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中國醫學畢業生為何紛紛赴美行醫?

中國醫學畢業生為何紛紛赴美行醫?



中國醫學畢業生為何紛紛赴美行醫?



圖片來自Pixabay

撰文 | 李浩然(渥太華總醫院腫瘤中心)


責編 | 程 莉


  


今年3月17日是美國住院醫生錄取結果公布日,又稱match day。今年的錄取名單上,料將出現一百餘個中國名字,他們是即將赴美行醫的中國醫學畢業生。

美國的住院醫生制度


北美的醫學教育制度與中國不同,一般不直接招收高中畢業生,而是要求完成一定的本科課程。本科畢業後,需要通過醫學院入學考試(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MCAT exam),方可申請。醫學院錄取以競爭激烈、學費高昂著稱,但每年的申請者仍然蜂擁而至。若被錄取,再經過四年的學習,成功畢業者可被授予醫學博士(Doctor of Medicine, M.D.)或者骨科醫學博士(Doctor of Osteopathic Medicine, D.O.)學位。


醫學生在校期間,須通過美國執業醫生資格考試(United States Medica lLicensing Examination, USMLE)。考試分為三步,第一步考的是醫學基礎知識;第二步又分成兩部分,分別是臨床知識和臨床技能;第三步更多的是臨床知識的綜合運用。


在完成前兩年的基礎課程後,一般就可以開始報名執業醫生資格考試。第一步的醫學基礎考試為多項選擇題,考試總時長為八小時。第二步的臨床知識考試同樣為電腦機考,總耗時大約九小時;臨床技能部分是模擬臨床問診,總共有十二個標準病人,他們既是演員,又是考官,在扮演病人接受考生問診檢查的同時,完成對考生的評估打分,考試時間大約九個小時。通過前兩步的考試,即有資格考第三步:在連續兩天的時間內,在電腦上完成對模擬病例的診斷及治療。


通過USMLE考試,即取得了申請住院醫生項目的資格。整個過程稱為match,這套系統是建立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Lloyd Shapley和哈佛大學教授Alvin Roth提出的理論之上。兩人還因此獲得了201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早在1962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David Gale和Lloyd Shapley在研究市場中的優化資源配置時,發現當理智的交易雙方在不受約束的情況下進行分配時,其最終結果將會達到一種穩定的狀態,更多的交易不會帶來額外的益處。基於此,他們提出了「蓋爾-沙普利演算法」(The Gale-Shapley algorithm)。在20年後,Roth將此演算法成功應用到了住院醫生申請系統中。

住院醫生培訓制度由來已久。但在1940年以前,並未有個統一的系統。進入20世紀下半葉,隨著醫院對醫生需求量的增加,醫院之間的競爭加劇,經常出現不同醫院搶奪申請者的情形。當醫學院學生同時被多家醫院錄用時,他往往選擇心目中最好的一家,而拒絕別家的邀約。而被拒絕的醫院試圖再面試其他申請者時,時間上可能已經來不及了。因此,多數醫院會有一個非常嚴格的期限規定,要求在指定時間內接受或者拒絕。但這樣一來,申請者尚沒有機會全面了解一家醫院,倉促間難免做出錯誤的選擇。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全國統一的住院醫生申請配對系統(National Resident Matching Program, NRMP)在50年代建立。Alvin Roth隨後提出,NRMP系統成功的前提是通過蓋爾-沙普利演算法達到穩定狀態。


在住院醫生申請季,醫學畢業生會申請數十甚至上百家醫院,隨後醫院向十分之一左右的申請者發出面試邀請。面試通常持續半天,並包括一個歡迎晚宴。面試季結束後雙方需要向NRMP上傳一份名單,又稱作ranking list。依照名單上的排序,電腦系統將進行配對。如果三名醫生同時將a醫院作為首選,而a醫院的首選是醫生1,則a醫院和醫生1配對成功,系統再為醫生2和醫生3尋找配對醫院。相應的是,如果三家醫院同時將醫生1作為首選,但醫生1心儀的是a醫院,結果依然是a醫院和醫生1配對,b醫院和c醫院進行下一輪配對。以此類推。這樣同時能保證雙方的利益,使效用最大化。



中國醫學畢業生為何紛紛赴美行醫?



