、右達五。閣者,板格以庋膳羞者,正是今之立櫃。今吳人謂立櫃為廚者,原起於此二以其貯食物也,故渭之廚。」




明代的櫥和櫃,都是用來存放物品的大型傢具。一般認為,櫥比櫃小些,寬度大於高度,頂部採用面板結構,面板和櫃門主要看面,既可當案來用,又可存放物品。

櫃的體積高大,特點是高度大於寬度,櫃頂上沒有面板結構,櫃門是主要看面,開兩門,櫃內裝樘板數層。兩扇櫃門中間有立栓,櫃門和立栓上裝有銅飾件,有時上鎖,為居室中必備的傢具。

但有的櫃與櫥在形制上區別不大,基本上市有人叫櫥,也有人叫櫃,這其實是人們的習慣叫法。




還有一種具有櫃和櫥兩種功能的傢具,叫櫃櫥,形體不大,高度相當於桌案,柜上的面板可作桌面使用。面板下安有抽屜,在抽屜下安有兩扇對開的櫃門,內裝樘板,分為上、下兩層,門上有銅質飾件,可以上鎖。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不帶側腳收分的櫃櫥,這種櫃櫥四條腿全用方料,櫃面四角與四條腿的外角平直,高度與桌案大體相同。




明清櫃有很多種類型架格、亮格櫃、圓角櫃、方角櫃、萬曆櫃、悶戶廚等等。




架格





架格是以四根立柱為足,取橫板將空間分隔成幾層,用以陳置、存放物品的傢具。多用來放書籍,因此也常被稱為「書架」或「書格」。

有的架格本身無足,用兩個小几做腿,把架格架起來,這種形式的可以說是架格的一種變體。




明式架格一般都高五六尺,大多四面透空,依其面寬安裝通長的隔板,每格或完全空敞,或安券口、圈口、欄杆、透欞等,其製作有簡有繁,既增加了使用功能,又不破壞透空的藝術效果。




清代架格則常常將左右及後面用板封死,並在格下的抽屜和櫃門多刻上煩瑣的花紋,有的花紋帶還有明顯的西洋裝飾風格,構思獨特,工藝精湛。

在清雍正時期則開始流行用橫、豎板將空間分隔成若干高低不等、大小有別的格子的形式,這種格內屜板高低錯落,俗稱「博古架」或「百寶格」,專用來陳放文玩古器,放在書房、客廳雅緻非常。





清代 酸枝木多寶




多寶槅是架格類傢具中的一種,其造型特點是將架格的空間分割成大小不同、高低錯落的多層小格,擺放在書房中,同樣是用於陳放文玩古器。多寶槅的名稱不只來源於多格的造型結構,還出於格層有大小短長之變化,每件珍寶都佔有一格,使多件寶物聚集一起的緣故。




多寶槅在清代雍正年間極為流行,但式樣與明代稍有不同。明式多寶槅大多做成四面透空,而清式則將左右及後面用板封閉。多寶槅大部分見於宮廷或官府,民間大戶人家也有使用。它的作用主要是為了裝飾與陳設。




圓角櫃、方角櫃





圓角櫃的許多部件用圓料製作,頂部有突出的圓形線腳,四腳是內方外圓的,四框外角也是圓的,故名圓角櫃,也可稱為圓腳櫃。

此種櫃多用較輕的木料製作,外表上麻灰,再罩紅漆。儘管採用輕質木料,但因形體高大,又加上表面漆灰較厚,重量仍很大。





明代 圓角櫃



圓角櫃的四框與腿足不分開,各以一根圓料製作而成,側腳收分明顯。門與櫃體不以合頁結合,而是採用木門軸直接插入。既轉動靈活,又便於拆卸。圓角櫃有兩門的,也有四門的。四門圓角櫃形式與兩門相同,只是寬大一些。靠兩邊的兩扇門不能開啟,但可摘裝。




方角櫃簡稱「立櫃」,是四面垂直沒有側腳的一種柜子。方角櫃基本造型與圓角櫃相同,不同的是櫃體垂直,四條腿全用方料製作,一般與櫃體以合頁結合。

方角櫃的體形是上下同大,四角見方,門的形式也和圓角櫃一樣。櫃頂沒有櫃帽,四角為直角交接,櫃體也是上下垂直,櫃門是用明合頁的樣式。





清光緒浙江榆木紅漆描金人物博古花草方角炕櫃




方角櫃常見的樣式有兩種,一種是「一封書式」;另一種是「頂箱立櫃」。「一封書式」頂部無箱,只有柜子; 「頂箱立櫃」式在柜子上面有箱,並與柜子成對組合,所以也被稱為四件櫃。四件櫃的大小相差很大,小的可以炕上使用,被叫做「炕櫃」,大的高達三四米。




頂箱櫃、悶戶櫥





頂箱櫃是中式傢具中的大件,原是方角櫃的一種樣式,但後人對其進行改造,使其從方角櫃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獨立的櫃類。頂箱櫃又被稱為四件櫃,因為完整的柜子由四件傢具組合而成,故而得名。




頂箱櫃最早出現在明後期,到清代開始興盛。頂箱柜上面的小櫃與下面的立櫃相連,一豎到底,所以也稱作頂豎櫃。

頂箱櫃的造型很穩重,盡顯端莊大氣,而且容量也大,廣泛被上層社會所用。使用時可以兩個組合擺放,也可拆分成左右各一的樣子擺放。明式頂箱櫃的原料多為黃花梨木,這種名貴木料將明式傢具簡潔的工藝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清代頂箱櫃多採用紫檀製作,更加貴重。




