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中十大常用調節人體氣機升降出入的方劑
導讀經典就是經典,中醫之經典無論怎樣評,傷寒論都佔十分重要的地位。後世醫家無不從中吸取營養。經典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常讀常新,越深入了解和學習,越是感到美不勝收。本文作者堅持誦讀傷寒,對一些問題,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本文即為作者就學習傷寒論方劑的思考總結。
★傷寒論中十大常用方劑
傷寒論中100多個方子中,複雜方劑並不多。包括金匱五味葯以下的佔了大部分。甚至三味以下的方劑還不在少數。在這110多個方劑中,很多至今在臨床中仍頻繁應用。甚至婦幼皆知,比如小柴胡湯,大名鼎鼎,舉世聞名。為什麼,傷寒論中的一批經典方劑能夠流行至今,甚至,給人的感覺,其應用範圍還不斷擴大。原因何在?
我認為,臨床上至今常用的傷寒論方劑中最大特點是,這些方劑無一不是著眼於調節人體整體的氣機升降出入。現將常用的10個方劑歸納如下,供各位網友參考。
一、桂枝湯(調和營衛)
組成: 桂枝(去皮)( 9克) 芍藥(9克) 生薑(9克) 大棗(切)(3枚) 甘草(6克)
方解:風寒傷人肌表,原應惡寒發熱而無汗,今汗自出而發熱,惡風不解,且有鼻鳴、乾嘔,是腠理不固,衛氣外泄,營陰不得內守,肺胃失和之故,所以是表虛證。究其病機,是風寒外感,衛強營弱,即《傷寒論》第五十三條所說:「以衛氣不共營氣諧和故爾。」風寒在表,當用辛溫發散以解表,但本方證屬表虛,腠理不固,且衛強營弱,所以既用桂枝為君葯,解肌發表,散外感風寒,又用芍藥為臣,益陰斂營。桂、芍相合,一治衛強,一治營弱,合則調和營衛,是相須為用。生薑辛溫,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嘔。大棗甘平,既能益氣補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棗相合,還可以升騰脾胃生髮之氣而調和營衛,所以並為佐葯。炙甘草之用有二:一為佐葯,益氣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藥以益陰;一為使葯,調和諸葯。所以本方雖只有五味葯,但配伍嚴謹,散中有補,正如柯琴在《傷寒論附翼》中贊桂枝湯「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
二、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及半表半里樞機)。
組成:柴胡半斤(24g);黃芩三兩(9g);人蔘三兩(9g);甘草炙,三兩(6g);半夏洗,半升(9g);生薑切,三兩(9g);大棗擘,十二枚(4枚)。
方解:(1)膽為清凈之府,無出無入,其經在半表半里,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邪入本經,乃由表而將至里,當徹熱發表,迎而奪之,勿令傳太陰。
(2)柴胡味苦微寒,少陽主葯,以昇陽達表為君。黃芩苦寒。以養陰退熱為臣。半夏辛溫,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氣而止嘔。人蔘、甘草,以補正氣而和中,使邪不得復傳入里為佐。邪在半里半表,則營衛爭。故用姜、棗之辛甘,以和營衛為使也。
三、半夏瀉心湯。(及其他五個瀉心湯,調節脾胃升降失常)
組成:由半夏(9克) 黃芩(6克) 乾薑(6克) 人蔘(6克) 炙甘草(6克) 黃連(3克) 大棗(4枚)熬製成的,用於寒熱平調,消痞散結。
方解:本方證病人中氣受傷,脾胃、大小腸功能失調,因為寒熱互結其中,清濁升降失常。其癥狀為心下痞滿、乾嘔、腸鳴下利。本方是由小柴胡湯化裁得到,即去柴胡、生薑,而加川連、乾薑。本方中法夏、乾薑辛溫除寒,和胃止嘔;川連、黃芩苦寒泄降除熱,清腸燥濕;人蔘、大棗、炙甘草補中益氣,養胃。該方主治主要病機為:少陽證誤下而中氣虛,寒熱互結於中焦,氣機結滯,脾胃升降失常。
四、小青龍湯。(溫肺化飲,調節肺氣升降)
組成:麻黃(去節,10-15克) 芍藥(10-15克) 細辛(3-6克) 乾薑(10-15克) 甘草炙 (10-15克) 桂枝(去皮,10-15克) 五味子(3-6克)半夏洗,(10-15克)
