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歐洲最大「中國研究中心」
2013年11月,當號稱「歐洲最大的中國問題研究機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在柏林成立時,許多人對其寄予厚望,尤其是飽受德國媒體負面報道傷害的德國華人。該機構在其官網上也寫道:「希望以此展現中國不同側面的風貌,推動公眾討論,並深化德國乃至歐洲對中國的認識和了解。」3年多過去了,這家智庫是否「拓展了德國和歐洲看中國的視野」?結論大有爭議。德國學者萊希貝格對《環球時報》說,研究某國的歐美機構通常會努力展示該國的多元面貌,但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例外,它發表的各類中國研究文章基本是批判性的,帶有很強的主觀性。
它是這樣一家「中國問題」智庫——
我們不接受中國「國家媒體」採訪
韓博天、孔弼永、古思亭、魏樂佳……看著這些充滿中國書香氣的名字,很多中國人會不自覺地產生親近感。他們都是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英文縮寫為「MERICS」)團隊的成員,這個團隊中絕大部分人都有中文名字。
這不奇怪,3年前,德國最大的私人基金會墨卡托基金會斥資成立MERICS時,目標就是打造專門研究中國的「新智庫」。然而,駐德中國記者要接近這個「中國研究中心」卻極為困難。過去幾年,《環球時報》記者多次申請實地採訪這家位於柏林市中心的智庫,無一例外遭到對方回絕。
第一次,記者打電話給MERICS傳媒和公關部負責人克絲汀·弗里德里希(中文名盧可思),希望能做一個深度報道。她一口拒絕:現在中心還成立不久,許多事情還沒有完善。過了一段時間,記者再次通過郵件聯繫盧可思,這次回復記者的是該部門的女助理多爾特·阿歷克斯。她寫道:「我不得不非常遺憾地告訴你,我們不能接受採訪,因為我們從根本上拒絕『國家媒體』的採訪。」
這一回復「信息量很大」。記者為此請教多名研究德國媒體的學者,發現他們也對MERICS拒絕的理由感到吃驚。「『國家媒體』一詞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色彩,漢堡媒體理論學者德萊赫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德國學術界一般用它指代東德時期的媒體,或者一些與西方媒體對立的媒體。這顯示該研究中心把中國當作了「對立面」。
數天前,《環球時報》記者又寫了封郵件給MERICS傳媒和公關部新的負責人克勞迪婭·韋斯林(中文名魏樂佳)。22日,魏樂佳親自給記者發來回復:中心最近很忙,短時間內無法接受採訪。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的工作首先面對的是歐洲和美國的大眾媒體,很少面對中國媒體。
這是記者第一次聽到有德國研究中國的機構主要任務是面對「美國媒體」。實際上,許多駐德國的中國記者都有類似遭遇。一名駐德中國記者說,採訪MERICS的研究人員極為困難,她被對方以各種方式拒絕過。另一名同行說,該中心直接告訴他:「我們不接受中國媒體採訪。」
它這樣解讀中國——
研究刊物八成談論中國負面
與中國媒體「絕緣」的MERICS,在德國媒體圈卻不是一般的「紅」。3月是中國「兩會時間」,全球媒體關注中國,MERICS的專家們則成了頻頻受約的採訪對象。
由於中國從年初開始對非政府組織實施新的法律規定,一些在華德國基金會在技術上成了「非法」組織。3月11日的「德國之聲」上,MERICS的凱斯汀·庫福爾(中文名古思亭)說,該法制定過程倉促,導致問題成堆,「中共是要假手管控阻止『西方敵對勢力』的『滲透』。」
古思亭的同事貝特蘭·朗(中文名朗躍)則在《新蘇黎世報》上發表文章稱,境外非政府組織和慈善組織對一黨專政構成的危險,使中國和「公民社會」的理念相對立。
《南德意志報》3月的一篇報道,引述了MERICS研究員馬科斯·曾萊恩的話:「鑒於出口沒有增長,國內消費無法滿足6.5%的增長目標,北京轉而對國內基礎設施進行了大規模投資。中國的領導層實際上被其經濟增長承諾所綁架。」
