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拓澄清堂帖 卷二》《邢侗舊藏本》北京故宮藏
北京故宮藏《宋拓澄清堂帖·卷二》(邢侗舊藏本)
《澄清堂帖》是一部南宋人排輯卷數、匯次上石的叢帖,不知刻於何地,卷次不詳,亦未見全本存世。此帖刊刻之初聲明不顯,南宋直至明代中期有關論述刻帖的著錄中均未提到,直到明後期才顯現於世,逐漸為學者認知,多有評論。此帖氣骨甚清,生動之致,異於常刻。此帖為故宮博物院現存邢侗舊藏《澄清堂帖》三冊,宋拓殘本。這三冊宋拓《澄清堂帖》自被邢侗收藏後,彰顯於世,為歷代鑒定家看重,因此帖後題跋、觀款甚多。
邢侗(1551-1612),字子願,號知吾,自號啖面生、方山道民,晚號來禽濟源山主,世尊稱來禽夫子。臨邑縣(今山東)人。明萬曆二年進士,官至陝西太僕寺少卿。善畫,能詩文,工書,書法為海內外所珍視。與董其昌、米萬鍾、張瑞圖並稱「晚明四大家」。
邢侗博採眾長,遍臨魏、唐、宋諸大家,其臨池之美,以鍾、索、二王為主,尤好右軍書,而得右軍神髓。他自己說:「與右軍書坐卧幾三十年,始克入化。」明周之士《游鶴堂墨藪》說:「近代邢子願書,精研二王,筆法恆彷彿《十七貼》筆意;即其卷素所書,跡多述王帖,可謂極意臨摹者矣。宋、齊而下,書法衰颯,魏晉風軌掃地者,已非旦夕之故,乃公(侗)獨裒然辟除陋習,追跡逸少,無論其精旨謂何,即其矢志,則已超人一等矣。」 邢侗行草、篆隸,各臻其妙,而以行草見長;晚年尤精章草。當時與董其昌並稱「南董北邢」,又與米萬鍾,張瑞圖並稱「邢張米董」。傳世書跡有《臨王羲之帖》、《論書冊》、《古詩卷》、《臨晉人帖》等。除故宮博物院外,今倫敦博物館,日本、東南亞諸國皆存其書跡。
邢侗的書法成就,為社會所公認。特別其行書為海內外所診。萬曆令內豎以邢侗字扇進覽,為擊節稱賞,命女史學其書,遂置以圖記。邢司馬玠至高麗,有李狀元妻,托致書子願,願為弟子,自恨身為女子,不能入中國。朱宗伯出使,從人適攜邢書二幅,購之黃金同價。琉球使者入貢,願多住些天,買到邢書才去。今倫敦博物館,日本、東南亞諸國皆存其跡。除故宮博物院外,上海、長春、四川、湖北等博物館皆有存跡;台灣博物館存其書作六幀,存其妹慈靜《蓮瓣觀音圖》一幀。可惜在他的故鄉臨邑,歷經風雨、兵燹,邢侗紀念館僅存其墨跡中堂一幅。
邢侗晚歲寫出自己特色之作,多為信札,流傳不廣,故社會影響不大;加之身處窮鄉僻壤,又不多同外界接觸,故其影響遠不如其他書家。然明四家「邢、張、米、董」,從書藝氣象上看,其他三家皆不逮也。清道光臨邑縣令、閩南莫樹椿為「來禽館」撰邢侗在晚明書法家中,是個獨特的類型,因為其對書法的見解和堅持的路子不同。然而他取得了成功。世評為:宗法二王,深得右軍神髓;兼功諸體,以行草見長。
邢侗的學書歷程可分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據他自述,7歲能作擘窠書,13歲作雅宜(王寵)楷書,也學趙孟頫。對趙書是有保留的,他是避其短而取其長,著眼其「正行功力,極盡無加」上。只在行楷上打下基礎,還是池水未墨時期。第二個時期,各流派、各字體兼收並蓄,虞世南、褚遂良、米芾、懷素多方吸收,並轉而以二王為主攻對象。隨著進學入京,廣交天下,眼界大闊,為御史;按三吳,得《澄清堂帖》和《十七帖》硬黃珍本。辭官後勒石來禽館,復先後刻王書六種,臨習不輟。在臨習王書中,發現右軍草書是由章草過來,於是他多方搜羅章書,並上石《出師頌》。對此帖的跋中說:「章法余自饒為之,但無百日功耳。明春欲移居西齋,發一勇猛志,當令柳葉畫墨也。」足見他於章書是下了一番苦功的。上海博物館存其章草書拓片,見其功深。他自己說:「於右軍書,坐卧幾三十年,始克入化。」四川博物館所藏臨王四軸,相當這個時期之作;邢侗紀念館存《行書刻石》二十二大字,字大約12厘米,行筆痛快淋漓,轉折圓渾雄健,也是這時期的代表作。
