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聶建松:為什麼偽科學更容易被接受

聶建松:為什麼偽科學更容易被接受

聶建松:為什麼偽科學更容易被接受



這不科學

宗教與科學的相愛相殺


文 | 聶建松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實驗科學的創始人,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他被馬克思譽為「近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實驗哲學之父」、「近代自然科學直接的或感性的締造者」。

聶建松:為什麼偽科學更容易被接受


他曾經寫下了一部非常有影響力的著作《科學的新工具》(Novum Organum Scientiarum),在其中他提出了人類認識上存在著四種「虛假的偶像」(Idola,中文翻譯一般為「幻象」或者「假象」),分別是種族、蝸居、市場以及劇場。人們只有打倒這四種「偶像」,才能認識到真知識。


不過,本文並不打算給大家講解一些陳年舊事。相反,筆者想要借著這「四種偶像」的理論,來談一談「科普」的為難之處——就筆者以及同圈子內的同仁們的交流來看,向群眾們傳播某個學科的內容,其實真是非常之困難。


但這並不是說就一定要教化大眾,而是恐怕不得不承認這是大家普遍的問題,當然也包括我在內。


▍一、種族假象

什麼是種族幻象(Idola tribus)?說白了,就是我們身為人類在認識上的固有缺陷。


筆者很小的時候看過一部動畫片,叫《布雷斯塔警長》(Brave Starr)。這裡面的主人公布雷斯塔警長擁有熊的力量、豹的速度、狼的耳朵和鷹的眼睛——我們卻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凡人,所以對於「超人」(或者說「非人」)如何看問題,我們實際上是無法完全理解的。


不過,這裡筆者不是要談超人的事情,而是要談談可能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種有些俗氣的偏好:面對未知問題的時候,我們通常更喜歡「具體且形象」的表達方式。


大家一定都能回想起這樣的場景。


面對文字的時候,我們更喜歡圖案;面對專業術語的時候,我們更喜歡自然語言;面對抽象的描寫,我們更喜歡擬人的描寫——這當然是「科普」日常的必要手段,但是這些手段也必然招致一定的問題。

很多對國際政治感興趣的人一定都知道「波蘭球」(Poland Ball),這種小球也被稱為「萬國球」(Country Ball),即用卡通球狀的標誌來代表一個個國家。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在於,小球們都被「擬人化」成為一個個萌萌的小人物,國際關係則以小球之間的擬人式互動來表現。

聶建松:為什麼偽科學更容易被接受



這種方法雖然令人喜聞樂見,但是也容易讓人以「擬人化」的思路去理解一個本來「非人化」的事情——或許存在「國家氣質」這樣的玄學,但是一個政府實質上還是更接近一台無情運轉的機器——當然,這個無情也不是說「殘忍」,而是說,缺乏那種人類意義上的情緒。

有時候,自然科學工作者也會使用類似的辭彙。比如,理查德·道金斯頭兩年寫的那本暢銷作品《自私的基因》。這就很容易讓人們把本身不具有人類複雜情感的基因理解成為一種具有了人類情感的物質。以至於道金斯本人不得不在書的開篇要費筆墨重新解釋,他是在什麼意義上使用「自私」這個詞。


自然界當然不止存在著採用「自私」策略的存在,也有很多生物採用了「共贏」或者「他利」的策略——如果把這些策略解釋為更為高級或者更為隱蔽的「自私」,那麼這實際上是增加了複雜性。而如果使用「自我保存傾向」這類的中性偏學術風格的辭彙,又未必能吸引眼球吧?所以,為了迎合普通的讀者,一個科普作者也是不好做人的。


用一句俗話來說:說深了不是,說淺了也不是……把握這個度,挺難。


▍二、 蝸居假象


什麼又是蝸居幻象(Idola specus)?說白了,就是每個人的天賦、秉性和教育不同,導致了我們在觀察事物的時候,都會有角度和深度上的區別——隔行如隔山。


(在此,我沒用更為傳統的翻譯「洞穴」,這容易讓人誤會是柏拉圖的洞穴喻。實際上培根的意思更像是說,我們就像蝸居在各自不同的小小單元房一樣,彼此無法溝通。)

聶建松:為什麼偽科學更容易被接受



那麼,這在科普上又意味著什麼困難呢?


