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世界中的「轉基因技術」
文/柯易
當電影屏幕上出現「基因」兩個字時,相信你的第一感覺一定是「科幻片」,第二感覺則是「災難片」。「基因」與「科幻」和「災難」聯繫在一起,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思維定勢,甚至影響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基因的觀感。
如今,對基因改造科技的質疑和對轉基因食物甚囂塵上的恐慌,也有相當一大部分來自科幻大片的影響。在這些大片中,凡是試圖利用人工對基因所進行的改造,最後幾乎都以災難,甚至是「亡國滅種」告終。
而解決這一切災難的方式,則是某位意識到基因危機的小人物,和他同樣崇尚自然的異性伴侶一起對抗科技強權,永遠終止對自然的干涉,使人類復歸吃著非轉基因糧食蔬菜的美好自然狀態當中。
其實,如果我們起身離開影院,來到現實世界中,就會發現,現實與電影中的世界迥異,現實世界是一個樂於享受科技進步,甚至對科學頂禮膜拜的世界。基因技術,正是我們享受的科技成果之一。
由於有了基因技術,糧食的產量才大幅提高,世界的饑荒現象才逐步減少;殘疾人可以通過基因技術再造肢體,重獲健全身軀;罹患重病的人可以在基因技術的治療下,再度恢復健康;甚至怕疼的小孩兒,都可以通過吃經過基因改造的食物來獲取免疫力,從而使屁股上免挨一針。這還僅僅是基因技術給我們帶來的眾多好處中的一隅。
那為何電影世界中的基因技術如此「窮凶極惡」?原因只有一個詞——「倫理道德」。正是這個古老的詞語,引發了電影世界中對基因技術的質疑。
世人皆知,基因乃是紀錄生物遺傳信息的密碼,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人類的一切正是保存在這條基因的密碼之中,它就是我們的本源,甚至可以說是人類的本質。
在世人看來,人類作為造物中的一員,應當對自然的造物主心懷一種謙卑,一種尊敬。任何試圖通過人工手段改造基因的企圖,都無疑是一種褻瀆,當然會受到自然的報應。
說到倫理道德,這個話題一下變得沉重起來了。但是,如果要想明白電影世界中基因大戰的來由,我們就必須追根溯源,看一看它的鼻祖究竟是誰?
「邪惡新世界」
我們都知道「烏托邦」,所謂「烏托邦」,就是指想像中的美好世界。人類對未來美好世界的想像其源久矣。
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到18世紀啟蒙時代的那個「永遠的夢想」2440年,再到19世紀紛紛建立起的烏托邦社團,「烏托邦」中「美麗新世界」的暢想可謂貫穿於人類思想的主題。
但到了20世紀,卻出現了與烏托邦相對的一個詞,叫「歹托邦」,在「歹托邦」中,人類的未來乃是一個「邪惡新世界」,不僅遭受苦難壓迫,甚至失去最寶貴的人性,成為一群行屍走肉。
「歹托邦」最著名的三本書被稱為「歹托邦三部曲」,分別是扎米亞京的《我們》、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和喬治·奧威爾的《1984》。
其中,《美麗新世界》可以被認為是最早的基因技術科幻小說,在赫胥黎的筆下,福特紀元632,即公元2532年,由於社會與生物控制技術的發展,人類已經淪為政治人物操控下的壟斷基因公司的傀儡和試驗品,從胚胎開始,人一生的命運就已經被決定,基因決定一切。
人類不是誕生於母親的腹中,而是像機器一樣,經基因控制,通過流水線成批地生產出來。這樣批量生產的人,也和機器人一樣,失去了一切感覺,甚至失去了思考和創造力。
電影《變種異煞》海報
1997年的電影《變種異煞》就是一部向《美麗新世界》中那個「邪惡新世界」致敬的電影。在這部電影中,只有通過基因技術孕育而成的人類,才是「菁英」,而自然誕生的人則被視為「病人」,「菁英」和「病人」之間的命運軌跡在基因孕育的那一刻就被完全決定。
片中的男主角文森特正是這樣一個病人,他一出生就因為低劣的基因被判定為「病人」,只能在碌碌無為中等著30歲時大限到來。
儘管最後文森特終於達成夢想,飛上太空,但相信更多的觀眾,比起為文森特的美夢成真而感到欣幸,更會為那個基因控制下的社會感到汗毛倒豎——那確實是一個高科技、理性、美好的世界,但絕不是一個人性的世界。
基因誠然在人類的原初之時,就剔除了不完美的,而留下了所謂的「完美」,但當人類試圖用「完美」的科學來取代「不完美」的命運時,便註定了其災難的結局。
「完美基因」
正是由於人類對「完美」近乎偏執的追求,釋放出了潘多拉魔盒中的邪惡怪獸。最長命的恐怖電影之一《異形》的第四部,就展現了一種異形與人類基因結合的完美生物——雷普莉,她(或者說是它)確實因為帶有異形的基因而非常「完美」。
《異性》里的雷普莉
她異常地聰明、強壯,但含有異形完美基因的她卻陰晴不定,成了「雙面人」。她人類基因中與生俱來的「人性」的一面與異形完美基因中「非人性」的一面不斷鬥爭,使她成了雙面人。