第三個時期,是在他晚末數年,所謂「晚造元微,老筆紛披,物我兩忘,奕奕自造」時期。《東阿尊師於文定公碑》為代表。另,所留多信札,邑人兵部王洽所刻《瑞露館》帖,存其風貌。手札墨跡,有給友人趙夢白書札四十通,與王洽所刻為同一時期所書,現由長春博物館收藏。王洽在跋語中說;「先生壯歲臨二王,肖其形神,海內傳之;末年取精愈多,運筆愈化,而無意中天趣淋漓,滿楮生動,人巧天工,可謂各臻其至,亦各極其趣者也。」
邢侗的書藝成就,一時為海內外注目,上自君主(皇上令內豎以邢侗字扇進覽,為擊節稱賞),遠至四夷,購得尺幅,寶為九鼎。朱宗伯出使朝鮮,適攜邢書二幅,購之以黃金同價;琉球使者入貢,願少留,買邢書去。邢侗花了幾十年工夫,力攻書法,其立意就不凡:正如在文學上他提倡「文必西漢,詩必盛唐,力主復古,是為了挽救當時「台閣體」的頹風;書法上他堅持二王也有針對性,正如周之士在《游鶴堂墨藪》中所說:「宋齊而下,書法衰颯,晉魏風骨掃地者已非旦夕之故,乃公(邢侗)獨裒然辟除陋習,追跡逸少,無論其精旨謂何,即其矢志,則已超人一等矣。」邢侗畢生臨王書,刻王帖,在凈化和精化王書上作出了突出貢獻。
邢侗在弘揚王書上最突出的貢獻,是他慘淡經營,親自遴選、鉤摹,又請蘇州名手吳應祈父子精刻,集刻了《來禽館帖》。自萬曆二十年至二十八年,刻了七個分帖:《唐人雙鉤十七帖》、《澄清堂帖》、《蘭亭序》三本(定武本、褚河南本和趙孟頫臨本)、《黃庭經》、《出師頌》,至萬曆三十八年又續刻了他手臨細楷《西園雅集圖記》,成為傳世著名叢帖之一。尤其《十七帖》和《澄清堂帖》聲價尤高。
相關資料(一)
《宋拓澄清堂帖》(清代羅振玉舊藏)
羅振玉(1866-1940),農學家、教育家、考古學家、金石學家、敦煌學家、目錄學家、校勘學家、古文字學家,中國現代農學的開拓者,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奠基人。對中國科學、文化、學術又頗有貢獻,參與開拓中國的現代農學、保存內閣大庫明清檔案、從事甲骨文字的研究與傳播、整理敦煌文卷、開展漢晉木簡的考究、倡導古明器研究。他一生著作達189種,校刊書籍642種。另有同名羅振玉(1892-1975年)近現代醫家。字崑崙。浙江嘉興人。祖業傷科,至振玉已歷四世。行醫鄉里,名噪一方。江蘇淮安人,祖籍浙江上虞,字叔言、叔蘊,號雪堂,晚年更號貞松老人。清末奉召入京,任學部二等諮議官,後補參事官,兼京師大學堂農科監督。辛亥革命後逃亡日本,後曾參預製造偽滿洲國活動。書法善篆、隸、楷、行,是創以甲骨文入書者之一。所作小行楷題跋精嚴工穩。曾搜集和整理甲骨,銅器、簡牘、明器、佚書等考古資料,均有專集刊行。編著有《貞松堂歷代名人法書》,《高昌壁畫精華》、《殷墟書契》、《殷墟書契菁華》、《三代吉金文存》等。
羅振玉出生於江蘇淮安山陰城內一個小官吏家庭(祖籍為浙江省上虞縣)。5歲入私塾,跟隨乾嘉樸學的傳人李岷山讀書,15歲學作詩詞,16歲中秀才。自幼對經史、訓詁潛心學習,留意金石名物,尤傾心於經史考據之學,研究經史文字。20歲起專力研讀古碑帖,寫成《讀碑小傳》,由此開始著書立說。
1890年,羅振玉在鄉間教私塾。甲午戰爭之後,他深受震動,認為只有學習西方才能增強國力,於是潛心研究農業,與蔣伯斧於1896年在上海創立「學農社」,並設「農報館」,創《農學報》,專譯日本農書。自此與日本人交往漸多。1898年又在上海創立「東文學社」,教授日文,
羅振玉與梁啟超齊名的大學問家王國維便是東文學社諸生中的佼佼者。