實際上,就我觀察,群眾們其實對大多數的學科並不熱心。這沒有指責多數人的意思,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況——如果把知識分布的狀況想像成一個「金字塔」,那麼處於知識高處的人畢竟是少數,而且可能是極少數。


因此,試圖「科普」某個學科,實際上就是要求大部分人抽出一定時間來閱讀和學習一個可能與他生活不太相關的內容。可人家為什麼要抽出時間來接受「科普」而不去入坑某些遊戲和二次元動漫呢?


在這個意義上,科普實際上總是面對的是「對此有些感興趣的人」,而大概不能有普羅大眾的希望——我寫過關於「科學史」方面的些許微末文章,能有閱讀衝動的人大部分是對中學歷史課本中的相應片段感興趣,但肯定也有好多人覺得「這玩意有嘛用?都過去好幾百年了……」。


倒談不上「無用之用」這樣宏大的意義。實際上,對某個學科感興趣的人群,相對於整個社會也是少數。科普的意義大概在於吸引這麼一部分「相對多」的群體,為這些人提供一個晉級的台階吧,而並非為整個社會提供「絕對多」的「科普」——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群眾們可能更感興趣的是楊振寧的私生活以及「他當初怎麼不回中國?」,而對他在物理學上的貢獻和意義可能、大概、或許真的不太感興趣。


▍三、 市場假象


什麼又是市場幻象(Idola fori)呢?說白了,就是我們日常在交流談話(如同人們在市場之中一樣)中所使用的「自然語言」缺乏精確的定義。培根以此來批判傳統哲學中的一些「模糊概念」,比如「風水火地」這類自然哲學概念到底具體指什麼?


不過,筆者倒並非想從這個角度出發,而是借著「市場」這個比喻來說明社會上充斥著各種嘈雜的「偽科學」或者「偽學科」的理論,使得群眾眼前如同一個叫賣聲連天的「菜市場」一樣——很多「賣家」之所以獲得關注,只是因為宣傳比較「出位」而獲利。


那麼,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


如果承接上之前兩個「假象」來看,實際上我們會很容易發現這麼一個結論:在某個學科之中,處在「知識高處」的人與「缺乏知識」的人之間有那麼一道「教育上的代溝」,而且不能指望大部分人主動邁過去這條溝,只能由少數人邁過溝來與大多數人溝通——這就是科普所要做的工作,使得大眾中的一部分人或多或少地能夠明白自己在幹什麼。


然而,如果某些人或者某些學說裝作「從專業那邊來的」怎麼辦?因為大部分人缺乏相應的知識,群眾本來就無法「當機立斷」判斷其人其說的專業性,只能被迫吃瓜看熱鬧。如果「制假販假者」的叫喊聲音大,並且恰好這東西又與群眾生活直接相關,那麼群眾幾乎是會誤入歧途——大家都會覺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嘛。


譬如,前些年福島核輻射之後,不知道從何時開始說鹽(或者加碘的鹽)可以防輻射,於是一場搶購食鹽的風潮開始了。譬如,筆者幼時經歷的全國上下的「氣功熱」,人們頂著鋁鍋和天線來接收「信息」,覺得自己聞到了某種莫名「香氣」。譬如,當年謠傳「打雞血」可以健身。


這事情如今想來確實挺搞笑的,但是也提醒著這樣一個事實:群眾們最容易被菜市場上喊聲最大的人所吸引,而他所販賣的未必是真貨/乾貨。


▍四、 劇場假象


什麼是劇場假象(Idola theatri)呢?說白了,就是說人們容易被思維上的「教條主義」所迷惑——就如同坐在劇場里看戲的觀眾,看到的都是條理分明,但卻經過「設計」的「現實」。


培根的本意是在批判人們迷信權威,不過我卻想從另外一些角度來談談某些有意無意的「刻板印象」,這些刻板印象也許不是被主動「設計過」的,但是大部分人自己把自己陷入了其中。

聶建松:為什麼偽科學更容易被接受



但凡上過中學的人都知道,我國的教育制度是分文科和理科的,以及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可謂經久不衰的「文科/理科」孰強孰弱的爭論。那麼問題來了,文科/理科到底能否說明全部分科?或者說,文理分科這玩意在高考應用以外,具有正確的意義嘛?


