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法皆空,如何因果,那因果的本質是什麼?講的不錯
筆者身邊有不少念佛的,動不動弄些因果報應的,更有些夫子式的耳提面命的教導人家,某某某,嗨,你就不怕因果輪迴嗎。我覺得好笑,心想,人家不怕比你老是叨嘮著怕,好的不知強哪裡去了呢。一直也想寫篇關於佛學因果的文章,無奈總感覺擔不起似的,畢竟局外,微塵一粒,說的在有理,眾人也總會覺得倒不如出家師傅專業佛大師來的實際分量。這不,恰好讀到這篇,講的還是不錯的。全文轉載:
導讀:電視里的阿凡提掛了一根蘿蔔在他的毛驢前面,小毛驢就天天追著那顆蘿蔔跑,豈不知蘿蔔就掛在它頭上。很多人將因果掛在心頭,在既害怕因果又忍不住犯錯的循環中往複,殊不知因果由人,命運緣心,妄作因識——請聽天清地寧老師講解因果的本質。
(老師以舉例進入主題)
舉例一:這隻手和這張桌子有沒有聯繫呢?表面上你肉眼看這張桌子和那隻手是相隔離的,但是你入定之後再看會看到什麼呢?它有這種質地和形狀,其中就有木氣,這個木氣和活樹的木氣是不一樣的,一個是活的一個是「死」的,「死」的木有殘餘的木氣。這殘餘的氣和活人的手的氣,這裡面有個相互關係,從氣的角度這兩者是相互相聯的。
舉例二:比如你去一個餐館,踏著的是木地板和磁磚地板感覺是不一樣的,玻璃桌跟木桌又不一樣。這個不一樣的是什麼?實際上是木板或者瓷磚和人體的氣交感出來的場不一樣,人的心理就會有一種識別差異化,這種差異化就叫識神,我們站在一般人的角度,大家可能對氣場不那麼敏感,就會覺得這館子挺豪華的,木地板配個木桌子,再擺個花挺漂亮的。但是如果你要喝茶,木桌子下面是瓷磚地板和木地板哪個更舒服一點願意坐久一點?(學生:木的)你喝咖啡就喜歡用金屬杯或者玻璃杯這種偏冷色調的餐具,通常咖啡館的裝修也是花崗岩或者冷色調較多,因為西方屬金東方屬木,所以東方人喜歡喝茶,西方人喜歡喝咖啡,當然沒有對錯好壞只是不同習性。我們要從細微處敏感地識別出其中的微妙,所以無論看風水看面相還是看病,實際上就是人在識彆氣場的差異。
舉例三:不說別的,比如我們吃飯過程中如果有人提及「大便、糞坑」這樣的字眼,你馬上會覺得不舒服,因為你念頭一動已經帶動大便糞坑的氣場過來了。氣是受制於神的,神統帥氣,所以心動則意動,意動則氣動,所以一般練功的人會以意領氣。
意和心有什麼關係呢?我們講心意,意實際上是心的連續波動。比如一個男生偶然的機會與一個女生對視了,就那一剎那這個男的有意了,而這種意裡面夾雜了好多的念頭,一層包一層,比如覺得她皮膚很柔嫩、臉蛋很漂亮、很想湊近或者撫摸一下等等,是有若干個心念疊加在一起,如果掰開來看裡面是有好多東西的。這個意裡面所包含的東西,佛家的唯識論就是在這上面一層層掰(分析),意動實際上是若干個心念的結果,神就是分別識,比如覺得這個女的很漂亮,想多看她兩眼,最好能觸摸一下,這幾個念頭就是你看到她的剎那間想的東西。好了,首先你覺得這個女的很漂亮,這念頭裡就有若干個分別了:第一她是女的不是男的,第二她是符合你的口味的漂亮的;你的神就在編程序了——這個是男的這個是女的、這個臉粗糙我不想摸、那個臉柔滑我好想摸、男的臉和女的臉不一樣,女的臉有好看和不好看的……實際上都是心在動,是因為神預先已經拉開差距了,這叫識神。
學生:這相當於佛家所講的「末那識」?
老師:不是,「阿賴耶識」。
學生:「阿賴耶識」是種子識是吧?
