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了他的愛才能懂得他的詩:愛上愛情」的徐志摩
志摩在中國算得上一位家喻戶曉、擁有非常多讀者的現代詩人。他與林徽因的前塵往事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但倘若僅將他的故事作為談資,或居高臨下批評其「輕薄」,或沉溺其中尋找情感的替代,其實與自己的見識並無增益。而如果能在故事中找尋他做人的一貫之處,進而去偽存真;或將他的詩文與情感歷程結合起來,找尋思想和情感深處的東西,或可以豐富自己的內心。他自言,「我這一生的周折,大都尋得出感情的線索」。而他把林徽因當作「我唯一靈魂之伴侶」,靈魂深處的激蕩都反映在了詩文上。
對林徽因的愛觸發詩人之覺醒
卞之琳在《徐志摩詩歌重讀志感》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這在徐志摩這一路詩人,一個景仰早夭的拜倫、雪萊、濟慈的詩人,寫詩的起步應說是晚了,想起來不由人感到意外。」徐志摩屬於「熱情洋溢」的詩人,這路的詩人通常在十幾歲情感變得敏銳時就會寫詩,而現在能夠發現的徐志摩最早的詩作寫於1921年,那時徐已經24歲,難怪卞之琳認為他「起步晚」。徐志摩對於自己如何開始寫詩,有一個神奇的說法:「在二十四歲以前,詩,不論新舊,於我是完全沒有相干。??但生命的把戲是不可思議的!??整十年前我吹著了一陣奇異的風,也許照著了什麼奇異的月色,從此起我的思想就傾向於分行的抒寫。一份深刻的憂鬱占定了我;這憂鬱,我信,竟於漸漸的潛化了我的氣質。」
什麼事情讓他如此「憂鬱」,以至於讓他發生如此大的改變呢?故事的另一位主角,林徽因知道這份「憂鬱」的來由,也明白憂鬱的意義,她在1932年1月1日致胡適的信中寫道:「我覺得這樁事人事方面看來真不幸,精神方面看來這樁事或為造成志摩為詩人的原因。」這件不幸的事是徐志摩在英國時愛上林徽因卻沒有得到感情回報。林徽因在信中坦陳:「實說,我也不會以被人戀愛為辱。??有過一段不幸的曲折的舊歷史也沒有什麼可羞慚??」
1920年,兩人初次見面是在倫敦。徐志摩一定為林徽因的秀麗、聰慧而驚訝、歡喜並被深深吸引,後來短暫的交往中,他終於無法剋制內心的激情,向她表白了自己的愛。但徐志摩漫長等待後收到的,卻是林長民替女兒回的拒絕信:「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為答,並無絲毫mockery(嘲笑),想足下誤解了。」但兩個年輕人的聯繫並未中斷。徐志摩搬到劍橋附近的沙士頓,同住的妻子張幼儀奇怪他為什麼天天說出去理髮,後來才知道他去理髮店取林徽因寄來的信。
「康橋」和「林徽因」彷彿是一個硬幣的兩面,見到美麗的林徽因,他開啟了內心深處潛伏的愛的種子;而1921年10月林徽因隨父親回國,只留下徐志摩一個人孤獨地徘徊在康橋(張幼儀也去了德國),康橋美麗的風光為他的愛情的憂鬱療傷:「那年秋季我一個人回到康橋,整整有一學年,那時我才有機會接近真正的康橋生活,同時我也慢慢的『發見』了康橋。我不曾知道過更大的愉快。」「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蜜甜的機會了。??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
徐志摩十幾歲時就不情不願地被家人安排了包辦婚姻,而聚少離多的夫妻生活,無法讓他培養起傳統的「相濡以沫」的夫妻情感,反而讓夫妻「兩人的心就要愈分愈開了」。張幼儀去英國跟他團聚,本為增進夫妻感情。然而徐志摩已被突如其來的愛喚醒,這愛還深深影響他的一生。康橋邊的思索又給了他過一種「自然生活」的強大信念,使他勇敢不受制陳規、世俗偏見,追求靈魂的自由。這最終導致他和張幼儀的離婚。離婚通告說這一舉動是「逃靈魂的命」,靈魂一旦覺醒,就不願意再受到外在力量的束縛。
愛上愛情,促成精神的提升
等到1922年10月徐志摩也回到國內,卻發現林徽因已與老師梁啟超的長子梁思成訂婚了。但這並未阻礙他繼續追求的步伐,梁啟超寫信勸他罷手,他的回答現已成為流行的愛的箴言:「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然而他的追求毫無結果,1924年他又一次面對與林徽因的分離:林很快要和梁思成一同赴美留學讀書,而他要陪泰戈爾從北京去太原。此前兩人還在舞台上搭檔表演泰戈爾的戲劇《齊德拉》(Chitra),林徽因扮演公主齊德拉,徐志摩扮演愛神。這樣的美好時光轉瞬即逝,這次分離也將意味著徐志摩追求林徽因徹底的失敗,因為林將在留學期間與梁思成完婚。
