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今典籍聚散考提要

古今典籍聚散考提要

古今典籍聚散考提要



蓋歷史之學,貴在明往知來,促人反省,故語曰前事之覆,後事之師。本書雖專為記載聚散而著,然於當日典籍之盛,及其所以衰落之故,亦未敢忽。蓋前者所以資鑒戒,後者所以動眷戀,必有鑒戒而後知家國文獻之可貴,有眷戀而後可知文獻難徵之可悲,竟若相反,而實相成,故曰「聚散」也。

玄更提要鉤玄,略述於下:


【政治卷】


本書第一卷曰「政治卷」,即志典籍之受厄於獨夫之專斷。


此捲起於秦皇之焚書,繼以隋煬之焚緯,及蔡京、秦檜之禁毀野史,此外如元、明諸代均有類似之史實,亦為著錄。其間每事必明其由,如秦皇何以焚書,隋煬何以焚緯。每事必詳其果,如秦之焚書,則引鄭樵、劉大櫆諸家之說,以究其竟;如隋煬之焚緯,則引康有為之說,以明緯書在史料上之地位。

四庫全書


至於有清一代,其最驚人之偉業,厥推乾隆時之纂修《四庫全書》。然《四庫》之著錄者固多,而焚毀至二十四次,計毀書至一萬三千八百六十二部,未詳者尚不在內,名為右文,實浩劫也。


修書以前,文字之獄屢起,不時有所焚毀。故於修書之前,先述文字之獄,如庄氏史案、呂氏書案附之。修書之時,一方固保存文化,一方亦摧毀文化,故於清帝修書之作用,則引劉勳之說以明之;其間芟削、銷毀、抽毀、任意改易之處,均依事詳述,使人知《四庫全書》究竟如何,勿為右文郅治之陳說所蒙,庶幾清帝之政治野心一一暴露於吾人之前。


四庫七閣


複次四庫七閣,今已僅存其四,浙江文瀾之逐次修補,遼寧文溯之忽遼忽平,以至於此次中日戰役,橫遭摧毀。他如文淵閣之庋藏,文津之保存,事關文物,誼難棄置。文淵素在宮禁,近始與天祿琳琅殘笈自清室交還民國,故又以天祿琳琅之史實附焉。

【兵燹卷】


本書第二卷曰「兵燹卷」,即志典籍之受厄於兵匪之蒞臨。


此捲起於漢興之收集遺書,即繼之以西漢末年之兵亂損失。東京之起,又聚書矣,而漢末擾攘,又為書之散逸時期。餘如五胡亂華,經書亡逸,則用康有為之說。梁元帝江陵之役,聚所得書悉焚之,則用張一卿之論。其在北朝,藝圃凋零之景象,亦附及之。


隋至明


其後若述隋初之聚書,則及隋末之散逸;唐初之聚書,則及黃巢亂時之散佚;宋興獎掖私人之進獻書籍,則歷述其徵求之方,凡楊萬里、程俱、洪邁諸家之說,均羅致焉。金人南下,宋室南渡,則又陳當時官私收藏之損害。他若金源、蒙古,及國中所受於兵燹之典籍,亦有所述。明興,則先陳有明一代藏書之盛,次述倭寇之害、李闖之亂,相形之下,倍感凄涼。聚散無常,覽者可自得焉。


清師奠定中國之後,唯一之大兵燹,當推洪、楊之亂,則述浙東天一閣之受劫,而天一閣之史實附焉。其與洪、楊同時,在北方則有捻寇,因附楊氏海源閣之遭劫,而海源閣之史實附焉。其在南方若汪氏振綺堂、孫氏壽松堂,以及江浙之四庫三閣,均同時受創者也,則並壽松堂等藏書之大概附焉。他如瞿氏鐵琴銅劍樓、朱氏開有益齋等等,因與此次兵燹有關,亦附見之。


永樂大典


清之中葉,內亂以外,又有外患焉。英法聯軍之損失,即為圓明園中文源閣之摧毀。至庚子聯軍入京,而《永樂大典》始全然熸焉。《永樂大典》為我國最大之類書,因述《永樂大典》之來由,及其歷代破壞之史實,《四庫》修書時之輯錄,終之以《大典》之全佚,而以散後《大典》之現狀附焉。

