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難教的孩子,更有機會成大器!

難教的孩子,更有機會成大器!

所謂的「好孩子」,究竟是什麼樣的孩子?

當我在演講會場提出這個問題,並把麥克風遞給現場的媽媽後,常常聽到以下的回答--貼心的孩子、聽話又正直孩子、個性開朗的孩子、有禮貌會問候別人的孩子.......等。

的確,「活潑開朗、正直」是很多大人心中的基本答案。這個世界也常常把這些特質視為「好孩子」的要素。

接下來我再提問--當孩子成為大人,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同樣地媽媽會提出各種不同的意見,如溝通能力、挑戰精神、不輕易放棄的韌性、有組織的思考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很多商業書籍都會提到這方面的能力,這也是身為現代人非常重要的能力,可以總稱為「生存的能力」。

可是,你不覺得當「好孩子」的條件跟成為大人的必要「生存能力」,兩者間似乎有著不小的落差?要當個「好孩子」所提到的條件,似乎都是以「大人眼裡的好孩子」或「好教的孩子為主軸」。但那真的是「好孩子」嗎?

孩子原本就是不聽話的生物。察言觀色的能力等於零,個性任性,一不順他的意就大發脾氣,等哭完鬧夠了,突然又想要跟人撒嬌.....這些都是孩子非常自然的樣貌。

尤其是男孩子,這方面的特質更明顯,「頑皮鬼」或「搗蛋鬼」的表現都是他「自然」的樣子。

「好孩子」才要小心!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好孩子」一旦被冠上「對父母來說很好教」的既定印象,就無法呈現最真實的樣貌,亦即成了所謂「不自然的孩子」。我不是想嚇唬大家—據說小時候越是被稱為「好孩子」的孩子,青春期之後越容易行為脫序。

例如,幾歲的少年犯下令人無法置信的兇狠犯罪行為時,新聞媒體經常會下這樣的批註:「真是不敢相信!他是住家附近的人都公認的『好孩子』.....」很多專家也都表示,就算他沒有做出兇狠的犯罪行為,年幼時越是被讚譽為「好孩子」的孩子,長大後越容易出現拒絕上學、宅在家、不當行徑、過度反抗、情緒暴走等問題行為。

為何越是「好孩子」,長大後越容易有問題?

從小就被冠上「對父母來說很好教」的既定印象,喪失原有樣貌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持續扮演「好孩子」的角色。在已經養成以不讓父母困擾為首要任務的習慣下,只能隱藏本性持續忍耐著。對父母來說,也早已認定我家的孩子是「好孩子」,因此根本沒有機會察覺孩子的本性。

於是,為了符合父母期待的表象與自己真正的本性拉鋸,而在青春期爆發極大的鴻溝。這跟引發地震的原理一樣。當板塊的彈性波越大,越容易引起大地震。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累積的彈性波,到了青春期終於引爆大地震!青春期正是對原本深信不疑的父母之價值觀存疑,建構自我獨特之價值觀的時期。當父母的價值觀與自我價值觀間的差距越大,越容易出現青春期特有的問題行為或反抗行為。

比起「好孩子」,「生存能力」更重要

所謂的養兒育女就是把孩子培育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讓孩子具備「生存能力」進入社會。但現今的社會氛圍卻往往要求孩子做個「好孩子」,而非具備足夠的「生存能力」。當孩子在年幼期「生存能力」受到壓抑,只被要求當個「好孩子」,造成他進入學校後遇到「要培養生存能力!」之類的挑戰就手足無措。

「生存能力」之類的東西並不是坐在學校的書桌前培養,它原本就是孩子與生俱來的特質。因此,不管是出生在阿拉斯加冰原上的孩子、非洲大草原上的孩子、喜馬拉雅山標高數千公尺的孩子,甚至是南太平洋小島上的孩子,他們一樣都能帶著歡笑、成長與生存的能力健壯地活著。

照理說,在4歲或5歲之後,當媽媽說「5點要彈鋼琴,在這之前趕緊結束寫字練習吧!」馬上回答「是!」的聽話孩子,在這個世界應該是極少數才對。但由於整個社會過度要求年幼的孩子當個「好孩子」,進而剝奪他們與生俱來的「生存能力」,導致的結果讓人不禁感嘆:「現在的孩子普遍缺乏『生存能力』!」這不是孩子的錯,而是父母造成的!一般來說,被視為「傷腦筋」這類的「頑皮鬼」或「搗蛋鬼」,反倒比較具有「生存能力」呢!所以,家有「頑皮鬼」或「搗蛋鬼」的媽媽們,請對自己更有信心—「自己的教養方式沒有錯!」

