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高官私藏禁書:他從乾隆帝的棋子變成「棄子」

高官私藏禁書:他從乾隆帝的棋子變成「棄子」

作者 馮翊



高官私藏禁書:他從乾隆帝的棋子變成「棄子」


乾隆帝南巡圖。


作者 馮翊


乾隆二十二年(西元1757年),乾隆帝二下江南,發現了一樁「高官私藏禁書案」。


高官是原江蘇布政使彭家屏,案子由一件「匿災不報」案抖出,而瞞報事件,恰恰又是彭家屏揭發。

看起來,彭家屏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然而事實上,這個由「匿災不報」朝「查辦禁書」的劇情轉向,乃乾隆帝一手導演策劃。


彭家屏不幸撞到了槍口上,而此前,他是皇帝跟前的紅人,潦倒至此,不是他做得不夠好,而是皇帝「變了心」。


|匿災不報


匿災的「劇情」很簡單。


乾隆二十二年二月,乾隆帝第二次南巡,在徐州,原江蘇布政使彭家屏當面稟告皇帝,他的老家河南夏邑,大水淹沒農田,地方官不報災,暗指河南巡撫圖勒炳阿隱匿災情。

圖勒炳阿全盤否認了彭家屏的指控,他說,夏邑上年七月大雨太多,雖有積水,但很快就疏通,收成損失不大。由於鄰縣的災民蜂擁而至買糧,致使當地大米「市價稍增」,所以「無力之戶未免拮据」。


皇帝斥責圖氏「終不免有文過之意,」他質疑,夏邑與遭災的鄰縣「犬牙相入,豈獨無災」?但並未想到他有意瞞報,之所以「無災」,乃「中州民風淳樸,並未有呼籲告災之事耳」。故皇帝勒令他改過,決定加大賑濟,同時派親信步軍統領衙門員外郎觀音保暗中調查。


然而在收到觀音保的調查結果之前,乾隆二十二年四月初七日,夏邑百姓張欽就已經告到御前了:「地方官所辦不實,有以多報少之弊」,支持了彭家屏的控告。十一天後,皇帝終於發出諭旨:「將玩視民瘼之圖勒炳阿革職。」


觀音保的調查更為彭家屏送去助攻,據查,包括夏邑在內的四個縣已經連年未有豐收,很多耕地的水並未排干,莊稼未種,更不堪入目的是,災民窮得賣兒鬻女,兩名童男的價格不過幾百文。


這樣,彭家屏所奏坐實了圖勒炳阿瞞報災情,他本應記上一功,但皇帝僅承認曾對他有過誤解,以為面奏報災是其「有心邀譽鄉里,言之過甚」,並未給予任何獎賞。


高官私藏禁書:他從乾隆帝的棋子變成「棄子」



乾隆帝坐龍舟南巡


此刻,皇帝心裡或許惦記著另一件事。

觀音保奏報之前,彭家屏老家夏邑百姓劉元德來告狀,要求撤換不稱職的縣令,「易賢而愛民者」。


這一直達天聽要求換人的舉動,令皇帝生疑,此舉「必有指使之人矣」,當場問出了幕後人物生員段昌緒、劉震東,於是立即派人前去調查,有了驚人發現。


兵丁在段昌緒家中搜出了吳三桂當年發兵的檄文,「皆譭謗本朝之言」,如此「極其悖逆之文」,段昌緒竟然還妄加圈點,「加評讚賞」。在皇帝看來,段昌緒等人就是叛逆。


這件事給皇帝的印象是,彭家屏的老家長出了叛逆的萌芽,這是比避諱災情更嚴重的行為,而高官彭家屏竟毫無反應。


於是畫風迅速轉變,「緝邪之功大,諱災之罪小」,皇帝將原已決定發配邊疆的圖勒炳阿攔了下來,會同此前被處理的知縣一同留任查辦。


因禍得福,圖勒炳阿的仕途獲得轉機,看上去與檄文「毫無干係」的彭家屏,因與事發區域的緊密關係,竟成最大嫌疑人。


|查錯了方向


乾隆帝將彭家屏定為嫌疑人的理由是:「段昌緒家既有此書,傳抄何自,此外必尚有收存,即彭家屏家恐亦不能保其必無。」


在未有確切證據,也沒法確認段、彭二者關係的前提下,皇帝懷疑彭家屏家「可能有」吳三桂檄文,十分牽強,又讓被彭家屏舉報的圖勒炳阿留任,讓仇人去查仇人,更引人遐想。為了不使外界過多聯想,又命直隸總督方觀承一同查辦,以為制約。


