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學中文教授眼中,唐詩十大名作排行榜!

大學中文教授眼中,唐詩十大名作排行榜!


來源:微信公眾號「京博國學」(ID:jingboguoxue),目前品質最高的國學微信公號,貼近生活和時代的原創國學好文章,每天首發推送,歡迎關注。


本文參考了由武漢大學王兆鵬教授所著的《唐詩排行榜》,作者採集了四個方面的數據,即:歷代選本入選唐詩的數據、歷代評點唐詩的數據、20世紀研究唐詩的論文數據和文學史著作選介唐詩的數據。每組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後,再加權求和,依據每首綜合分值的大小排名,就得到了唐詩名篇排行榜。



大學中文教授眼中,唐詩十大名作排行榜!


TOP 10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詩作以絢麗斑駁的煙花春色和浩瀚無邊的長江為背景,極盡渲染之能事,繪出了一幅意境開闊、情絲不絕、色彩明快、風流倜儻的詩人送別畫。此詩雖為惜別之作,卻寫得飄逸靈動,情深而不滯,意永而不悲,辭美而不浮,韻遠而不虛。



大學中文教授眼中,唐詩十大名作排行榜!


TOP 9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第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偉詞自鑄,傳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聯點出「送」的主題。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一洗古送別詩中的悲涼凄愴之氣,音調爽朗,清新高遠,獨樹碑石。



大學中文教授眼中,唐詩十大名作排行榜!


TOP 8


《題破山寺後禪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惟余鐘磬音。


清晨,太陽出來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這彎彎的小路,來到禪房,更覺幽靜。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悠長的鐘磬聲,在萬籟俱寂之中帶來深遠的禪意,使人的心靈愈加沉靜。



大學中文教授眼中,唐詩十大名作排行榜!



TOP 7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前四句寫洞庭湖壯麗的景象和磅礴的氣勢,後四句是藉此抒發自己的政治熱情和希望。


孟浩然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王維交誼甚篤。傳說王維曾私邀入內署,適逢玄宗至,浩然驚避床下。王維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之勝。



大學中文教授眼中,唐詩十大名作排行榜!



TOP 6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


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俞陛雲《詩境淺說》丙編: 唐代韓柳齊名,皆遭屏逐。昌黎《藍關》詩,見忠憤之氣,子厚柳州詩,多哀怨之音。


起筆音節高亮,登高四顧,有蒼茫百感之慨。三、四言臨水芙蓉,覆牆薜荔,本有天然之態,乃密雨驚風橫加侵襲,致嫣紅生翠,全失其度。以風雨喻讒人之高張,以薜荔芙蓉喻賢人之擯斥,猶楚詞之以蘭蕙喻君子,以雷雨喻摧殘,寄慨遙深,不僅寫登城所見也。


五、六言嶺樹雲遮,所思不見,臨江遲客,腸轉車輪。戀闕懷人之意,兼而有之。收句歸到寄諸友本意,言同在瘴鄉,已傷謫宦,況音書不達,雁渺魚沉,愈悲孤寂矣。



大學中文教授眼中,唐詩十大名作排行榜!



TOP 5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元氣渾淪,不可湊泊,千古絕唱。


通篇是「登岳陽樓」詩,卻不局限於寫「岳陽樓」與「洞庭水」。詩人屏棄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畫,從大處著筆,吐納天地,心繫國家安危,悲壯蒼涼,催人淚下。時間上撫今追昔,空間上包吳楚、越關山。其世身之悲,國家之憂,浩浩茫茫,與洞庭水勢融合無間,形成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大學中文教授眼中,唐詩十大名作排行榜!



TOP 4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剛剛問世之際,人們只覺得此詩朗朗上口,意境非凡,並不知道作者是誰。


那個年代是一個以詩取士的時期,女皇帝武則天,讀到此詩以後,也是喜不自禁,於是就問親信大臣李嶠:是哪位才子寫下了這首絕句,朕要好好封賞他。李嶠一聽,心生邪念,當即回答是自己的好友朱佐日。女皇帝立刻將朱佐日召來,賞給了綵綢百匹,並賜封了御史官銜,以示對天下才子的嘉獎和恩寵。


而此詩的真正作者王之渙,卻因為無人器重,窮困潦倒到了極點。後人為他打抱不平,於是,又演繹出了王之渙、高適、王昌齡在酒樓伶人中打賭賽詩,最後王之渙拔了頭籌。這就是有名的「旗亭畫壁」的故事,在元代還被編成了雜劇上演。



大學中文教授眼中,唐詩十大名作排行榜!