MERICS近幾個月發表了兩個報告。一個是關於「中國製造2025」,稱北京當局雄心勃勃,旨在讓中國經濟取得全球領先地位;另一個是突出中國企業在歐洲收購勢頭迅猛。
德國經濟部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在參考了MERICS的觀點後,德國政府作出了一些阻止中企收購德企的決策。之後,德國還聯同法國和義大利要求歐盟修改投資法,阻止中企收購歐洲公司。
據悉,MERICS每周會給德國政府部門及媒體等發送《中國觀察》研究刊物,其中80%以上在談論「中國的負面形象」。柏林華人學者陳晨評論說,這些文章除「激情的表述」外,沒有多少論據支撐,反而意識形態色彩強烈。
它這樣看中德關係——
「不能跟中國合作」
「這是一家不怎麼靠譜的研究中國的智庫。」提起MERICS,一名中國駐德媒體人發出這樣的感嘆。她向記者講述了她與MERICS的幾次近距離接觸。
2014年底,德國教研部發布一個有關對華合作的「中國戰略」,期間一個「中國日」活動,有中德學者及中國使館人員與會。時任教研部部長萬卡第一個發言,MERICS副總裁孔弼永(Bj?rn Conrad)排在第二。孔弼永的發言讓全場大跌眼鏡:他大談不要考慮德中能在哪些方面合作,而是要看到跟中國在很多方面不能合作,尤其是在中國法制不健全、知識產權保護環境差、人權狀況很糟糕的情況下,不能跟中國合作。他的發言與後面幾位德方人士的論調大相徑庭。「我看到萬卡的臉色都變了」。
2016年3月,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做客MERICS談「中國製造2025」與德國工業4.0等話題。活動最後有一個60秒問答。「我突然感到有點像在參加娛樂節目」,這名當時在場的媒體人說,「主持人是MERICS的一個副主任,她問了『中國的霧霾、空氣如何』『你看中國的電視嗎』等問題,甚至問『在中國吃狗肉嗎?』也許是覺得這些問題跟大使報告實在不搭,大使很尷尬,德國外交政策協會、德國科學與政治基金會等老牌智庫的與會者直接離場。」
這不影響MERICS的名頭越來越響亮,德國媒體熱捧它,德國政府與其關係密切。前不久,中國美的集團收購工業機器人廠商庫卡,德國主流媒體幾乎清一色選擇採訪MERICS的專家,後者大談庫卡關係到德國未來戰略,德國應予以保護。實際上,庫卡雖是製造機器人的一個旗艦企業,但不牽涉德國工業4.0的核心技術,這也是最終收購能夠實現的原因。
「MERICS非常擅長公關,他們與媒體往來密切。」德國學者裴德思對《環球時報》說,這家智庫經常給有名的德國記者,比如《時代周報》前駐華記者安可馨(2014年其助手張淼因涉嫌從事尋釁滋事活動被拘捕——編者注),和德國電視一台駐京記者克里斯蒂娜·阿德哈特頒發「獎勵」和「獎品」,以此交換有利報道。
據了解,MERICS目前擁有近40名全職和兼職研究人員,除了固定的專家,還有訪問學者,他們當中不少具有「美國背景」。中心也有華人學者,其中一名女學者的微博上很少有肯定中國政策的文章。此外,團隊有數名記者背景的人士:古思亭駐過北京,盧可思駐過上海,魏樂佳在法新社駐柏林記者站工作過,伊安·約翰遜 (中文名張彥)是《紐約時報》記者。
「MERICS稱不上是一家學術機構,它由歐洲富豪精英組建,試圖從他們的視角來影響『中國研究』。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來,他們其實是想『購買影響力』。」裴德思說,「德國政府可以參考120所高校,卻傾向於借用這家智庫,可能是想得到自己想要的研究結果。」
德國學者這樣評價它——
將「中國研究」政治化貽害無窮
「現在德國媒體有關中國問題的採訪,基本都是找MERICS。」在德國一家大型汽車公司擔任工程師的黃穎對《環球時報》說,「最初,MERICS的一些觀點確實比較客觀,但最近兩年越來越負面,幾乎站到了對立面」。
黃穎回憶說,2008年前後,德國媒體發起攻擊中國潮,讓在德華人很憤怒。2013年,當MERICS成立時,她和許多華人一樣,渴望該中心成為「客觀中國的代言人」,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失望一天天增加。