儘管皇帝強調段昌緒案「關於人心風俗者甚大」,但方觀承等人面臨的並非段昌緒一案,劉元德攔聖駕告狀是一案,彭家屏疑案也是一案。


督撫從諭旨中嗅到了皇帝要拿辦彭家屏的氣息,於是儘量在三案中尋找某種聯繫。然而,皇帝卻比他們先一步挖出了「料」。



高官私藏禁書:他從乾隆帝的棋子變成「棄子」



吳三桂


乾隆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七日,皇帝稱,已召喚至京的彭家屏當面告訴他,「吳三桂偽檄實未寓目」,沒看過檄文,但家裡有「明末野史等類存留未燒,實不曾看」。由於明末野史關涉抗清事蹟,是禁書,彭家屏此舉無異不打自招家中藏了禁書,他辯解自己並沒有看,但理由站不住腳。皇帝說,「既雲未看,何以即知其不當存留,天下豈有隻見一書之名目而遂曉然其何等書者乎?」如果不看,何以知道它是禁書?「既知為不當存留之書,而又故為藏匿,是誠何心?」既然知道是禁書,為何又藏著掖著?


一個多星期之後的五月初四,方觀承等人終將詳細調查結果呈上,主要關涉劉元德御前告狀案。


據查,生員劉元德與糧食鋪商人劉震東起意上訪,乃因彭家屏而起。據稱,彭家屏的僕人、佃戶四處宣揚,夏邑能獲賑濟,是其主子奏明災情的功勞。一時享譽鄉里。二人想通過攔截皇帝車隊,當面再請,亦想博一番美名,同時也能撈到賑糧。


劉元德便找到包攬詞訟的生員段昌緒、武生劉紀共同製作呈詞,又找到親戚、監生彭型商量對策,彭型告訴劉元德,「不可告官,只告地方災欠,則大小各官俱在其內,此乃不告之告」。只要說明災情,朝廷自然會查辦地方官。


劉元德遂又改了一道,托彭型轉交其叔彭家屏閱看,彭型看了後說「以我看即是一般」,似不太認可改後作品。後來,劉元德面見皇帝,開口要求罷免縣令,可見並未聽從彭型建議。


地方官對上訪行為自是深惡痛絕,定性為「刁生滋事」,方觀承等人請求將劉元德等人發配黑龍江當差,奏摺末尾,點出了彭家屏與該案的聯繫。



高官私藏禁書:他從乾隆帝的棋子變成「棄子」



明季野史《酌中志》,彭家屏所藏禁書之一,清末復活。


他指責彭家屏「每見查賑官員指說災傷,意存挾制」,又對「各棍之串謀告賑,據彭型供詞,彭家屏已屬知情……」「暗中主持」,但這無法證明彭家屏的違規,由於供詞尚未見到,彭家屏具體知情到何種地步以及主持的具體表現,尚不知曉。


可以說,調查沒有為皇帝判斷彭家屏「主持教唆」提供更多細節,直接證據亦僅是彭型的一嘴供詞。方觀承等人試圖以此治罪,卻遭到皇帝反對。


反對,並非因為證據瑕疵,相反,皇帝認可了調查,只是因「暗中主持」上訪而定罪,太牽強,畢竟「邀譽鄉里,亦人情所必有」,這會給那些「陰懷誹謗本朝」之徒落下口實,「反得藉口民隱無由上達」。


皇帝的顧慮在於,他最關心的東西,沒有查出來:


