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學而知之與生而知之,自知無知才是知識的起點

學而知之與生而知之,自知無知才是知識的起點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里寫了幾個關於孔子博學多知的小故事,其中一個說:

吳國討伐越國,攻克越國首都會稽,得到一節骨頭,有車那麼長。

學而知之與生而知之,自知無知才是知識的起點

吳國專門派人前來前來請教孔子說:「什麼骨頭最大?」孔子說:「大禹在會稽山召集群神,防風氏最後到,大禹把他殺了。防風氏的骨頭有車那麼長,這算是大的了。」吳人問:「神是怎麼回事?」孔子說:「名山大川能夠興雲致雨,給天下帶來利益的,上面就有神來守山川之祀。」吳人問:「防風氏守哪座山?」孔子說:「防風氏的後人汪罔氏之君守封山和禺山,為嫠姓。在虞、夏、商為汪罔,在周為長翟,現在稱為巨人。」吳人問:「他們有多長?」孔子說:「僬僥氏身高三尺,這是最矮的人。最長的不會超過十倍,大概三丈吧。」於是,吳人對孔子說:「您真是聖人呢!」

聖人是無所不指的人,吳人以此來稱讚孔子,表示自己的佩服之情。孔子在他身後被尊奉為聖人,但孔子自己並不以聖人自居。他認為他的知識來源於學習。

學而知之與生而知之,自知無知才是知識的起點

《論語》記載: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顯然,孔子認為知識有兩種來源,其一是生而知之,即由天賦而形成知識,其二為學而知之,即通過後來的學習獲得知識。從總體上看,孔子的注重之點,更多的表現在學而知之上,他雖然承認有生而知之者,但卻從來不以生知自許,相反倒是以後天的探求來勉勵自己。孔子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那麼,作為一個在後天的展開過程,學而知的起點是什麼?對此,孔子作了如下規定:「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按照通常的理解,不知便是缺乏知識,而在孔子看來,對「不知」這種狀態的認識,本身也是一種知,即自知無知。在這裡,知與無知並不是兩種相互排斥的狀態,而是彼此統一的:對不知的認識,實際上被理解為求知過程的開始。

孔子關於知與不知的想法使人想起古希臘哲學中著名的美諾詰難。

帕拉圖曾借美諾之口,對認識的發生問題提出了如下責難:如果主體完全出於無知狀態,則不可能產生認識,因為在絕對無知的條件下不可能提出認知問題,另一方面,如果主體對某一對象已經有所知,則也不可能發生認識問題,因為既然已有所知,便沒有再進行認識的必要。

學而知之與生而知之,自知無知才是知識的起點

這樣,無論在無知條件下,還是在有知條件下,認識都不可能產生。帕拉圖以此論證了他的回憶說,即主張認識是對先天知識的回憶。在這樣的推論中,帕拉圖的基本前提就是將知與無知割裂開來並對立起來。

較知帕拉圖,孔子以自知無知為求知的起點,顯然包含了更多的合理性。現實的認識過程確實既不能從絕對的無知狀態出發,亦不僅僅以知為前提。僅僅處於知的狀態,認識往往缺乏內在的動力,而在絕對無知的條件下,主體同樣不可能提出認識的要求,唯有當不僅出現了無知的情景,而且主體也意識到了這種無知狀態,認識活動才能發生,孔子以知與無知的統一來規定認識的出發點,多少有見於此,展現了中國文化認識世界的智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通成雲雷 的精彩文章:

丹霞燒佛,佛在自心何須外求
庖丁解牛,實踐體驗性思維的利與弊
莊子說「道在屎溺」,萬物皆有道,果真如此嗎
切去雙腿的跳蚤是否有聽力,因果關係可靠嗎
浪子泡女鬼,害死了酒店服務員

TAG:南通成雲雷 |

您可能感興趣

知識的敵人不是無知,而是已經掌握知識的幻覺
無知比知識,更容易讓人產生自信
知識就是知識 但也是財富
你應該知道的冷門知識,不僅有趣而且漲知識
遲早都會知道的冷知識,未知的秘密,就是這樣吸引人
產後脫髮,這些知識點有必要知道
知識生髮之後
別光摟著貓咪睡覺,這些不為人知的知識,越早知道越好!
戀愛中,那些不為人知的冷知識
情侶之前的冷知識,你知道多少
孕期的這些冷知識,生過娃的都未必知道!
生活常識之十七,說點你不知道的冷知識
知道是知識,摸索以後感受到的是智慧
不可不知的國畫知識
這些是你必須知道的肝炎知識
一些不為人知的軍事冷知識,看看你知道幾個?
你對知識的力量一無所知
貓咪不為人知的5個冷知識,知道這些冷知識才是合格的鏟屎官!
你可以不懂紅茶,但這些知識要知道!
吃貨們不可不知的9個食物冷知識,絕對顛覆你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