MERICS一向強調自身是一家獨立的研究機構,但他們拿得出手的研究成果並不多。記者注意到,該機構很少舉辦自家專家的專場記者答疑會,倒是經常邀請美國智庫如布魯金斯學會的學者來做講座。
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王義桅曾訪問過MERICS,與MERICS的總裁韓博天及其他專家有過交流。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說,
MERICS曾發布過關於「一帶一路」的地圖,這些地圖明顯有突出地緣政治擴張、中國稱霸的意思,比如中國要在西非建軍民兩用港口,中國按照自身工業化的進展、規模和「一帶一路」設想修築鐵路、橋樑等。
實際上,在了解MERICS關於中國的負面文章後,多名中國學者感到吃驚。一名學者說,MERICS近兩年與中國研究機構有不少互動,在中國,包括一些德國的論壇,MERICS的專家言論比較正面。然而,接受德國媒體採訪、向德國機構發布研究成果時,它的「中國觀」就變了。
「這種內外有別會造成中德兩國的誤解」,柏林中國問題學者萊希貝格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德國一些智庫和對外機構仍不能適應新的中國,主要原因是德國國內對中國仍缺乏新的認知。不管怎樣,學術機構應該客觀論述中國,這樣才能真正帶動中德兩國的相互理解。
德國《每日鏡報》此前稱,一些德國傳統智庫擔心MERICS壟斷「中國專業知識」,並認為其缺少從歷史角度看待中國的立場。漢堡的德國全球及地區研究所中國專家舒勒說,MERICS沒有與德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們組成一個更大的研究網路。據知情人士說,MERICS的主要資助方墨卡托基金會本身是提倡對華友好的,如今基金會內部對MERICS也有一定程度的質疑。
王義桅說,德國本來是想引領歐洲的對華研究,以前英法這方面實力比較強,現在德國是歐洲一體化的旗手,想加強對中國的研究。但MERICS的資金來源不僅有德國的基金會,也有美國方面的,美國經常通過資助歐洲智庫來影響歐洲政策和對華輿論。另一方面,儘管德中經濟關係和政治往來很密切,德國輿論中的中國卻一直是比較負面的形象。
「墨卡托把『中國研究』政治化,對這門學科是有害處的。」裴德思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在德國也有其他「中國研究」中心,比如圖賓根和埃朗根。西方的「中國研究」中心在美國,而不是德國,也不是歐盟。
微信號:HQSBWX
您若認同本文觀點,就請賞個「點贊」吧!(點文章最下面的「大拇指」)
※又出現「問題肉」,刀哥有些掏心窩子的話想說
※樂天集團會長現在對中國說這話,已經太晚了
※里皮是英雄,但救世主只能是自己
※海岩終於出來說話了:現在很多明星的數據其實是造假砸錢做出來的
TAG:環球時報 |
※美國最懼怕的中國三大巨頭:為中國打造世界上最強的利矛堅盾
※美國暴跳如雷:中國搶下非洲最大油田
※中國「狀元」在美國讀大學後對中國教育的感悟
※希拉里愛用「中國」證明自己,今年美國大選更愛談「中國」
※針尖上的中國風——中國四大名綉
※重溫大使做客山東演講中國崛起與大國心態
※文化中國專訪李守力:中國崛起離不開國學
※歐洲終拋棄原則選擇美國 中國VS歐美貿易戰硝煙瀰漫
※抗戰中的中國
※令美國懼怕的中國最尖端的五大武器
※揭秘美國網友最愛的十大熱門中國貨
※彭小瑜:中世紀歐洲大學與中國科舉制度
※中國前女主播英國創業:把英國戲劇帶回中國
※中國「蠶」式導彈揚名中東 震驚美國
※中國陸軍又研究出了新東西:外媒感嘆中國發展速度
※中國傾全國之力援助越南:如今它買俄導彈封鎖中國港口 國人寒心
※全球最最頂尖的科技大國 都來看中國的5G技術
※美媒:歐洲人認為中國已取代美國成全球超級大國
※中國石龍「入住」阿根廷中國城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最受國外總統歡迎的中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