老師:也對,就是「我」「你」「他」「男女」這些種子全都儲存在阿賴耶識裡面,然後末那識以「我」為中心和坐標原點參照生成,原材料(種子)已經準備好了,等緣分到了,原先儲存在「阿賴耶識」的種子就開始啟動,然後經過末那識的操盤操縱,再有意落實到眼耳鼻舌身。(佛家有一首偈說「八個兄弟一個痴,其中一個最伶俐,五個門前做買賣,一個在家出主意」,說的就是八識)
比如說男生想觸摸一個女生的臉蛋,這個念頭髮出去的時候,你腦海里已經潛藏著「如果摸到了會有什麼感覺」這樣一種期待,而這個期待是基於「這張臉是柔滑的」這個種子的作用,「我」喜歡柔滑不喜歡粗糙,已經這樣在分辨了,都是基於「我」起作用的。然後想摸她的臉,你動這個念頭的時候本身就有一個期待——摸過去會如何如何,然後當你碰到她臉的時候,觸覺就在一剎那傳遞過來一個信號——我找到那個感覺了,那麼你就會支使你的手繼續留在這裡再摸,然後不斷地強化這種感覺很好,你的手就一直停在那裡了,XIE淫的幻覺也是一個道理。但假設把她那張臉的表皮撕開變成血淋淋的組織細胞,你馬上會把手縮回來,所以你摸對方臉感覺很柔滑只是摸到了表層的東西,但是這表層你認為是全部,在這一剎那的美好感覺你卻誤認為是永恆,慢慢就強化成「那種感覺很好,那個東西一定要有的」,所以這個男人倘若沒了這個女人就要死要活了。但如果看到這層皮被撕開後血淋淋的還有露出來的骨頭你馬上就會把手縮回來了——我們通常只是停留在一種狀態裡面,而把其他狀態忽略不計,所以「執著之者,不明道德(《清靜經》)」,你只執著那個東西,對其他東西假裝看不見,於是就停留在那種感覺裡面:這種感覺也沒說錯,但是這種感覺不可能長時間停留(不是永恆)。現在這個女生還是風華正茂,但假若過了五年十年,滿臉皺紋了,你還覺得那麼美好么?也許你的手就不願意再停留在那裡了。
因果也是這樣形成的。你一直在找那樣的感覺,不斷地在循環,其實那種感覺的一剎那是沒辦法持久的,包括你認為最愛的人,但你把那剎那無限地放大,所以生生世世都在那種感覺上纏繞,走不出來。因此因就成了果,果就成了因,不斷的循環。就像一個人吃了迷 YAO,暈啊暈啊,不曾醒來。假如我用猛力將你搖醒,讓你不要再暈轉了,先平靜下來看那一剎那,你會發現也就是那麼回事。就像阿凡提的毛驢,阿凡提在它嘴巴前面掛了個胡蘿蔔,它就天天跑啊追啊,它不知道胡蘿蔔本來是可以不動的,它只要一停下來看,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這不就是所謂的愛嗎?本質是一種執著與貪求。「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這個妄心就是你把一個念頭放大和固化了。佛家叫識。一團麵糰可以揉成包子和油條。包子跟油條站在三維時空看是不一樣,但本質都是麵糰。你分別它沒有錯,但固化在這種分辨中就有問題。其實包子和油條「本事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你那麼執著幹嘛?
