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貝多芬逝世190周年:沒有憂傷,人靜曲終

貝多芬逝世190周年:沒有憂傷,人靜曲終

1827年3月26日下午,貝多芬在維也納告別人世。在這位偉大的音樂家逝世190周年之際,本刊特推出此音樂專題,向貝多芬致敬。


貝多芬死於1827年3月26日,今年是190年紀念。我讀萊布雷希特的《音樂逸事》(盛韻譯),其中說到貝多芬臨終時,只有胡騰布萊納(Anselm Huttenbrenner)在身邊。胡騰布萊納是傳說中毒死莫扎特的薩列里的學生,比貝多芬小24歲,是貝多芬的崇拜者。當時雨雪中電閃雷鳴,「當那聲令人震驚的響雷爆炸時,他突然從胡騰布萊納的手臂中抬起頭,莊嚴地伸出右臂——『好像一位在指揮軍隊的將軍』。但只是一瞬,手臂很快就垂下了」。頗具戲劇性。之前讀英國加迪夫威爾士大學音樂教授大衛·溫·瓊斯的《貝多芬傳》,引用了羅森鮑姆(無法找到譯名對照)的日記,同樣記載那天風雪中有可怕的三聲驚雷。貝多芬逝世時接近傍晚18點,他死後第三天舉行了葬禮,聖詩班演唱的《求主垂憐》改編自他的長號四重奏,樂隊演奏的葬禮進行曲改編自他的《降A大調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可據我了解,貝多芬編號作品中並沒有長號四重奏,降A大調奏鳴曲有兩首:第12號,作於1800~1801年間;第31號,作於1821年。

貝多芬逝世190周年:沒有憂傷,人靜曲終


貝多芬的死因,一直不斷引起好事者們的興趣。先是根據遺體解剖結果,認為是肝硬化引起腹水與臟器衰竭。然後認為是梅毒,說他的耳聾與晚期併發症,都與梅毒癥狀接近,而他也確實經常嫖妓,也查到了醫生曾給他開過的藥方。再然後即從他遺留的頭髮中,分析他死於慢性鉛中毒,有人說是因吃了過多被污染的魚——他習慣於一人在維也納小酒館裡喝酒、吃紅鯡魚以消磨孤獨的夜晚。各種說法莫衷一是,在我感覺中,他一定因為過多情感在音樂中的付出,損耗了所有臟器關係,它們似乎都因那強悍的音樂的誕生而嚴重錯了位,由此帶來整個生命機能喪失平衡——這種解釋當然沒有任何科學依據。


在我讀過貝多芬的幾本傳記中,寫得最好的是大衛·溫·瓊斯的,最不能忍受的則是德國人菲利克斯·胡赫的,那是一部通過他的想像力敘述的小說,我最無法容忍那些虛擬的對話。按大衛·溫·瓊斯《貝多芬傳》中的記載,貝多芬最後的居所是維也納的「西班牙人黑屋」,這是西班牙本篤會教士的居所。他最後的作品,是編號第135《第十六號弦樂四重奏》,完成於1826年10月、他弟弟的居所格奈辛村(Gneixindorf)中,他是陪著決心掙脫他的束縛而自殺未遂的侄兒卡爾到的那裡。貝多芬當時給他的出版商寫信說,這裡很像他的故鄉。他說,「我如此深切地渴望再見到它,我年輕時代就離開了那裡」。大衛·溫·瓊斯的傳記中還說,貝多芬作完這首四重奏,下一步計劃是一首弦樂五重奏,為此專門裁紙訂了一本24頁裝在口袋裡的小本,但記下的樂思,卻只用了其中的6頁。12月1日,他帶卡爾回維也納,在途中染上風寒,開始卧床不起。從12月到次年2月,因為有嚴重腹水,他連續4次做穿刺引流,受盡折磨。

貝多芬逝世190周年:沒有憂傷,人靜曲終


在負責料理貝多芬後事的辛德勒與布羅伊寧描述中,貝多芬落魄、病態又神經質,這些描述決定了最後的貝多芬的基調。但我讀貝多芬書信集,聽他晚期作品,卻找不到這種暗淡的感覺。貝多芬的書信集,目前由楊孝敏先生翻譯出版了一個選本,其中1827年3月14日真正由他自己寫的最後一封是給莫舍萊斯(Ignaz Moscheles)的,莫舍萊斯也是薩列里的學生,曾幫他編寫歌劇《費岱里奧》的鋼琴譜,當時定居在倫敦,兩次指揮了他的《第九交響曲》。這封信上,貝多芬說他已經做了第四次穿刺,可能還要做第五次,他說:「假如這種情況還要繼續很長一段時間,我能指望什麼?我能怎樣呢?當然,殘酷的命運已經降臨到我頭上,然而我服從命運安排,僅祈求上帝以主的名義註定。」「主將賦予我力量去承受我的命運,無論它多可怕,我謙恭地順從上帝的旨意。」在這兩段話中有兩句譯文令人無法讀懂:「只要我必須忍耐活著的死亡,我就可能免於貧困。」說明目前的翻譯很不可靠。

