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祥演繹《岳陽樓記》千古名篇竟只憑想像寫成?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寫成於一千多年前,而千古之下的讀者讀之仍覺樓前風景歷歷在目,油然而生身臨其境之感。然而鮮為人知的是,范仲淹壓根兒沒去過岳陽樓,這篇千古佳作完全是憑想像力寫成的。
趙忠祥朗讀《岳陽樓記》波瀾壯闊 盡在眼前
慕名來到神往已久的岳陽樓,我登樓遠眺,眼界大開,襟懷為之一振。說實話,如果沒有范仲淹極具「誘惑力」的《岳陽樓記》,我肯定不會千里迢迢來瞻仰此樓,儘管范仲淹終其一生也沒來過此地,卻留下了一篇千古美文,我要感謝他的想像力。
樓因文名,是中國文化特有的傳統特色。江西南昌的滕王閣,得益於王勃的《滕王閣序》;湖北武漢的黃鶴樓,得益於崔顥的《黃鶴樓》;山西永濟的鸛雀樓,得益於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而岳陽樓的名聲大噪,當然要歸功於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最為奇特的是,寫前三樓的名篇,都是作者親臨現場的由景生情,掩筆成文,而《岳陽樓記》的誕生則完全是范仲淹想像力的結果。
還要感謝滕子京,一是感謝他不為貶謫而委頓,勵精圖治,群策群力,帶領眾人重建了岳陽樓;二是感謝他「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文字非出於雄才巨卿者不成著」的遠見卓識,力邀千里之外的范仲淹為樓作記。如果再退一步說,其實重建岳陽樓算不了什麼,只要有足夠銀子就行,因為岳陽樓在1700餘年的歷史中屢修屢毀又屢毀屢修,有史可查的修葺就有30餘次。而范仲淹的雄文,那可是千年難求,百世無雙,價值無可估量,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
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范仲淹坐在河南鄧州的百花書院,面對老友滕子京的來信和隨信寄來的《洞庭晚秋圖》,心情激動,浮想聯翩,展開了想像的翅膀。先是想景,「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陰天時,「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晴天時,「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再是抒情,「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繼而言志,這是全篇的點睛之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想像力,對於一個作家、詩人是非常重要的,沒此基本素養,就吃不了寫作這碗飯。范仲淹的想像力無疑是出類拔萃的,想像力幫他寫出了岳陽樓的地形地貌、自然風光,他寫得繪聲繪色,我們讀來如臨其境。然而,更重要的是,范仲淹具有高尚情操、遠大理想和清白氣節,如此,才能言為心聲,有了文章最後一段的高度升華,才能有諸多名句的不脛而走,流傳千古。其實,在范仲淹之前,還有很多文人騷客都曾在岳陽樓留下筆墨,李白有「樓觀岳陽盡,川回洞庭開」;杜甫有「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等,文不謂不美,詞不謂不精,但范仲淹一句「先憂後樂」便把他們都比下去了。差別就在於思想境界,王國維曰:詞有境界自成高格。同理,文有境界其勢必宏。
僅僅面對一紙圖畫,范仲淹就能寫成傳世美文。今天的作家詩人,面對火熱生動的現代生活,豐富多彩的千人千態,還有錯綜複雜的社會矛盾,光怪陸離的紅塵萬象,也理應寫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皆有的精品力作。這需要深入生活,觀察社會;需要生花妙筆,苦心孤詣;也需要豐富的想像力,心鶩八極,神馳四海。更需要有偉大的襟懷抱負,吞吐天下,心系黎元,而這才是我們和范仲淹的最大差距。如果不在這方面下工夫,品德修養不到家,心性猥瑣,情趣低下,即便天天住在岳陽樓里,時時面對洞庭湖,也寫不出《岳陽樓記》那種千古雄文。
轉自丨「騰訊儒學」,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處世三要:處事要安穩,待人宜寬平,持身貴嚴厲
※除了于成龍 廣西還有過這樣一位大清官!
※女神翻譯官「神譯」古詩文,大開眼界!
※這個家族,富貴12代,興盛400年,院落33個,而家訓只在這20字!
※明德講堂·近思錄
TAG:騰訊儒學 |
※李開元:《史記》名篇講讀之荊軻刺秦王為什麼失敗?
※大家名篇|明 · 文彭 行書《岳陽樓記》卷
※千古名篇《陳情表》:古時候的讀書人都想做官,為什麼李密卻拒絕皇帝徵召?
※詩詞名篇解讀:望廬山瀑布
※大家名篇|清 · 黃慎草書《桃花源記》
※白居易詩歌名篇,記憶中永恆的經典
※魯迅過年,喝酒就著餅乾,寫成《祝福》名篇
※詩情畫意: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唐詩名篇精選)
※如何文藝地表達愁?扒一扒那些寫愁的千古名篇
※大師名篇|文徵明小楷《醉翁亭記》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名家名篇:《長相思》——李煜
※書法名篇·蔡襄草書《思詠帖》
※書法名篇 · 蔡襄草書《思詠帖》
※楷書經典之四十五:趙孟頫《東銘》,好書配名篇,書文俱佳
※趙孟頫經典楷書《東銘》,好書配名篇,書文俱佳
※作為晚唐詩人的他名聲直追杜甫,一首七律更是千古名篇
※《詩經》中的兩首念母詩:讀之淚下的千古名篇!
※曹操為西征馬超修一條路,杜甫走過寫下名篇《石壕吏》,至今成絲綢之路!
※讀寫名篇——廖偉夫手卷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