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在這件事上,必須要讓日本感到痛!」

「在這件事上,必須要讓日本感到痛!」

3月25日,日本政府在台灣問題上祭出的一個「小動作」,逾越了45年來的一道「紅線」。


當天,日本現任總務副大臣赤間二郎參加了在台北市舉辦的「多彩日本」活動開幕式並發表演講。這次活動是由日對台交流窗口機構「日本台灣交流協會」主辦的,旨在宣傳日本的文化名勝、美食等地方特色,促進台日間交流。

「在這件事上,必須要讓日本感到痛!」


日本總務副大臣赤間二郎(左)、日本「駐台代表」沼田干夫(中)、「亞東關係協會會長」邱義仁(右)25日上午共同出席在台北舉辦的「多彩日本」開幕活動。(台灣中時電子報)


乍聽上去,「多彩日本」不過是一個宣傳旅遊觀光的活動,赤間二郎「總務副大臣」的身份,卻令他此次的台灣之行顯得極不尋常。


用外媒的話說,這是自1972年台日「斷交」以來,首次有日本高層級現任官員以公職身份訪問台灣地區。

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截圖


日本在兩岸間的角色,真的連「最後一塊遮羞布」也不要了嗎?


「日方應該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停止在涉台問題上『兩面派』的做法,不要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3月27日下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如是回應。華春瑩表示,台灣問題涉及中國的核心利益,堅決不容挑戰,中方已經向日方提出了嚴正交涉。


台灣政客:台日「是多麼緊密的結合」


其實在赤間二郎訪問台灣之前,日本媒體已經料定此訪必會引發中國的抗議。

日本時事社指出,日台「斷交」後,日方考慮到與中國的關係,無論是閣僚還是政府高官都在訪台問題上保持克制。2006年,時任農林水產省副大臣宮腰光寬訪台,並與陳水扁等人舉行了會談,但會談性質僅被定義為「私人訪問」。


此次赤間二郎在出席台灣當地活動的演講中表示:「日本與台灣在眾多領域保持著緊密的關係,是很好的夥伴。」他在演講後又接受採訪強調,對日本來說,日中關係是最重要的關係之一,同時日本與台灣一直保持著的這種「非政府間的事務級別聯繫」沒有發生變化。


這種措辭,在中日關係史學會副會長高海寬看來,表明了日本正在台灣問題上試探中國的反應。日本《讀賣新聞》也分析稱,儘管赤間在台灣逗留時間不到一天,但安倍政府試圖通過強化和現台灣當局的關係,加強與中國大陸對抗。


日本《讀賣新聞》報道截圖


如同每次類似事件一樣,日方此舉也不出意外地令台灣部分政客與綠營媒體一起陷入「自嗨」狀態。

「台日關係再進一步!」台灣《自由時報》3月24日晚興奮地寫道,「日本總務副大臣赤間二郎抵台,這是『斷交』後第一次!」

「在這件事上,必須要讓日本感到痛!」



台灣《自由時報》報道截圖

據台媒報道,為了顯示赤間二郎來訪的「高規格」,台灣「亞東關係協會會長」邱義仁、台立法機構秘書長林志嘉等人25日都一同出席了開幕式。邱義仁還藉機表示,他知道赤間來訪「遇到不少困難」,但藉此反而可以看出台日「是多麼緊密的結合」。


日本右翼分子:「沒必要看中國臉色」


那麼,安倍為什麼會選擇赤間二郎來「試探」中國呢?


現年48歲的赤間二郎算得上是安倍最放心的「擁躉」之一。他是自民黨眾議員,現任總務副大臣兼內閣府副大臣。在政策理念上,他贊同修改憲法及行使集體自衛權、認可「安倍經濟學」、支持日本保留核電站、主張修改「村山談話」與「河野談話」,基本上與安倍晉三本人保持著高度一致。


赤間同時隸屬於這樣幾個議員團體:神道政治聯盟國會議員懇談會(安倍是現任會長)、「大家一起參拜靖國神社」國會議員之會、「日本會議」國會議員懇談會。其中,「日本會議」被《朝日新聞》、《東京新聞》等認定為保守團體、民族主義團體,是日本最大的右翼組織,也是安倍政權重要的支持母體。

「在這件事上,必須要讓日本感到痛!」



資料圖片:2016年4月22日,日本東京,日本跨黨派國會議員團體「大家一起參拜靖國神社」議員參拜靖國神社。


由此,赤間雖然並未入閣,但卻有著一顆追求「進步」的心。無論是本身政治理念相同抑或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由他出訪台灣打破慣例似乎也成為「順理成章」的選擇。


在日本一些右翼網民看來,赤間二郎訪台、打破45年來的「紅線」,居然是「天經地義、無可厚非」——

「在這件事上,必須要讓日本感到痛!」



「因為在意中國大陸就讓台日關係後退,那可不行啊!」

「在這件事上,必須要讓日本感到痛!」



「在受到中國大陸的威脅這方面,台灣和日本有著一樣的利害關係,希望以後這樣的訪問能繼續。」


「我們沒有必要看中國臉色」


對於日本政府如此明目張胆的挑釁行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27日回應表示,台灣問題是事關中日關係政治基礎的重大原則問題。日本現職副大臣訪台,明顯違反日本只同台灣維持民間和地區性往來的承諾,嚴重背棄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的精神。中方對此堅決反對,並已向日方提出了嚴正交涉。


