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 30 年糖尿病患病率升 17 倍:空氣污染成新危險因素
國際糖尿病聯合會估計,2035 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將上升到 5 億 9200 萬。在中國,糖尿病的患病率迅速增加。較新的全國糖尿病調查是對比 1981 年與 2010 年,我國糖尿病患病率增加了 17 倍。
上海新華醫院沈秀華教授等回顧了近幾十年中國糖尿病的流行趨勢和主要危險因素,並將結果發表在 Endocrine Practice 雜誌上。該研究使用 PubMed、中國知網、萬方和國家調查資料庫進行分析。研究只針對於中國 2 型糖尿病人群,排除了中國以外的研究對象、1 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等。
1. 30 年來患病率升高 17 倍
經調查發現, 1980 年糖尿病患病率為 0.67%(尿糖、餐後 2 h 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診斷篩選),1995 年患病率增加到 3.2%(空腹血糖和 OGTT 診斷),2007 患病率為 9.7%(經 OGTT),2010 年為 11.6%(空腹血糖和餐後 2 h 血糖診斷)。
在過去的 30 年(1980~2010),7 次全國糖尿病調查,糖尿病患病率增加了 17 倍,糖尿病的患病率已從 0.67% 增加到 11.6%。糖調節受損(包括空腹血糖受損和糖耐量受損)也有所增加,從 1994 年的 2.09% 到 2010 的 27.2%。迄今為止還沒有關於糖尿病發病率的全國代表性研究。
2. IGR,男性高於女性
1981~2001 DM 和 血糖調節受損(IGR)在男性和女性中的患病率並無差異。然而,2007 年研究報道男性 IGR 患病率高於女性,而 DM 患病率無差異,最新的研究發現 2010 年男性 IGR 與 DM 患病率均高於女性。
3. 城市患病率高於農村,農村 IGF 高於城市
在中國,過去 20 年經濟快速發展使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有了巨大變化。與農村相比,城市有更高的 DM 患病率。這與體力活動、飲食中脂肪和鈉的含量、蔬菜和水果的攝入量、工作壓力等因素相關。與之相反,農村的 IGF 患病率高於城市,而原因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
4. 至 2010 年,≥18 歲成人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增至 35.1%
肥胖已被公認為是糖尿病的主要危險因素。1995 年的研究中,有 6 個國家研究表明,肥胖與糖尿病的患病率密切相關。1992~2010 的一項調查,中國 18 歲以上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從 14.6% 增加到 35.1%。
成人超重和肥胖已被證明是 2 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β細胞功能的獨立危險因素,雖然亞洲人與西方人相比,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較低,但是同一水平的 BMI,亞洲人糖尿病的風險往往更高。
由於人群的個體差異,許多研究人員通過測量腰圍(WC)、腰臀比(WHR)研究與糖尿病風險的關係。最近的一項研究比較了 WC 或 WHR 與糖尿病的相關性,發現 BMI 和 WC/WHR 均可獨立預測糖尿病風險。
5. 過去 30 年,我國飲食方式轉為高脂高能低纖維
在過去的 30 年裡,中國的飲食方式已經轉向高脂、高能量、低纖維飲食。
1992~2002 年,從動物食物獲取能量的比例從 9.3% 增加到 13.7%。美國的幾個研究一致顯示,飲食因素獨立於 BMI,對糖尿病的發生髮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飲食中的穀物纖維高、多不飽和脂肪酸、低飽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與糖尿病風險降低相關。
2002 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數據表明,膳食特點為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這不同於中國傳統飲食模式,是中國人群糖尿病的危險因素。
一項來自中國上海,食物對糖尿病影響的前瞻性研究結果發現:
米飯的攝入量與糖尿病患病率密切相關。
另一項研究也證實了類似的結論,飲食模式為低主食(米飯、麵條、饅頭、麵包)高牛奶攝入量,可以降低糖尿病風險。此外,中國人群攝入米飯或葡萄糖的生糖反應要比歐洲人高 60%。
膳食脂肪酸的數量和質量會影響糖尿病的患病率。
在上海的一項男性/女性健康調查中顯示,長鏈 n-3 脂肪酸可以降低女性糖尿病風險,而貝類攝入可以降低男性和女性的糖尿病風險。
含糖飲料攝入可以增加糖尿病風險。
但中國群體消費含糖飲料的數據還有待進一步調查研究。
6. 早期營養不良,經濟好轉後更易營養過剩,致糖尿病高風險
生命早期營養對日後糖尿病的發生髮展有持續性影響。60 年代中國處於大饑荒時期,食物缺乏。
一項研究調查了 1959 年~1961 年期間,胎兒營養缺乏和成年後患糖尿病風險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胎兒早期營養不良,隨著經濟好轉,成年後會更容易營養過剩,導致較高的糖尿病風險。許多中國人經歷了生命早期的營養不良到後來適應西化的飲食和生活方式,這是中國糖尿病患病率升高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