TOP 3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傳說有一次,乾隆皇帝來到紀曉嵐家裡,看到紀曉嵐正在練習書法,便順手把手中的紙扇交給紀曉嵐,讓他在上面題一首詩。紀曉嵐接過紙扇,只見上面有遠山、近城、楊柳春風。他略加思索,便龍飛鳳舞寫下了王之渙的《涼州詞》。


紀曉嵐題完詩,乾隆拿起紙扇,大加讚賞:「龍飛鳳舞,一氣呵成,妙!真妙!」乾隆再仔細一看,發現詞中缺少了一個「間」字,大怒:「你故意漏字欺騙朕,該當何罪!」說著,把紙扇扔給了紀曉嵐。


紀曉嵐拿起紙扇一看,果真漏下了一個「間」字,他立即鎮定地說:「萬歲息怒!我寫的不是王之渙的《涼州詞》,而是根據他的詞,重新寫的一首詞。」說罷,朗聲讀道:「『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詞是長短句,既然叫涼州詞,應該這樣改才是。」


乾隆佩服,滿意而去。 紀曉嵐只改動了一下原詩中的標點符號,不僅讓王之渙的名詩變成了名詞,還讓自己化險為夷。



大學中文教授眼中,唐詩十大名作排行榜!



TOP 2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它沒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摯的惜別之情,這就使它適合於絕大多數離筵別席演唱。《王孟詩評》:「更萬首絕句,亦無復近,古今第一矣。顧云:後人所謂《陽關三疊》,名下不虛。」《唐詩絕句類選》:「唐人別詩,此為絕唱。」


本詩為贈別而作,後由樂人譜曲,其曲名為《陽關》,又名《渭城》,作為送別曲,流傳很廣。白居易《對酒》詩:「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注云:「第四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也。」可見此詩打動人心的力量。


正因為這首詩說出每個出關、送行人的內心感情,得到許多人的強烈共鳴,成為廣泛傳唱的送別曲。



大學中文教授眼中,唐詩十大名作排行榜!



TOP 1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春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詩在當時就很有名,傳說李白登黃鶴樓,有人請李白題詩,他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宋代著名文學批評家嚴羽《滄浪詩話》評:「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批點唐詩正聲》曰:「氣格音調,千載獨步。」


來源:微信公眾號「京博國學」(ID:jingboguoxue),目前品質最高的國學微信公號,貼近生活和時代的原創國學好文章,每天首發推送,歡迎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博國學 的精彩文章:

中國最美的12副小楷,看了神清氣爽!
諸子百家最精華73句,每一句都值得背誦下來!
這些常說的話,原來全都出自《道德經》!暗藏大智慧
《論語》開篇3句話,原來是人生的三種大境界!
春分,暗藏儒釋道第一智慧,天地人神妙真諦

TAG:京博國學 |

您可能感興趣

美國十大名校教授推薦大學生必讀書目!
美國十大名校教授推薦大學生必讀書目
美國大學教授:清華、北大、浙大是三流大學
《周易與中華國學》‖張其成教授於香港中文大學講座
大道知行講堂丨北京大學周建波教授:貨殖列傳中的商道智慧
密歇根大學教授:中國人為何迷信名牌大學?
印大學主席:印度精英在矽谷碾壓中國人!麻省華裔教授一句話怒懟
大師就是大師|當代著名書畫家蕭暉榮教授國畫作品
彭中天獲聘景德鎮陶瓷大學教授
燕京大學外籍教授拍攝的老照片,洪水泛濫中的舊中國天津
哈佛大學教授為中華信仰揭秘!
宋佔美教授榮獲山東高校十大師德標兵提名獎
北京大學周建波教授:貨殖列傳中的商道智慧
初中文憑,卻被國家級美術學院聘為教授,繼齊白石之後第二位
中國一般大學的普通副教授,為何一夜之間成為全球知名科學家?
愛德華·斯通教授在中美大學天文合作高峰論壇致辭
中央美術學院中國著名花鳥畫家蘇百鈞教授做客熱河美術館
北京大學王中江教授《儒商的精神和理念:經濟倫理和企業之道》
中國科學史上最大騙局?三流大學副教授做出諾獎級研究成果,卻被13位科研大咖聯名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