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小時就燒掉2000萬元:1萬千米航程稱可完全覆蓋整個中國
圖片為美國新一代B-21轟炸機的想像圖,根據美軍設定「潛在對手」的要求,必須是有較大的國土面積和縱深且具備較強的防空、反艦能力,這就要求其具有「更強的遠程打擊能力」,以滿足在「反介入/拒止」環境下的作戰需求,這正好是B-21轟炸機的項目需求,軍事專家陳忠告訴記者,B-21隱身轟炸機被美國媒體稱為轉為中國量身打造的戰略轟炸機,不能不說是有一定道理的,應該說B-21的矛頭直指中國,從外形上看,B-21酷似縮小版B-2A,其尺寸和有效載荷也將小於後者,但技術水平和裝備數量將顯著優於後者。
據悉,美軍在B-21 論證之初,通過對「潛在對手」(中國和俄羅斯)的情報和預判,認為該機可突破敵方未來防空系統,確保對其實施精確打擊和1小時以上的待機覆蓋能力,但其使用成本太高,據計算每飛行小時高達2000萬元人民幣。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型國家,B-21意味著什麼呢?軍事專家高峰告訴記者,從戰術上的價值似乎是顯爾易見的。美國空軍需要鄰近目標的國家提供機場,才能維持大量戰機與加油機的持續運作,儘管美國的影響力遍及全球,但要求人家提供機場作戰仍然難免需要付出額外的代價,還要相當的部署時間,美軍對於中國周邊國家是否能夠配合其作戰行動已經開始表現出懷疑,所以不使用他們的機場也能執行對華作戰任務,是美軍研製的B-21的核心要求之一。
事實上,目前,美軍每次行動所需的數百架戰鬥機大多數的任務時間都是執行對地攻擊,而這些架次由少量「獨來獨往的現代化轟炸機」就可加以取代;加上B-21本身擁有6000千米的作戰半徑以及近1萬千米的作戰航程,足以覆蓋整個中國。所以可以從美軍長期駐守的既有機場起飛。這表示美國空軍只需要幾十架戰機建立起空優與防空壓制兵力就可以對付一個二三流的國家,規模稍大的一支精幹洲際機隊也足以維持對區域性強國的優勢,而所需臨時借用的機場規模與數量卻會少上許多。
而且B-21的轟炸效果其實非常好。根據諾格公司的報告,以中國周邊為作戰背景,美軍一次出擊投放1256枚JDAM炸彈計算,需要516架作戰飛機,包括從航母起飛200架F-35戰鬥機,從關島和澳大利亞各起飛150架F-35戰鬥機,另外還有16架B-2戰略轟炸機,保障兵力為289架空中加油機。這意味著F-35從關島起飛,一架空中加油機只能保障4枚精確制導炸彈的投放,從澳大利亞起飛這個數字則降低到2枚。
如果採用B-21戰略轟炸機,以該機可以投擲14枚精確制導炸彈計算,動用的兵力為48架,一次出擊投放同樣數量的精確制導炸彈,只需要260架飛機,支援的空中加油機則下降到113架。這樣就意味著可以有340架左右的F-35 飛機參加到制空爭奪當中,更重要的是可以減少100多架空中加油機的部署,其對美軍作戰效能的提升非常可觀。在美軍的構想中,由於中國的反艦彈道導彈系統將逼迫美軍航母不能靠近中國周邊海域行動,所以新型遠程轟炸機是一款專為中國量身定做的飛機,美軍認為可憑藉該飛機突破中國未來防空體系,能夠對中國全境進行精確打擊,甚至還能保持超過一小時的待機能力。
※當年俄國寧肯砸爛也不賣給中國:現在卻搶著售中國比蘇35還重要
※中國三大艦隊聯手一起能否打敗美軍太平洋主力艦隊?美軍給出答案
※印度要求俄羅斯全面轉讓五代機技術:俄羅斯的回復讓人拍案叫絕
※日本要派航母巡邏南海:網友建議搞次東風導彈反艦打靶讓它別回去
※中國從美潛航器發現美軍重大機密:還記得中國潛艇遭遇海底斷崖嗎
TAG:軍情視野 |
※每飛行1小時燒掉28萬元 1500公里突擊稱可以覆蓋中國東部
※23328顆彈頭 30秒內潑灑覆蓋2000萬平米
※23328顆彈頭 30秒內潑灑覆蓋2000萬平米 解放軍更強
※2萬多顆彈頭30秒內潑灑覆蓋2000萬平米,卻還不比解放軍!
※16000公里射程 覆蓋全球 2000萬噸彈頭 毀任何一城市
※全營齊射720發僅30秒 一次覆蓋120萬平 最遠達50公里
※運20年產量將達到10架:航程7800公里,覆蓋中國所有地區
※60秒齊射240枚火箭彈 覆蓋40萬平方米 戰鬥全重110噸
※殲-20最大航程5500公里!能覆蓋整個日本!
※北斗系統2018覆蓋一帶一路國家:2020年覆蓋全球
※美軍擁有超7000枚核彈頭,僅一成瞄準中國將覆蓋295個城市
※排水量16000噸,潛深600米,24枚彈道導彈射程覆蓋歐美
※西北一聲巨響,核當量400萬噸,10分彈頭覆蓋50萬平方公里
※排水量1.6萬噸,下潛深度600米:搭載24枚導彈可覆蓋全球
※240枚火箭彈一分鐘內傾瀉 覆蓋40萬平米土地 只需3人操作
※3個旅36枚核洲際導彈,每枚150萬噸當量,齊射可覆蓋一大陸
※赤道長4萬千米,為啥射程1.5萬千米的洲際導彈就可以號稱全球覆蓋
※430千克小炮竟一發覆蓋600平方米內步兵 射八千米還可空降
※掛6枚核導彈壓陣 5000公里覆蓋日本全境 命中誤差僅1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