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譯者註:本文原文發表在2010年3月份出版的美國《空軍》雜誌(AIR FORCE Magazine)上,原作者是《空軍》雜誌的特約編輯約翰?T?科雷爾(John T. Correll)。科雷爾曾擔任過18年的《空軍》雜誌主編。譯文所配圖片有改動。


「在越南戰場上,精確制導彈藥的運用譜寫了對地攻擊的新篇章。」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1972年5月13日,被美軍的激光制導炸彈成功炸斷的「龍之顎」大橋


越南北方清化(Thanh Hóa)省的頷龍(Ham Rung)大橋又被稱為「龍之顎」(Dragon』s Jaw),它是越戰期間最難摧毀的目標之一。這座大橋長540英尺(約165米),橫跨在位於河內市以南70英里(約112千米)處的馬江(Song Ma)兩岸。橋面中間為鐵軌,兩側為機動車行駛道。大橋架在一個巨大的鋼筋混凝土中心橋墩上,橋墩直徑16英尺(約4.88米)。大橋的墩台牢固地「錨定」在馬江兩岸的山坡上。


這座橋最初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由法國人修建的,後來修建的「龍之顎」是用來替換最初的那座橋的。1945年,越南武裝人員設法摧毀了最初的那座橋樑──他們的手段是讓兩個裝載著炸藥的火車頭在大橋的中心迎面相撞。1964年,比舊橋更堅固的新橋開工,北越領導人胡志明還主持了新橋的開工儀式。

越南戰爭爆發後,在「越南最重要的目標」的空襲名單上,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將「龍之顎」排在了第14位。在北越狹長的國土上,這座大橋上的鐵路是當時溝通馬江兩岸北越領土的唯一的一條鐵路,而且是北越方面用來支持南越游擊戰爭的補給線上的一個關鍵節點。當「滾雷」空中戰役於1965年開始之後,這座大橋便被選為早期就應攻擊的目標之一。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1972年美軍偵察機拍攝的「龍之顎」大橋,經過多次轟炸後仍屹立不倒


1965年4月3日,羅賓遜?里斯納中校(Lt. Col. Robinson Risner)率領著一支由將近80架飛機(這些飛機是從南越和泰國的基地起飛的)組成的空襲部隊轟炸了「龍之顎」。具體的攻擊行動是由來自泰國呵叻空軍基地(Korat Air Base)的31架F-105戰鬥機執行的,在這些飛機當中,半數掛載的是「小鬥犬」(Bullpup)導彈,另一半掛載的是750磅(約340千克)重的通用炸彈。

行動的籌劃者們預計這次攻擊能夠炸掉這座橋樑。然而,導彈和炸彈都沒有給大橋造成任何明顯的破壞。據一位飛行員說,「小鬥犬」導彈那輕量級的250磅(約113千克)彈頭僅僅是從目標上「反彈」了出去。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掛載M117 750磅通用炸彈的F-105D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AGM-12「小鬥犬」導彈


第二天,里斯納中校又率領著46架F-105對大橋發起了攻擊。這一次,他們朝著大橋發射了「小鬥犬」導彈,並用大約300顆炸彈對目標大橋進行了轟炸,不過結果和之前相比並沒有好到哪裡去。在當年5月份,美軍又發動了兩次更進一步的空襲,卻也僅僅是導致大橋暫時封閉以進行修理。運輸機還在馬江上游投下了個頭龐大的水雷,這些水雷漂到了大橋的墩台處,但幾乎沒有造成任何影響。


截至1972年,美國空軍和海軍總共對「龍之顎」發起過871架次的空襲,損失了11架飛機,但始終未能敲掉這座大橋。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美國海軍的F-4和A-4對「龍之顎」發起的低空轟炸


