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從賣書到賣「生活」,英國實體書店捲土重來

從賣書到賣「生活」,英國實體書店捲土重來

面對移動端閱讀平台的井噴式發展,以及電子書商巨頭的殘酷挑戰,英國實體書店在過去十年間如多米諾骨牌一般紛紛倒塌。「印刷之死」、「書店之死」——五花八門的公眾議論,讓處在低谷期的印刷業蒙上了一層厚重的陰霾。然而,2016年英國實體書店一掃近年來的低迷,憑藉多元化經營的模式,依靠貼心服務以及優質的讀書環境實現了收入的新增長。


英國和愛爾蘭書商協會(The Book sellers Association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2016年的研究報告顯示,紙質書的銷量在持續增加,獨立書店的關停率也在放緩,印刷出版業的「回暖」態勢。


水石的傳奇——「閱讀體驗感+個性化」營銷策略

作為英國最大的連鎖書店,「水石(Waterstone)」在連續7年經歷收入下跌之後,終於在2016年實現扭虧為盈。水石書店2016財年(2015年5月1日至2016年4月30日)的稅前利潤高達950萬英鎊,同2015財年450萬英鎊的巨大虧損形成了鮮明對比。水石的「復甦」,當即成為「里程碑式的宣告」,業界紛紛猜測,「出版業的復興時代」要來臨了。


水石的輝煌戰績,來自於它對「閱讀體驗感」的打造。2016年「成都國際書店論壇」上,水石總經理詹姆斯當特(JamesDaunt)分享成功秘訣時表示:「只有專註個性化服務,增強書店的『體驗感』,實體書店才能扭轉頹勢。」


當特口中的「體驗感」,在英國的節日里體現地更為明顯。在剛過去的「國際三八婦女節」里,水石書店牛津分店舉辦的一場「女性夜讀會」就吸引了大批女性粉絲。3月8日當天,水石書店邀請了4位當紅女性作家和他們的讀者一起慶祝節日,並互動分享彼此的人生經歷。知名普利策小說獎獲得者伊莉莎白·史卓特(Elizabeth Strout)也成了當晚的一大亮點。水石借著節日的契機給讀者和作者提供了無縫隙、近距離的接觸機會,讓文字間的互動變得更有溫度。


再比如母親節的時候,水石旗艦店還會精心製作主題展示台,銷售配套的母親節賀卡和書籍,並邀請孩子們參與母親節繪畫大賽,將入圍繪畫製作成溫馨的主題海報,張貼在店裡。這種高頻度的互動方式,使水石的品牌理念一點點滲透進讀者的內心。

位於霍本(Holborn)的水石分店的導購員理查德告訴記者:「讀者最鍾愛的事情之一,就是能有機會見到一本書的作者,對他們來說,這樣的愉快又有互動性的夜晚,比她們窩在沙發里無聊地刷著iPad要有趣多了。實體書店要想辦法把你的讀者凝聚成一個社群,而不是空等著讀者上門來。」


水石通往成功的另一把鑰匙則是「個性化」的營銷策略。既然是要增強讀者的體驗,書店就需要針對不同的客戶群體,制定不同的「體驗」版本,這也就是當特口中的「個性化」營銷。


作為書店的「中樞神經」,水石各個分店的精準位置、社群環境和目標讀者都在經理人當特的腦海中清晰可現。根據目標人群的受教育水平、閱讀習慣等市場調研分析,水石要為每一個分店創造一款獨特的營銷方案。這種細分市場的戰略是水石能夠立於不敗之地的原因之一。


拿水石書店位於倫敦政經學院(LSE)的分店舉例。書籍的擺放、書架的布局,甚至沙發椅的顏色,都像一面鏡子,反映著學生的閱讀習慣、格調,甚至品味。貨架上的書籍大多屬於人文社科類別,偶爾有一些精選小說雜文。學生可以在這裡買到全新或是二手的教科書,也可以在第一時間拿到學院某個教授「新鮮出爐」的作品。普通的教科書在英國大都價格不菲,一本質量不錯的大學課本要花掉30至60英鎊(約300到600元人民幣)或者更多。因此,能讓學生族以最優惠的價格買到最有價值的書,就成了這所小店代代傳承的制勝寶典。