海源閣


民國以來國家多故,萑符匝地,而山東海源閣受創最甚。玄亦援據各種公私記載,揆其受創之實況,以及宋元精槧、名校名鈔焚燒撕扯之慘劇。蓋非但史家所記,貴詳其近者大者,且一則以促國內私人藏弆者之猛省,一則以明兵匪之實能戕賊文化耳。


綜計是卷所記,其最明顯之現象,即在承平之時,公家私人均致力於搜羅岩穴,博藏深弆;及其亂世,則又倉皇棄之於兵匪之手。如潮汐然,忽高忽低,而終於散失消沉。有覽於斯,其或戚然有綏靖時世之感歟。


【收藏卷】


本書第三卷所記,即「收藏卷」。其間敘述歷代藏弆家之聚書,及其散書。而敘述之結果,則基於藏書者之鮮克有終,故典籍反受其厄。本卷所述,於列代各大藏書家,除散見於他卷者外,言其散必志其聚,論其始亦詳其終,略存私人藏書略史之意也。


唐以前


本捲起於《莊子·天下篇》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此外如蔡邕之於漢,范蔚、張華之於晉,六朝時之任昉、沉約,以及唐代之鄴侯插架、三色鎮庫亦有敘述,以志藏書之起源。


宋及元


於宋,則述民間貴族之聚書,如宋清獻、晁公武、葉夢得、王明清、周公謹、陳振孫諸家之藏均及焉,而陸遊之《書巢記》附之。於元,則述趙孟頫、沉景春,而孔文昇之《十六字座右銘》附之。



於明,則述宗室貴族之好書,以及楊循、吉邵寶、王世貞、胡元端、嚴嵩,而浙東豐氏萬卷樓、范氏天一閣之原始附之。明之季世,項元汴之「鈐印累累」,趙琦美之「空山鬼哭」,均為藝林佳話,聚書之癖,可稱痴絕,因以姜紹書所記之明代藏書家名字附焉。



清之初興,梨洲、漁陽、牧齋、季振宜、朱竹垞、徐乾學等,收藏稱盛,為一代風氣所歸。而清宗室有樂善堂,清廷亦有天祿琳琅,及五經萃室之盛。乾隆修《四庫》時,慈谿則有鄭氏二老閣,杭州則有鮑氏知不足齋,以及汪氏開萬堂、吳氏瓶花齋、趙氏小山堂,而浙東之抱經樓,浙西之抱經堂,尤人所艷稱為「東西兩抱經」者也。其他如蘇州席氏之掃葉山房,長白富蔡之稻香草堂,山東李南澗之「所見」「所聞」,均足令人緬想當日藝圃之滋榮也。


乾隆以後,黃氏百宋一廛、吳氏千元十駕為嘉慶時之巨擘,他如張海鵬之借月山房、汪士鍾之藝芸書舍亦稱精最諸家之書,後又結穴於楊氏海源閣、瞿氏鐵琴銅劍。而洪、楊以後,歸安有陸氏皕宋,杭州有丁氏八千卷樓,蔚然成四大藏書之局。除海源閣已述兵燹卷中而外,於三家之聚散源流,吾文亦詳述之,非以誇過日之收藏,改蓋以明私人藏弆之不易爾。


聚書之癖


聚散無常,人事叵測。各家所藏,大抵華屋山邸,識者憾焉,於是則述收藏家聚書之癖,如南宋尤袤之「四當」,明天一閣主人之嗜好相尚,王世貞之鬻田得書,錢謙益之比擬亡國。入清以後,如全祖望之春明當書,孫慶增之自號老蠹,紀文達之《公羊》墮淚,黃丕烈之除夕祭書。深嗜癖好,書之所以聚焉。