1965年,美國空軍沒有任何一款兼具足夠的準確性和威力的常規武器可以摧毀諸如清化大橋這樣的目標。美軍的標準彈藥是「鐵炸彈」,就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使用的那些炸彈一樣。美國空軍當時只有兩款有制導的空對地導彈:「小鬥犬」,這款導彈是由無線電指令和遙控手柄制導的,還有就是「百舌鳥」(Shrike)導彈,這種導彈憑藉目標發出的電波信號進行導引,用於壓制地對空導彈發射陣地。


精度的問題


在美國空軍內部,對轟炸準確性的追求可謂由來已久。我們知道,無制導的自由落體炸彈落在地面上的點是一個有關飛機在投彈點處的飛行方向和速度、彈體的空氣動力學,以及炸彈在飛行過程中的風和大氣條件的函數。一顆炸彈落下的時間哪怕晚上半秒,其也可能偏離它的預定目標達數百英尺之遠。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個流行的說法是,裝備有傳說中的「諾頓」(Norden)轟炸瞄準具的美國陸軍航空隊轟炸機可以從高空把炸彈扔進一個腌肉桶里。實際上,在1943年時轟炸機的平均投彈精度為1200英尺(約366米),這一指標就是後來所謂的「圓概率誤差」(circular error probable,CEP)。在戰爭末期,隨著機組人員操作熟練度的提高,投彈精度提高到了1000英尺(約305米)。


對真正的「精確制導」而言,顯然僅有目視瞄準是不夠的。炸彈必須得到引導。德國人和美國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都試驗了由無線電制導的武器。


朝鮮戰爭期間,美國空軍將其裝備的「拉松」(Razon)制導系統(該系統可控制炸彈的距離和方位角)安裝到12000磅(約5443千克)重的英制「高腳杯」(Tallboy)炸彈上,形成了一款新式重磅炸彈,並將其命名為「塔松」(Tarzon)。在朝鮮戰爭期間,B-29轟炸機總共投下了30枚「塔松」炸彈,平均投彈精度為273英尺(約83米)。對橋樑來說,「塔松」的威力是毀滅性的,但這種炸彈不可靠,也不穩定,這使得在使用它時充滿了危險。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掛載在B-29轟炸機機腹下的「塔松」炸彈


到了20世紀60年代,空射導彈的末端制導技術已經成熟了:「響尾蛇」空對空導彈就是一款熱尋的制導的導彈;「麻雀」導彈則是沿著指向敵人飛機的雷達波束飛行;「百舌鳥」導彈是用來執行「野鼬鼠」任務(即防空壓制)的武器,該導彈可以鎖定從「薩姆」導彈陣地上發出的雷達波束。這一時期為精確制導炸彈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儘管如此,「靈巧」炸彈卻不同於導彈,這種炸彈自身沒有推進系統,它們只能憑藉自身的重力和載機賦予它們的動量前進。彈上的導引頭在鎖定目標後,只能通過改變炸彈上控制翼面和鴨翼的偏轉角度來調整飛行路徑。


歷史上的第一種靈巧炸彈是美國海軍在1967年研發的「白星眼」(Walleye)炸彈。這是一款自由落體炸彈,加裝了電視制導系統。它需要(與背景)進行敏銳的對比來鎖定目標,並且經常因為受到越南境內天氣和目標性質的影響而失去準頭。每枚「白星眼」的價格是35000美元,這在當時是相當昂貴的。美國空軍也研發了自己的電視制導滑翔炸彈,並將其命名為「流浪者」(Hobo),這個名字是「制導炸彈系統」(Homing Bomb System)的縮寫。「流浪者」炸彈的戰鬥部比「白星眼」的更大,精度也更高。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AGM-62「白星眼」制導炸彈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GBU-8/B「流浪者」電視制導炸彈


激光解決方案


激光制導炸彈的問世標誌著在精確制導彈藥方面出現了巨大的突破。有許多個人和機構都曾涉足於激光制導炸彈的研發,但其中的關鍵人物是佛羅里達州埃格林空軍基地空軍試驗場(Air Proving Ground)的副指揮官小約瑟夫?戴維斯上校(Col. Joseph Davis Jr.)和德州儀器公司的一名工程師韋爾登?沃德(Weldon Word)。


