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人心的王陽明心學
編者註:本文為王德峰教授的演講摘要,原文為《陽明心學與今日中國》。
中華民族的信仰是本心自覺
今天,中國社會轉型進入關鍵的歷史時期。我們這個民族迫切需要找到發展的方向和精神的支點,也需要尋找安心立命的根本。在這個背景下今天來討論陽明心學,意義重大。古往今來,任何一個有文化生命的民族,都必定有一個精神上的支點,即信仰。舉世望去,除了中華民族,世界上幾乎所有民族的信仰都來自宗教。中華民族的信仰不從宗教中來,而是來自中國哲學的本心自覺。
王陽明傳奇一生
王教授看來,王陽明就是儒家中的慧能。禪宗是佛教中國化的最高成果。禪宗六祖慧能並不識字,卻成為禪宗思想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禪宗的宗旨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王陽明一度相信朱熹版的「格物致知」的理論,非常認真地「格」起竹子來,結果格出一身病。後來躲入老莊的學問,但老莊也不能究竟,最後轉入禪宗,禪宗的智慧深刻地啟發了王陽明。王陽明被貶到貴州龍場,百死千難後在龍場頓悟。悟,非頭腦之事,是心靈的活動,而心靈,是生命情感的居所。所以悟是生命情感的升華。龍場頓悟,誕生了陽明心學。在王陽明之前,陸象山也受禪宗影響而頓悟。可見禪宗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巨大作用。
在王陽明以前,儒家的思想在中國儘管已經家喻戶曉,耳熟能詳,但很多人認為儒家無非是唱道德的高調,儒家的最高理想「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儘管高高在上,卻終究只是理想。但王陽明用他建立奇功偉業的一生讓人們對儒家重拾信心。
心學是中華民族的安心立命之學
陽明心學的目標是為儒家開出新的道統,為中國人樹立獨立的人格。
中國人向來不缺道德,但這道德不是來自內心的自律,而是來自他律,來自對外部權威的服從,或自身利益的考量。今天的中國,至今沒有完成宋明儒學「破心中賊」的任務,沒有樹立起獨立的人格和道德自覺的主體。從這個意義講,我們還沒有真正進入近代文明。
中國哲學是人生哲學。人生無處不是煩惱。生命外部的麻煩容易解決,生命內部的麻煩最難對付。所謂征服世界容易,征服自己難。人是時間性的存在。我們活著的每一個當下都在超越現實,籌劃未來,但未來卻尚不存在。人心時刻要突破有限,指向無限,因而人心有無限的一面。煩惱來自不如意,意從心中來,能實現叫「如意」,未能實現叫不「如意」,不「如意」則生煩惱。不斷提出「意」,並要「如」,是煩惱的來源。所以慧能說不要追求「如意」,要「如如」。
「一真一切真,
萬境自如如。」
在現實生活中的任何一個事物,無論億萬財富還是高官厚祿,都是有限的事物。豪華別墅和高官厚祿都無法使這顆心無限的一面得以安頓。心無法在現實世界中安頓,要安頓,結論只有一條——出世。儒家是中國哲學的主幹,儒家是出世後再入世。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是入世和出世的統一。
中國哲學的精華是心學,心學的原則是心靈的出世,心靈超出現實世界,然後再回到現實世界。歐洲人也有無限心,歐洲人安頓無限心也是出世,但他們選擇了一條宗教的道路。除了中華民族,全世界的民族都是選擇了宗教出世,唯有中國走了哲學出世的道路。
那麼中國的心學發端於哪裡?
王教授說:心學萌芽於孔子的「仁」,發明於孟子的「心」,發揚於禪宗,光大於陸象山,成就於王陽明。
那麼,該怎樣認識「心」?