浮游的涅槃——有溫度的「第三空間」

美國社會學家雷·奧登伯格(Ray Oldenburg)曾在《偉大的好地方》一書中提出「第三空間」理論,對一座城市而言,書店可以說是一個有溫度的「第三空間」。英國最古老的連鎖書店「浮游」(Foyles)正是因為創造了新的「公共空間」,而呈現復甦的態勢。


英國「浮游」書店創立於1903年,這所藏書種類豐富的實體書店,曾在2012年因數字化閱讀與網路書店的衝擊而大幅度虧損。如今,通過空間的改造設計與產品服務的轉型,這所屹立不倒的百年老店,成為實體書店「第三空間」的典範。「打造最佳的氛圍」,成了這方土壤重新煥發生機的秘訣。


2014年,浮游書店遷至查令十字街上原中央聖馬丁藝術學校大樓。或許是被遺留的藝術氣息有所感染,主樓的磚瓦間滲透著簡約大氣的現代主義風格。剛一踏進,立體空間的多維感就向你迎面襲來——開放式的大廳通透而敞亮,但逐步深入又會發現被精細切割開來的大小空間。

從賣書到賣「生活」,英國實體書店捲土重來


根據類目的不同,這些空間往往會有不同的主題,小一點的像是單人書房,中型規模的又像私人會客廳,看似把讀者群「切分」開來的同時,又巧妙地創造了「共享空間」,正和書店門廳前醒目的標語彼此呼應:歡迎書蟲加入,歡迎找到同類(「welcome book lover,you are among friends」)。


某些主題區域還設計得亦真亦幻,比如「兒童」書籍區域布置地頗像一座微型「迷宮」,台階上還貼著可愛俏皮的腳丫貼圖或是「伏地魔」的魔杖,牽引著「小聖徒」們鑽進書籍的「迷宮」里,去探尋「寶物」。


書店的三樓還有一個音樂產品廳,旁邊是一個能容納150人的活動室,裡面偶爾聽聞人們伴著輕音樂談論起狄更斯來。書店的底層,還有咖啡廳和甜品區供讀者休閑。走進亂中有序的「咖啡屋」,濃厚的醇香,或也夾雜著幾抹清淡的書香,有人抱著一本書獨自品鑒,也有人樂於分享這份精神與物質的雙重饋贈。


從內部體驗來說,浮游書店明顯也在朝著文化綜合體的方向發展。位於查寧街的旗艦店至少每周都會舉辦一場活動,包括講座、論壇、攝影展等等,還有藝術家駐場計劃,風格類似中國文化界流行的「茶話會」。

一些骨幹作者和忠實顧客聚集在一起,沒有特別的儀式,只是一杯清茶,幾撮點心,隨性地聊聊天,有什麼意見就發表發表,看到喜歡的書就即興拿走,沒有主題也沒有固定的主持人,大家乘興而來、盡興而歸。擁有老品牌的浮游,希望培育出具有「品牌特色」的公共活動,讓更多人前來體驗實體書店不可替代的魅力。


「好好享受今天,也許明天我們就關了」


如果說大型連鎖書店還能依靠龐大資金鏈的支撐而渡過難關,那獨立的小型書店卻可能在這場生存大戰中徹底湮滅。記者走訪的幾家查令街的獨立書店紛紛表示,他們最大的壓力並非來自電子書商的擠壓,而是難以支付的高昂租金。入不敷出的慘象,一度讓這條街上的很多的獨立實體書店被驅逐淘汰。