聚書之苦


藏家聚書之功,要亦良苦,故鄭漁仲述「八求」之方,孫慶增創「六難」之說。《弇州》殘稿,得諸賣餳;《古文孝經》,遠求海外;然此猶限於購訪也。至於傳鈔之勞,或講求筆墨,或篝燈夜分,一書之成,有歷時十載者。餘如校勘裝訂,亦復煞費苦心。凡此諸端,功不可沒,因專節述之。


秘書之病


藏弆家聚書之苦如是,於是寶視其藏,自在意中。故杜暹以借人為不孝,范氏禁典鬻以擯逐。趙文敏言:「頹其家聲,不如禽犢。」而竹垞鈔錢氏之書,竟至誓諸天日。蓋藏家於其所聚之書,如是其幽閉禁錮也。幽閉禁錮之結果,其秘者必至於亡,其存者或至於逸。名為聚之,其實散之;名為存之,其實亡之。世之有心人,均痛心焉。故黃俞邰有徵刻書目,姚叔祥訾秘惜為藏,古人所以有《流通古書》之約,近人所以有遺誤學術之憾。


借書


顧人愛其私,歷來收藏之家,何曾深體此意?往往聚有多書,不肯慨然借與。雖黃氏有《古歡社約》,約在互鈔;孫氏《藏書記要》,不列拒借。然借書一痴,宋人已言;還書一痴,賢者未免。故路母致憤於靳借,實有鑒於藏書家之自藏為私焉。


人存書聚


收藏之家,雖自藏其私,而後嗣未必克紹箕裘。故唐五經誚以蠹蟲,鄭毅夫知其必亡,黃庭堅痛其隨聚隨散。明乎此,藏書家亦將景然於深閉之不足為藏乎?亦將警惕於人存書聚、人亡書散之訓乎?蓋歷來藏書家之子弟,往往為典籍散逸之罪人,如江氏之書,用以為炊;賀氏之子,鬻書於道;皆宋人藏書之史實也。於元、明兩代,則孔氏之書,婢子用以裱褙;汲古閣之隆盛,而子弟用書板以炊茶矣。凡此慘事,其例甚多。即如清之初興,朱竹垞建曝書亭,弆書八萬卷,不可謂少;然數十年後,曝書亭鞠為茂草。他如劉桐、陳鱣,收非不當,然再傳以後,即歸散逸。人存書聚,人亡書散,此彭蕘蓀所以有賣書之詠也。


收藏與聚散


且也,書散之後,未必楚弓楚得,一無所損。故藏書者聚書之結果,常致淪為散書。方其聚也,錮秘簡於不見天日;及其散也,人間遂不得復見此書。散後之聚,事固可矜;聚後之散亡逸實多。藏書家於典籍聚散之功過,可以見矣。


【人事卷】


本書第四卷曰「人事卷」,即志典籍之以人謀不臧而聚散也。蓋文獻所聚,昔人以為造物所妒,即指水火之臨蒞也。然揆之於事,水火之劫蓋非由於災異,而實由於人事之不修。



案古來典籍之受厄於水者,史亦有明文。如唐武德間,運書於河,觸砥柱而敗舟,即損失之最大者。在宋,有劉紹美之觸灘敗舟;於清,則有查慎行之陷於稿泥中。而孫星衍之藏書,經雨水厄,尤足奇焉。



計火厄,則黃梨洲之所藏,初厄於水,而終厄於火,因舉黃氏藏弆之源流附焉。其純以火而毀者,宋人所藏,已多遭火劫。明萬曆間,以修史而徵得之書,一火之後,竟使史事茫然。清時蓄岳珂、相台五經,其後亦毀於火。而自明以來之《永樂大典》正本,繆荃孫亦謂被毀於火。至於嘉慶間南監史板之被焚,尤其小焉者爾。


清代私人之藏,其毀於火者,首推錢氏降雲樓,而馬氏道古樓之遺珍,亦有葬火窟者。其有深藏水國,而祝融亦能及之;其有火災未至,而搶火者亦能劫之。火真不仁,鄭氏二老閣之厄於火,尤乾隆以後之大劫也。