戴維斯上校最初是以美國空軍航空系統分部一個下屬分支機構的領導的身份而來到埃格林空軍基地的,他的職責是探索能夠在越南戰爭中立刻提升空中戰役效能的技術。越南戰爭開始時,美軍的平均轟炸精度(CEP)為420英尺(約128米)。1965年,戴維斯正在尋找一種具有如下精度的武器:其在一般情況下能落在以目標為圓心的半徑30英尺(約9米)的圓內,並且具備足夠的威力以摧毀目標。他在沃德提出的理念中看到了希望──沃德利用了美國陸軍對激光制導導彈的早期研究成果。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小約瑟夫?戴維斯上校


沃德的理念──他的理念是在一項「精簡計劃」中提出的,這項「精簡計劃」是一個小型的、關於快速跟蹤系統的研發項目,研發經費在10萬美元以下──是一組激光套件,該套件由尋的器和制導組件構成,尋的器和制導組件可以「用螺栓連接」到標準的自由落體炸彈上。


投放這種激光制導炸彈需要兩架飛機:指示機需要將緻密的激光束聚焦在目標上,並不斷地用激光束照射目標,然後從目標向外反射的激光能量會形成一片錐形的區域,該能量區域被稱為「籃子」(basket);第二架飛機,即投彈機會朝「籃子」中投放一枚炸彈,炸彈的導引頭會鎖定激光束並將炸彈導引向目標。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第二架飛機,即投彈機會朝「籃子」中投放一枚炸彈,炸彈的導引頭會鎖定激光束並將炸彈導引向目標


除了導引頭之外,沃德所提出的激光套件的所有剩餘組件都是現成的貨架產品:綽號「砰砰」(bang-bang)的制導系統和控制翼面移植自「百舌鳥」導彈;控制翼面以十字形的方式安裝在炸彈殼體的中間和彈尾兩個位置,而且控制翼面之間可以來回互換──「砰砰」的名字即來源於彈翼從一個位置換到另一個位置時產生的聲音。炸彈以鋸齒形的軌跡飛向目標,因為控制翼面每隔幾秒鐘就進行一次修正偏轉,以便使反射回來的激光束始終落在導引頭的「視野中心」。炸彈在飛行過程中會發生輕微的旋轉,這是為了減弱炸彈鋸齒形運動的起伏程度。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激光引導頭控制著舵面的偏轉


導引頭安裝在炸彈鼻部的氣流測試探頭(airflow test probe)內。「探頭外觀類似於一個羽毛球的球頭,所以從那時起探頭便被戲稱為『羽毛球頭』」,沃德這樣說道。他還建議花99000美元製造十幾個原型探頭。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北美和德州儀器各自的方案,後者一開始把引導頭放在一個很奇怪的位置


美國空軍負責採購的官員對德州儀器公司提出的上述理念持懷疑態度,他們還諮詢了來自北美公司自動化分部的競爭性報價。北美公司的設計更加複雜,其設計包含有一個陀螺儀,這可以讓炸彈以一條比「砰砰」炸彈更平滑的飛行軌跡飛向目標。然而,北美公司這款設計的成本是德州儀器公司產品的三倍,而且它在測試中並沒有表現得很出色。於是,在1967年,研發合同最終被授予了德州儀器公司。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德州儀器的第一代GBU-1激光制導炸彈,戰鬥部是M117


從「Zot」到「鋪路刀」


美國空軍將初始版本的激光制導炸彈稱為「寶石路」(Paveway),並於1968年5至8月間在越南對其進行了戰鬥測試,測試單位為駐紮在泰國烏汶空軍基地(Ubon Air Base)的第8戰術戰鬥機聯隊。