所以參悟透了,無所謂因與果,愛和恨都是同一道理。我經常作一比喻,假如在手中同時拋三個彩色球,拋著拋著我們就分不清有多少個球,這些球是怎麼樣的,自己都暈乎了。假如我們停下來,就會發現還是那三個球,所以一旦放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又何來生與死?生與死本來是空,跳出生死,不再參加輪迴這種所謂佛或者神的概念,本身也是空,執著於這個概念,也是一種貪。如果參悟這個道理,就不會在乎是否在六道啊,還是死後去凈土去天堂,都無所謂,天地宇宙,到處都是家,都是暫時的一種狀態而已。這就是「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心經》講得很清楚。但是如果你清楚自己在顛倒,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被顛倒所困,也就顛倒不了你的本性。所以既然託了人身,就好好做人,不用覺得苦海無邊,這種苦是不斷被感覺忽悠了,看不透。
所以人如果能悟透這些道理,就無所謂因果不因果,結婚不結婚。但我們青春期一萌動,就開始不斷地在找另一半的過程中跌宕,愛了之後又覺得不對勁又開始找新的感覺。所以這種結婚的本質是一種分辨的感覺被不斷地放大的過程。一旦把本質想通,所謂的男女關係就那麼回事,不變即隨緣,緣分到了,男女雙方覺得志趣相投,可以組成一個家庭,那麼結婚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情,但絕不會愛得要生要死,就是那麼很平常的一回事,你不執著於結婚或者不結婚,這都是暫時的一段緣分。所以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大家本來是從空而來,男女都是一團麵糰出來的,包子和油條要發生關係,你不要把這關係太當一回事,因為本來就是一團麵糰。所謂出離心,就是不要固化在包子好還是油條好,包子就一定得跟油條揉在一起,不要固化在一定要和這個人結婚等等,只有娶妻生子才正常。其實什麼是正常?很多人連這個都搞不清楚。俗人所謂的正常跟聖賢所謂的正常很不一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自己不同的感覺在相互作用。兩夫妻經常吵架然後說吵架時難免的,俗人認為是正常的,那麼你就會一直在裡面轉,但到死亡的時候,誰也帶不走誰。但俗人怕孤單,總要找一個伴,其實本質就是孤單,其實也不孤單,當你身心清靜了,即使一個人獨處,天地萬物都與你同在,又有什麼好孤單的呢?即使人再多聚在一起,父母親人都在,但死亡來臨的時候,你還是不得不跟他們說再見。每天其實都是自己在活著,不可能整天跟他人黏在一起,所以本質又是孤獨的。所以孤獨站在不同的層面有不同的看法,都是感受到不同的場。
你們懂點石成金的原理么?金子其實也是石頭,但問題怎麼點呢?從石頭到金子的能量場怎麼轉換?從物理學來講,他們的元素是一樣或者是相近的,但排列組合不同。石墨跟鑽石的元素都是碳。當我們講這些不同的物質時,我們就已經在分辨。我們討論每一種物質時我們的大腦都有相對應的印象和狀態,而且這一念之間包含了很多的感覺的濃縮。修行有道的人能夠很自如地在高能態和低能態、氣態液態固態中切換,每個人都有這種能力。我們說每句話都有對應的能量場,比如一群人在吃飯時,甲對乙說,「你吃飯像吃大糞」,大家都覺得噁心,而被說的那個人噁心感最強,「我」在起作用,那個能量直逼他,他就會噔一下發火。這個原理是什麼?飯菜、大糞,一個是香噴噴的,一個是臭烘烘的,是兩個固化的概念。其實我們吃的飯菜那麼可口,很可能就是糞便澆出來的,其實這些都是演變過程,只是我們只關注它們現在的狀態,沒有關注它們之前的階段。我們就被這種感覺給困住了。如果修行有道的人根本就無所謂,都是事物連續變化的過程,也就不執著了,能量場就能夠自由切換,即使說他吃飯像吃大糞他也無所謂。他的心已經變得很柔和了,所以點石成金就是他調動天地的能量凝聚在一個念頭上,就能夠把石頭的能量場也改變了,把低能級的石頭變成高能級的金子,排列組合也就不一樣了。物以稀為貴,在我們看來金子很珍貴,但有可能在世界的某個地方到處都是金子,沒什麼稀奇的。為什麼人的世界把金子當成寶貝?很多時候人的身心狀態就像石頭一樣硬,一樣沒有光澤,看到金光閃閃的金子會特別期待和嚮往。你的身心能經常像金子一樣發光,品格像金子一樣可貴,也就對金子沒什麼執著了。所以點石成金也不難,難就難在人們頑固不化。
