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傳統民俗「活」在當下——中國民協赴黑龍江考察鄂倫春族民俗文化紀實
一首摩蘇崑,不僅僅是一首純粹的民間歌謠,而且與鄂倫春族的民俗文化息息相關。莫桂茹介紹,當年在小興安嶺的黑河、遜克一帶,著名的老歌手莫彩環(也是莫桂茹的姑姑)唱得最好,而且在韃子花節上,她必須上場,邊唱邊跳,從此,這個山林民族的節日便流傳下來了。特別是鄂倫春族有語言無文字,沒有文字記錄的文化傳承,面臨著更大的挑戰。誦唱摩蘇崑,便成為鄂倫春族傳承記憶和文化的主要方式,因此摩蘇崑也被看成鄂倫春族的民族史詩……
在祖國東北部,位於黑龍江支流刺爾濱河流域的小興安嶺北麓,坐落著一個美麗的山鄉——新生鄂倫春民族鄉,這裡是我國鄂倫春族的主要聚居地。祖祖輩輩的鄂倫春族人,用他們獨特的文化與技藝,彰顯著這個民族的無限魅力與勃勃生機。
2017 年春節前夕,零下 30 度的新生鄉早已是銀裝素裹、冰天雪地,即使「全副武裝」都依然擋不住那濃濃的寒意。經過 3 個多小時的經停轉機、3 個多小時的山路顛簸,採風考察的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下文簡稱「中國民協」)專家們終於到達目的地。中國民協副秘書長張志學表示,考察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是挖掘、整理和保護我國多個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為後代子孫留下更多的傳統記憶。本報記者隨團就鄂倫春族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情況進行了跟蹤採訪。
綜合立體的搶救與保存
鄂倫春,翻譯成漢語便是「山嶺上的人」。這個「馬背上的民族」,世世代代在大小興安嶺的森林中以狩獵為生,其文化與民俗,也始終與狩獵息息相關。
走進新生鄉,乾淨的道路兩旁坐落著一棟棟撮羅子框架的房屋,保留著鄂倫春族原始民居的樣式,幾條獵狗在村路上隨意地穿行奔跑著。伴隨著腳底踩在積雪上的咯吱聲,考察團一行來到熟制獸皮的藝術家葛長雲老人的家中。不同於室外滴水成冰的嚴寒,老人家的火炕將屋裡烘得暖暖的。葛長雲老人正在打制一張狍皮,她介紹說,一張獸皮需要經過煮、曬、壓、梳、剪、縫等多重工序與技藝,才能成為一件件精美的帽、鞋、盒、袋等生活用品。已是第二次來此地採風考察的中國民協顧問、吉林省民協主席曹保明在驚嘆老人別具匠心的手藝之餘,不禁編寫了一首《熟皮子歌》:「單臣打獵下了山,歡喜來到我面前;一張狍皮鮮又鮮,我來熟後輕又軟;送給朋友是祝福,送給親人是情感;鄂倫春人最好客,高山峻岭在心間,在心間……」優美的民族詞調,將人們帶進那悠遠的牧獵歲月中。
新生鄂倫春民族鄉是全國唯一發獵槍的地方,鄉里著名的獵手張林江,不僅槍法好,還可以隨手編織出各種狩獵的套具,被當地人尊為「鄂倫刀客」。只見他拿起一根又長又細的鐵絲,用手麻利地掐、擼、壓、擰,不一會兒便編好了一個獵套。「這個獵套正好可以套兔子。」他邊說,邊演示著套兔子的動作。在他面前的桌子上,散亂地擺放著許多刀具,有木製的,有骨制的,不僅刀刃閃著鋒利的光芒,刀柄還被打磨或雕刻成各種各樣的圖案,他不無得意地談到,自從用上現代的打磨工具,以前需要近 10 天才能打造好一把刀具,現在兩三天就可以完成了。在他不大的庭院中,曬著幾張大大小小的獸皮,顯示著這位獵人又快又準的槍法以及豐碩的成果,讓我們依稀感受到古老的狩獵村落的原始文化與習俗。
夕陽西下,正是獵人歸來的時刻。乘車來到原始森林,只見兩三個獵人從森林深處騎馬賓士而來,馬背上載滿了幾天的狩獵成果,幾條獵狗活力四射地或前或後地奔跑著。據當地人介紹,這些獵隊往往要在山上住上五六天。東北的夜晚,來得比其他地方都要早一些,山野的人們在已被凍得厚實的冰湖上燃起篝火,打起神鼓抖起腰鈴,載歌載舞,歡迎獵人們的歸來,慶祝豐收。考察當天,正好是臘月二十三,是鄂倫春族人送火神上天的好日子,這一天家家都要祭火神:在自家的房屋外,點燃一堆篝火,給火神敬酒敬肉,並為其點上「松香」跪拜於篝火旁,口中禱告,磕頭祈禱,預祝老人長壽,兒女健康,狩獵漁獵豐收。這堆篝火要持續至除夕夜,特別是在除夕午夜,獵主要專門在大火堆里取出部分木炭,擺放 12 個小火堆,用 12 個小樺樹皮碗扣上,等到大年初一早上,再把碗翻過來細看,這些小火堆有的干,有的濕,以用來預測來年的風調雨順。