「明末野史等書,乃彭家屏親筆開出書名,具有來歷,何以並未查出?該督等不詳究收藏逆書實跡,專以劉元德控告一節定彭家屏罪案,殊失輕重之宜,至搜出往來書札內有請託干求,尤其末節,更不必問矣」。


乾隆帝需要彭家屏自己招供的禁書名目,以為實證,地方官把禁書查出來,才是查辦重點,其它並不care。這意味著,忙活了十多天的方觀承等人,查錯了方向。


|消失的禁書


經皇帝挑明,方觀承等人很快轉向查抄禁書,據布政使劉造報告,他會同鄰近知縣等10名官員在彭家屏家裡鼓搗了三天,查出往來書信、筆札、字帖約六十五件,衣物四十餘箱,可禁書沒影兒。


這就很尷尬了,彭家屏明明告訴乾隆帝,家有明末野史《潞河紀聞》、《日本乞師》、《豫變紀略》、《酌中志》、《南遷錄》,以及部分抄本小字書,涉及天啟、崇禎間政事,而地方官竟然沒查到。


皇帝自然不會懷疑彭家屏口供的真實性,轉而申斥方觀承等人辦事「甚屬草率,」且對劉造查辦過程吹毛求疵,「不知劉造前往時系出己意,抑方觀承、圖勒炳阿令伊前往,是否搜出悖逆書籍?」疑其擅自行事,又責其未先查書籍,而查別的,「若未經搜出,而遽先查什物、衣裝,則全不知輕重,辦理殊謬」,程式可疑,便再派步軍統領副都統三泰前往會同調查,將彭家屏家人「嚴行審訊」。



高官私藏禁書:他從乾隆帝的棋子變成「棄子」



《豫變紀略》,彭家屏所藏禁書之一。


乾隆二十二年五月十四日,接到諭旨後的第七天,方觀承等人解開了禁書消失的謎團:彭家屏之子彭傳笏說,書在調查之前就燒了。


燒書的念頭,起自兩年前。彼時內閣大學士胡中藻深陷文字獄,官場人心惶惶,彭家屏離任江蘇布政使時,「恐有關係」,囑咐其子將任內所有往來書信燒掉。


兩年後的三月三十日,乾隆帝南巡經過徐州,彭家屏前去迎駕,報告了夏邑的災情,「四月初十頭」,皇帝傳喚彭家屏,據彭傳笏回憶,當時「不知道為什麽事,正在恐懼」,恰好此時朝廷正搜查段昌緒,發現了吳三桂檄文以及明代抄本,「拿人審問」,彭傳笏「一時害怕,又慌了」:


我因這書是抄本,又有明末的書,恐有關礙,那上頭又有什麽故事,我也未暇看得,同家人李湘即於夾板內尋出那《日本乞師》、《永曆私立》、《潞河紀聞》,還有《酌中志》、《南渡錄》、《甲乙事案》外,還有幾本書未看名……見俱是抄的,都於四月十六日晚上,連我的一部《水滸傳》,因為是禁過的,一併都在煤火爐子里燒了。


可以說,胡中藻文字獄案與朝廷對段昌緒的搜書行動合力促成了燒書事件。值得一提的是,燒書均發生在彭家屏被傳喚之後,乃彭傳笏主動燒毀,彭家屏並不知情,否則就不會主動告訴乾隆帝家藏禁書,其之所以在並未問及禁書的情況下,不打自招,用皇帝的話說,是「以朕已查獲家中書籍,難以狡飾,是以俱實供認,尚冀稍減萬一」,想以自首請皇帝開恩。


至此,雖未見到實物,但家藏禁書一事已經坐實。皇帝若照追查彭家屏家中是否存有吳三桂檄文的套路去查,定會一籌莫展。正因彭家屏父子未能及時通信、配合不默契,乾隆帝才有了意外收穫。


|不見文字的文字獄


基於彭家屏案的禁書因素,世人多將該案視作文字獄案,如早期清史學者孟森撰文《彭家屏收藏明季野史案》,排比清史稿、東華錄等史料,認定彭家屏陷入文字獄。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皇帝因私藏禁書定罪彭氏,但該案始終沒見到書本,即便家中查得《大彭統記》,亦只能從書名的角度罵其「甚為狂妄」,然而它並非禁書。