最初的用於瞄準和制導的激光束髮生裝置是由埃格林空軍基地的兩名空軍軍官製造的,並安裝在了一架F-4戰鬥機駕駛艙后座左側的座艙蓋上。這套設備被稱為「Zot」,之所以這樣叫是因為該設備在高速氣流中會發出一種特殊的聲音,這種聲音類似連環漫畫《公元前》(B.C.)中的食蟻獸以閃電般的速度迅速伸出其舌頭時發出的聲音(Zot)。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Zot」激光指示器的得名即來源於此:上圖中的這隻食蟻獸是美國漫畫大師約翰尼?哈特(Johnny Hart)那廣受歡迎的連環漫畫《公元前》中的角色,它那像閃電一樣迅速的舌頭在伸出時就會發出類似「Zot」的聲音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最初的用於瞄準和制導的激光束髮生裝置是由埃格林空軍基地的兩名空軍軍官製造的,並安裝在了一架F-4戰鬥機駕駛艙后座左側的座艙蓋上


擔任指示機的F-4戰鬥機會圍繞著目標做「鐵塔盤旋」(pylon turn,譯者註:「鐵塔盤旋」這個術語來自早期航空競技時代,在當時的比賽中,飛機都是圍著一個鐵塔進行繞圈競速的),飛行高度為12000英尺(約3660米),機身朝左側傾斜約40度,同時讓激光波束穩定地照射在目標上。即使在5英里(約8千米)開外,激光波束仍然會保持銳利和精確。在轟炸高度上,向外反射的激光能量的錐體直徑幾乎達到了1英里(約1.6千米)。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有多少架投彈的飛機都可以把它們的炸彈扔進「籃子」里。擔任指示機的F-4戰鬥機必須持續對目標進行照射,直到炸彈在投下約30秒鐘後擊中目標為止。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F-4的雙機投擲激光制導炸彈戰術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Mk 84戰鬥部的2000磅激光制導炸彈後來被命名為GBU-10


在戰鬥測試中,美國空軍總共使用了兩款「寶石路」激光制導炸彈。其中一款是將激光套件用螺栓固定到Mk 117型750磅(約340千克)重的炸彈上,由於炸彈的外觀呈球狀,所以將控制翼面安置在了後方。另一款是在Mk 84型2000磅(約908千克)重的炸彈上改裝的,這款炸彈的外觀要更加「流線型」一些,所以可以把控制翼面安置在前方。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托馬斯?梅塞特上尉(Capt. Thomas Messett)正在對他的F-4戰機上掛載的一枚2000磅的激光制導炸彈進行檢查


Mk 117型改裝的炸彈在戰鬥測試中的精度令人失望──高達75英尺(約23米),但Mk 84型改裝的炸彈的戰鬥測試結果卻令人頗受鼓舞──平均精度高達20英尺(約6.1米),而且每四枚炸彈中就有一枚能夠直接命中目標──這足足比戴維斯和埃格林空軍基地的研究者們所期望的要好上三分之一。


而且,每枚「寶石路」炸彈的價格是3000美元,這比「白星眼」炸彈那35000 美元的單價要便宜不少。


儘管如此,在「寶石路」激光制導炸彈可以投入實戰之前,白宮方面已經下令停止轟炸北越了。在接下來的四年中,新式的靈巧炸彈只在南越和寮國使用過。南越和寮國這兩處戰場上並沒有太多高價值的目標,但美國空軍在戰術的訓練、測試和發展方面獲得了寶貴的經驗。在某些情況下,命中精度甚至優於10英尺(約3米)!在防空威脅不是太嚴重的地區,AC-130「夜空炮艇」和OV-10觀測機也被用於為激光制導炸彈指示目標。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操作激光指示器的C-130乘員