王教授舉了僧肇的《寶藏論》來說明「心」。我們的感官只能看到金子做的金器,看不到金體。但真人能「常觀金體,不睹眾相」,即透過種種不同的金器,看到金子本身。看到金子本身的,是我們的本心。每一個金器都是金體的體現。以金體來比喻佛性,每一個事物都是佛性的體現。本心能從萬事萬物相的差別中看到佛性。禪宗讓我們修心,就是修本心,本心起來,就能看到佛性。
同時,金體也無法脫離金器存在,所以佛性也在萬事萬物間。所以慧能說: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陸象山也說:「宇宙內事,即己分內事。己分內事,即宇宙內事。」儒家的智者陸象山和禪宗的祖師慧能心心相映,心學的智慧和《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般若智慧心心相映。
陸象山的宇宙,就是佛性,是人類生活一切不朽價值的總和,是中國心學的最高境界。佛性中包含愛情,是人情的極致;包含柴米油鹽,是天道的極致。《中庸》將天道講得極為高明,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庸即庸常生活,庸常生活就是人民生活,也就是柴米油鹽,而柴米油鹽,即是天道所在,天道就在人民生活中。
我們要養心,把心養得和天一樣大。當我們面對位高權重之人而泰然自若;當我們面對弱勢階層充滿尊重,我們的心就和天一樣大。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心即理」和「性即理」
話題進入了心學和理學的分野。王老師繼續說,宋明儒學學分了兩大派:理學派和心學派。理學派的代表人物是程頤和朱熹。心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陸象山和王陽明。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有一個共同課題,那就是拯救中國的文化生命,他們都認為:「中國人人人心中有賊,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破賊是共同的課題,但破法不同。程朱理學主張「性即理」。每個事物都有「性」,即區別於其它事物的特徵,特徵中蘊藏著普遍的真理,即天理。首先要格物,從個別特徵中發現普遍原則。要先把萬事萬物的天理說清楚,然後讓人心去服從它,存天理滅人慾。
陸象山和王陽明表示反對,主張「心即理」,這是陽明心學的第一命題。破心中之賊,仍然用我們這顆「心」,因為我們本有良知。如果用人心之外高高在上的天理來破心中之賊,這仍然是對外部權威的服從,脫離人心的天理是僵死的教條。天理不在人心以外,因為熱的道理不熱,愛的道理不愛。理是認知的對象,而破心中賊的心是生命情感的居所。
當年有陸象山和朱熹的精彩的「鵝湖之辯」,今天是走朱熹的理學道路還是王陽明的心學道路對今日中國關係重大。那些將父母告上法庭的人,不可能不知道孝之理。但那份理不在他的心裡,因而不起作用。心即理,是生命情感的本真,不是僵死的教條,是有溫度的,是內心不可阻擋的呼聲。
王教授繼而說,明清的科舉考試,全部是以朱熹的理論體系作為研究學問和科舉考試的唯一依據,而王陽明的心學終於沒有大行天下,並延宕至今。因而中國人的生命情感始終沒有提升。
陽明心學
王教授說,陽明心學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但概括來說,有三條命題: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是前提,是生命情感的升華。「致良知」是最後的結論,「知行合一」是禪宗原則的運用。知和行不是兩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道了道理不去實踐則不是真知。真知是心嚮往之,」如好好色,如惡惡臭」。我們一旦產生了心嚮往之的理想,行就來了,行和所知的理想狀態融為一體,這就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致良知是實踐的功夫,須於事上磨練。王陽明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心靈的認知通過實踐才有功夫。功夫兩字來源於禪宗思想。修行即是生命實踐。在不斷的親民,即體察人民生活中趨向於至善的境界。
陽明心學未來將深入人心
今日中國的根本問題在於重建民族的精神家園,尋找安心立命的根本,再度用本心自覺來建立信仰。王陽明心學,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深入人心,因為我們沒有其它道路可走。我們在漢語中,即在中國思想中。儒釋基本觀念凝聚的詞語就在我們日常的語言中。今天,我們重新領會這些凝聚著智慧的詞語,並將這些詞語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就成為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建旭專欄 | 如何讓賣菜的大媽都能一下子聽懂「致良知「?
※建旭專欄 | 胡適的完整利己主義
※高一學生的三篇《陽明學述要》讀後感
※建旭專欄 | 心學之實修
※誠邀心學精英共同傳播心學
TAG:王陽明心學 |
※王陽明心學的精髓 王陽明的心學在日本的影響
※王陽明心學精要
※學了王陽明心學,我就變「心」了
※張居正與王陽明心學
※王陽明心學:成就第一等人的修心智慧
※王陽明心學:蒙蔽心靈的 永遠是物慾
※王陽明心學:蒙蔽心靈的,永遠是物慾
※被神話的王陽明和他的心學
※王陽明的心學(上)
※【此心光明】體悟王陽明心學的意義
※獨家原創 | 學了王陽明心學,我就變「心」了
※王陽明心學的「慎獨」功夫
※王陽明心學最極致的八個字——世間最高明的心理學
※系統的講解王陽明心學的內在邏輯!
※王陽明心學精髓盡在《大學問》
※王陽明:心遠,心誠,心明,栽培涵養之方
※可重塑一個人自信的王陽明心學
※王陽明心學的脈絡十二點
※王陽明人生智慧,一口氣讀完心學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