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考上狀元需要經過多少場考試?
在古代歷史上,無論是庶民百姓,還是達官顯貴,幾乎都認同「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個理,原因就在於學而優則仕,一旦金榜題名,便可躋身官宦,光宗耀祖。這其中,又以考中狀元為大多人的最大人生目標。
據考證,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止,在這1283年間,共產生了592名狀元(一說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
那麼,在古代,一個狀元要經過多少場考試呢?
科舉制創自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隋朝滅亡後,唐朝對科舉製作了進一步的完善,考試分常科和制科。每年定期舉行的為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稱制科。
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
常科的考試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陛下突發奇想,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就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並沒有形成制度,所以只能算是半場考試。也就是說,在唐朝,一個狀元,只要經過四場半考試就夠了。
宋初科舉,也是實行兩級考試制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開寶六年,宋太祖開始實行殿試,並將殿試製度化、常態化。自此以後,殿試便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制度。一個狀元,要經歷五場考試。
元代的科舉制度基本沿襲宋代,分為地方的鄉試和在京師進行的會試及殿試。元代科舉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應考;鄉試時只考兩場,要求相對較簡單。左榜供漢人、南人應考,鄉試時考三場,要求相對較嚴格。
元代會試分三場舉行,三日一場。三場所試項目分別為四書文、五言八韻詩、五經文以及策問,與鄉試同。會試之後,便是殿試。所以,元朝的狀元,最多也不過是參加七場考試。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分為四個級別,最低的一級叫院試,由府、州、縣的長官監考,正場一場,複試一場,考試通過後為秀才,然後是鄉試,這是省一級的考試,考中的就成了舉人。再高一級的是會試,由禮部主持,考取的叫貢士,如果能考過這一關,就有資格參加最高一級的考試,也就是殿試。殿試又叫廷試,由皇上親自主持。其中,鄉試、會試都是考三場。
所以,在明清時期,一個狀元,大約要經過九場考試。
看完了我國古代的考試,不得不讓人感嘆我們現在的考試制度。一個學生小升初至少得考三場,中考得考九場,高考即便經過改革,至少也要考四場,加起來不少於十六場,這還不算平時的各種考試及會考等。
※漢武帝收復南越:南越國如何成為歷史名詞?
※南越也有鴻門宴:歷史驚人相似,卻無人以史為鑒
※平定朝鮮的兩位將軍,為何剛凱旋便被漢武帝處死?
※漢武帝說了什麼話,令匈奴單于大發雷霆卻又無可奈何
※從審問老鼠到審判諸侯,酷吏張湯的成功之道
TAG:至簡歷史 |
※國考中報考這些職位,考上的幾率會比較大!
※機器人明年要參加文科高考,目標是考上一本?!
※中國最後一次科舉考試,你能考上狀元?我怎麼一道都不會啊!太難
※在古代,怎樣才能考上武狀元呢?比現在的高考都難
※他連舉人都考不上,但聽了一句話後,卻考上了狀元
※為考上大學,韓國考生親人在考場外跪拜祈福
※古代科舉難度遠大於今天的高考,有人104歲都還沒考上!
※「最帥」高考狀元:高中3年,我就靠這份學習計劃表,考上清華!
※史上最難考試,幾十萬報名錄取幾百人,考上後享受貴族般的待遇
※八十多年前的清華考卷,僅有8道題,看看您能考上嗎?
※古代考試也不公平 15次沒考上就可錄取
※高考前打「聰明針」,就能考上好大學?
※此人最擅長寫八股文,卻連考三十多年才考上!上任後緊接著去世了
※江蘇省最強的三所高校,考上前途大好,看看他們的實力有多強?
※一道國外務員試題,看看有幾個能考上的
※高考狀元很牛嗎?考上清華北大很了不起嗎?相比古代科考狀元,誰更牛?
※為了考上大學,他們都經歷了什麼!
※考上二本,卻不選畢業考研,而是復讀一年,拼進985大學
※此人最擅長寫八股文,卻連考三十多年才考上!上任之後緊接著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