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孤獨的人,往往能成大事

孤獨的人,往往能成大事


人,應該是世界上最大的矛盾體了。


群體中害怕寂寞,喧囂中渴望孤獨。


永遠不知,如何是好。


孤獨的人,往往能成大事



作者:大西洋的一條鹹魚


活像個孤獨患者,自我拉扯

「掉眼淚時用笑掩過,


怕人看破、顧慮好多。


不談寂寞,我們就都快活。


我不唱聲嘶力竭的情歌,


不表示沒有心碎的時刻。

我不曾攤開傷口任宰割,


癒合就無人曉得少年。」


4:31孤獨患者 - 陳奕迅來自拾文化


陳醫生的這首《孤獨患者》雖然多少有點男默女淚的套路,但卻贏得了不少認同。他說這首歌好像在唱自己,「做藝人,當聚光燈照在你身上時,是不能喊停的,只有回到家才夠自在。」


粉絲眼中的E神至情至性又敏感善良,很情緒化很感性,才會把平凡的情歌唱的如此動人。或許正是人前瘋癲,才更顯內心孤獨。拼湊出這首歌深情的是落寞與悲傷。

這顆星球上,近20億人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孤獨患者。


而慶幸的是,孤獨不可悲、不可憐,孤獨不是麻煩、不是缺陷。


孤獨,是一種需求。


一朵花在荒涼的沙漠里,不願向著微風吐馨。

——雪萊


我們的孤獨就像天空中漂浮的城市,彷彿是一個秘密,卻無從述說。


——宮崎駿



孤獨的人,往往能成大事



Magdalena Nishe


孤獨的心裡住著一台快樂的小馬達


噠噠噠,每天馬力不停地幻想、自我對話。孤獨的人走路更喜歡靠牆走,因為這樣可以少一點干擾,一邊走一邊神遊於外,放空自己。


相對地,燦爛的人更鐘情於花花世界。會選擇走在人多的地方,聽路人在聊些什麼,順便上前搭訕交個朋友。


假如世界是由上帝創造,那麼創造孤獨者與燦爛者一定是因為上帝太無聊了。創造兩種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人,看他們因彼此不合而撕來撕去……


所謂的孤獨者與燦爛者,在心理學上又稱為內向型和外向型。不必覺得心理學有多虛無縹緲、高深莫測。榮格老頭子不過把他自己的經歷和心靈變成了研究對象而已。


像很多內向性格的孩子一樣,榮格的童年孤獨而憂鬱,雖然在乖乖地生活讀書,但性格多疑,想遠離人群。


人不中二枉少年,榮格沒有放棄自我治療。反而一邊治療自我,一邊研究人類,結果真的做出了不得了的成果,比如,不要歧視一個不愛說話的人。


從一個人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大家就會覺得外向性格是好的,更受歡迎。不論是學校,還是公司,總是那些積極主動又善於言辭的人更受青睞一些,外向型已經是一種性格主流。


相反,修飾內向的形容詞就不太樂觀,比如悶騷、孤僻、交際障礙。



孤獨的人,往往能成大事



Magdalena Nishe


小時候我經常聽到家長跟老師說:「我家小孩性格比較內向,老師多幫幫她。」聽到這話的我總會有一種羞愧感,好像內向是一種需要改正的缺點。


家長甚至會擔心說,這孩子這麼害羞,以後要進入社會可怎麼辦吶?而班上那些默默一人的內向小孩,甚至會受到來自別的小孩的嘲笑。


小時候跟家長一起上街,就怕碰到家長熟人,過年也不喜歡走親戚,因為只會僵著微笑點個頭,喊人的聲音螞蟻大……然後就總是被大人教育說要大方一點。


如今大了,還是要被埋怨,怎麼天天呆家裡?和同學出去玩啊!難道沒有牌搭子、基本上沒人約、也不會約別人的我就不能安安靜靜地待在家裡嗎?


其實這是一種外向誤區(Extraversion Bias)。



孤獨的人,往往能成大事



Magdalena Nishe


有一本叫《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的書常年霸佔暢銷書榜,作者蘇珊·凱恩也因為她在TED上的同名演講吸粉無數。


蘇珊在書里說,世界上做出了傑出貢獻的內向型人才那麼多,居然還總是被戲劇性地忽視和低估,這實在是太不科學了。世界不應該因誕生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內向者而損失其潛藏的智慧和無限的可能性啊!


正是如此。內向性格其實也很有特點,雖然他們常給人一種害羞、孤僻的印象,但他們可能只是想跟一兩個親密的人進行交往對話而已,這並不妨礙他們改變世界。


微信的登陸界面圖我們再熟悉不過了,一個人面對著整個藍色星球,人的渺小孤獨一覽無餘。微信的創造者在創造微信之前就度過了孤獨的三年,改變了我們生活的微信可以說是用孤獨堆起來的成功。


還有馬克·扎克伯格,Facebook的創始人,曾被他的運營長小夥伴評價說:「他既害羞又內向,對於不認識他的人來說,他可能不是位暖男,但其實他是。」內向者往往都是暖水瓶般的存在,外冷內熱。