美國住院醫生Match原理(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委員會網站)

每年有超過四萬人申請住院醫生,最終有三萬人通過NRMP系統成功match。這其中除了美國本土醫學院畢業生外,還有一萬餘國際醫學院的畢業生。其中印度學生最多,能佔到國際學生的15%到20%。其他人多來自加拿大、菲律賓、巴基斯坦和加勒比海地區。在2016年,有190餘名中國醫學畢業生過五關、斬六將,通過USMLE考試,獲得了申請美國住院醫的資格。


美國行醫路上的中國面孔


1989年7月1日,懷揣著父母資助的、相當於自己兩年工資的機票,31歲的王明濤登上了從上海飛往紐約的飛機。他是文革後的首批大學生之一,蘇州醫學院畢業後,當過知青、做過教師,終於在研究生畢業後的這一年,收到了新澤西醫學和牙科大學的邀請信,赴美從事醫學研究工作。兩年後,身份問題解決,他開始準備USMLE考試,前後歷經四年,直到1996年全部考完,並在次年成功match,開始神經內科住院醫生涯。在隨後的數年,王明濤完成了住院醫和專科醫生培訓,踏上了獨立執業的道路。


在信息溝通不暢的年代,像王明濤這樣單打獨鬥的例子,並不在少數。根據美國華人醫生資料庫的資料,現共有6887名中國醫學院畢業的醫生在美國執業。以國內畢業的院校劃分,多達985人(14.3%)來自北京大學醫學部(原北京醫科大學),其次為復旦大學(原上海醫科大學)(636人,9.2%)、中山大學(原中山醫科大學)(440人,6.3%)和上海交通大學(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345人,5.0%)。大部分先行者走的都是出國科研-獲得綠卡-考試這條路,擁有PhD學位者高達40%。除王明濤外,何剛也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網名「力刀」的何剛也是知青出身,1978年考入河南醫學院,畢業後留校做普外科醫生。1984年他又考入武漢同濟醫科大學,五年後獲得博士學位,同年11月赴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進修。多年的經歷造就了他豐富的閱歷,在不惑之年,他進入紐約大學北海岸大學醫院病理系開始住院醫訓練。在2006年初,何剛發現在海外華人聚集的未名空間網壇上,有不少人詢問備考USMLE事宜。為了吸引更多優秀畢業生進入這個隊伍,他開始將自己多年經歷總結的經驗教訓,在網上通過博客、論壇、講座的形式進行分享。九年以來,不少當年的菜鳥成為了前輩,繼續指導後來者。未名空間站網友們的接力從未停止,迄今仍是海外華人醫生最大的聚集地。


未名空間站的老一輩戰友或許不知,就在2007年,一幫在北京的年輕人也開始了自己的備考之路。雖然USMLE考試在1999年即引入中國,但知名度並不高。日益壯大的影響力,始於2007年的北京夏天、一家叫金湖茶餐廳的地方。有七名年輕醫學生,為改變以往孤軍奮戰的局面,成立了一個備考小組,並相約定期聚於此茶餐廳,進行複習討論。這個討論組後來逐漸發展壯大,各地的討論組也如雨後春筍。李暘和李嘉華作為當年的發起人,先後參加了USMLE,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李嘉華後來在北醫本科畢業後,遠赴南加州大學讀PhD,並在2013年match成功,現在在哈佛大學腎內科做專科醫生培訓。李暘後來離開了曾經供職的北京和睦家醫院,成立了一家名為百歌醫學的教育培訓機構,以新東方的模式在全國多地進行備考培訓。


高分通過USMLE,只是進入住院醫系統的必要條件。要獲得美國醫院的青睞,還需要足夠長時間的北美臨床經歷,以及美國醫生的推薦信。從複習備考到臨床見習,從廣泛申請到繁忙的面試,這一路花費不菲,通常為4到6萬美元。這一切詳細的經歷,被記錄在一本名為《小強海外行醫記:一個中國醫學生的赴美旅程》書中。作者張德強在武漢求學期間,交了數萬元學費,參加了一個USMLE培訓班,了解到原來大部分中國醫學院的學歷均得到認可,中國醫學生可以像美國同行一樣,畢業後直接申請住院醫。培訓班的項目進行得並不順利,相關機構甚至中止了其在中國的商業活動。但張德強成為了那個班上唯一一個成功進入美國醫院的中國人。


為什麼要出國?


近日,柳葉刀雜誌發布了一項研究,分析了2005年至2015年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發布的衛生年鑒。十年期間,我國共培養了431萬五年制醫學畢業生,以及41萬七年制醫學生,共計470萬醫學生,但醫生總數只增加了75萬。進一步分析發現,這期間25-34歲醫生的比例從31.3%跌至22.6%,而60歲以上醫生比例則從2.5%增加到了11.6%。即使數據準確性待考,但醫生流失加速是不爭的事實。幾乎每一個醫生周圍,都能聽到同事離職的例子。諸如兒科這樣的科室,大量的醫生減員甚至使許多大醫院的兒科急診被迫關閉。