試舉一例,按照高考的分科邏輯,請問經濟學算是文科還是理科?


如果我們把數學工具當作理科的標準之一,那麼經濟學有資格就該算作理科的——甚至可以說,經濟學中的「數學含量」可是超過化學的(即便是馬克思也有數學手稿,雖然上面的一些數學觀念有錯誤,但已經是當時能接觸的較高的數學教育了)。可是如果按照研究對象而言,經濟學研究的又不是自然界,而是人類經濟活動。


那麼,就僅僅就刻板印象中的「文科」而言,譬如宗教學,很多人覺得這是在「天天念經」?或者談到「中國哲學」就覺得是「之乎者也」的「通俗版國學」?或者談到「西方哲學」的某些概念就覺得……什麼思想的不是中國早有了嘛?


宗教學的一個必修科目是「科學與宗教」,這是「科學史」里極為重要的一部分;中國哲學也有研究「中國傳統博物志」的,也可以說是「科學史」的一部分;西方哲學更是經常會涉及到「科學史」的。


所以,哲學系就是人們「刻板印象」中的只會讀兩篇文字的文科系了?可我們實際中的一部分工作正是某些人刻板印象中的「理科生的工作」!在國內的教育系統中,高考過後,大部分人都得重新接受「大學學科再教育」——就某個問題的專業認識而言,只跟你是否受過相應學科的專業訓練有關,而跟多數人遇到的中學的那套文理分科邏輯無關。


因此,這套日常的學科「刻板印象」可以說很大程度上源自於人們基於中學分科邏輯的臆測,而這恰恰又使得「科普」某些科目變得十分困難。


如果說前三種假象,或許還能透過學科內部的「權威」站出來與大眾溝通,進行一番化解。那麼,這第四種假象恐怕則是植根在很多人心中的有色眼鏡。正如,一個對青黴素過敏又偏巧感染了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人——醫學上還能開發些別的藥物,可「科普」並非看病啊。


【作者簡介】


聶建松 |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北京大學宗教學博士。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姜鳴:甲午戰爭直隸總督衙門裡的秘辛
宋代的一起「刺死辱母者」事件
流沙河:詩經里的婚姻是真正的自由戀愛
黃愛東西:種草、吃菜,有點難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高學歷女性更容易接受非傳統的性行為?
溝通術:如何說話更容易讓人接受
宋祖德發更正聲明,霍建華林心如能接受嗎
當科學育兒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帶孩子就變得更簡單了!
學歐體,為何墨跡反而很難接受?
反對宇宙大爆炸理論的科學家越來越多,新理論能否被接受?
她說:為什麼女性更應該接受高等教育
輔食怎麼添加,寶寶會更容易接受?
獨家!楚喬傳意外被趙麗穎透劇大結局,網友不能接受!
什麼樣的女人容易接受潛規則?
綠松石中的「斷臂維納斯」,你又能接受多少?
為何瓦萊喬願意接受勇士總冠軍戒指卻不接受騎士的?瓦萊喬:騎士有我最不想見的人!
为什么女性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更差?
女人為什麼能接受被騙?
喬治逼宮,請把我送往湖人否則不會接受續約,魔術師歡迎喬治加盟
塔羅占卜什麼是你內心最不能接受的
健身更適合大眾化,也更能被大眾所接受
從哲學化的科學到可接受的科學(三)
宋慧喬不想再交往圈內男友,接受宋仲基只因恨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