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牛水利工程2300年前就竣工了,讓巴蜀成天府之國、助秦吞六國、鄧小平題詞「造福萬代」…
蹲馬桶時來點歷史,拉的舒坦!
1948年到底發生了什麼?讓共產黨戰勝了國民黨 |
只能眼紅中國,歐洲44國為何無法大一統
|
紅衛兵現在都去哪兒了
|古人拉完屎如何擦屁股
|古人沒有套套,如何避孕
|古代一兩銀子值多少錢?
十幾年前余秋雨遊歷都江堰,留下「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的讚美。都江堰市政府就用它來做口號~
「造福萬代」更是鄧小平的題詞。
今天,就來聊聊都江堰,先說:四川。
關於四川這個名稱,有種流傳甚廣的說法是指其境內的四條大河:
長江、嘉陵江、岷江和沱江。
不管此說法是否準確,還是向我們揭示了四川是一個水系豐富,江河縱橫的地方。四川的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因為物產豐富、資源富集而被譽為天府之國,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
可是你們是否知道?
在2000多年前,那裡卻同時飽受著水患和旱災的侵擾,災害頻發。
發源於川隴交界處岷山南麓的岷江,是長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條支流,它由北向南流經松潘、成都、樂山,在宜賓匯入長江。
因為岷江流經的四川盆地西部地區多雨,其本身也有眾多支流由崇山峻岭中匯入,河流落差大而水流湍急。特別是雨季到來,岷江之水漲落迅猛。
成都平原的地勢西高東低,落差很大。從平原西側流向南方的岷江就如同一個懸河。古時候,每當岷江洪水泛濫,奔騰而下,成都平原便成為一片汪洋。而一遇到乾旱氣候,又是赤地千里,莊稼欠收。岷江水患長期禍及西川,阻礙當地生存發展。
這種狀況直到2300年前戰國末期得到了根本的改變,
這要歸功於秦昭王時期的蜀郡太守李冰和他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公元前256年,李冰和他的兒子,在前人治水的基礎上,開始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他們發現,
岷江由陡峻的山谷進入成都平原時,流速突然減慢,江水中夾帶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隨即便沉積下來,淤塞了河道。一旦水勢驟漲,自然是泛濫成災。
便計劃在這個關鍵的交界處建設治水工程。都江堰的設計規劃是將岷江水流一分為二,將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做到既可以分洪減災,又可以引水灌田、變害為利。都江堰工程包括魚嘴分
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
三個主要部分。通過分水魚嘴和寶瓶口聯合運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合理分配洪水期和枯水期岷江的流量。
寶瓶口
工程的第一步便是修建寶瓶口。李冰父子首先對地形和水情作了實地勘察。在岷江的東岸有座玉壘山,阻礙江水東流,造成東旱西澇。只有打通玉壘山,才能使江水暢通地流向東邊。
這樣一方面可以減少西邊河道江水的流量,防止西邊的江水泛濫,同時使得江水源源不斷地流入缺水的東部,灌溉那裡的300萬畝農田,便能解除東邊地區旱災的威脅。
這玉壘山是一座石頭山。戰國末期火藥還沒有發明,將岩石鑿穿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但這卻難不倒牛逼的李冰,它想到了用大自然本身的力量來解決這個困難。
是的,他所採用的方法,
是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用火將岩石燒紅後澆上冷水,使岩石爆裂疏鬆,再進行開鑿。
歷經8年,終於將玉壘山末端鑿出了一個寬20公尺,高40公尺,長80公尺的山口。因為其形狀酷似瓶口,故取名「寶瓶口」,而玉壘山鑿穿後分離出來的那部分山體被叫作
「離堆」
。分水堰
寶瓶口開通引水工程完成後,起到了岷江分流的作用,但因岷江東岸的地勢較高,江水還是不能按照需要流入寶瓶口。
為了使江水能夠順利流向東邊的河道並達到一定的流量,以充分發揮寶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決定在寶瓶口前邊的岷江中修築一道分水堰,就是將裝滿卵石的大竹籠放在江心砂石堆積基礎上建成一個約800米長的狹長小島,將江水分為兩支:
一支由原先的主河道順江而下,另一支被迫使流入寶瓶口東河道。由於分水堰前端的形狀好像一條大魚的頭部,所以被稱為「魚嘴」。