方解:本方主治外感風寒,寒飲內停之證。風寒束表,皮毛閉塞,衛陽被遏,營陰鬱滯,故見惡寒發熱、無汗、身體疼痛。素有水飲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每致表寒引動內飲,《難經·四十九難》說:「形寒飲冷則傷肺」。水寒相搏,內外相引,飲動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滯氣機,故胸痞;飲動則胃氣上逆,故乾嘔;水飲溢於肌膚,故浮腫身重;舌苦白滑,脈浮為外寒里飲之佐證。對此外寒內飲之證,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飲,則表邪難解;不化飲而專散表邪,則水飲不除。故治宜解表與化飲配合,一舉而表裡雙解。方中麻黃、桂枝相須為君,發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黃又能宣發肺氣而平喘咳,桂枝化氣行水以利里飲之化。乾薑、細辛為臣,溫肺化飲,兼助麻、桂解表祛邪。
然而素有痰飲,脾肺本虛,若純用辛溫發散,恐耗傷肺氣,故佐以五味子斂肺止咳、芍藥和營養血,二葯與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強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約諸葯辛散溫燥太過之弊;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亦為佐葯。炙甘草兼為佐使之葯,既可益氣和中,又能調和辛散酸收之品。葯雖八味,配伍嚴謹,散中有收,開中有合,使風寒解,水飲去,宣降復,則諸症自平。
五、黃連阿膠湯。(清心火滋腎陰,使陰陽交泰)
組成:黃連四兩 黃芩二兩 芍藥二兩 阿膠三兩雞子黃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納膠烊盡,小冷,納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方解:《傷寒附翼》釋曰:此少陰之瀉心湯也。凡滌心必藉芩、連,而導引有陰陽之別。病在三陽,胃中不和而心下痞者,虛則加參、甘補之,實則加大黃下之;病在少陰而心中煩,不得卧者,既不得用參、甘以助陽,亦不得用大黃以傷胃矣。用芩、連以直折心火,佐芍藥以收斂神明,所以扶陰而益陽也。雞子黃稟南方之火色,入通於心,可以補離宮之火,用生者攪和,取其流動之義也;黑驢皮稟北方之水色,且咸先入腎,可以補坎宮之精,內合於心而性急趨下,則阿井有水精凝聚之要也,與之相溶而成膠;用以配雞子之黃,合芩、連、芍藥,是降火引元之劑矣。《經》曰:火位之下,陰精承之;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斯方之謂歟。
《衷中參西》釋曰:黃連味苦入心,性涼解熱,故重用之以解心中發煩,輔以黃芩,恐心中之熱擾及肺也,又肺為腎之上源,清肺亦所以清腎也。芍藥味兼苦酸,其苦也善降,其酸也善收,能收降浮越之陽,使之下歸其宅,而性涼又能滋陰,兼能利便,故善滋補腎陰,更能引腎中外感之熱自小便出也。阿膠其性善滋陰,又善潛伏,能直入腎中以生腎水。雞子黃中含有副腎髓質之分泌素,推以同氣相求之理,更能直入腎中以益腎水,腎水充足,自能勝熱逐邪以上鎮心火之妄動,而心中發煩自愈矣。
六、烏梅丸。(調節上熱下寒之厥逆,非單蛔厥也)
組成:烏梅三百枚 細辛六兩 乾薑十兩 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 附子(去皮炮)六兩 蜀椒四兩 桂枝(去皮) 人蔘 黃柏各六兩。
方解:本方由10味葯組成。主治寒熱錯雜,蛔蟲竄擾所致的蛔厥、久痢、厥陰頭痛。方中烏梅味酸,苦酒醋漬而重用,既可安蛔,又能止痛,故為主葯。蛔動因於臟寒,故以乾薑、附子、細辛、蜀椒、桂枝溫腎暖脾,以除臟寒;且五葯皆辛,制蛔,其中細辛、蜀椒更具殺蟲之用,故又可助烏梅安蛔止痛;素病蛔疾,必損氣血,故又以人蔘益氣,當歸養血,合而扶正補虛;俱為輔葯。佐以黃連、黃柏苦寒清熱,兼制辛熱諸葯,以杜絕傷陰動火之弊,且味苦兼能下蛔。諸葯合用,共奏溫臟安蛔之功。
七、麻黃升麻湯。(清肺熱,溫脾寒,發越郁陽)