更蹊蹺的是,段昌緒家中查出吳三桂檄文,皇帝無端告誡地方官,彭家屏家中可能有檄文,加之勒令被其舉報的圖勒炳阿官復原職查辦,更顯皇帝「別有用心」,試圖置其於絕境。


無禁書實物、又無端牽連、又讓仇人去查仇人,皇帝這番不尋常的處理,讓人聯想起「胡中藻」案。官方口徑中,胡案亦同樣是文字獄,然而結果卻出人意料,當事人之外,按例應懲罰最重的胡中藻家人,反倒平安無事,牽連最廣者是滿洲權貴、前朝重臣鄂爾泰朋黨,後人多認為胡案是披著文字獄外衣的朋黨整肅。具體到彭家屏案,亦讓人不禁對皇帝製造該案的真實用意生疑。



高官私藏禁書:他從乾隆帝的棋子變成「棄子」



李衛。


據清史學者劉文鵬的研究,乾隆帝炮製這起文字獄,同樣是為了打擊朋黨,只不過這次針對的幕後「黨魁」是雍正朝重臣、已故直隸總督李衛。


彭家屏是康熙六十年進士,仕途起點是山西按察使,後來長期在李衛主宰下的直隸擔任清河道御史,很受器重。乾隆元年,皇帝暗示李衛保舉彭家屏為按察使,三年後,皇帝派遣彭家屏前去湖南擔任湖南按察使,審理衡永郴道員、行賄官員許登瀛。


皇帝將彭家屏陞官,審理許案,意在敲打湖廣總督、鄂爾泰黨人史貽直。鄂爾泰與李衛素來不睦,互相傾軋,作為李衛親信的彭家屏亦有打擊政敵的自覺,(乾隆帝後來稱他「乃李衛門下一走狗耳,其性情陰鷙,恩怨最為分明,從前每當奏對時,於鄂爾泰、鄂容安無不極力詆毀」,逆推可知彭家屏的動力),審理十分賣力,皇帝很滿意,乾隆六年,彭家屏湖南按察使任職期滿,又調任江西按察使,一任就是九年,期間政績斐然,屢受表彰,屢被寵信。


然而,彭家屏在皇帝的授意下敲打了史貽直,鄂黨不可能遷怒於皇帝,自然會視其為敵人,他逐步卷進了鄂、李黨爭的漩渦,李衛去世之後,他根本無力與根深葉茂的鄂黨抗衡。這種險境,卻是皇帝樂意看到的,為總攬皇權,乾隆帝必須平衡朋黨勢力,不幸得罪了鄂黨的彭家屏,承擔了一顆「棋子」的制約角色。


|皇帝「變心」了


但棋子終究是棋子,目的一旦達成,棋子難免不會成為「棄子」。


恰在彭家屏三個任期已滿的江西布政使任上,乾隆十五年,按例應該提為巡撫,彭家屏卻意外地被調任至雲南任布政使,此間,河南巡撫、鄂爾泰之子鄂容安告了他家人一狀,稱其家抗糧不交,還霸凌鄉里,皇帝嚴令其交糧。乾隆十九年,彭家屏再次調任江蘇布政使,他的上司,是與鄂爾泰有親戚關係的兩江總督尹繼善,他摸淮皇帝很煩彭家屏,遂多次找茬,向皇帝報告其種種不稱職,逼得彭家屏辭官告休,謝幕政壇。


前後不過四年時間,彭家屏何以遭棄?


