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揭開DNA結構之謎的人即將訪華
詹姆斯·沃森中國行首場公開活動海報
編者按:
諾獎得主、89歲的詹姆斯·沃森為什麼來中國?在中國的土地上建立一個世界一流的研究院,這樣的目標能夠實現嗎?是海市蜃樓,還是經過努力以後有更好的辦法可能做到?它對於中國的意義何在?很多問題的答案,需要假以時日才能揭曉。
撰文 | 葉水送
責編 | 陳曉雪
3月30日,89歲的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就要來清華大學校園,開始為期10天中國行的第一場公開活動。這一次,人們將有機會親眼見到這位傳奇的科學家。沃森此行,不是來中國旅行,也不是去看他與季茂業博士2007年在蘇州工業園建立的冷泉港亞洲,而是要籌備一個更大的計劃。
沃森的中國計劃
說起沃森,人們可能最先想起他25歲就與英國科學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共同提出DNA雙螺旋結構,34歲便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比楊振寧先生獲得諾獎時年齡還小一歲。
實際上,沃森對現代分子生物學的貢獻遠不止於此,他一手將美國紐約長島一所瀕臨破產的小實驗室——冷泉港實驗室,建設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分子生物學中心,讓全球許多分子生物家如同「候鳥」一樣,每年遷徙來此學習交流。20世紀末,沃森又領導了人類基因組計劃(HGP),該計劃的成功實施,將現代分子生物學推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基因組學時代。
兩位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者意氣風發,圖片來自dnalc.org
2016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紀親自為耗資8億英鎊、以DNA雙螺旋結構另一發現者——克里克命名的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揭幕。如今,高齡的沃森訪問中國,即將帶來一所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研究院。
《知識分子》了解到,沃森有意推動一個類似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 EMBO)的機構,即沃森生命科學中心,在中國深圳落地。該中心由中國科學家主導,進而推動亞太生命科學的發展。另一個目標是籌備「沃森研究院」,它將是沃森生命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專註於癌症、免疫學、神經科學等生命科學前沿領域。
沃森研究院的籌建與一位在生物學領域頗有聲望的科學家有關,他就是南方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傅新元。他在3月19日參加「博鰲生物醫學論壇」時向《知識分子》表示,通過在冷泉港實驗室工作過的季茂業博士,與沃森建立聯繫後,開始策劃沃森中國行及籌建沃森研究院事宜。
傅新元喜歡留著一頭長髮,頭戴氈帽,身披長大衣,儼然是一位頗有風範的藝術家,但實際上,他是JAK-STAT(酪氨酸激酶-信號轉導子和轉錄激活子)信號傳導通路的最早發現者,該研究成果1993年被《科學》雜誌評為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一」。熱衷於癌症研究的沃森,同樣對STAT3通路感興趣。傅新元在洛克菲勒大學的博士後導師James Darnell也憑藉此,數度獲得湯森路透的引文桂冠獎,成為諾獎得主的熱門人選。
1982年,傅新元成為「中美生化和分子生物學交換計劃」(CUSBEA項目)的首批赴美學者,該項目由著名華人生物學家吳瑞先生髮起,由教育部牽頭,先後實施了6年,共向國外輸送了400餘名年輕學者,如今他們中大部分人在生命科學不同領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中國是時候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所了
在中國籌建沃森研究院,並非傅新元的首次創業。18年前,他曾參與創立清華大學基因組研究所。當時人類基因組計劃臨近尾聲,科學家們迫不及待地迎接一個嶄新的時代來臨——基因組學時代。在那個群雄逐鹿、人才輩出的時代,誰都知道破解人類基因組的奧秘意味著什麼,在2000年前後,北京華大基因研究中心、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相繼宣告成立。
2000年10月24日,即人類基因組計劃宣布完成數月後,清華大學成立基因組研究所,十多位來自耶魯大學、哈佛大學、杜克大學等著名高校的華人學者加盟,傅新元出任該所的首任所長。
1989年,傅新元在洛克菲勒大學Darnell 實驗室,圖片來自傅新元博客
當時,清華基因組所藍圖的設計者們設想,將其建成一個像索爾克(Salk)研究所、巴斯德研究所那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研機構。在研究所成立大會上,時任加州理工學院校長大衛·巴爾的摩(David Baltimore),亦是傅新元的同門師兄,前來做主旨報告。據記錄,當時會場的走廊上都圍滿了熱情的參會者。
清華大學基因組研究所,安在哉?在清華大學官網幾乎沒有這段歷史的印跡,互聯網上僅有少數幾篇報道可見。傅新元回憶說,「那時候條件比較有限」,最終他並沒有回國全職工作。
而在接下來的數年間,一大批優秀華人生物學家相繼回國,改革、創建了若干一流的生命科學研究機構。而大約在同時,中國科研經費投入隨著經濟增長有了大幅度提高,科研實力整體有了極大改觀。已經不再年輕的傅新元看到了人生「最後一個機會」——他躊躇滿志,一直在為沃森研究院謀篇劃圖。
