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麥克阿瑟仁川登陸,新中國出兵朝鮮,毛主席最大的顧慮是什麼?

麥克阿瑟仁川登陸,新中國出兵朝鮮,毛主席最大的顧慮是什麼?

20世紀中葉,世界上最現代化的美國,與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中國,兵戎相見,差一點演變成第三次世界大戰,與麥克阿瑟有很大關係。


1949年,蔣介石退守台灣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要實行渡海作戰,解放台灣。美國此時已經決定結束與蔣介石國民政府的關係,美國既不承認新中國,也不再支持沒有希望的蔣介石。


因此,中國和美國在台灣海峽是打不起來的。

而在1050年前南朝鮮,美國也希望儘快實現撤軍,從南朝鮮脫手。因為南朝鮮並不在美軍既定的遠東軍事利益線上,而美國國內民眾早就在呼喊讓那些駐守海外的「小夥子」回家,因為戰爭已經結束了。


從道義上講,我們不能指責北朝鮮的金日成、南朝鮮的李承晚,不管他們是誰首先挑起了戰爭,因為他們進行的是統一戰爭,他們是一個民族。


但是,美國在遠東有一個被戰爭寵壞了的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他太狂妄了,雖然美國確實有狂妄的資本。



麥克阿瑟仁川登陸,新中國出兵朝鮮,毛主席最大的顧慮是什麼?


麥克阿瑟在決定派美軍地面部隊干涉朝鮮內戰前,竟然先到台灣訪問了蔣介石國民政府,這就是向新中國赤裸裸的挑釁。


結果,東方的現代游擊戰爭太厲害了,美軍地面部隊剛到朝鮮就挨了胖揍。


麥克阿瑟明白,如果繼續這樣打下去,美軍即使能打勝,也會付出巨大的傷亡。為此,麥克阿瑟再一次「豪賭」,在最不適宜登陸的仁川成功登陸,斷了北朝鮮軍的退路,踢了金日成的屁股。


麥克阿瑟在國際上的威望達到頂峰。他說中國不會出兵干涉,美國總統杜魯門和美國媒體都會宣傳,中國不會出兵。

很遺憾,這次,麥克阿瑟的對手是東方巨人毛澤東主席。



麥克阿瑟仁川登陸,新中國出兵朝鮮,毛主席最大的顧慮是什麼?



毛澤東主席是肯定會出兵朝鮮的,因為美軍的行為,已經超出了毛澤東主席的底線:不得越過三八線!


但是,已經決定出兵朝鮮的毛澤東主席顧慮重重。據說,在考慮出兵朝鮮的問題時,毛澤東主席一個星期未刮鬍子。


麥克阿瑟仁川登陸,新中國出兵朝鮮,毛主席最大的顧慮是什麼?



據後來解密的檔案來看,毛澤東主席當時最大的顧慮不是在朝鮮打贏美軍,而是美國空軍對中國大城市和工業基地的轟炸,以及美國海軍對沿海城市的攻擊。


如果這樣,中國將陷於兩線作戰的困境。而且,當時中國的工業基礎是十分薄弱的,一旦遭受破壞性空襲,將很難再支持長期戰爭。

針對這一問題,毛澤東主席要求進入朝鮮作戰的志願軍,一定要儘快解決朝鮮問題,而儘快解決朝鮮問題的關鍵就是要消滅美軍進入朝鮮的第八軍,消滅美軍的有生力量。



麥克阿瑟仁川登陸,新中國出兵朝鮮,毛主席最大的顧慮是什麼?



只要在朝鮮的手,美國空軍對中國大城市和工業基地的轟炸,以及美國海軍對沿海城市的攻擊都毫無意義。


結果,還是毛澤東主席說得對,「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美國都不敢跟中國宣戰,更別提其它的了。


相反,當時如果不出兵,結果會怎樣?整個東北邊境要有多少解放軍來防守?



麥克阿瑟仁川登陸,新中國出兵朝鮮,毛主席最大的顧慮是什麼?




麥克阿瑟仁川登陸,新中國出兵朝鮮,毛主席最大的顧慮是什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潮聞一覽 的精彩文章:

毛主席晚年平生唯一一次嚎啕大哭,在病床上圈閱生前最後一份文件
三大戰役後國共和談,張治中責怪周恩來不親自迎接,周反問一句話
抓了一手好牌的日本,為何始終不願意出動100萬軍隊夾擊蘇聯
歷史上兩軍長達50年的僵持局面,告終了!

TAG:潮聞一覽 |

您可能感興趣

毛澤東的確是中國的俾斯麥、丘吉爾
秦檜、劉瑾、和珅,誰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大老虎」?
孫中山、毛澤東、蔣介石說中國文化,人生大道,各有千秋!
與毛主席同齡的十大中國名人,宋慶齡白崇禧楊虎城葉問,還有誰?
台灣人看毛澤東主席:中國的脊樑!
秦皇漢武時代中國那麼牛,為什麼沒能佔領西伯利亞?
中國風雲史,荒唐的大明王朝
閻錫山對談泰戈爾:太逗,閻老西的「中國夢」竟是這樣的
梅葆玖的戲曲祖師爺,竟然是中國歷史最輝煌盛世的開創者!
中國蘇聯蜜月期,我們為何拒絕赫魯曉夫白白贈送的巡洋艦?
告訴你為什麼趙匡胤才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
珠穆朗瑪峰,曾經全部是中國的!
揭秘中國:周恩來竟說毛,「半壁江山」奉送尼克松
大唐玄奘——中國最偉大的僧人是誰?
奧巴馬亞太「和解之旅」意在中國?
揭秘:為什麼說三國蜀吳抗拒曹魏是中國最大的悲哀
岡田英弘:明朝復興的中國是蒙古化的中國
中國風雲史,命運多舛的宋王朝
菲律賓新總統:菲不會因黃岩島與中國開戰
普京慧眼識珠:人民幣越來越堅挺,俄羅斯經濟唯中國馬首是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