在轟炸中斷期間,美國空軍在激光制導炸彈方面取得了可觀的進展。一款名為「鋪路刀」(Pave Knife)的激光指示吊艙被研發出來並掛在了F-4戰鬥機的翼下,而且開始在激光指示方面逐步替代「Zot」設備。「鋪路刀」吊艙安裝在一個萬向節上並可以自由旋轉,從而能夠在飛機自由機動飛行的同時保持激光束始終照射在目標上。這就不再需要讓飛機沿著固定的軌跡飛行了。更有甚者,目標指示機現在甚至可以在照射目標的同時向目標投彈了。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鋪路刀」激光指示吊艙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激光制導炸彈沿「鋪路刀」激光指示吊艙的激光束飛向目標


在越南戰爭前期,F-4戰鬥機一直是由兩名飛行員操縱的。最終,后座飛行員被武器系統軍官代替了,後者一般被認為在用激光照射目標方面更加熟練。他們此時已經開始用安裝在儀錶板上的一個小電視屏幕來引導激光束,而不再使用安裝在座艙蓋滑軌上的「Zot」設備。


「龍之顎」的末日


1972年,「越南化」的戰爭正在全面展開。幾乎所有的美國地面部隊都已從東南亞撤出,同時第7航空隊的飛機中有一半也已經撤離。


北越方面看到這是一個通過常規進攻而贏得戰爭的機會,1972年3月30日,北越方面出動龐大的步兵和裝甲部隊穿過非軍事區,發起了所謂的「復活節攻勢」。


美國空軍迅速返回戰區,恢復了對北越的轟炸。北越方面的補給線被切斷,進攻的兵力無法承受美軍的空中打擊,遂在當年6月穿過非軍事區撤退。這場空中戰役被稱作「後衛」(Linebacker)作戰,後來又演變出了「後衛Ⅱ」作戰。


美國對北越的轟炸直到年底才停止,雙方於1973年1月達成了和平協議並停火。


在「後衛」作戰中,戰鬥機和B-52轟炸機投下的大多數彈藥是普通的「鐵炸彈」,但也有靈巧炸彈,包括「寶石路」激光制導炸彈和電視制導的「流浪者」炸彈,它們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美國空軍具備使用「寶石路」炸彈能力的飛機集中在泰國烏汶空軍基地,該基地中只有7架F-4戰鬥機攜帶有「鋪路刀」吊艙,另外還有12架F-4配備有「Zot」設備。對轟炸河內和海防附近的目標而言,「鋪路刀」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河內和海防對配備「Zot」系統、連續飛「鐵塔盤旋」的飛機來說太危險了。手頭可用的能投放靈巧炸彈的飛機都被明智地分配去轟炸最重要的目標,它們轟炸這些目標能大有作為,即使這些飛機的數目很少也是如此。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掛載兩枚GBU-10的F-4戰鬥機


更高的命中精度使得轟炸地域可以比以前更加靠近平民生活地區。因此,美國空軍可以轟炸海防港內的設施,而不對港內的第三國船隻造成威脅。在轟炸北越最大的發電廠時,卻沒有對附近的支棱(Chi Lang)水庫大壩造成附帶損害。靈巧炸彈成倍地放大了每個空襲架次的效能,並不太費力地消滅了以前那些很難被摧毀的目標──其中就包括清化省的「龍之顎」大橋。


從泰國烏汶空軍基地起飛的F-4戰鬥機於1972年4月27日轟炸了「龍之顎」大橋,但是天上覆蓋著的雲層阻礙了激光照射器的使用。因此,空襲部隊不得不使用電視制導炸彈來代替激光制導炸彈發起轟炸。他們毀傷了橋樑上的高速公路部分,但卻沒能摧毀橋樑的任何主體部分。天氣在5月13日好轉,「龍之顎」的不滅傳奇終於要宣告結束了。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一架F-4戰機正在投放一枚Mk 84激光制導炸彈。正是像這架F-4戰機一樣的一些掛載著精確制導武器的飛機最終炸毀了「龍之顎」大橋