上個世紀末,查令十字街眼之所及皆是大大小小的獨立書店。在不少文化青年眼裡,倫敦這條最著名的書店街承載了幾代「愛書人」的情懷往事。海倫·漢芙(HeleneHanff)的作品《查令十字街84號》曾讓這裡成為青年男女的「朝聖景點」。如今,《查令十字街84號》門前已然堆滿了小山高的麥當勞垃圾,狼藉一片,滿目瘡痍。唯獨讓人些許欣慰的,不過是在僅存的幾家獨立小書店裡,還能偶然窺見英國人愛讀書的傳統。


亞歷山大(AlexanderGleason)是查令街上一所獨立書店HenryPordes的負責人,72歲的他從1960年就和這家書屋一同搬進了查令街。亞歷山大身上透著一股英國人血統里抹不掉的紳士味兒,他對紙書有某種「神聖」的信仰:「我從來不覺得紙書有一天會被替代。至少在我有生之年,像我一樣鍾情於紙書的人還有很多。我們不願意看到自己居住的城鎮沒有書店,對很多人來說,周圍沒有書店,這太可笑了。」


亞歷山大告訴記者,有這種「紙書」情結的不光是所謂「上一代的人」,「常常會有很多的學生到我這裡看書,他們可是這兒的常客!」他抽出一本書,「你瞧,這還有她們給我留下的卡片,有時就這麼夾在書里做個記號。我們都以為網路時代學生只讀電子書,但其實有很多學生依舊喜歡在周末捧一本書在我這兒一坐幾個小時,打烊的時候都『攆』不走,一股腦還抱著很多本回去,臉上透著心滿意足那股勁,挺讓我感動!」


亞歷山大說,這條街上,最早是25家小書店互相鉚著勁吸引顧客,如今只有僅存的4、5家還堅守在原地。他們像是城市裡隱約可現的書籍昆蟲,刺激著都市人群的精神之癢。對如今「快速生長、快速消費、快速消弭」的趨勢,他感嘆,來來往往的客人讓他感受到時過境遷。他說這是一方縮影,是倫敦的縮影。他最常對讀者說的一句話是:「好好享受今天,也許明天我們就關了。」


查令街街口的另一家獨立書店Anyamountofbooks的老闆娘吉爾(GillMcmullan)還特意送給記者一張照片——黑白相間,古樸典雅,是這家店在維多利亞時期的樣子。照片的背後刻著這樣一句話:「將查令街的這份傳統永久延續下去「。


不僅是讀書,更是一種與過去對話的方式


和中國的小型書店不同,英國的獨立書店大都有精緻的櫥窗設計。精美別緻的臨街櫥窗往往能成為一家獨立書店最大的賣點。翡翠色的木框里大都擺著攤開的書籍,上面規整地擺放著一張字條——清晰解釋著書的來歷、版式、規格,甚至是運途的「坎坷」,彷彿是在介紹一件祖傳的珍品,讓人捧起來,心裡便多了一層小心翼翼的美好。


和時髦的連鎖書店相比,老牌的獨立書店往往以銷售「古董書籍」而自成一派。


古老店鋪里有些因堆滿直抵天花板的書刊而略顯雜亂,有些則收拾地一塵不染,但大多都有自身的鮮明特色。尤其是市面上流通不多的古本(二手書),不僅搜羅齊全,而且保存完好。即便是一兩百年前的舊書,品相也都相當的好。


以查令十字街上的古董書店Quinto來說,店裡年代最老的一本書是1693年出版的一本法語書籍《Memoires,Pour Servir A L histoire De louis De Bourbon,Prince De Conde》。偶爾遇到這樣絕版的,老闆定會拿個鏈條鎖在展櫃里,讓古書「書蟲」們暗自垂涎。


獨立書店大都有兩到三層,地下一層一般會囤積年代久遠的二手書,但卻像古墓洞穴一樣藏量相當豐富,會激起你的探索欲和好奇心。通往地下室的狹窄的樓梯牆壁兩側會貼滿懷舊風的海報或插畫,Quinto書店底層還散著古老的檀香味。樓梯的扶手像一根生鏽的管子懸在半空,站在逼仄陡峭的樓梯向下探望,不難看到一兩個捧著裝訂本神態自若的花甲老人。