表面上,是鄂黨排擠、打壓以及後來的疑似「藏書案」導致彭家屏淪失寵,然而據劉文鵬的研究,彭家屏從高處跌落的根本原因在於皇帝的政治路線發生了變化,即由上位初的崇儒重漢,轉向首崇滿洲,主要表現在,提拔滿洲精英,填補各地要缺,刻意打壓漢官,維持滿漢督撫數量基本持平甚至滿略優於漢的態勢。彭家屏仕途之終結,當然也不排除皇帝為安撫遭受嚴重打擊的鄂黨的可能,但更多是路線轉換的犧牲品。相比之下,被他舉報的圖勒炳阿曾匿災不報,又在乾隆十五年其庇護屬下虧空,如此昏庸無能之人,竟經皇帝優容而被輕輕放過,可見皇帝用人思路之偏袒。


彭家屏最終被賜自盡,皇帝在兩份上諭里,找出了必殺他的理由:彭家屏「性情陰鷙,恩怨分明」「服官已久,小有干具」又「乖張自用」,對皇恩「毫不知感」「滅絕天良」,在鄉下,「擁有厚資,田連阡陌,而為富不仁,凌虐細民,鄉里側目」,對待皇帝的名字,竟然一點不避諱,「目無君上,為人類中所不容」,加之藏有逆書,彭家屏不得不殺,「以為人臣之負恩狂悖者戒」。


值得一提的是,與彭家屏自負為民請命的形象不同,皇帝視他為「凌虐細民」的土豪劣紳,並借打倒他而廣為施恩。


彭家屏死後,皇帝一方面對河南夏邑、永城等地災區免徵賦稅、興修水利,將匿災不報的官員革職,另一方面,抄沒彭家屏家產入官,或賣掉,或租佃生息,所得銀兩充公,有的田產更是直接分給無田百姓,一時頌聲大作,皇恩浩蕩。「為民請命」的彭家屏,至此身敗名裂,直到大清覆滅方得平反,1915年,當地縣誌承認,他是一個「贍族恤鄰」「善行縷縷」的鄉賢,「棄子」獲得新生。


參考文獻:


《清代文字獄檔》之《彭家屏私藏禁書案》,P1008-1036,上海書店出版社編。劉文鵬:《彭家屏案與雍乾黨爭》,《清史研究》2016年第6期。孟森:《彭家屏收藏明季野史案》,《明清論著集刊》,中華書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史觀 的精彩文章:

晚清浮世之叄:115年前北大如何上課
清代官員從什麼時候開始自稱「奴才」?
這是晚清帝都,那裡有被毀不久後的圓明園模樣
「晚清浮世」之貳:老邁的李鴻章在外國士兵的注視下前去談判
繞開皇權定賞罰,巡撫如何讓死罪脫罪

TAG:清史觀 |

您可能感興趣

蔣介石唯一在世的孫子,因是私生子淪落民間無人問,如今成高官
東漢宦官子弟:搶高官女兒 赤身綁成箭靶射死
母親受辱,兒子怒殺仇人,皇帝得知連稱孝子!頒旨獎譽還封高官!
朝鮮唯一私立大學全英文授課:高官子女就讀
一個風塵女子,三嫁豪門高官,曾與客人拜把子,自稱賽二爺!
台灣軍情局高官披露:蔣家太子身染梅毒成廢人
古代史上最荒唐的皇帝:給狗封高官,還讓狗當街吃掉美女和嬰兒!
革命先驅李大釗子女今何在?子孫中三位是高官!
李鍾碩或擺脫「二碩」稱號?高官之子,殺人嫌犯……二碩要當大反派!
此人因善待哥哥,子孫九代為高官
餃子能「殺人」,印度高官表示要在國內封殺餃子
餃子能「殺人」,印度高官要在國內封殺餃子
開國上將楊成武的十個子女今何在?多為高官嗎?
此人為母報仇,不僅殺人免刑,還被皇帝賞賜高官厚祿,只因孔老夫子一句話
妃子想讓伯父得高官,在皇帝面前天天哭鬧,皇帝想了一特別的方法
揭秘:古代高官如何「傍大款」?靠嫁女斂財
古時高官頸上玉,今朝玩友手中寶
南造雲子,睡遍國民黨高官,川島芳子不配和她比,曾刺殺蔣介石
草根的逆袭:黄巢的叛将成功转型为政府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