組成:麻黃7.5克(去節) 升麻3.5克 當歸3.5克 知母2.5克 黃芩2.5克 萎蕤(一作菖蒲)3克 芍藥2克 天門冬2克(去心) 桂枝2克(去皮) 茯苓2克甘草2克(炙) 石膏3克(碎,綿裹) 白朮2克 乾薑2克。
方義:麻黃、升麻——透發內陷之郁陽。當歸——補血和血,清熱滋陰,以治喉痹膿血。知、芩、萎、天冬、石、芍溫補脾陽,以治泄利:茯、桂、白朮、乾薑、甘草溫陽理脾。藥味雖多,但並不雜亂,重點突出,井然有序。現用於更年期綜合征的女性患者,臨床多有奇效。
八、苓桂術甘湯。(溫陽健脾,利水降沖)
組成: 茯苓四兩(12克) 桂枝去皮三兩(9克) 白朮二兩(6克) 甘草炙二兩(6克)
方解:本方所治痰飲乃中陽素虛,脾失健運,氣化不利,水濕內停所致。蓋脾主中州,職司氣化,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若脾陽不足,健運失職,則濕滯而為痰為飲。而痰飲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停於胸脅,則見胸脅支滿;阻滯中焦,清陽不升,則見頭暈目眩;上凌心肺,則致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沉滑或沉緊皆為痰飲內停之徵。仲景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金匱要略》)故治當溫陽化飲,健脾利水。
本方重用甘淡之茯苓為君,健脾利水,滲濕化飲,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飲,又善平飲邪之上逆。桂枝為臣,功能溫陽化氣,平沖降逆。苓、桂相合為溫陽化氣,利水平沖之常用組合。白朮為佐,功能健脾燥濕,苓、術相須,為健脾祛濕的常用組合,在此體現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桂、術同用,也是溫陽健脾的常用組合。炙甘草用於本方,其用有三:一可合桂枝以辛甘化陽,以襄助溫補中陽之力;二可合白朮益氣健脾,崇土以利制水;三可調和諸葯,功兼佐使之用。四葯合用,溫陽健脾以助化飲,淡滲利濕以平沖逆,全方溫而不燥,利而不峻,標本兼顧,配伍嚴謹,為治療痰飲病之和劑。此方服後,當小便增多,是飲從小便而去之徵,故原方用法之後有「小便當利」之說。此亦即《金匱要略》「夫短氣有微飲者,當從小便去之」之意。
本方與下面要寫的五苓散均為溫陽化飲之常用方,組成中同有茯苓、桂枝、白朮。五苓散以澤瀉為君,臣以茯苓、豬苓,直達下焦,利水滲濕為主,主治飲停下焦之頭眩、臍下悸、或吐涎沫等症;苓桂術甘湯以茯苓為君,臣以桂枝溫陽化飲為主,四葯皆入中焦脾胃,主治飲停中焦之胸脅支滿、頭眩、心下悸等症。此方有撥雲見日之妙。
九、五苓散。(通調水道)
組成:豬苓 十八銖[12g]去皮 澤瀉 一兩六株[20g] 白朮 十八銖[12g] 茯苓 十八銖[12g] 桂枝 半兩[8g]去皮。
方解:
1、太陽之熱,傳入膀胱之腑,故口渴而便不通。
2、經曰:「淡味滲泄為陽。」二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為君。 「鹹味涌泄為陰。」澤瀉甘咸入腎膀胱,同利水道為臣。「益土所以制水。」故以白朮苦溫,健脾去濕為佐。「膀胱者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故以肉桂辛熱為使。熱因熱用,引入膀胱以化其氣,使濕熱之邪,皆從小水而出也。
醫家趙羽皇在(《古今名醫方論》)中釋曰:人身之水有二:一為真水,一為客水。真水者,即天乙之所生;客水者,即食飲之所溢。故真水惟欲其升,客水惟欲其降。若真水不升,則水火不交而為消渴;客水不降,則水土相混而為腫滿。(此雜症五苓論。)五苓散一方,為行膀胱之水而設,亦為逐內外水飲之首劑也。(五苓與真武湯對看,五苓行客水之有餘,真武護客水之不足,皆所以行水也。不可不知!)蓋水液雖注於下焦,而三焦俱有所統,故肺金之治節有權,脾土之轉輸不怠,腎關之開合得宜,則溲溺方能按時而出。若肺氣不行,則高源化絕,中州不運,則陰水泛流,坎臟無陽,則層冰內結,水終不能自行。不明其本,而但理其標,可乎?方用白朮以培土,土旺而陰水有制也;茯苓以益金,金清而通調水道也;桂味辛熱,且達下焦,味辛則能化氣,性熱專主流通,州都溫暖,寒水自行;再以澤瀉、豬苓之談滲者佐之,禹功可奏矣。先哲有曰;水之得以安流者,土為之堤防也,得以長流者,火為之蒸動也;無水則火不附,無火則水不行。旨哉言乎!
