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朋友的「朋友圈」,你在和誰分享孤獨
「
身邊沒有親人,心裡沒有愛人,下了班連同事也沒了。能聊以慰藉的,只剩這麼多年攢下的幾個朋友,幾個期望他們不太忙的朋友。
」
難以置信,這是一個年輕人說出來的話。不管是發達的歐美國家,還是崛起中的中國,孤獨似乎成了全球年輕人的流行病,本應朝氣蓬勃的年輕人變得孤寂、獨來獨往。
受訪專家: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組織與員工促進中心測評部主任 肖震宇
1
獨居青年人數激增
在廣州工作的小雷剛買了房,自己一個人住。家裡布置簡單,連電視都沒有。對比之前與人合租的日子,小雷告訴《生命時報》記者,新家雖屬於自己,但更像一個旅館。
她的碗筷、枕頭、椅子都是雙份,「顯得有人氣」。雖說有幾個同學、朋友在廣州,但平時還是習慣一個人看書、工作、休息,盡量不與他人產生關係。小雷也深知應多與人交流,但就是沒動力。即便她下決心找朋友聚會,卻發現「每個人都忙,大家沒什麼時間」。
如今,有一群像小雷這樣的年輕人,大多在20~35歲之間,遠離家鄉,來到大城市打拚。
他們或合租,或獨居,下班回到空蕩蕩的家,飯都懶得做;水果一次只買幾個,買多就怕壞了;家裡沒有電視,天天和手機「相依為命」;忘帶鑰匙、穿著睡衣在寒風中等開鎖匠的心酸故事時常發生。
周末午睡,傍晚醒來,看著緩緩下沉的夕陽,感覺被全世界拋棄;身邊朋友不多,即便同城也難得見上一面;遇到難事,翻遍電話簿、微信,也沒有能開口求助的人。
「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是這些孤獨年輕人的現實寫照。這種孤獨並非傳統意義上的一個人,而是坐擁成百上千人的「朋友圈」,卻難找交心摯友,自己又缺乏交際的動力。
中青年群體深陷「孤獨潮」,是全球性問題。預計2020年,全球將新增4800萬獨居家庭。有調查指出,中國20~39歲的獨居者目前已接近2000萬人。美國學者克里南伯格在《單身社會》中提到,美國有3100萬人獨自生活,年輕女性是主體。
英國一項超5000人的最新調查顯示,18%的受訪者表示大部分時間都很孤獨,這一數據在16~24歲的青年人群中為32%,65歲以上的老年人僅為11%;大約13%的成年人沒有親密朋友,與2015年相比,數據上升近1/3。
另一項調查發現,5%的年輕人從未有過愛的感受,1/8的年輕人竟然一個朋友都沒有。有分析稱,年輕人的「社會隔離水平」不斷加大,在交友上存在很大的困難。
2
社交媒體是一大元兇
青年一代為何陷入喧囂繁華中的「孤寂」?社交網路製造虛假繁榮。有英國心理專家稱,過去10年間,社交媒體的過度發達讓年輕人的行為和心態發生巨變,虛擬社交逐漸替代現實朋友。
從小在實踐中學習人際交往技巧,對成年後的人際關係養成至關重要。但如今的小孩都早早抱著手機、平板電腦,青少年更是普遍沉迷社交媒體和遊戲。
友誼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共同的經歷和體驗上,面對面的接觸不能被替代。社交網路造成 「我正與他人聯繫」的假象,滿足了與人溝通的需求,但無法實現真實的關懷。
不願付出時間、精力和真心。城市大、節奏快、人心浮躁使得工作和家庭接管了生活的全部,朋友變成了短平快的「點贊之交」。但是,建立和維繫友情並不容易,需要耗費大量情感、物質和時間成本。
但當今社會,這讓我們陷入尷尬的境地:微信上有1000個好友,現實生活中卻找不到一個能關心你的人。
當代青年更注重自我感受。個人主義思潮和城市化高速增長,集體主義思想逐漸削弱。過去的鄉土社會是集體主義的,城市生活是個人主義的。後者強調個人的自由和權利,認同個人自身的心理狀況以及獨特的自我。集體主義的削弱意味著「服從、奉獻、社會歸屬感、區域劃分感」的降低。
社會關係對我們的健康和幸福至關重要。孤寂的青年尋不到根、找不到家、得不到歸屬感,被孤獨、沮喪、悲觀包圍,成為「都市裡的孤島」,缺乏對生活、對人生的積極態度。