在英國,很多小型的傳統百年書店代表著一部分人的童年回憶。英國傳統的獨立書店很多都是家族經營,背後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


很多人在了解了書店本身背後的故事之後,便會和某一個實體書店產生情感紐帶。在一方小小的書店裡,讀書不再僅僅是讀書,更是一種「與過去對話的方式」。


走訪中,正在Henry Pordes閱書的一名年輕姑娘Stacey告訴記者:「這些古老舊書的氣味兒讓我覺得親切也熟悉,這是小時候的味道。」對她來說,這個書店如同第二個家,「小的時候,每周六媽媽都會帶我來這條街上買雜貨,買完了必定會帶我來這兒逛逛,我爸爸會講給我書里那些插畫的典故。小時候,這裡像魔法世界,長大了,這裡像安全的避風港。」


未來是電子書與印刷書共存的世界請


某種程度上講,書籍本身就自帶著反物質主義、反消費主義的特質。很多人認為,真正愛書的人,往往還會流連於書店,會傾向於和書籍建立長期穩固的紐帶。


對很多英國人來說,沒有書店的日子恐怕也是不堪忍受的。不可否認,紙質書仍然是通向精神生活的重要窗口。只要閱讀對人們來說並非只是單調的消遣和功課,還意味著更好的生活方式,那書籍和書店就不會消亡。

從賣書到賣「生活」,英國實體書店捲土重來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越來越多的電子書商開始向「線下銷售「的轉移,或嘗試「先電子書後紙質書」的出版模式,充分打通線上線下銷售通道。經銷商根據對網站銷售業績和用戶數據的分析,挑選讀者鐘意的書籍上架,利用這種「精準」銷售來拉動銷量。


2017年伊始,亞馬遜在紐約開設店面,並計劃到年底至少擁有8家實體店面。這一系列從「線上」轉移至「線下」的「反轉」,似乎預示著實體書店和數字閱讀未來將走向共生共榮的命運。正如出版業電子營銷職業經理人桑哲(Sanj Kharbanda)在「電子書世界」論壇(Digital Book World)的博客中所寫:「未來不會是電子書與印刷書的對抗,而是電子書與印刷書共存的局面。實體書是很好的媒介,在多種意義上它仍然是最好的形式。


(歐洲時報/ 胡雨薇 )


編輯:海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歐洲時報內參 的精彩文章:

法國安全大數據:馬賽1年千起兇殺案,巴黎小偷14點「開工」走大門……
黛妃逝世20載,威廉夫婦攜兒女訪巴黎
法國校園槍擊至少10傷,被指模仿美國99年慘案
如果工作量不大,法國人並不在乎工作時間長
增派安全人員與靈犬:巴黎新措施加強公交治安

TAG:歐洲時報內參 |

您可能感興趣

英國的真實版搖錢樹
英國脫歐並沒有給英國租房市場帶來影響!
在各式各樣的書店裡,英國還有一些「污污」的書店……
英國男子在池塘里撈到不明物體,真實身份讓人無語
她放棄去英國的機會,來這裡旅遊,體驗出奇的好!
英國房產,買還是賣?
英國一家「垃圾咖啡館」走紅,就賣過期食物!
美到窒息的舊書,全憑她一手創造,英國藝術家讓舊書講述自己的故事
原來英國國菜炸魚薯條是這麼來的!
英國人把空氣變成奢侈品 賣到中國
英國最大連鎖書店總經理:實體書店扭轉頹勢須增強「體驗感」
十一英國旅遊實拍,可以做壁紙哦!
英國蘋果和關於它們的書
你還在國內掙扎,華為已經把筆記本賣到英國去了
這款車在中國賣的很一般,但在英國賣的最好!
別人眼裡你的英國生活 VS 你真實的英國生活!
去英國留學你有機會去這些圖書館
狗狗走失,他從英國趕到中國,不惜花重金尋賞找到它
教你如何看一所英國大學的真實實力?
收購英國老牌賭場 一家入不敷出的中國房企如何實現自己的賭王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