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另一面:沒資格科考,學劍術跑到山東拜師,還收了徒弟
文 | 周涵
近日,一個「很重視的友情對方卻不看重是種什麼體驗」的回答火了,網友吐槽李白為什麼不給杜甫回信,李白對杜甫無情。不僅成了一個梗,還使李白成了「負心漢」。雖然網友花樣吐槽、洗白,劇情有牽扯到孟浩然、王維,但這都體現的是網友們對這些大文豪們的喜愛。然而李白不僅是「負心漢」,還是個「古惑仔」,下面國曆君給大家解讀一下不一樣的李白。
沒資格科考的大文豪
在李白的生平中,有一件事非常可疑——終生沒有參加科舉考試。唐代主要詩人中,只有李白沒有參加科考,這是一件耐人尋味的事情。李白自己的說法是:我是天才,懶得考進士。實際上這只是託詞,李白有他的難言之隱,他根本沒資格參加科舉考試,這跟他的身世有關。
李白的祖上因為犯了法,被貶到當時的邊疆——碎葉城一帶。被流放地以游牧為主要謀生手段,中土之士不一定擅長。但李白的祖先是從中土過去的,對中土有什麼物產,西域有什麼物產,都比較清楚。李白的先人在這種情況下選擇生存方式,最合適的就是做商人。
根據松浦友久所著《李白的客寓意識及其詩思——李白評傳》一書記載,李白未在任何公開場合提到其父的名字。只有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里稱李白的父親為「李客」。這《新墓碑》是根據伯禽「手疏十數行」而寫的,伯禽是李白的長子,史料的可靠性很大。有關部分記述如下:
神龍初,潛還廣漢,因僑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為名。高卧雲林,不求祿仕。
由伯禽「手疏」可知,李白的父親因為「以逋其邑,遂以客為名」,也就是說,他並沒有真正的名字。因此,有學者推論,李白父親是一名沒有正式漢名的異族移居者。與他的這種出身相關,李白青年時期,在四川的生活大概是被排斥的,故自離川之後,再未回歸一度作為「故鄉」的蜀地。四十幾歲在長安被放逐時,晚年流放夜郎途中得知被赦免的消息時,他並沒有折返更近的蜀地,而是照舊返回江南。
按照當時唐朝的律法,科舉制度雖然相對寬鬆,但對於考生的身份審查卻毫不馬虎。參加科舉考試,先要通過資格審查。審查中要註明:「郡縣鄉里名籍」、「父祖它名」,此外還規定,如果家裡是做買賣的,或者關係比較近的親屬是做生意的,就不能來考進士;異民族的子孫也被排斥在外。當然,罪犯的後人更沒有資格。
李白的身世,恰好都佔了:一是罪人之後,二是商人之子,且恐為異民族之子。這樣的出身,使他喊出了真真切切的牢騷:「我本不棄世,世人自棄我!」 李白一生沒有參加科考不足為奇,他為友人剔骨遷葬的行為,卻著實讓人無法理解。據李長之的《李白傳》記載, 李白從25歲到27歲間,曾經東遊揚州(現在江都);那時他大量揮霍,一年之內,花了30萬兩金子,都救濟了「落魄公子」。李白與蜀中好友吳指南結伴遊歷,他們到達岳陽的時候,吳指南得重病去世。李白悲痛欲絕,伏於吳指南之屍慟哭。李白為友守喪期間,來了一隻猛虎,此時李白如逃走,猛虎便會撕食吳指南屍體而不會追趕他。但李白為了保全朋友的遺體,竟冒著生命危險與猛虎對峙,最後終以手中劍逼退餓虎。
李白將吳指南的屍體暫葬於洞庭湖邊。一年後,他專程趕赴岳陽,挖出吳指南的屍骸,其屍體尚未完全腐爛。李白扛著他的屍體來到湖邊,用刀子颳去腐肉,用湖水洗乾淨,將所有的屍骨揀拾裝好,歷盡艱險一路背著走到武昌,借錢將吳指南的屍骨厚葬於城東。南京大學中文系的教授周勛初撰文對李白這一怪異行為作出了解釋,文章稱,剔骨遷葬的風俗,在漢族人中自古至今聞所未聞,但在中原地區之外的有些民族中,這一類的葬法現在仍然在流行。這一說法,可作為李白並非漢人的一個旁證。
「託身白刃里,殺人紅塵中」
一直以來,世人都知道李白是一位「斗酒詩百篇」的大詩人,然而,少有人知道,李白還是個不折不扣的「古惑仔」。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李白的《俠客行》不僅僅在寫他所景仰的古時的俠客,同時在暗寫他自己的經歷。《新唐書·文苑傳》特別指出,李白「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李白在向別人推介自己的特長時曾說:「十五好劍術,……三十成文章。」明明白白地強調:自少年時,他就開始學劍。他生怕別人會因為他的五短身材而瞧不起他的功夫,解釋性地說:「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王公大人許與義氣!」(《上韓朝宗》)李白身材不夠高大,但身輕體健,有萬夫不擋之勇。唐代流行鬥雞活動,年輕時的李白脾氣火爆,在一次鬥雞活動中,大發神威一連手刃了好幾個潑皮。「託身白刃里,殺人紅塵中,」在鬧市拿刀砍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折不扣的古惑仔。首都師範大學的教師檀作文就寫了一本《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實錄》。
為了學劍術,提高武藝,李白又專門到山東。他在《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一詩中寫道:「顧余不及仕,學劍來山東。」唐代文人裴敬寫過一篇文章《翰林學士李公墓碑》,裡面講李白「常心許劍舞。裴將軍,予曾叔祖也。嘗投書曰:『如白願出將軍門下』。」大唐有三絕,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術、張旭的草書。張旭和李白都是飲中八仙;裴將軍是李白的師父,是大唐第一劍客。李白作為裴旻的徒弟,其劍客身份確定無疑。
李白除了有一個著名的劍客師父外,還有一個殺手徒弟,有詩為證——《贈武十七諤》,他的徒弟叫武諤,排行十七。從這首詩的序裡面,我們就可以看出兩人的關係:
門人武諤,深於義者也。質本沉悍,慕要離之風,潛釣川海,不數數於世間事。聞中原作難,西來訪余。余愛子伯禽在魯,許將冒胡兵以致之。酒酣感激,援筆而贈。
李白說:我徒弟武諤不善於說話,卻是個講義氣的人,而且沉穩、兇悍。他聽說安史之亂爆發了,就來拜我為師,準備為國效力。我的兒子伯禽在山東,我沒有辦法去看他。可是武諤說他有本事把少主人救出來。我在感激之餘,就寫下了這首詩送給武諤。武諤是個殺手,不是詩人。他拜李白為師,是要學武藝,而不是學詩文。
千古文人俠客夢,在唐代,作俠客、為大將是當時年輕人的普遍追求,是一種時髦的人生觀,是太平盛世的時代精神。楊炯說:「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從軍行》);李頎說:「男兒事長征,少小幽燕客」(《古意》);高適說:「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燕歌行》)等等,概莫如是,實風尚所致。所以,李白追求高明的劍術,一點也不奇怪。
※冰心逝世周年:斯人雖已遠,小橘燈依舊
※臭名昭著文物盜竊犯,籌備考察隊拜訪斯坦因,活生生剝下敦煌壁畫
※重建中國海軍,24名學員實戰諾曼底,戰後全部返回祖國一個不少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