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陵在哪?永州零陵?王官谷西陵?——司馬遷寫錯了
一、探源「九嶷」「零陵」,再談舜陵不在永州
湖南永州之舜陵因司馬遷的「南巡狩,崩蒼梧,葬九嶷」之說而建,又因毛澤東的「九疑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而名揚天下,歷朝歷代諸多學者都對司馬遷之說提出過種種質疑。湖南版《虞舜大典》有詳述。到了清代,安邑學士張京俊更是做了充分的考證,寫出了《舜陵辯》和《舜陵後辯》。前文否定了司馬遷的上述觀點,指出舜陵在安邑曲馬村;後文否定舜陵在安邑曲馬之說,並斷言「今蒲州東南八十里有蒼陵谷……,以竹書斷之,古必有蒼梧之名」。這就是說,他認為舜陵在蒼陵谷(今河東虞鄉王官谷)。
2012年10月10日,山西省文史館姚劍先生在《山西日報文化周刊》發表了《蒼梧之野在哪裡?》一文,有理有據提出舜陵在「中條之野」之說。筆者曾廣聞前人論述,又實地考察後,於2012年3月在《學術論叢》著文《關於舜帝在虞鄉的歷史研究》提出舜陵在王官谷西陵上的觀點。
1、探源「九嶷」
嶷,《辭海》注釋,高貌(ni尼yi宜),《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注釋,高峻的樣子。古虞地多山,且陡峭。《虞鄉縣誌》山川卷「雷首山,始見於禹貢水經注……,此山《寰宇記》雲凡九名,歷山、首陽、薄山、甘棗、中條、渠豬、獨頭、襄山」。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古虞境內的雷首山曾有九個名稱,這就是「九嶷」名稱的由來。後來,古虞境內之諸山名統冠以中條山。這樣,「九嶷」就是指的中條山。
大多學者認為堯舜禹的後裔遷移到各地,他們對祖先祖地難以割捨,所以每到一個新地方,總是以祖先居住地的地名命名新地方,例如:禹在王官建有王城又稱禹王城,他的兒子啟在夏縣建立夏王朝後,也把都城稱為禹王城。湖南的「九嶷」就是舜帝後裔遷徙到永州之後,用古虞之地名「九嶷」為當地的山命名的。之後才有孔安國、司馬遷的「葬九嶷」之說。
可見,「葬九嶷」說的是舜帝陟後葬於古虞境內的「九嶷」,即葬在中條山之野,絕不是湖南的「九嶷」。
2、探源「零陵」
永州古稱「零陵」,舜帝的後裔遷徙到湖南永州一帶,為了祭祀活動,並把此處起名為「零陵」。何謂「零陵」,就是無陵之山丘也。雖然後世司馬遷有「是為零陵」之說,但舜帝的後裔早已告訴世人,在此地進行祭祀,但此地並沒有陵,所以才把此地稱「零陵」。
結論:「零陵」之地名,說明了永州沒有舜陵。
二、讀王桂的《中條山賦》《重修虞帝祠記》,再談舜帝故里在虞鄉
王桂(1657—1736),清朝虞鄉縣人,時人稱「王夫子」,一生著述頗多,以《葵書》《攻玉堂文集》為代表,曾國藩曾為其《葵書》作序。
1、《中條山賦》選自《攻玉堂文集》,文中寫道:「遷客騷人, 憑今弔古。鳥耘象耕,歷山煙雨,英皇來饁(ye),溈汭同苦,五老峰前,鬚眉如見。」這段話把舜「耕歷山」即在古虞大地,五老峰前,溈汭水畔,辛苦勞作,鳥幫除草,象幫耕地,娥皇女英與之陪伴的繁忙景象描述得活靈活現。現在,歷山,歷歷在目,溈汭水畔一片欣欣向榮。
2、《重修虞帝祠記》選自《攻玉堂文集》,文中寫道:「本村東偏舊有虞帝祠,代遠傾圮……。予惟帝之功德大矣。典謨所載可考,……。帝既列歷代之廟,又祠蒲阪故都。掌在禮官,奉之有司,業已煌煌赫赫。吾邑,南陽豐沛,魂繞故鄉,宋祖唐宗念切桑梓。吾邑故雷澤地,帝側微時漁釣處。在天之靈其必眷戀於此,而不鄙棄其父老。」王老夫子所記載的這座虞帝祠,位於虞鄉縣城南5公里處的他兒園。王老夫子筆下的「吾邑」指虞鄉無疑。王老夫子強調「吾邑」虞鄉是舜帝的故鄉桑梓,是舜帝的「漁雷澤」之地,更是舜帝的故都蒲阪。
可見,舜帝「耕歷山,漁雷澤」均在虞鄉,虞鄉是舜帝的故里。
TAG:虞舜文化 |
※舜帝陵到底在哪?湖南零陵?安邑鳴條崗?虞鄉王宮谷之蒼梧之野?
※百家爭鳴之西漢零陵郡郡治故城考
※零陵古城韻 煙雨古今
※小詩二首:《足跡》《之零陵郡次新亭》
※呂蒙靠忽悠拿下零陵 不戰而屈人之兵
※零陵的真面目露出來的時候,陳俊生是這樣表現的,直呼大快人心!
※我的前半生中收入最少的並不是羅子君,而是萬人厭的零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