在最後,雷普莉看到了實驗室中無數異形與人類基因合成的失敗品,她終於決定毀滅這些通向完美之途的怪物,而她自己,不過是這些完美怪物中最完美的一個而已。
而在《星河戰隊》第三部中,按照被俘獲的異形蟲族首領的說法,人類之所以屢屢戰敗,是因為人類基因不完美,太有人性,不懂得用優勝劣汰的辦法來犧牲那些劣等基因者,從而提高種族基因的數量,換言之,基因的優劣與否,取決於人性的多寡。
在蟲族首領的蠱惑下,長官派出一隊又一隊士兵去進行優勝劣汰的進化之戰,甚至在最後甘願將自己的身體獻出,使自己和蟲族的完美基因合二為一,融為一體。人性越少,基因就越完美。只有喪失人性的基因,才是最完美的基因。
如果問人類歷史上有什麼東西最能夠最大程度地摧毀人性的話,那答案一定是戰爭。《星河戰隊》中在戰爭中不斷輸給蟲族的人類,之所以在影片的最後能夠一舉大敗蟲族,正是因為他們對蟲族不帶有任何人性的憐憫。換言之,只有滅絕人性的戰士,才是最完美的戰士。
2008年根據同名遊戲改編的驚悚科幻片《孤島驚魂》正展現了這種培植完美戰爭機器的野心,為了使自己在未來的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美國軍方竟與一個秘密實驗室合作,在一座孤島上建立起秘密實驗基地,以活人為試驗品,專門培植轉基因戰士。
當具有完美基因的轉基因戰士像工廠產品一樣出爐時,人性中的痛苦、懦弱與溫情、憐憫一道消失了,你所看到的只是一具眼裡泛著寒光的人形殺戮機器——它是一個完美的軍工產品,但卻完全不是一個人。
逃出「圍城」
「不完美」的人反抗「完美的世界」,是進入21世紀的電影中最常表達的主題。也許是出於人類一種天生的憂慮,相信「完美」終究不是一種寬容的物種,會按照自己的意志將善意強加到「不完美」的身上,甚至將它們成批地控制起來,甚至消滅掉。
在2005年的科幻大片《逃出克隆島》中,從人類毀滅性的危機中存活下來的最後一批人類,生活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完美社區中。為了讓他們一切完美,他們每天早上都要經過體能測試,他們吃著明顯是基因改造工程改良出的完美蔬菜,聽完美的音樂,而他們最大的理想,就是前往那個人類地球上唯一一塊樂土——「夢幻島」。
但主人公林肯卻不是一個這樣甘於「完美」的人,他開始質疑這一切完美的背後究竟是什麼,直到他們發現自己不過是這個封閉社區外那些不完美的人的完美克隆版,為這些不完美的人可能發生的意外提供活體器官移植。
林肯帶著他的女朋友喬丹最終逃出了這個完美的圍城,來到了圍城外那個不完美的世界。在那裡,生活在最底層的人,反而充滿人性,甚至看似冷血的殺手,也在最後一刻決定幫助林肯從圍城中解救他的同胞。
但與之相對的,是享受著高科技文明的上層人士,正是他們為了自己得以長生不老,所以克隆了這些生活在完美謊言中的活體器官倉庫。
《逃出克隆島》劇照
這部電影最具有諷刺意味的,恰恰是那個完美謊言中的完美之地——「夢幻島」。這座島嶼並不是一座高科技製造的人工島嶼,而是一座未受到科技侵蝕的人間凈土,那裡的植物、動物顯然沒有經過基因改造,它們自然如此。也許,在人類心中,自然,才是完美真正的造物主。
電影世界似乎為基因技術描繪了一個恐怖的未來,但人類的完美之旅最後通向的難道只是噩夢嗎?科幻電影畢竟是科幻,它意味著一切尚未發生。但過去也許正是未來的鏡子。
如果我們去回溯歷史,會發現,為了使自己以及後代趨於完美,人類費盡心機。從中國求取長生升仙之道的煉丹術,再到西洋追尋永生不死的鍊金術,再到現代的基因技術和生物工藝。追尋完美似乎是人類長期以來孜孜不倦的渴求。
但每一次人類尋求改造自我的完美征途,最終都是敗多勝少。人類號稱征服了自然,但自然卻似乎總在不斷地以自己的方式對人類發出警告——水滿則溢,月盈則虧,乃是自然之理。
基因技術究竟會將我們帶向何方,直到現在,仍在進程當中。
※不娶皇帝女兒的N個理由?
※俄國革命的預言者——拉斯普京
※《辛丑條約》是如何被廢除的?
※秦淮八艷之首——柳如是
※他是曾國藩的心腹幕僚,曾預言大清國結局
TAG:看歷史 |
※世界上造型最奇特的建築,彷彿來自科幻電影中的外星基地
※中外嘉賓匯聚「電影科技國際論壇」共話「科技創新驅動電影提質升級」
※盤點好萊塢電影里科幻的VR技術
※「大哥」 中國電影屹立世界的「里程碑」
※科幻電影:《蝴蝶效應》歪曲了平行世界的美好前景
※科幻電影中五大準則
※數字技術或成電影技術核心 全產業鏈模式成趨勢
※遊戲電影中精妙絕倫的科幻建築、機械是如何設計的?
※世界上最有名的科幻電影展 機器博物館在莫斯科開展
※中國電影產業觀察 嬗變於「多媒體+新技術」時代
※科幻電影黑科技,十大科幻電影
※中國科幻電影里程碑人物張之路:淺談中國科幻電影史
※葉錦添的藝術世界之旅——流形,不止於電影
※經典電影中的世界名詩
※技術角度看電影:南非科幻電影《第九區》那些現實中的武器裝備
※武術指導——香港電影創造的一個職業,武俠電影的靈魂
※盤點:好萊塢電影里科幻的虛擬現實技術
※世界電影史上最美麗的女人
※科幻界大佬評攻殼:好萊塢電影版挺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