這次分別時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信保存下來了:「這兩日我的頭腦總是昏沉沉的,開著眼閉著眼卻只見大前晚模糊的月色,照著我們不願意的車輛,遲遲的向荒野里退縮,離別!怎麼的叫人相信?我想著了就要發瘋。這麼多的絲,誰能割的斷?我的眼前又黑了??」這種矛盾心緒,像極了那首《為要尋一顆明星》:「我騎著一匹拐腿的瞎馬/向著黑夜裡加鞭——/向著黑夜裡加鞭/我跨著一匹拐腿的瞎馬!/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荒野里倒著一隻牲口——/黑夜裡倒著一具屍首/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這首詩或可以說是徐志摩「愛的信仰」受到重大挫折的證明。
幸好,徐志摩最終從這段讓他「不自由的魂靈」的戀情中走了出來,在《你去》這首寫給林徽因的詩里,同樣是荒野、夜、分別、不舍,詩中卻滿滿溫情,沒有了黑暗和絕望,也沒有了象徵追求的馬。或許有人給出一個簡單答案,是因為徐志摩移情別戀陸小曼,但這首詩的最後兩句是:「更何況永遠照徹我的心底;/有那顆不夜的明珠,我愛你!」他理性知道自己是愛她的,並能大膽地說出來,但感情上已接受了遠離這位靈魂伴侶。金庸在《笑傲江湖·後記》談到自由與愛情的關係,好像是說他這位表哥似的:「令狐沖當情意緊纏在岳靈珊身上之時,是不得自由的。只有到了青紗帳外的大路上,他??對岳靈珊的痴情終於消失了,他才得到心靈上的解脫。」
徐志摩不是一個知難而退的人,但他的「解脫」,或許是因為他認識了「人」又認識了「自己」的緣故。《月下聽琴》時,徐志摩所想像的分別時「心心相印」,其實就有不少「誤解」的成分。正如林徽因所說:「徐志摩當初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像出來的林徽因,而事實上我並不是那樣的人。」這句話可以與她1932年1月1日寫給胡適的信做對照:「實說,我也不會以詩人的美諛為榮??我永遠是『我』,被詩人恭維了也不會增美增能。」
林徽因對自己有準確的認知,而與徐志摩構想出來的她差別甚大。在徐志摩愛上陸小曼時,類似的情形又發生了,徐志摩相信陸小曼看他的眼神是「soul communication」(心有靈犀),李歐梵在《中國現代作家的浪漫一代》中寫道,「徐志摩把陸小曼看作是愛的化身。他是在追求愛與美的幻影,就像他在追求一個真實的人一樣。他愛上了這愛本身。
在硬幣的另一面,徐志摩與「康橋」再別時,兩者的關係更自然、融洽。在寫於1928年的名作《再別康橋》中,開篇時詩人揮手向雲彩作別,衣袖也被投上了雲彩;結尾處詩人再次揮手,要把這片「雲彩」留在康橋。這是另一種「相忘於江湖」,來的時候,親密無間;去的時候,心裡不存一絲遺憾。「投影」在《偶然》里有著不可彌合的距離感,但《再別康橋》里,「投影」卻成了心心相印的基礎;「影」未必都是幻,也能借其認識「真」。他認識了幻影,也就很大程度上能夠認清真實的自己。這些對自己生活的理性反思,節制了情感,或許是他詩歌風格變化的一個原因。
※大唐明光鎧是如何威震天下的?
※蔣介石改編東北軍的插曲:110師兵變
※徐志摩的情詩為何廣為傳播?
※留學與革命:留日熱衷「主義」與「革命」,留美關心文教和改良
※全球化的肇始:為什麼是葡萄牙人?
TAG:國家人文歷史 |
※「愛上愛情」的徐志摩:理解他的愛,才能懂得他的詩
※沉寂戀愛中的你如何才能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愛上你?
※情人節,怎麼才能知道他愛不愛你?
※愛自己,你才能在愛情里更自在!
※有勇氣夠自愛,才能自救。《歡樂頌2》:愛你才會麻煩你的樊勝美,王柏川為什麼不敢愛
※朱茵談愛情:先愛自己才能愛別人 老公發博回應
※如何談戀愛:分析男人深入的內在,才能讓他更愛你?
※愛自己,才能真正愛孩子
※戀愛中的你,需要知道這些才能更好
※怎樣才能擁有「你儂我儂」的愛情
※我最愛的五對萌寶,恩愛的夫妻才能造就如此和睦的家庭
※我愛的是你愛我:付出才能讓愛地久天長
※《情感攻略》愛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愛別人
※什麼樣的女生才能找到真愛?追愛的你不妨先看看!
※和珅遠不止是「親愛的翻譯官」,他的才能可以亮瞎你的眼!
※面對愛人的背叛,應該如何做才能挽回昔日的愛情
※張愛玲是因為他,才能寫出那麼多愛恨情仇
※姑娘你要更拚命,才能愛到最想愛的人。
※怎麼談戀愛才能讓你們的感情更加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