貝多芬逝世190周年:沒有憂傷,人靜曲終



貝多芬墓地

以這封信的內涵去體會貝多芬最後的《第十六號弦樂四重奏》,會有極豐富的感受。在貝多芬晚期四重奏中,這首作品篇幅最短,演奏時間僅20多分鐘,與作於1823年的前一首第十五號比,篇幅只有它的一半。這首四重奏共4個樂章,我把前兩個樂章看成一個整體,這兩個樂章的速度,分別是稍快與極快。第一樂章,很容易聽到在圍困他的悲劇氛圍中苦苦突破的努力,你可理解這桎梏是無法解脫的病痛,也可理解是他感覺到死亡正在逼近。這桎梏左右纏繞突破不得,在它的限制中竭力而悲哀,這是突出此曲悲劇性的常態詮釋。但我喜歡將其中的舞蹈性聽成精神的輕盈在突破桎梏中的喜悅,基調就變成暖色。第二樂章越來越快的速度,就變成以最後能用盡的越來越強的生命能量,展示一種最後絢麗的生命競技,在被痛苦浸透中變成特別洒脫的迷人。

貝多芬逝世190周年:沒有憂傷,人靜曲終



貝多芬故居


第三樂章,如歌的平靜的很慢的慢板,是一種轉折。一般詮釋,無非是人生悲劇的沉思中展示——一種疲憊,累了,又有一種濃到化不開的人生依戀。但如將悲劇推到遠處做背景,將他音樂中一直不斷在強調的感恩境界做近景,就可將這個樂章聽成為迎接終極的寧靜中的美麗幻想。最後的第四樂章,本身就提供了一種複雜性。這個樂章貝多芬原有「好不容易下定決心」的標題,其中又有「一定要如此嗎?」「一定如此」的提示,帶來理解中的眾說紛紜。我將它聽成對人生的疑問與這種疑問的最終解決。該樂章開頭「一定要如此嗎?」所展示的凄厲呼喊著的動機與粗暴的反覆和弦,明顯是被命運扼住咽喉的感覺,但「一定如此」則是他精神的舞蹈過程,這種解決先以大提琴出現的第二主題為標誌,最後結尾,這主題變成美麗的撥奏,沒有憂傷,人靜曲終,貝多芬一生就變成一個完美而回味無窮的句號。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周刊 的精彩文章:

貝多芬的鋼琴協奏曲
辱母殺人,誰來保護掉入高利貸陷阱的人們?
讓人腦洞大開的五本書
《教父》上映45周年:這不是一部黑幫電影?
漢堡的卑微與壯闊

TAG:三聯生活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女星徐婷去世背後的年輕患症群體:中國每年新增400多萬癌症與轉基因有沒有關係?
1945年,蘇聯俘虜了500多萬人,但並沒有把這些人放回家
10歲時身高就已經195公分 從那天起世界上沒有一個人高過他
107歲沒有任何病!93歲營養泰斗常喝這碗湯,人人可以復
千萬別看,沒有西醫,國人平均壽命難道只有40-50歲?
71歲再出發,96歲失戀,100歲獲獎,忙的沒有時間去死
107歲沒有任何病!93歲營養泰斗常喝這碗湯,人人可以複製
10歲時就達到1.95米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超過他
1995年之後,中國沒有秀才了
1941年,沒有那2個月的延誤,400萬德軍究竟能否拿下蘇聯
42年:美國為何一直沒有重返月球?
沒有雙腿的女孩,每天卻能賺1000多美元
湖南衛視2017跨年晚會名單,主持人竟沒有謝娜
16小時獨自產娃,沒有家人陪伴,終迎6.7斤女寶
老故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龍,回憶1934年墜龍
韓網友:我們有5000年歷史 為什麼沒有傳統節日
10歲時就達到1.95米,從那天起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超過他.....
108歲老人抽煙60多年,沒有慢性病!每天吃一碗,降血壓,助長壽
為何二月沒有滿30天,而不是其他月份少幾天
清朝唯一一個續命皇帝:沒有他,大清早亡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