兩岸網民警惕日本還會「搞事情」


輿論認為,赤間訪台,是近段時間以來日本對台最大的一次「小動作」。而自去年民進黨領導人蔡英文上台以來,台灣先是公然宣稱要與日本建立「命運共同體」,其後又不顧民意解禁日本核災區食品入台……明裡暗裡,「通款曲」的動作不斷。


今年1月,日本對台交流窗口由「財團法人交流協會」正式更名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日方稱,此舉的主要理由是「時代改變了」,「為了讓大家清楚是哪裡對哪裡的實質交流組織,故決定『正名』」。而台灣方面緊接著就將對日交流窗口更名為「台灣日本關係協會」,並回應稱此舉「印證台日雙邊關係繼續朝正面方向發展」。

「在這件事上,必須要讓日本感到痛!」



日本網站截圖: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更名。


就在赤間訪台的前兩天,台灣前立法機構負責人王金平率代表團訪日。王金平一行先是拜會了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之後又與日本外務副大臣岸信夫(安倍胞弟)舉行了早餐會。據台媒稱,會中「針對台灣加入日方倡議之東亞地區經濟夥伴協定(EPA)及爭取日方支持台灣參加國際組織、沖之鳥海域捕魚爭議等台日重要議題交換意見」。


台日間你來我往,頻繁互動。這看似「熱鬧」的背後,卻也有不少台灣網友直言:「台日友好?還是算了吧。」


一些網友注意到,赤間二郎在訪問台灣時稱,「不希望看到台灣還會有不吃福島等地區食品的現象。」這引起了台灣民眾的極大反感。

「在這件事上,必須要讓日本感到痛!」



台媒報道截圖


「不來核食品賣給誰」「要拿沖之鳥礁來換嗎?」「連捕魚都不行」……台灣網友七嘴八舌地吐槽道。

「在這件事上,必須要讓日本感到痛!」



而大陸網友則普遍認為,日本在兩岸間不斷「挑釁」,恐怕還會進一步「搞事情」。

「在這件事上,必須要讓日本感到痛!」


「在這件事上,必須要讓日本感到痛!」



專家:「要讓日本感到痛」


「日本高層級的官員正式訪問台灣,這是對兩岸關係、對『一個中國』原則的挑戰。我們必須要高度警惕。」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告訴參考消息網-銳參考


他表示,近幾年來,中日關係陷入僵局,兩岸關係也處於僵局,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台日關係卻不斷升溫。尤其民進黨執政之後,台灣全面走向「親日」、「媚日」、「投日」的政治路線;日本安倍政府同時也採取了「對抗大陸」的政治路線,台灣已經淪為了日本的對華「籌碼」。


王建民對參考消息網-銳參考表示,當前台日關係不斷升級和突破正在向底線逼近,這樣下去,對中日關係、兩岸關係都會造成傷害。而在東海、台海、南海問題上,日本不斷的強勢舉動,會讓未來的中日關係面臨很大困難。「未來台日關係還可能採取蠶食的方式,一步一步繼續向前推進。從現在的政治關係、經濟關係,到未來會不會向軍事關係發展、蔓延?我們都不能排除。因此必須對此保持警惕。」


面對「台日捆綁」的趨勢,中國大陸應該如何應對?


王建民建議,中國政府應有理有節地鬥爭,讓日本清楚地看到,突破中日關係的框架和政策原則會付出高昂代價。「對日本,中國大陸政府必須拿出一些實質性的動作,要讓日本『有痛感』,否則會縱容日本、台灣未來在台日關係方面不斷突破,不斷升級。」(編輯/芮思客)


「台日捆綁」無異於作繭自縛。歡迎轉發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先驅導報 的精彩文章:

今天,韓國人終於說出了這四個字:「感謝中國」
為指責中國,這11國興沖衝去找「老大哥」簽名,特朗普的答覆卻讓他們大吃一驚
韓國人說最不喜歡中國,「說得我們好像很喜歡韓國一樣」
中國外交部「強硬」表態:這個會,我們不參加!
現在國人最關注的這兩個韓國人,他們都會進監獄嗎?

TAG:國際先驅導報 |

您可能感興趣

從不喜歡到愛上日本,是因為這些!
不要來日本啊!這些事情都是真的!
去日本前不知道這些事,你是要上天嗎
必看!當日本人說「やばい」時,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可怕!這一次瘋狂的日本人真的要「上天」了!
相信我!只要你來一次日本,回國看到什麼都不感到奇葩……
「日本,讓我感觸的那些可怕細節!」
为了不激怒日本人,一定要懂他们的潜规则!
日本人喜歡睡地上不睡床,竟是因為這
希特勒從來沒罵過日本,因為這件事,他罵了難聽的話
為了不激怒日本人,一定要懂他們的潛規則!
你沒愛上日本 一定是因為還沒去過這幾個地方!
都別攔著我!如果這是真的我要去日本失戀了……
希特勒從來沒罵過日本,因為這件事,他罵了一句很難聽的話
原來在日本做這幾件事會被認為是沒!禮!貌!
一個戲劇演員不惜滿門被害,也敢跟日本人對著干,他到底做了什麼
楊玉環其實並沒有死,而是漂洋過海到了日本,這是怎麼回事?
只有你到了日本,才能相信的那些事實
只是人際關係冷淡?其實在日本生活還有更可怕的事!
為何說日本是一個短視的民族,從這兩件事就可以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