F-4戰鬥機投下的激光制導炸彈中有26顆命中了「龍之顎」大橋,其中一些炸彈是重達3000磅(約1360千克)的大傢伙,而且這麼高的命中率在所有之前發起的攻擊中是從來沒有過的。根據美國空軍對這次行動的評價,「橋樑西半部的主體結構完全從40英尺高的混凝土墩台上塌了下來,橋樑的上部結構被嚴重破壞並扭曲變形,鐵路運輸將停頓至少幾個月。」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1972年5月13日,美軍對「龍之顎」進行的猛烈轟炸終於摧毀了這座大橋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被炸毀的清化大橋的特寫鏡頭,可見橋樑西半部的主體結構完全從混凝土墩台上被炸得塌了下來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1973年「龍之顎」大橋仍然處於斷裂失修的狀態


當「後衛」作戰於1972年12月結束時,「龍之顎」大橋仍然處於斷裂失修的狀態。除此之外,激光制導炸彈還炸斷了跨度有1英里(約1.6千米)長的保羅?杜梅(Paul Doumer)大橋,這座橋位於河內市郊,橫跨紅河兩岸。


保羅?杜梅大橋比「龍之顎」大橋還要長、還要出名,但轟炸難度卻要低於「龍之顎」大橋。保羅?杜梅大橋經常遭到轟炸,有時會在短時間內關閉,但關閉時間一般都不會太長。轟炸保羅?杜梅大橋對靈巧炸彈而言是一件合適的工作。在這一次(1972年5月8日)用靈巧炸彈轟炸後,保羅?杜梅大橋直到1973年3月才重新開放,換句話說,在大橋被炸斷10個月之後才又有火車從橋上穿過。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F-105多次轟炸杜梅大橋無果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被激光制導炸彈徹底摧毀的杜梅大橋


對靈巧炸彈的認可


「後衛」作戰的結果使得靈巧炸彈成為了一種壓倒一切的武器,其中尤以激光制導炸彈為甚。1972年2月至1973年2月間,美國空軍總共投下了超過10500枚激光制導炸彈。在這些炸彈中,約5100枚直接命中了目標,另有4000枚的圓概率誤差為25英尺(約7.62米)。


「在良好的天氣條件下,對於點目標而言,這些武器幾乎具有『一擊必殺』的可能性」,美國空軍第7航空隊的前指揮官威廉?莫姆耶爾將軍(Gen. William W. Momyer)在他的著作《三次戰爭的空中力量》(Airpower in Three Wars)中這樣寫道,「如果目標可以目視看到,而且目標很容易受到武器爆炸威力的毀傷,那麼使用精確制導武器發動一次打擊就摧毀目標的概率是80%至90%。」


在「後衛」作戰最初的三個月中,美國空軍使用精確制導彈藥摧毀了100多座橋樑。美國空軍的一項研究發現,激光制導炸彈對於非常「硬」的目標的有效性是傳統炸彈的100到200倍,對「軟」和區域目標的有效性是傳統炸彈的20到40倍。在攻擊敵人坦克的戰鬥中,使用激光制導炸彈的次數約為總攻擊次數的10%,但其戰果卻囊括了被摧毀坦克總數的22%。


美國空軍還使用了「白星眼」和「流浪者」電子光學制導炸彈,但這些炸彈的花費更高──與激光制導炸彈4000美元的單價相比,「白星眼」和「流浪者」的平均價格是17000美元。而且,「白星眼」和「流浪者」的打擊效果還不如激光制導炸彈那樣好。


在1972年7月向太平洋地區的美國空軍部隊拍發的一條電報中,第7航空隊的指揮官約翰?沃格特將軍(Gen. John W. Vogt)聲稱:「我們將繼續盡一切努力去優化對電子光學制導炸彈的使用。然而,很明顯,在當前的技術狀態下,激光制導炸彈是一款非常優越的武器系統。」