悶戶櫥是一種承置物品和儲藏物品的傢具,具有雙重功能。

悶戶櫥的桌面下有抽屜,抽屜下還有「悶倉」。在悶倉存放、取出東西時都需先取出抽屜,所以稱為悶戶櫥,在南方並不多見,北方使用得較多。






明代黃花梨二聯悶戶廚




悶戶櫥的樣式與桌案差別不是很大,悶戶櫥櫥面下安裝的抽屜有多有少。兩個抽屜的稱為聯二櫥。還有三櫥、四櫥的,但不管是二櫥、三櫥還是四櫥的,都只是悶戶櫥的一種形制而已。悶戶櫥與一般桌案一樣的高度,櫥面可以用來當作桌案。




參考資料:

《明清傢具式樣圖鑑》 共勉;《賞玩系列叢書 古典傢具》孔德尚著;《故宮博物館藏明清宮廷傢具大觀 上 》胡德生。















轉載請註明來源:一本正經說歷史

(ybzjlishi)





關於我:一本正經說歷史(ybzjlishi)






本訂閱號避免調侃式的歷史,用客觀的態度說清歷史。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歷史消息,歡迎大家留言談合作事宜,謝謝!






PS


如遭遇惡意舉報,聯繫不到「一本正經說歷史」微信公眾號的話,記得去微博上找我!謝謝各位粉絲的大力支持!


微博賬號名稱:佟佳-額爾瑾





如想看本公號作者的原創文章可點擊下方標題:





清宮女人

|

金枝欲孽

|

美國大選

|

野史

|

金瓶梅

|

抑鬱病

| 民國電影 |

日本「蘇妲己」

|

古人朋友圈| 古人過生日

|

古人吃飯

|

家法

|

武則天

|

自行車

|

餃子

|

太醫和御醫

|

古代火箭

|

大美人掛曆

|

大哥大

|

BP機

|

北京北站

|

古代速食麵

|

五子棋

|

古代西方奴隸

|

洋人學中文

|

古人住宅

|

饅頭or包子?

|

古代小孩兒

|

「公安」還是「警察」

|

九一八

|

古代師徒制

|

乾隆爺的中秋節

|

杭州歷史

|

開學日子

|

清末照片

|

袁世凱

| |

雨夜屠夫

|

文人騷客

|

另類君主

|

呂不韋

|

五星紅旗

|

古代詩人

|

奧運會

|

古人罵人

|

老虎吃人

|

古人睡覺

|

積水潭

|

康有為

|

非我族類

|

古代菲律賓

|

香港警察

|

血戰喜峰口

|

印度「阿三」

|

民國「強姦女學生案」

|

受虐狂人

|

禁毒史

|

歐盟

|

性虐教父

|

蘇秦

|

古代下大雨

|

容嬤嬤

|

科舉

|

高考

|

中國勞工

|

古代孩子們

|

宋太宗強姦小周后

|

熙寧戰爭

|

中世紀歐洲

|

九二共識

|

打屁股

|

下跪

|

地鐵

|

民國「抓嫖」

|

梁啟超

|

弘皙逆案

|

雍正與西陵

|

明末與後金

|......













或者掃下面二維碼,加入讀者群一起談笑風生~








如果覺得文章還不錯,可以點擊下方打賞我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本正經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回顧一下民國時的電影審查制度,其實也挺有意思的!
看著老照片里舊時的春節氣氛,我懷疑自己過了個假年......
一本正經說歷史給您拜年,發紅包啦!
這部刑偵廣播劇幾乎陪伴了80後的童年,有多少人因為它迷上刑警!

TAG:一本正經說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用過的人都讚不絕口,定製衣櫃到底好在哪裡?你真的知道嗎?
卧室還再用大衣櫃嗎?那你不如這樣做,實用還不佔空間!
衣櫃的裝修不要再到房頂了,聰明人都這樣做,又實用又美觀
為什麼別人家的衣櫃看起來總是那麼好看?那麼能裝?
沒有衣櫃?不要慌,牛人教你怎麼整衣服!
衣櫃還可以這樣裝,也是長知識了,怪不得別人家都那麼好看!
有錢人卧室都不買衣櫃了,他們讓裝修師傅這樣做,太聰明了
永不過時的經典時尚,女人的衣櫃里怎能沒有它
小戶型安衣櫃空間不夠大?那是不懂裝修,聰明人都用這種衣櫃!
裙子是夏天必不可少的,你的衣櫃里還沒有嗎?
據說,精緻的女孩都不會有這四種衣服,你的衣櫃裡面有這幾款嗎?
不懂這些,你還敢說你會選衣櫃?
有錢人從來不買這種衣櫃,聽老師傅一說,才知道這麼不耐用
裝修經驗:這種衣櫃聰明人都不買,用過了都知道太坑了,真不實用
原來真絲連衣裙這麼美,不吃飯也要買,快看你的衣櫃里有沒有?
小卧室衣櫃早就不用買了,現在有錢人都裝這種代替,真的很聰明
這樣裝修出來的衣櫃,連老師傅看了都忍不住稱讚,實用又方便!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設計這種衣櫃?好看又實用,回家我也要裝
為什麼有錢人家裡都不裝這種衣櫃?浪費錢又不實用,還好知道早了
卧室再也不要買衣櫃了,現在有錢人都興這樣設計,真的太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