不管是獸皮製作、獵具打制,還是特有的節日儀式,鄂倫春族人都原汁原味地保存與傳承下來。特別是對於後者,曹保明認為,「節日是對一個民族的自然、文化、歷史的講述,具有很大的儀式性,這需要在深入了解與詳細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文字、視覺等綜合立體的搶救與保存,才能不會因單一的捕捉與記錄而破壞蘊含自然、歷史、文化等多種樣式在內的文化層。」
「活」在當下的傳統技藝
有的民俗文化,需要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來,以彰顯本民族的原始特色與歷史內涵。有的則需要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以得到更好的發展,比如當地頗具特色的樺皮工藝。出生於傳統手工藝之家的陶丹丹便是其中一位創新有加的傳承人。年齡不大的她,畢業於某高校的美術學院,在其父的影響與傳授下,從小就開始嘗試製作樺皮製品。她先後走訪了大小興安嶺等多處具有樺皮製作傳統工藝的地區,系統了解與掌握樺皮製作的相關歷史、民俗、文化,在繼承傳統製作工藝的基礎上首創了樺皮自然紋理、疊透、空懸等製作工藝,將樺皮製作由原來的生活實用品,提升為手工藝精品,大大提高了樺皮工藝品的價值。如今,在當地相關機構的扶持下,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總結出一整套生產加工樺皮手工藝品的科學生產模式,並實現了量產,將瀕危的樺皮手工藝品成功轉型為暢銷的商品。
無獨有偶,出生於遜克縣新鄂鄉、成長於新生鄂倫春民族鄉的莫鴻葦,也在提升樺皮工藝藝術品位與社會效益上探索出一條成功之路。她將表現鄂倫春族的歷史文化風情作為主要題材,融合鄂倫春族特有的樺皮文化和獸皮文化,利用獸皮服飾鑲嵌的手法和樺皮善於剝製的性能、可塑性強的特點,首創了樺樹皮鑲嵌畫,從而將樺皮文化這一古老而嶄新的視覺藝術提升到藝術殿堂,可謂大大推動了樺皮文化的傳承、發展與傳播。
樺皮文化,作為鄂倫春族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從某種角度印證了鄂倫春族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態,也從一定程度表現了鄂倫春族人審美意識的發展脈絡。走遍全國各地進行田野調查的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著名民俗學者仲富蘭頗有感慨地談到,在祖國的邊境,偏遠的山野,卻有著如此厚重的文化積澱是他所沒有想到的,「小小的樺樹皮,在這裡孕育出生命的動感與藝術的美,給我們帶來太多的愉悅與和諧,這肯定與傳承人日積月累的學養與綜合運籌能力是分不開的。」他表示,樺皮文化或工藝就地取材,設法接近現代人的生活,在傳承基礎上綜合繪畫、美術、書法等多種符合當代審美的元素,擴展了藝術形式與藝術視野,這說明,傳統文化想要永葆生命力,最終還是要「活」在當下。
文化與記憶的傳承——鄂倫春族摩蘇崑
鄂倫春,也被解釋為「使用馴鹿的人」。在鄂倫春族,不乏有關鹿的神話傳說:從前,鹿這種靈氣的動物長著四隻眼睛,可以看天、看地、看山、看水,它們以為自己跑得快,根本沒把人放在眼裡,可是終於還是被獵人擊倒了。人的能力的被發現,在著名的史詩摩蘇崑(一種民間傳唱)演唱者莫寶坤老人唱的《別看我這樣》中,得到了驗證——「別看我是禿子,風刮不動我的頭;別看我是結巴,可我說起話來十分地連貫……」而關於鹿的傳說,也被編成了摩蘇崑《小鹿》。
在考察莫鴻葦樺皮工藝的時候,莫鴻葦的姐姐,也是莫寶坤學生的莫桂茹老人,專門從齊齊哈爾趕來,為民俗專家們誦唱《小鹿》。《小鹿》共有 6 個版本,每個版本她都能清晰地唱出。在第 1 頁 共 3 頁演唱之前,她先介紹了民歌所表達的故事內容:在很久以前,畢拉爾陸(小興安嶺)的山裡住著一家鹿媽媽,這天,鹿媽媽領著自己的孩子上山去覓食,就見從外地來了一個穿著黑衣騎著黑馬領著一條黑狗的獵人,這人箭法很准,一箭便射倒了正在給孩子覓食的母鹿,鮮血漫紅了脖頸。小鹿媽媽不願讓鹿孩子發現自己受傷,便用韃子花擋住傷口,勸小鹿離開找鹿爸爸。等小鹿領著爸爸回到漫山遍野韃子花盛開的地方,媽媽已經永遠離開了它們。居住在黑龍江和刺爾濱河流域小興安嶺上的各族獵人,從此有了一個習慣,在韃子花盛開的春天季節,都不開獵,讓大自然中的動物自由生活、生兒育女,同時人們還在這一天的夜裡,在撮羅子(窩棚)前點上篝火,舉辦韃子花節,跳起多情的舞,唱起摩蘇崑,來紀念這位善良的鹿媽媽,那主要民謠摩蘇崑的名字,就叫《小鹿》。