儘管在越南戰爭中有出色的表現,但美國空軍還是沒有全力支持發展激光制導炸彈。批評者們要求研發「防區外發射」和「發射後不管」的武器,於是研發活動繼續在多條線上並排推進。在不久之後推出的武器中,就包括優秀的GBU-15,這款炸彈是「流浪者」炸彈的繼任者,它是在Mk 84炸彈上加裝了電視制導系統而成的。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F-4E投擲GBU-15激光制導炸彈


不同於激光制導炸彈,GBU-15可以在糟糕的天氣條件下使用。美國空軍還被迫接受了「小牛」(Maverick)空對地導彈,這款導彈既有電視制導的型號,也有紅外製導的型號,主要被A-10攻擊機用來打坦克。


在美國空軍再次投身於戰火中之前,其在激光制導炸彈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在1976年推出了「寶石路Ⅱ」激光制導炸彈,在1986年又推出了「寶石路Ⅲ」激光制導炸彈。


與「寶石路」相比,「寶石路Ⅱ」在外觀上最大的變化是,當炸彈掛載在飛機的機翼下時,炸彈的尾翼是摺疊的,當炸彈投放後尾翼再彈開。每個機翼下的武器掛點可以掛載兩枚「寶石路Ⅱ」。「寶石路Ⅱ」還具有更強的性能和更遠的射程。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寶石路Ⅱ」在外觀上最大的變化是,當炸彈掛載在飛機的機翼下時,炸彈的尾翼是摺疊的


新時期的精確制導武器


與彈藥相比,更重要的是「鋪路大頭釘」(Pave Tack)目標指示吊艙,該吊艙將激光指示器的瞄準系統調整為紅外感測器,從而具備了夜間攻擊能力。「寶石路Ⅱ」和「鋪路大頭釘」在1986年的「黃金峽谷」作戰行動中首次亮相,在這次作戰行動中,F-111戰機在空襲中使用激光制導炸彈轟炸了利比亞。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F-111的「鋪路大頭釘」目標指示吊艙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鋪路大頭釘」運行原理圖及作戰模式


「寶石路Ⅲ」激光制導炸彈進行了重新設計,以進行低空攻擊。這款炸彈可以在「籃子」外面投放,彈上的掃描探測器會自動搜索捕獲激光信號。老式的「砰砰」系統讓位於「比例導引」(proportional guidance),這種方法可以通過調整控制翼面以修正由掃描探測器檢測到的微小偏差,從而使炸彈的飛行路徑更加平滑。低技術水平的GBU-24在進行了上述改進後可由F-117隱身戰鬥機投放,並被重新命名為GBU-27。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寶石路Ⅲ」家族


1991年爆發的海灣戰爭標誌著在戰爭中第一次廣泛使用精確制導彈藥。在海灣戰爭中,所投放的彈藥中只有8%是精確制導彈藥,相比之下在越南戰爭中使用的精確制導彈藥的比例還不到1%。其中,最廣泛使用的靈巧炸彈是「寶石路Ⅱ」和「寶石路Ⅲ」,而且這兩款彈藥取得了一些最令人嘆為觀止的命中率。新的「藍盾」(LANTIRN)目標指示吊艙可以讓其他種類的戰鬥機通過使用紅外感測器而能夠投放激光制導炸彈。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Lantrin吊艙(AAQ-13導航吊艙(左)AAQ-14瞄準吊艙(右))


海灣戰爭中精確制導武器的平均命中精度為10英尺(約3米)。《紐約時報》稱,激光制導炸彈是「塑造了海灣戰爭的形態的發明」。《海灣戰爭空中力量調查》(Gulf War Airpower Survey)中說:「『沙漠風暴行動』再次證實激光制導炸彈具有近乎『一擊必殺』的毀傷能力,在空中戰爭領域,這種能力不說是革命性的進展,也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