分水堰建成後上游奔流而來的岷江被分為兩半:西邊稱為外江,是岷江主流;東邊稱為內江,它流入寶瓶口河道,進入成都平原。作為人工導流的內江,河床挖得得狹窄而且比外江深,而外江河床寬闊且淺。
這樣,當枯水季節水位較低時,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內江,保證了流向成都平原的水量。而當豐水季節洪水來臨時,因為彎道動力學規律,水流大量沖向彎道內側,也就是外江一側。
同時由於水位較高,大部分江水從江面較寬的外江排走,這種自動分配內、外江水量的設計被稱之為 「四六分水」。
在魚嘴分流的地方,內江的入水口處河岸呈凹狀,而外江入水口處河岸呈凸狀,這樣根據彎道水流的自然規律,比較清澈的表層水流向內江,而含有泥沙的底層水流向外江,就使得大量沙石從外江排走,這又稱為
「二八分沙」
。飛沙堰
為了更好地控制流入寶瓶口的水量,防止通過內江流向灌溉區的水量變化無常,不能保持穩定的情況,李冰又在魚嘴分水堰的尾部,緊靠寶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
溢洪道前段修有一段彎道,帶著巨大衝力而下的江水在寶瓶口受到河道變窄的阻礙,以及離堆的頂托,在附近形成了漩渦。
並且下層泥沙撞擊東岸岩石後也會翻滾上來,由於離心力的作用,泥沙甚至是大石塊都會被拋過飛沙堰流入到外江
,這樣泥石便不會淤塞在內江和寶瓶口水道,這就是「飛沙堰」名稱的由來。
飛沙堰有效地減少了泥沙在寶瓶口周圍的沉積,剩餘的沙石會在飛沙堰對面的回水區沉積,再用人工將其掏挖疏浚。
飛沙堰當時是採用竹籠裝卵石,然後堆築成堰的辦法,堰頂修建到比較合理的高度,起到有效調節水量的作用。
當內江水量過大,在寶瓶口受到阻礙,使得水位上升到超過飛沙堰高度時,洪水就經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讓進入寶瓶口的水量不致過大,以保證內江及其下游的灌溉區不產生洪澇災害。
當然了,
如今的飛沙堰已改為更可靠的混凝土澆築。
為了便於觀測和控制內江的水量,李冰刻制了三個人形的石樁,安置在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過肩」的標準來確定水位。還鑿制了石馬置於江心,以作為每年最小水量時疏浚河道的標誌。
都江堰修成後得到歷朝歷代的重視和保護。宋朝時,訂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時斷流整修的制度,稱為
「穿淘」
。歲修時修整堰體,深淘河道。淘灘的深度以挖到埋設在灘底的石馬為準,而堰體的高度則修到與對岸岩壁上的印記相齊為準。明代之後又使用更為穩固的卧鐵代替石馬作為淘灘深度的標誌。
都江堰是一個科學而完善的水利工程體系,它按照 「乘勢利導、因時制宜」的治水指導思想,
巧妙地利用地形和水勢,以「無壩引水」為特色。工程布局巧奪天工,解決了泄洪、排沙和流量控制等難題。
都江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使川西平原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可貴的是,它還經受住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而完好無損。歷經2300年,
這個不朽的古代水利工程至今仍然發揮著防洪灌溉的巨大作用,造福成都平原的人們。
1982年都江堰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都江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同學們是不是發現李冰不愧為大神級的古代水利專家。其實李冰父子還真的是被封了神的。在都江堰內江東岸的山坡上有一座「二王廟」,廟裡就供奉著他們父子二人,此廟原來是為紀念蜀王的望帝祠,南北朝時改為祭祀李冰父子。
宋代後,李冰父子相繼被皇帝敕封為王,故稱之為二王廟。
廟中的匾額楹聯和碑文石刻都表示,《封神演義》中武藝高強、神通廣大的二郎神就是與李冰一同治水的兒子李二郎。
人家二郎神可不僅是牽著哮天犬,手執三尖兩刃刀的武夫,還是勤勞智慧的水利專家哦~~
※清華著名教授內部演講稿首次全文曝光,信息量極大!
※上海陸家嘴風水大戰:看日本陰謀如何被中國粉碎!
※此人狡詐堪比曹操,淫亂勝過李隆基,演技超過隋煬帝,下場神似安祿山!
※他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孫,幽默的國學大師,無兒無女對待愛情卻始終如一,用30年來祭奠亡妻
※31張成人圖片,你能看懂幾張?第6張戳到了小美!
TAG:馬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