1900年秋,任湖北農務局總理兼農務學堂監督。後任武昌江楚編譯局幫辦、上海南洋公學虹口分校校長,並赴日本考察教育。1903年被兩廣總督岑春煊聘為教育顧問。翌年,在蘇州創辦江蘇師範學堂,任監督。1906年調北京,在清政府任學部參事兼京師大學堂農科監督。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羅振玉攜眷逃亡日本京都。期間著述《殷墟書契》前編、後編及《菁華》等,並由王國維協助,撰成《殷墟書契考釋》及《流沙墜簡考釋》。
1919年春回國,在天津舉辦京旗賑災事務。1924年應清廢帝所召,入值南書房。同年11月,清室小朝廷被馮玉祥驅逐出皇宮,他與陳寶琛將溥儀偷送到日本使館。1925年2月23日深夜,在日本公使館庇護下,陪同溥儀秘密遷至天津日本租界地張園,後因功被委為顧問。1928年末,遷居旅順。1931年在旅順火車站西山坡(今洞庭街1號)建磚木結構的三層俄式藏書樓一座,面積300平方米,稱大雲書庫。內藏《大雲無想經》和碑碣墓誌、金石拓本、法帖、書畫等30餘萬冊。1932年3月,參加溥儀就任偽滿洲國執政典禮,並代溥儀向外賓致答詞。偽政權任命他為參議府參議,後改為臨時賑務督辦。翌年6月,任監察院院長,滿日文化協會常務理事。1934年偽滿洲國改行帝制,被邀為大典籌備委員會委員,受到「敘勛一位」的封賞。1936年任滿日文化協會會長。翌年3月,羅振玉返回旅順寓所,繼續整理刊行所藏古文物史料。他曾搜集和整理過甲骨、銅器、簡牘、明器、佚書等考古資料,均有專集刊行,流傳較廣者有《殷墟書契》和《三代吉金文存》等。羅振玉以他的博學,先後培養了容庚、商承祚、柯昌濟、關百益、孫寶田及他的兒子羅福葆、羅福頤等人,使之成為中國近代史上學有建樹的專家。另外他對校勘學、目錄學、姓氏學、宗教學、也多有建樹並著述留傳後世。其一生著作130多種,刊印書籍500種以上。
羅振玉在政治上十分保守,始終效忠清室。辛亥革命後,羅振玉逃往日本。1919年回國。1924年奉溥儀之召,入值南書房。1928年遷居關東州旅順。九一八事變後追隨溥儀,出任滿洲國參議府參議、滿日文化協會會長等職,受當時人批判為「漢奸」。1940年5月14日在關東州旅順逝世,終年74歲。
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序言》中寫道:「在中國文化史上實際做了一番整理功夫的要算以清代遺臣自任的羅振玉,特別是前兩年跳水死了的王國維……欲清算中國古代社會,我們不能不以羅、王二家之業績為出發點了。」郭沫若對羅振玉的評價,準確地概括了羅振玉國學研究的成就及其貢獻。
相關資料(二)
來禽館刻《澄清堂帖》卷一
來禽館是明代書法家邢侗讀書處,位於山東省臨邑縣。1937年至1945年,因日軍佔用,遭到毀壞。1986年重建,稱為邢侗紀念館。邢侗在來禽館習書著述,刻有《來禽館帖》著名書法叢帖。
1600年(萬曆二十八年)邢侗主刻的書法叢帖《來禽館帖》完工。叢帖以書聖王羲之書法為主,有《唐人雙鉤十七帖》、《澄清堂帖》、《黃庭經》、《蘭亭序》三本(即定武本、褚遂良本和趙子昂臨本)。另有索靖的《出師頌》,趙子昂的《墨竹圖》和邢侗手臨米芾的《西園雅集圖記》共計八帖。
《來禽館帖》顯世以後,立刻名揚天下,其中以《唐人雙鉤十七帖》最為著名,邢侗記道:「吾家十七帖,竟樹寰中赤幟」。清王澍評道:「來禽館為天下《十七帖》第一,明十七帖之冠。」
1612年,長子邢王瑞病故,邢侗哀傷過度,病四十日不愈病逝。來禽館和碑帖由邢侗次子邢王稱管存。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翻墨本並跋 翁方綱藏本
※唐代《棲岩寺智通禪師塔銘》拓本
※文徵明行草《城居煩暑》,看的入迷了!
※中國十大漢隸碑帖書法欣賞
TAG:書法愛好者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