1999年在科索沃開展的代號為「聯軍作戰行動」(Operation Allied Force)的空中戰役首次使用了「聯合直接攻擊彈藥」(JDAM,「傑達姆」),這種彈藥迅速成為了靈巧炸彈中的一大選項。像「寶石路」一樣,「傑達姆」也是在普通炸彈上加裝了一套組件,即將制導裝置用螺栓固定在通用炸彈上。不過,「傑達姆」是從來自太空的GPS信號中獲得目標信息的。這種炸彈並沒有安裝類似「導引頭」一類的制導裝置,也不需要激光照射裝置。目標的坐標信息需要在攻擊機起飛前載入到飛機的計算機中,或者它們也可以在飛行過程中輸入或更新。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正在投放「傑達姆」制導炸彈攻擊一處恐怖分子藏身洞穴的F-15E戰鬥機,來自第335戰鬥機中隊


「傑達姆」的精度還比不上「寶石路」,但任何一款飛機在全天24小時、任何一種氣象條件下都可以使用「傑達姆」,而且無論目標是否被煙霧、偽裝或掩蔽處所遮擋。在「聯軍作戰行動」中,B-2隱身轟炸機所投放的「傑達姆」中,有90%的命中精度達到了10米,或者說33英尺。在行動所投放的全部彈藥中,制導炸彈的比例為35%,但卻摧毀了74%的目標。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從「龍之顎」到「寶石路」:揭秘激光制導炸彈的誕生



JDAM制導組件


在2003年的「伊拉克自由行動」中,靈巧炸彈的使用達到了新的高度:在這場戰爭中,有68%的彈藥是制導彈藥。在這些彈藥當中,22.4%的是「傑達姆」,29.5%的是激光制導炸彈。


新的「精確打擊」時代導致了對精確制導彈藥的重新定義。在新定義中,要想被稱作是一款「精確」武器,其命中精度就必須達到3米以內,或者說10英尺之內。在這種情況下,「傑達姆」只能被歸入「准制導武器」一類。


對那些需要更高的打擊精度的目標而言,美國空軍的武器庫中早就準備好了一系列的電子光學和激光制導彈藥──包括GBU-15炸彈和為數眾多的「寶石路Ⅱ」和「寶石路Ⅲ」的改進型號。


一些經典的靈巧炸彈還在被使用著,但人們不應忘記的是,在40年之前,正是它們在越南戰爭中譜寫了對地攻擊的新篇章。文/李昭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空軍之翼 的精彩文章:

從天而降的呼嘯死神:Ju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飛行員拯救戰機的典範:F-14剩半個機翼照樣降落
美國早期奇葩空中拖拽試驗 因項目極端危險而被禁止
美軍艦艇相撞烏龍事件:原本想要震懾伊朗卻丟了臉面
新垂尾透露的玄機:JF-17B雙座梟龍的最新進展

TAG:空軍之翼 |

您可能感興趣

震驚!從宇宙大爆炸的開始到第一顆恆星的誕生
被朱駿視為九城「重生之作」的《火瀑》:從誕生到死亡
一期軍武的誕生:共和國戰史之珍寶島,被榨乾編導的波折血淚史
被稱為「樂器之王」的鋼琴是如何誕生的?
從誕生到鼎盛:扒扒殭屍網路的暗黑體制
創造之柱:宇宙中恆星誕生的搖籃!
真正的手槍之王,誕生於沙漠的「死神」!
李小龍的《龍之誕生》點評
揭秘月球的誕生之謎,或是火星大小的行星碰撞形成
錯過了韶鋼松山,又一隻「鋼鐵雙雄」妖王誕生,九月將烏雞變鳳凰
小行星隱藏著大秘密,宇宙的誕生,太陽系的產生
雪域上的明珠:一把藏刀的誕生過程
星系是如何通過宇宙大爆炸誕生出來的?
「兩宋龍潛之地」、「神話誕生之地」——古都商丘
A股最牛龍虎榜誕生!八一鋼鐵、光正集團都被它遠甩十條街!
北疆天路#探秘一把馬頭琴是如何誕生的
神秘宇宙雲核心:或將誕生新太陽系!
寶刀的誕生
木星和火星之間,蘊藏著我們地球誕生的驚人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