十、桂枝茯苓丸。(化瘀生新,調和氣血)
組成:桂枝 茯苓牡丹(去心) 桃仁(去皮尖,熬) 芍藥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方解:其實張仲景的這張方子不是在傷寒論中出現,而是在金匱要略中的婦科三篇(第二十篇)里出現的第二張方子。講婦人宿有症病……,當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桂枝茯苓丸原治婦人素有瘕塊,致妊娠胎動不安或漏下不止之證。證由瘀阻胞宮所致。
瘀血瘕塊,停留於胞宮,沖任失調,胎元不固,則胎動不安;瘀阻胞宮,阻遏經脈,以致血溢脈外,故見漏下不止、血色紫黑晦暗;瘀血內阻胞宮,血行不暢,不通則痛,故腹痛拒按等。治宜活血化瘀,緩消瘕塊。君葯桂枝辛甘而溫,溫通血脈,以行瘀滯。臣葯桃仁味苦甘平,活血祛瘀,助君葯以化瘀消瘕;佐葯丹皮、芍藥、茯苓。丹皮、芍藥味苦而微寒,既活血散瘀,又涼血清退瘀久所化之熱,芍藥並能緩急止痛;茯苓甘淡平,滲濕祛痰,以助消癥之功,健脾益胃,扶助正氣。使葯白蜜,丸以白蜜,甘緩而潤,緩諸葯破泄之力。諸葯合用,活血化瘀,緩消瘕塊,使瘀化癥消,諸症皆愈。
桂枝茯苓丸配伍特點:一、用桂枝以溫通血脈,又用佐丹皮、芍藥以涼血散瘀,寒溫並用,則無耗傷陰血之弊。二、漏下之症,採用行血之法,體現通因通用之法,俾瘕塊得消,血行常道,則出血得止。
《婦人良方》以本方更名為奪命丸,用治婦人小產,子死腹中而見「胎上搶心,悶絕致死,冷汗自出,氣促喘滿者。」《濟陰綱目》將本方改為湯劑,易名為催生湯,用於婦人臨產見腹痛、腰痛而胞漿已下時,有催生之功。
後記:
上述常用之經方,組方法度皆本乎暢達人體氣機之升降出入為根本,藥物寒溫並用,以燮理陰陽。皆緊扣病機,著眼於人體根本的氣血循環來組方遺葯。所以,其運用至今而不衰,且以常達變,運用範圍不斷擴展。實國醫之精華也。
本平台為雲南省中醫藥管理局主辦的官方今日頭條號,如您還未訂閱,請添加訂閱,免費獲取更多實用權威健康養生內容,或可關注「雲南中醫」微信號(yunnanzhongyi)。
溫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
※六個你可能沒見過的辨證技巧
※醫者的武林丨江湖救急的12個穴位
※吃早餐的四大忌,你做到了嗎?
※女性早春養生先養陽
TAG:雲南中醫 |
※冬季血壓升高 有助調節的外用方
※水的比熱比其他物質高,能夠起到調節人體體溫的作用
※夏至是人體代謝最旺盛的節氣,吃它降血糖、調節血脂,提高免疫力
※夏天是除體濕的最好機會!中醫袪濕薏仁水調節體循環
※運動過度引發痛風?只有調節血尿酸值才管用
※它對血糖有雙向調節作用有抗菌抗癌增強人體免疫力的功效
※情緒高漲,精神歡愉,從而對大腦皮質產生良性刺激和調節作用
※用它泡水喝,調節血脂降血壓
※這種菇名字很洋氣,對調節生理機能,增強體力很有效!
※一種名氣非常大的野菜,卻能軟化血管、調節內分泌
※通過運動,還可以促使機體產生干擾素控,制感染和調節免疫的作用
※農村的它對糖尿病人有著降血糖和調節尿糖的作用
※輕中度抑鬱症的調節方法
※鍛煉的目的是減輕體重,應將手柄的力度調節至中低強度
※人體血壓是如何進行調節的?
※降血壓穴位風府,沒事揉一揉調節血壓預防中分很有效
※必備美食調節員,水的重要性
※層次越高的人,越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丨情緒調節能力測試
※如果運動中出現精神壓抑,應該積極自我調節,減小運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