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因素。


首先,醫務人員的相對待遇低下,打擊了許多年輕醫生的信心。現在普遍實施的規培制度,類似於美國的住院醫生培訓。不同的是,大多數規培醫生的工資,不足以讓年輕醫生們過上體面的生活。平均三、四千的工資,在如今房價高企的年代,實在是杯水車薪。尤其是剛出校園的醫學畢業生,他們面臨結婚、買房的壓力,現實的殘酷很容易動搖當初的希波克拉底誓言。美國的住院醫年薪普遍在5-6萬美元,畢業之後的收入更加可觀。難怪當王明濤醫生在微博上說,他在美國一個月的收入相當於一輛寶馬5系車時,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在網上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其次,不斷惡化的醫患關係,往往成為壓在駱駝身上的最後一根稻草。近年來屢禁不止的傷醫、殺醫事件,不僅讓工作在臨床一線的醫務人員心寒,也讓尚身處校園的醫學生對前途感到疑惑和擔憂。2013年10月,在十天時間內,連續發生七起醫鬧事件,導致三名醫生被殺,十名醫護人員受傷。比暴行更讓人心寒的是,網民的各種冷血評論。在無數為暴徒叫好的評論背後,是大半個社會的敵對心態。幾年過去,醫鬧事件仍然頻頻發生。而每次風波過去,就會有一批醫生遞上辭呈。醫患關係惡化,折射出了多層次的問題,政府、醫院、醫保、媒體、醫生各有責任。年輕醫生的能力有限,往往選擇三十六計走為上。


另外,醫生群體的參差不齊,也使優秀醫生不願為害群之馬背鍋。從百度背後的莆田系,到央視曝光的醫療回扣,白衣天使的稱號一次又一次受到玷污。灰色收入在許多地方,已是公開的秘密。雖說是彌補正常收入的不足,但醫療行業里的各種潛規則,與社會發展程度不相稱,也加深了醫療系統與人民群眾的隔閡。


百歌醫學曾經對學員作過一個調查,關於「為什麼想去美國當醫生」。296份回收問卷中,有227人選擇「國內醫患關係緊張/當醫生沒有尊嚴」,214人選擇「國內做醫生收入太低」,209人選擇「想去美國接受高質量的訓練」。其他的選擇五花八門,包括「國內醫療政策不定」、「國內當醫生跟領導關係太複雜」、「異國戀」等。



中國醫學畢業生為何紛紛赴美行醫?



「赴美行醫」問卷調查結果(來源:鳳凰財經)


據估計,今年有200餘名中國學生報名參加美國住院醫match。在3月17日,將有100餘人等來久盼的好消息。當他們在夏天踏上赴美利堅的行醫之旅時,又有十餘萬中國莘莘學子踏進醫學院的大門。等待這些年輕人的,不知是更不確定的職業選擇,還是更加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economic-sciences/laureates/2012/popular-economicsciences2012.pdf


2.http://cn.nytimes.com/world/20120927/cc27wangmingtao/


4.http://www.mitbbs.com/pc/index/USMedEdu


6.http://cn.nytimes.com/education/20130404/cc04doctor/


7.Lien,SelinaSetal.10-yeartrendsintheproductionandattritionofChinesemedicalgraduates:ananalysisofnationwidedata.TheLancet,Volume388,S11.


8.YangT,ZhangH,ShenF,LiJW,WuMC.AppealfromChinesedoctorstoendviolence.Lancet.2013Nov23;382(9906):1703-4.doi:10.1016/S0140-6736(13)62401-0.PubMedPMID:24267999


9.http://finance.ifeng.com/a/20160621/14510618_0.shtml


製版編輯:李赫丨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美國科學何處去:特朗普砍科學經費擴充軍費
百年超導史上,終於看到中國人的身影
中國民生髮展報告2016系列三
生物技術,誕生於65年前這一頓夜宵

TAG:知識分子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醫學生為何紛紛赴美行醫?
中國留學生父母赴美參加畢業典禮 旅館被訂光
中國赴美留學生難融入美國生活,為啥?
赴美高中留學生吐槽美國學校現象是否客觀?
選擇赴美就醫,先要了解美國醫療
中國學生憑高考成績可赴美留學
教育家陶行知為何離別新婚妻子赴美留學?
近代中國的精英為何熱衷於赴美留學?
赴美讀博中國女留學生登山時失聯 警方全力搜尋
談談赴美國生孩子,美國醫院的無痛分娩技術
打造「東方矽谷」 中國科技企業赴美搶人
華裔永居博士赴美國工作,孩子在美國出生,返加拿大探親被禁入境!
南京媽媽赴美英「跟蹤」中國留學生 揭秘真實的國外教育
劣評醫生?口碑醫生?赴美生子選醫生的學問
于鳳至為治療乳泉癌赴美國求醫
赴美訪學的復旦學者:我如何處理女兒在美遭遇的校園暴力
赴美生子:美國如何處理學校污染事件?
赴美中國留學生註冊率下降 擔憂畢業後能否就業
美國看病赴美就醫四大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