你看他(一同學)的臉色發青,這是什麼緣故?(另一同學說是寒氣重)為什麼他的寒氣那麼重呢?因為他總是固守一隅,心門不願意打開來晒晒太陽,寒氣就在裡面轉。寒氣和熱氣是同一種能量的不同狀態而已,往裡走就成寒,往外放就成熱。在修成之前,吃肉即是積累寒氣多,貪念在放大,「泡泡」在吹大。「泡泡」吹大之後就變波浪,再吹大就變得波濤洶湧了,那個時候就沒那麼容易看淡了,能把波濤洶湧看成一個小泡泡嗎?做不到啊。所以因又為果,果又為因,你執著於因果鏈條裡面其中那一兩個小環有意義么?其實都是從心出來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因為懼怕因果而不敢作惡,這是修道的第一個層次,絕不是高峰頂點,最後一定要弄明白因果的本質是什麼。參悟透因果的人才能不昧因果,波濤洶湧對他來說也就是一個泡泡,不當一回事,就像打雷,人家氣定神閑不當一回事,但可能就有人嚇得要命。生跟死本身也是一種概念,一種感覺,但你做不了那麼脫俗,就像在夢中的人怎麼知道自己在做夢呢?不要說做夢了,如果白天知道自己在幹啥,那就行了。當然更好的是白天黑夜都知道自己活著在幹啥。(同學甲:《成佛之道》裡面說,人投胎時就渾渾噩噩的,看到天堂的光太亮了會害怕,看到六道的光相對柔和就投進去了)不同的人喜歡不同的版本,不要說仙佛了,平時我說你兩句都受不了了。說你是希望把你心裡藏著的東西掃出來,刮你的時候肯定疼,所以想修行又怕別人批,這個心態本身不端正。但話說回來,大家都有一個「我」的存在,所以被別人批了肯定是不爽的,但追問一下,「我」是什麼東西?人生分秒都在生死當中。比如你疲憊了,累死了。死了像漫長的生命過程中打了個盹,元氣慢慢散去,抓不住了。這些問題都不是常人會去思考的問題,但它的存在不以你是否思考它為轉移。很多人都在掩耳盜鈴,不去探索一個道理,然而這些問題始終還是會找上你的。學佛修道就是要把這些問題搞清楚,而不是因為害怕因果才去學。
老師問:這個光管是動還是靜呢?
同學甲:即是動的又是靜的。
老師:為啥這麼說呢?
同學甲:因為它動的太快了,那些光波不斷振動而且很快,所以我們就感覺不到它在動。
老師:靜的東西往往是動的最快的。
同學乙:神氣相依,是不是練到一定階段,先天的神看到那個氣就能觀照那個氣是怎麼動的呢?
老師:我教你一個方法。全身放鬆,輕閉眼睛,不要刻意。用體內的心去看自己的呼吸,慢慢不把呼吸當一回事,慢慢就進入不呼不吸的狀態了,剛開始可能會覺得有點憋氣,慢慢會連意識都忘卻了,忘掉了,念頭也不在乎呼吸,那個時刻會有一段寂靜,相當於真空態,經常體驗這種狀態,腦子會變得很清醒很靈光,這個是跟吃肉的那種渾濁是很不一樣的。
(轉載文,謝謝作者辛苦之作,不便處立即處理)?
※愛生氣的人看過來,禪語:愛生氣的夫人
※解讀的好棒的《大話西遊》,超有才!
※喬布斯:三個故事決定了我的一生
TAG:德義太極 |
※因果就是這麼厲害,教你看因果方法!
※传喜法师:既然因果不虚,那定业可不可转?
※因果就是這麼厲害,教你看因果方法
※因果,就是這麼厲害
※因果是真的,絕對不是假的
※佛說萬法皆空,為何因果不空
※一曲《誰也躲不過因果》如是因,如是果!
※為什麼知道因果不虛還會做出格的事?
※知道你的相貌是怎麼來的嗎?一切都是因果所為!
※因果就是這麼厲害!
※不管你是誰,命好不好,都由因果說了算!
※你的命好不好,因果說了算!
※這幾個真實因果故事告訴你,因果法則真實不虛
※命好不好,因果說了算!
※不必和因果爭吵,因為因果從來不誤人
※佛說:不信因果,因果何曾饒過誰?
※為什麼知道因果不虛還會做出格的事
※明因果,了因果
※凡事有因果,不要怕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