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又一留學美國科學家歸國效力,37歲就破解科學界50年的難題!

又一留學美國科學家歸國效力,37歲就破解科學界50年的難題!

導讀: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出國留學人數持續增長,然而近有8成的留學人員選擇歸國。他們有些歸國是為了就業和創業等,有些則是高端的科技人才歸國效力。其中就有一位美女科學家30歲歸國,37歲率領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團隊用6個月的時間攻克膜蛋白研究領域50年不解,最受矚目、國際競爭也最激烈的科學難題。



又一留學美國科學家歸國效力,37歲就破解科學界50年的難題!


顏寧,1977年11月出身於山東章丘,小學畢業於大興五小。


1996年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


2000年畢業後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攻讀博士學位。


2004年獲博士學位,之後繼續在該校接進行博士後研究。

2007年博士後出站後受聘清華大學醫學院。


2014年12月當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


2015年10月7日,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教授與德國德累斯頓工業大學Stephan Grill教授共同獲得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The Raymond & Beverly Sackler International Prize in Biophysics) 。



又一留學美國科學家歸國效力,37歲就破解科學界50年的難題!


2012年1月24日,首屆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國際青年科學家獎揭曉,共有12個國家的28名科學家從760名候選者中脫穎而出,我國清華大學教授顏寧等7名優秀科學家入圍,是獲獎人數最多的國家。說到自己回國的目的,她坦率的談道,如果留在美國,那裡大學的學術環境可能會更好,可能那裡是一個更大的舞台,但是自己覺得祖國正在快速發展,中國需要我們年輕人來注入新的血液與動力。覺得能為自己的國家,為自己的事業奉獻也是一種幸福!



又一留學美國科學家歸國效力,37歲就破解科學界50年的難題!



在去年9月份,顏寧在央視開獎時就談到自己對科研和人生的感悟:


對於我的研究,在過去兩年,我和人談起這個轉運蛋白,就好像我跟我爸爸說轉運蛋白,他會立即想到轉運氣。我就意識到可能我們日常所進行的這些工作對於大多數不同的學科的人來說,是一個很陌生的世界,很遙遠的世界。所以,我也想借這個機會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眼中的這個世界。

金錢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標準。我喜歡看《歡樂頌》,我有一個學生就過來跟我說,顏老師,我想了一下,安迪,大家知道《歡樂頌》的女主角叫安迪,他說:「安迪在金融界的地位一定沒有你在學術界的地位高,安迪她的工作強度一定沒有你的工作強度大。可是,你看她賺多少錢呀。」他說,「你每天那麼辛苦,你工資比她少好多。你看人家的衣服多漂亮,你難道心裡不會不平衡嗎?」


然後,我就盯著他說:「那你覺得安迪就比我幸福嗎?難道金錢就變成了衡量自己的幸福感的一個標準了嗎?」我覺得一個人不論是誰,有一件事情是非常公平的。就是你來到這個世界上最公平的事情就是向死而生。對不對?我們每個人最後歸宿是一樣的,所以,每個人你在這個世界上都是幾十年到百多年的尺度,那麼你在這個世界上,你有沒有想過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對我而言,只是覺得我很簡單地去喜歡這麼一個世界(指科學的世界)。


可以看出,越是學術造詣高的人,其實往往在物質需求方面的要求更像普通人,把更多的心思留在學術上,留在科學上,不求大富大貴,才是人生更高的境界!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下趣事 的精彩文章:

TAG:天下趣事 |

您可能感興趣

2016年科學界失去的十位著名科學家
宇宙深處神秘十字光困擾科學界30年,科學家一想起2000光年外就頭疼
科學界探尋近80年的「天使粒子」 被科學家「捕獲」
科學界的「奧斯卡」:2017 年科學突破獎揭曉
57年前前蘇聯科學家大量逝世 科學界無可估量的損失
60多年前才被發現的奧秘,早在1000多年前被中國古人所認識,引科學界熱議
美國科學界40年來重大理論調整:膽固醇被撤下黑名單!
陳天橋1億美元捐給不差錢的美國做科研,中國科學界怎麼說
1.3億年前暴力事件就在眼前發生,科學界震撼了!
2017科學界的3個宇宙空間新發現!你知道幾個?
神秘光源困擾科學界30年,2000光年的外星生命之謎或被揭開
科學界至今未解之謎,聖女的不朽之身,去世130年完美容顏
陳天橋1億美元捐款震動中國科學界
美突破獎頒出2500萬美元科學界「奧斯卡」獎
Nature:2016年科學界發生的8大事件
馬雲等資助單項可達300萬美元的科學界第一巨獎
四大宇宙頂級難題,困擾科學界上百年,誰能解其一10個諾獎歸你
中國科學家改良霍爾推進器,飛行時速超過11萬公里,揚名全球科學界
中國科學界可以向日本學習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