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故事之知行:孟效施行
古時候,魯國有一位老漢姓施。他有兩個兒子,他們聰慧好學,一個學文、一個學武。
學成之後,施老漢覺得他們應該發揮所長去干一番事業,便讓他們去遊歷列國,尋找出路。
學文的老大來到齊國。經人引薦,齊國的國君接見了他。經過考核,齊君發現他博學多才,就把他留下做公子們的老師。
老大學有所用,便十分專心地傳授知識。學武的老二來到楚國。正巧楚國招納良將,老二向楚王呈上富國強兵的建議。
楚王閱後,感到他確有軍事才能,於是留下他做了軍隊的司法將軍。就這樣,兩個兒子都得到了重用。家裡生活富裕了,親戚們也引以自豪。
施老漢的鄰居姓孟,這個孟老漢也有兩個兒子,他們也是一個喜歡文,一個喜歡武。
孟老漢見施家兩個兒子相繼加官進爵,十分羨慕,便也為兩個兒子收拾行裝,打發他們去周遊列國去了。
孟老漢的大兒子來到秦國,見到秦王,便大談仁愛慈善,以顯示自己文學的功底。
誰知,秦王十分厭煩這一套說教,並且認為實際情況與老大講的不符,就大聲喝道:「如今諸侯之間你爭我斗,瓜分地盤,我現在迫切需要增強軍隊的戰鬥力,你卻喋喋不休讓我仁慈治國,這不是叫我自取滅亡嗎?」說罷,召來武士,不容分說,將老大處以宮刑,趕出了秦國。
老二這時在衛國。他是學武的,見到衛國國君就滔滔不絕地講起加強軍備的重要性。
不料,衛國國君剛聽了一會兒,便不耐煩起來,說:「你講這一套是在坑害我的國家。我的國家是個小國,無力對抗兵力強盛的大國,只能對他們小心侍奉,求得他們的好感,怎能拿軍事去對抗大國呢?如果聽了你的意見,大國就會興師問罪,我的國家必定遭殃。」
於是,他下令砍去老二的雙腳。因為他怕健全的老二到大國遊說,鼓動大國加強軍事力量,會對他的國家造成更大的威脅。
孟家兩兄弟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會有這樣的遭遇。回到魯國的家中,二人抱頭痛哭,一致埋怨鄰居施家。
他倆一同去了施家,不分青紅皂白,就斥責了施老漢一頓。施老漢並沒有生氣,而是待孟家兩個兒子的情緒平靜下來之後,慢慢地對他們說:「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蠻幹,應看準時機。你們倆雖然同我的兩個兒子有一樣的專長,但應用的效果卻不同。這不是因為你們出去周遊列國有什麼錯,而是因為你們錯失了學以致用的機會。況且,天下的道理並不是永恆的,一成不變的。天下的事情也並不是完全一樣的。具體情況要做具體分析,以前有效的知識,用到另一個環境就未必繼續有效,以前沒用過的知識,也並不是以後就不能用。因此,處理問題,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僵化的死板模仿、抄襲照搬,怎麼能奏效呢?事情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於動腦筋、抓時機。」
說到這裡,施老漢看了看孟家這兩兄弟,接著語重心長地說:「你們的錯處就在於沒有靈活運用自己的知識呀,注重武力的國家,你們卻大講仁義;需要文治的國家,你們卻給人家講軍事,這不正是違背了人家的實際情況嗎?如果不注意這一點,你們即使擁有孔丘那樣淵博的知識,掌握呂尚一般的計謀,也會失敗而陷入窮途末路的。」
聽了施老漢的話,孟氏兄弟恍然大悟。他們十分後悔在遊說各國之前,沒有弄清各國需要的是什麼。
知識和才能是有用的,但不是在所有的環境里,為所有的對象都有用。
這主要看是否有的放失、適人所需。孟家兄弟正是違背了這個原則,結果投人所祭、弄巧成拙,反受其害。
本文由學國學網(微信號:lexueguoxue)發布,更多知識請關注學國學網公眾號。
※國學故事之誠:冒死進諫的趙盾
※古詩詞中的九種愛情,你屬於哪一種?
※國學故事之禮:桓公求言
※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
TAG:學國學 |
※行知行
※國學故事之知行: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國學故事之知行:趙襄子學御,運用比學習更重要
※知行合一與研學旅行
※實踐智慧與知行關係
※知易行難五行淺,知行合一謂至簡
※知行未來薈:行政工作的移動智能化
※學會知行合一
※王陽明之「知行合一」
※王陽明:知而能之,知行合一
※知行人在讀書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無限闊大的生命境界
※知行:楚人駕船,淺嘗輒止
※智慧生活知行合誼 合誼地產啟幕引領行業轉型之路
※孔子說「知行」:伯牙學琴
※陽明心學的關係鏈:立志—謹獨—意誠—知行合一—致良知
※知行合一,潤物無聲
※知行合一:篤行才能出奇蹟
※陳春花:崇尚知行合一·跨越商學兩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