由此可見,一首摩蘇崑,不僅僅是一首純粹的民間歌謠,而且與鄂倫春族的民俗文化息息相關。莫桂茹介紹,當年在小興安嶺的黑河、遜克一帶,著名的老歌手莫彩環(也是莫桂茹的姑姑)唱得最好,而且在韃子花節上,她必須上場邊唱邊跳,從此,這個山林民族的節日便流傳下來了。特別是鄂倫春族有語言無文字,沒有文字記錄的文化傳承,面臨著更大的挑戰。誦唱摩蘇崑,便成為鄂倫春族傳承記憶和文化的主要方式,因此摩蘇崑也被看成鄂倫春族的民族史詩。
據統計,除《小鹿》外,這個民族還有許多重要的民族史詩摩蘇崑,如《英雄格伯欠》《布格提莫日根》《薩布素與大馬哈魚》《獵人和馬》等,最長的摩蘇崑可講幾天幾夜,記錄和展示了鄂倫春族人生存、情感、思想的發展歷史,短小的摩蘇崑,還可以用族人的歌舞形式表現出來。只是,隨著老一輩民歌藝人的逐漸衰老、故去,在世的能夠誦唱摩蘇崑的藝人已剩寥寥無幾,搶救這一瀕危的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便成為重中之重。值得欣慰的是,當地有關機構及民俗專家們的搶救與整理工作從未間斷,黑龍江省文聯副主席計世偉表示,黑龍江省文聯特別是民協,從民族繁榮和發展的高度和角度,非常重視少數民族民間文化的研究,在提供理論和學術支持的基礎上,一方面為當地黨委和政府提供有價值、可操作、見實效的研究成果,一方面為傳承人提供政策待遇、學習條件、交流機會和經費支持等,以充分發揮當地的民間文藝資源優勢與調動民間文藝家的潛能。從 2015 年,莫桂茹等幾位摩蘇崑歌者便開始到專門的錄音棚錄民歌,截至考察當日,莫桂茹介紹說她已經錄了 2358 個單詞,23 本教材,50 個民族故事。這無疑與當地相關部門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基於文化遺產的特殊性,曹保明認為,搶救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傳承人是關鍵,特別是在各領域處於翹楚的傳承人,是搶救的核心,如此才能使文化遺產得到根本的傳承與保護,當然如果使文化遺產得到更系統更完整的保護,還需直面他們的生存狀態與生活環境。計世偉表示,想要更好地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與繁榮,還需要深入認識少數民族的演變過程,挖掘少數民族節日風俗中積澱的豐厚文化底蘊,繼承和弘揚少數民族的文化精華,這一工作任重而道遠。
文章來源:《人民政協報》2017年2月13日
圖片來源:網路
※中國二十四節氣研究中心成立
※為何說上海是中國龍文化的重要故鄉
※中國神仙太多,男花神你肯定沒聽說過
※招募 We need you!
※「情系家風?家規?家訓」徵文啟事
TAG:民俗中國 |
※首屆中俄文化藝術論壇在黑龍江大學召開
※黑龍江大學舉辦國際文化節暨國際青年節
※黑龍江「奇妙的中國北方城市」
※新加坡中醫管理委員會代表團訪問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黑龍江: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舉行
※吉林九台農商銀行東北虎赴黑龍江和內蒙古作賽
※黑龍江十大最受歡迎旅遊景區之鶴崗市「龍江三峽」中俄猶文化旅遊集合區
※「黑龍江好糧油中國行」活動走進廣東
※黑龍江省雞西市人民醫院劫持醫務人員暴徒被公安民警當場擊斃
※黑龍江省綏濱縣政法委書記曹慶波來我校考察交流
※黑龍江鳳凰山國家森林公園
※戰鬥民族:俄國為侵佔黑龍江,向美出賣阿拉斯加求寵
※第二屆民間信仰研究高端論壇在黑龍江牡丹江市召開
※南宋《斗漿圖》特展黑龍江開幕 反映宋代鬥茶文化
※傳言在黑龍江部署東風41 中國擁有與美國對等武器
※黑龍江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整合等會議召開
※黑龍江美食集錦
※黑龍江省前鋒農場科學指導新糧安全儲存
※黑龍江:俄羅斯覬覦中國的大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