「現在中國科學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所謂Explosion(爆發性增長)的階段」,他強調,中國是時候建立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流研究所了。
「近些年來,我們見到國內科學家頻頻在 Nature、Science以及Cell 等頂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但系統性地研究一個領域的科學家非常少,而開創一個關鍵性領域則更是幾乎沒有。」傅新元說,「國內很多一流研究所有一個缺陷,還不是國際一流。」
研究所的國際影響力很重要。新加坡國立大學經常在亞洲大學排名第一,而日本東京大學總排第二名,傅新元認為主要原因在於前者國際化程度更高。
「新加坡國立大學就像是哈佛大學一樣,而東京大學幾乎全是日本科學家。目前,中國的研究所裡面幾乎都是中國科學家,如果想真正地做到具有國際影響力,這樣做是不行的。」傅新元表示,「我們希望美國科學家,歐洲科學家都來這裡工作。這一步中國一定要走出去。」
傅新元繼續補充道,「現在國家有財力、人才支持,其他方面也都具備了條件,所以建立沃森研究院是一個催化劑,它可實現中國建立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研究所的願景。」
沃森研究院的機遇與挑戰
20世紀50年代,英國卡文迪許實驗室(Cavendish Laboratory)人才濟濟,對科學的熱情讓許多學者聚集於此,聰明的人總是如同磁鐵一樣,相互吸引。彼時,一大批英國物理學才俊,以及全球頂尖的科學家前來做研究,其中包括出生於澳大利亞的威廉·布拉格(William Bragg ),以及來自美國的沃森,其國際化已初具格局。
戰後的英國百廢待興,經濟快速增長,上世紀50、60年代,英國迎來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失業率只有2%,絕大多數工人都可享受到每年兩周帶薪休假的福利。有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更多的年輕人投身於科學。年輕的沃森與克里克很多出色的工作,就是在這個時候完成的。
當下中國跟彼時的英國情況有些類似,經濟快速騰飛,對科學研究不斷加大投入。只不過,中國還沒有一個諸如像卡文迪許實驗室那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所。美國新總統特朗普上任後,對科學不僅毫無興趣,同時大肆砍掉科研經費,很多美國科學家對此深感失望,認為美國科學將走下坡路,而崛起的中國正在努力追趕。
傅新元與沃森簽約籌建沃森生命科學中心和研究院
「中國如果能把美國頂尖的科學家以及中國科研做出色的年輕科學家聚起來,這是一個大勢。」傅新元表示,「一個好的研究所,能夠讓全球的科技精英趨之若鶩。沃森研究院就是這個槓桿的支點,能把各方具有認同感的人才匯聚起來,做一件偉大的事情。」
為了籌建沃森研究院,從去年10月開始,傅新元先後與沃森會談了4次,「最後,沃森同意我們用他的名字命名,至於建在哪裡,怎麼建,我們將非常開放地去做這件事情。但沃森也說了,他建冷泉港實驗室花費了近40年時間,而我想用5-10年的時間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院,這有些瘋狂」,傅新元告訴《知識分子》。
眼下,傅新元手頭上的主要工作是,如何建立一個由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家組成的顧問團隊,以及尋求更多企業家幫助。他表示,樂土集團目前已投入1.1億元,作為創建沃森生命科學中心的啟動資金。未來沃森生命科學中心以及沃森研究院的最終落地,傅新元表示仍「需要更多的學者和企業家幫助 」。
已至耄耋之年的沃森,原本可以頤養天年,但如果建立一個以其命名的研究院,而且還是在欣欣向榮且科學正在快速上升的中國,或許將是其晚年生活的一抹亮色。然而,這絕不是一個輕鬆的挑戰,沃森研究院的國際一流目標如何達成,考驗著所有的參與者。
製版編輯:葉水送丨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支持還是反對?「陰陽五行」寫入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
※孫小淳:「陰陽五行」寫入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是「可喜的進步」,張雙南:「堅決反對」
※浙江大學學報獲國際卓越獎學術出版商獎項提名
※中國民生髮展報告2016系列4
TAG:知識分子 |
※科學家解決了DNA組織結構之謎
※吳光輝:外形和結構上,C919每個DNA都是我們的
※Science封面顛覆認知!破解世紀之謎:首次揭秘人類活細胞中的DNA結構
※第6代AMOLED生產線項目提前一個月實現主體結構封頂
※PHP後端該如何組織項目結構
※BAT的薪資結構都在這裡了
※Nature:線粒體融合關鍵蛋白Mfn1結構被破解,揭開數十年謎題
※Cell:重大突破!首次從結構上揭示CRISPR-Cas3系統作用機制
※MIT發明可自動展開的3D列印結構,未來將可用於複雜機器人的製造
※基於蛋白結構的ADMET預測
※NAILD R3ACT—2 PLAY 新一代避震結構誕生
※天下共主分封諸侯的組織結構?GAINAX 本社就被 Khara 起訴事件致歉
※美國TR3A 飛碟結構圖和飛行原理揭秘
※開始Python的數據結構
※Science:揭開「第二大腦」結構的神秘面紗
※談及DNA,仍然只想起雙螺旋結構,那你Out了!
※PHP SPL的常用數據結構
※M80A1 EPR:揭秘美軍新型穿甲彈的特殊結構
※慶倫敦建築節 WASP 3D列印動感十足的牆體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