防火建築


明製皇史宬純用磚石,而野史所記,古人又傳古倉之說。蓋書之受厄於火,昔人已深知之。申涵光所謂積書太盛,往往有水火諸厄,蓋為造物所忌。吾人知造化困人,然人定亦能勝天,人將何以抵抗水火之厄而謀書之永聚耶?然而流俗懵懵,且有故意焚毀者。嗚呼,此何等事,而可以付諸丙丁之侵陵耶?因以古書庫及防火建築附焉。


霉爛蟲害


火災以外,又有霉爛蟲害也。明之內板經書,劉若愚已見其蛀若玲瓏,霉若泥板;清之文淵,又不曝書。雖自宋人周密以還,均致意於君蟲避霉之道,范氏天一閣又傳芸草之異,然光緒中,繆荃孫之登天一閣也,竟有遺書盡入蟲腹之嘆。則知此厄亦不易免也。


書賈


他如書賈之製為贗籍,明人已致其恨。道光中,蔣光煦亦言先人遺書,為書賈誘掖殆盡。至於剔畫以就諱,剜字以易名,染色以偽舊,尤書賈之長技。此雖不足致書於散逸,而大足致書殘訛,其罪頗大,附記於此。


【芻言】


綜計四劫之來,關係於典籍之聚散者至大。所以聚之,毋使散之,吾以為不外三者:


一則曰孤本罕笈之急待印行:民國以來,影印《四庫全書》之議,甚囂塵上,或主選印,或主全印,玄撮其涯略附焉。


二則曰遺著稿本之急待收拾:民國以來,續編《四庫》、補編《四庫》之議,亦流傳人口,其間搜集之不易,纂定之艱難,亦詳述之。


三則曰藏書家之自覺也:案國民政府雖有保護古籍之令,新近如山東省府之保管掖縣藏經,慈溪縣府之保管醉經閣藏書,似足以革去私家收藏人存書存、人亡書亡之弊;然人愛其私,人戀其藏,要非國家功令所能深入。因勉盡忠告,勸藏家動愛書以德之念,曲為譬喻,妄逞一得。適值任公先生身故以後,以藏書盡歸公家,廓然大公,高風可仰。且有三利,大堪取式,因附記之,以殿吾書。


凡玄所述,似屬空談,故綴卷末,名曰《芻言》。


又本書以事為經,以時為緯,往往有割裂之虞。如《四庫全書》列第一卷,而《永樂大典》則列第二卷;皕宋樓列第三卷,而降雲樓則詳卷四,似有可議之處,因特製索引以當書後。索引既成,檢閱自易。如海源閣之一志於卷二,再志於卷三者,集斑而觀,可觀全豹,前後可以比屬矣。規模雖小,然小道或亦有可觀歟。且與葉氏《藏書記事詩》比之,彼重在人,我重在事。不敢曰此勝於彼,聊以見不敢苟同古人耳。


約為四卷,合卷首、卷末都二十萬言,餘姚陳登原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微生活 的精彩文章:

王咨臣婺源訪書述略
幾近失傳的《東皋琴譜》
「睹喬木而思故家,考文獻而愛舊邦」 ——由先父馮永軒《藏墨》說開去
顧廷龍的學問
1937年的台灣人是怎麼看待「七七事變」的?

TAG:深圳微生活 |

您可能感興趣

《地理髮微》之三,觀聚散
「商聖」范蠡的「聚散」財富觀
聚散離合,終究隨緣
清代西關大宅文物的聚散流轉
秋夜聽雨,聚散從容
聚散有時,感恩相惜|第二屆中國健康科普創新大賽圓滿落幕
【極 簡 禪】聚散皆因緣
聚散有時,感恩相惜—第二屆中國健康科普創新大賽圓滿落幕
青澀不及當初,聚散不由你我
聚散皆是緣,相伴須珍惜
人生來去隨意,聚散隨緣
《美好的意外》聚散終有時,瀟洒走一回
寄君一曲,不問曲終人聚散
不要執著外物,聚散皆是因緣
人生聚散,隨意隨緣
人生聚散總是緣
中秋話團圓——本無分離,何來聚散?
物是人非,緣隨聚散
世事總無常,聚散終是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