美國最受尊敬的總統之一亞伯拉罕·林肯,大家見到的照片上的他,總是一副愁苦的模樣。而林肯也確實是一個自帶「別惹我」氣場的人。但他善於思考又堅定,正是他對於解放黑奴的堅持,才最終促成了美國的統一。所以林肯也被看成是內向領導者的代表性人物。


人體生理特徵也說明了這一點。通過大腦掃描,人們發現內向型的人比外向型的人大腦前額葉皮層更厚。簡單說就是內向型人的腦子可能更好使,因為他們善於思考。


信息爆炸時代,人們太容易去跟隨大眾和所謂的潮流去享受熱鬧,儘管那些根本無關緊要。


那些特別懂得自娛的人,其實都是孤獨卻又不願輕易打破孤獨的孩子。所以他們學會了獨自一個人的快樂方式,而那種快樂,恰是最不容易失去的。


——扎西拉姆·多多


孤獨之前是迷茫,孤獨之後是成長。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獨,合群了才是內心的孤獨。


——劉同


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


——馬爾克斯



孤獨的人,往往能成大事



Magdalena Nishe


在孤獨中長出美好


如何才能發揮內向者的優勢,安靜而愉快地活在自己的世界呢?


獨處自省


獨處,不是所謂的打打刀塔,看看硬碟。而是安靜地思考自己、思考內心的那種自我對話。有點孔子「吾日三省吾身」的意思。


哲學家叔本華在《要麼庸俗,要麼孤獨》里說,獨處的時候「一個人只會感覺到自己的自身」。想想自己追求的是什麼,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然後就能定一個小目標。畢竟,人要是沒有了追求,跟鹹魚有什麼區別,對吧。


一個人,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叔本華


孤獨是不孤獨的開始,當懼怕孤獨而被孤獨驅使著去找不孤獨的原因時,是最孤獨的時候。


——蔣勛



孤獨的人,往往能成大事



Magdalena Nishe


適當偽裝


內向的人因為總是想的太多,所以容易變得緊張和沮喪,也就是我們說的「玻璃心」。


但是其實內向型的你骨骼驚奇,能堪大任,怎麼能被區區一個「玻璃心」打敗呢?


這個時候,只需要戴上你的「人格面具」。比如跟不喜歡的人交流,點頭微笑,暗道「傻逼」即可。


我想所謂孤獨,就是你面對的那個人,他的情緒和你自己的情緒,不在同一個頻率。


——理查德·耶茨


後來我知道了,沒有自我的人,走到哪裡都找不到自我。而孤獨的人,無論在誰身旁,都還是一樣孤獨。


——獨木舟



孤獨的人,往往能成大事



Magdalena Nishe


正視內向


不需要去急於變成那種看起來很優秀的人,沒有人是完美的,還是做自己更實在。把自己放在這些所謂內向外向的定義當中,就限制了自己的可能性。


內向不是標籤,「孤獨患者」也不是標籤,我們生命里的舉手投足、語氣眼神,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匯聚而成的特質,才是你作為一個個體而受到關注的最重要的東西。


內向生長的力量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你需要越來越適應它,然後感激它的存在。


你今天是一個孤獨的怪人,你離群索居,總有一天你會成為一個民族!


——尼采


孤獨是,在你需要別人的時候,你遍尋不著;在你不需要別人的時候,你自給自足。


——安妮寶貝


唯獨在這些孤獨和沉思默想的時刻,我才是真正的我,才是和我的天性相符的我,我才既無憂煩又無羈束。


——盧梭



孤獨的人,往往能成大事



Magdalena Nishe


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如果你不願走進那些虛妄的狂歡,就遵從你的內心吧,這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好好守護你的人格,它將使你成一個特別的人。


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孤獨是泉水中睡著的鹿王。


——海子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拾文化 的精彩文章:

聽不完的李宗盛,聞不透的女人香
你以為撲倒普京大帝像撲倒一個女人那麼簡單?
原來魯迅、梁羽生都是《金瓶梅》研究專家
微醺的曖昧,要有人分享才好
美麗的靈魂,自帶香氣

TAG:拾文化 |

您可能感興趣

往往能耐得住寂寞, 受的了孤獨, 定能成大事的三大星座!
在孤獨中的收穫,往往可以救贖你的孤獨
人都是孤獨的,但可怕的不是孤獨
有痔瘡的男人,孤獨成狗
那些用熱愛抵禦孤獨的人,從來不會孤獨
與孤獨為伴,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從事這些偉大的工作
成功的人向來是孤獨的,這三大星座的人越成功就越孤單
我們生來孤獨,但沒有人會一直孤獨
能享受孤獨的人,一般都是狠角色
「能享受孤獨的人,一般都是狠角色」
讓一個人成長的所有事,都是孤獨的!
比孤獨更孤獨的,是和錯的人在一起
孤獨,是給自己成長的機會
為什麼一些生活中很外向開朗的人會喜歡孤獨,經常獨來獨往?
孤獨讓你強大,讓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世界上也許有人喜歡孤獨,但卻沒有人能承受孤獨
不要走向孤獨,已經有一伙人,站在孤獨之處
能承受孤獨的人,更高級
孤獨終老是我能想到的最浪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