在一天工作後,他們只能將自己隱藏在網路世界裡來掩飾孤寂,卻陷入惡性循環。孤獨的人普遍血壓偏高,免疫力降低,影響睡眠模式、注意力和邏輯推理等身體機能,有更高的幾率罹患老年痴呆。因此,孤獨青年的悲喜不容小覷。
3
在孤獨中修行
美國自然主義者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獨居,與當今青年對互聯網信息高度依賴的獨居不同。他是想去體驗真實的生命,不願被繁雜的世界打擾到自己的生命體驗。
可見,獨居並非問題的關鍵。獨自一人也能拋開孤寂,尋找到與自己同一精神層面的朋友和社交,在獨居中修行。關鍵要有積極的信念和行動。有研究表明,獨自生活的人對親人朋友的感受更敏感和關注,在社交中付出更多努力,和親人朋友的聯繫反而更多。
建議中青年群體:
第一,讓電子設備和社交媒體休息一下,約上一兩個好友,到公園走走,和他們面對面交流。此後慢慢地多走出去,培養興趣愛好,擴大社交圈。積极參与興趣、公益導向的社會活動,比如志願者隊、「彩虹跑團」等,從豐富的社會活動中充實自己。
第二,不要給自己貼標籤。近來,「空巢青年」、「獨居青年」等詞語的流行讓很多人深感認同。但這種負能量的標籤會形成心理固化,不知不覺中去踐行,進而陷入真正的孤獨和迷茫中。
第三,決定孤獨感的並非人際交往的數量,而是質量。找到適合自己的摯友,以及生活方式、精神寄託。有興緻時與好友會面,一個人時自得其樂,不必犧牲自由去遷就別人。第四,不必過分排斥社交網路。不妨讓網路成為與故鄉和父母連接的一條線,維繫親情的溫度。
國家和社會要幫助年輕人找到紓解不良情緒的出口。鼓勵發展以興趣、公益取向為主的社會組織,搭建交際平台;加大財政投入,平衡區域發展,多興建適合年輕人居住的青年公寓、廉租房、公租房等;避免標籤化、妖魔化對待某個群體,不要以偏概全,任由非理性思考蔓延。
企業單位要充分發揮工會作用,建立興趣小組,組織踏青、旅遊等活動,促進大家相互了解。部門內部也可通過聚餐、唱歌等活動,促進非工作人際交往,減少職工的消極情緒,增加團隊凝聚力。商家可以創新推出適合獨居者的衣食住行用品和模式,幫助他們提升生活品質。▲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我們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我們不取吸引眼球的聳人標題
我們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媒體
請你相信原創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們願意陪你一起認真走下去
人民日報主管 環球時報主辦
微信ID:LT0385
合作垂詢
010-65363786
010-65363791
※到底啪過多少次,才能識破這些性愛「小道消息」
※6分鐘短片: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你從未真正活過
※一個胖子聽了會發瘋的消息:能讓人「越吃越瘦」的食物真的存在……
※選不對葯怎麼治好咳嗽?這套方法你一定要知道
TAG:生命時報 |
※沒有女朋友的人,都是這樣聊沒的!
※姑娘,你為什麼沒有男朋友
※你為什麼沒有男朋友
※活該屌絲沒有女朋友,真的得怪自己
※沒有人能搶走你的男朋友
※你為什麼還沒有女朋友?
※你這麼獨立,活該沒有男朋友
※「我還沒有男朋友」怎麼你一直不能遇到對的人?
※為什麼你還沒有男朋友?
※一個讓人落淚的故事:我的爸媽沒有朋友圈
※為什麼別人都有男朋友,就你沒有?
※單身狗,你為什麼沒有女朋友?
※單身狗,你為什麼沒有女朋友?
※你那麼獨立,一定沒有男朋友吧
※很多糖友還沒有找到自己的「糖顧問」,只等有愛的你!
※你沒有女朋友,活該!!
※沒有哄不好的女朋友,只有說不好的情話!
※一生中的朋友有很多,真正的朋友卻沒有幾個
※你說男女之間沒有純友誼?他們就有
※搞笑圖片:沒有女朋友的唯一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