7. 糖尿病風險獨立危險因素:體力活動缺乏、吸煙、飲酒
生活方式與患糖尿病的風險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缺乏體力活動,吸煙和酗酒已被證明是增加糖尿病風險的獨立危險因素。
從 1991 年~2006 年,中國成年人平均身體活動下降 32%,這可能由於城市化,減少了體力活動的結果。城市化因素,如有效的住房基礎設施和汽車使用量的增加,使 1991~2006 年期間男性體力活動下降 80%,女性下降了將近三分之二。
一項在中國大慶開展的干預研究證實了飲食和運動的改變有助於預防糖尿病。在這項研究中,年齡在 24 歲至 74 歲的糖耐量異常患者被隨機分配到飲食組,運動組,飲食加運動組。經過 6 年的干預,三組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的發病率,運動組、飲食加運動組比飲食組治療更有效。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煙草生產國和消費國;全世界三分之一的香煙都消耗在中國。例如,在一項上海市區 40 歲~74 歲囊括 51464 名男性的調查顯示, 61.8% 為吸煙者,30.5% 是經常飲酒者。所有的參與者在 5.4 年的隨訪中,吸煙超過 20 支/天,超過 40 條/年,每年會增加 25%~28% 的糖尿病風險。
一項薈萃分析發現,吸煙量與糖尿病風險增加相關,重度吸煙者(20 支/天)跟不吸煙者相比,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 61%。
8. 顆粒物或交通相關空氣污染物和糖尿病風險之間存在相關性
由於經濟、科技、人口的不斷發展,空氣污染已經成為中國現代化城市主要的健康威脅因素。一些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顆粒物或交通相關空氣污染物和糖尿病風險之間存在相關性。空氣污染物可以導致人們易患糖尿病,如同污染物會導致炎症一樣,有著相類似的機制。來自中國唐山的一項實驗顯示,SO2、NO2 和 PM10 等污染影響空腹血糖水平。
9. 已發現的糖尿病易感基因:大部分與β細胞功能相關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研究發現,許多基因會增加患 2 型糖尿病的風險。全基因組關聯分析被用於診斷跟糖尿病易感性有關的基因位點,通過這種研究發現白種人身上糖尿病相關的基因位點與中國人基因位點不同。中國的幾個 GWAS 研究也發現了不同於白種人的新基因位點。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基因位點大部分與 B 細胞功能相關,僅有少部分與胰島素抵抗相關。一項針對東部種群間基因系統回顧分析表明,東亞人種更易受到行為、環境影響罹患糖尿病。但是,和其他病因複雜的疾病一樣,基因只能解釋一小部分 2 型糖尿病的遺傳性,所以 GWAS 研究遺傳信息的臨床意義仍具有爭議。
10. 受教育程度低與高糖尿病發病率相關
城市化一直是中國糖尿病的主要危險因素。教育水平也同樣相關。在中國青島進行了一項 11 年的隨訪隊列研究,選取 10704 名年齡在 18 至 59 歲的參與者,結果表明受教育程度低與高糖尿病發病率相關,並且獨立於 BMI。當然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探索其他社會經濟因素例如民族、文化、宗教等。
我國近 30 年(1980~2010)糖尿病患病率增加了 17 倍,儼然已成為糖尿病大國,潛在的危險因素導致糖尿病發病率日益增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城市化、飲食模式、生活方式等。此外,遺傳研究表明,中國人可能比白種人更易患糖尿病。在糖尿病的預防和治療上,我們應側重於改變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特別是關注那些有家族史的人。
文 | 董天嬌;責任編輯 | 張開平;題圖 | 視覺中國
※這4個壞習慣不改,得糖尿病是遲早的事兒!
※命理中「水」太旺與糖尿病的關係
※3?15:「北京協和醫院院長代言」的降糖葯有多神?一個故事說盡糖尿病假藥行騙伎倆!
※老漢患糖尿病右眼失明,唯一的願望是希望女兒能入土為安
※為什麼糖尿病會導致患者失明
TAG:糖尿病 |
※空氣太好 美國癌症患病率是中國1.68倍 肺癌率是2.46倍
※印度因為空氣污染死亡人數 5年來增加7萬多人
※空氣污染所致 全球每年340萬早產兒
※歐洲空氣也不甜美:肺癌發病率異變,每年50萬人死亡
※空氣污染每年致死60萬5歲以下兒童
※全球每年60萬5歲以下兒童死於空氣污染
※歐洲每年50萬未成年人死於空氣污染 PM2.5是罪魁
※歐洲每年50萬未成年人死於空氣污染 PM2.5是罪魁禍首
※科學家警告:到2100年將有26萬人因空氣污染、全球變暖死亡
※歐洲每年有50萬人死於空氣污染
※ERS2016:空氣污染物可對人體呼吸系統持續危害數十年
※最新研究:空氣污染或使你的幸福感下降22.5%
※國際能源署:每年650萬人死於空氣污染
※空氣感捲髮才是今年的爆款 10款2017年流行的空氣捲髮精選
※約十億年前的空氣氧含量比預期中多5倍
※凈化室內空氣,這7種綠植比空氣清新劑強100倍!
※這個能殺滅99.99%病菌的消毒水,居然能給空氣洗澡!
※2017最火的空氣感短髮
※空氣污染,讓中國人平均減壽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