若能獲得滿足,態度就會更柔軟

幸好,也有大人會微笑面對這些「頑皮鬼」或「搗蛋鬼」。

不過,在公交車或地鐵車廂等地點目睹幼兒不受控制地胡鬧時,多數人都會毫不留情地冷眼直視,甚至還會聽到一些挖苦媽媽的話:「真不知道她是怎麼教孩子的......」這句「教孩子」的話聽起來好沉重。

原本孩子從新生兒開始就具備所謂的「全能感」,尤其是3歲以前的孩子,會有強烈表現自我的慾望,我們稱之為「展現自我」。總之就像前面所說的,孩子原本就是任性的,「自己想做就去做」是唯一的常規。但這樣發展下去將無法適應這個社會,所以,孩子需要「教養」。可是,令人困擾的是,這個社會出現兩種理念根本背道而馳的「教養論」。

一種是主張「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3歲以前若不嚴加管教,以後他就會變成任性又傲慢的人。」面對約2、3歲的孩子,自我意識萌芽,開始主張自我的第一次反抗期,要嚴厲斥責教養、抑制那任性的本質,才能教出「好孩子」(「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原本的意思,是指人與生俱來的氣質吧......)。

另一種則主張「只要父母或身邊的大人用心呵護,滿足孩子想要任性妄為的情緒,孩子自然會脫離反抗期。到6歲為止,幾乎不需要嚴厲斥責孩子呢!」

這兩個「教養論」的觀點截然不同。

無論是哪個觀點,都需要看時機或場合,重要的是保持平衡不偏頗。不過就我個人的經驗,我比較支持後者。

有時出現年紀不小了還愛說大話、驕傲自大、愛吹噓自己這類所謂個性差的大叔,我就會聽見很多人說:「孩子若不嚴加管教,從小就消除他那囂張的氣焰,長大就會像這樣不象樣......」

我想:「雖然當事者耍任性的本質很早就被剷除殆盡,但這個想追求自我感或誇大自我的潛意識只是被壓抑著,終究無法抑止愛說大話、驕傲自大的意識吧?」

在另一方面,也有自己直接表明「我是么兒,是被寵愛大的.....」的人。

這種人感覺舉止溫和柔軟,給人一種內心沉穩不會搖擺的安定感。我想這是因為「他耍任性的本質獲得充分的滿足,長大後就不會蠻橫驕縱,而能過得坦然自在呢!」

可發揮優點的「教養模式」

日文里的「教養」若改成漢字有兩個寫法,一是「仕付け」,另一是「躾」。所謂的「仕付け」如同裁縫的「仕付け糹」(裁縫線)一樣,有「壓制住」的意思。而所謂的「躾」就是,用什麼方法產生何種結果,有「讓人更加美好」的意思。

這兩個寫法正好可表示兩種不同的「教養論」。

我認為所謂的教養不是壓制孩子原有的樣貌,而是提升「我很棒!」的「自我認同感」,培養「成就美好自我」的慾望。

特別是面對天生擁有才情,精力宛如多人一倍之「頑皮鬼」或「搗蛋鬼」的男孩,壓制他原有樣貌的教養方式只是徒勞無功。我認為最好不要浪費他與生俱來的才能或長處,巧妙轉換教養模式,讓他能產生「自我認同感」。

現在的年輕人缺少活力、個性內向,尤其是男生還會被揶揄為「草食男」,這都是從小被這種社會氛圍壓抑過重的結果。即使處於如此不利的環境中,能持續當個「頑皮鬼」或「搗蛋鬼」的男孩,才大有可為呢!

亦即,往後能與社會氛圍或不友善的世界相抗衡的人,不是一般人眼中的「好孩子」,而是現今說是快滅種也不為過的「頑皮鬼」或「搗蛋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大器晚成,終成人上人的三大生肖屬相,還是有機會的!
教練車被開成這樣,還有機會嗎
生了孩子的你,還有機會享受嗎?
反覆嘮叨說教並沒有效,機會教育更重要,孩子記得更牢,做得更好
等市場成熟了,哪兒還有你的機會?
只有內心強大,才能有機會把工作做成事業!
等市場成熟了,哪還有你的機會?
孩子犯錯時,是最好的教育機會
感謝別人的懶惰,因為他們,我們才有了更多的成功機會
孩子做錯事抓緊機會教育?錯了!這樣可能反而減輕了孩子內疚感,更有效的是在做對的時候教育!
想要讓孩子更聰明,你得給孩子鍛煉的機會!
想成功不難,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
單純沒有心機的女孩子你值得擁有,要把握好機會
你的生肖,一輩子有沒有機會中一次大獎?
老話也有大用途:坐月子是女性唯一改變體質的機會!
鍛煉的機會多了,孩子們才有自理能力變得獨立!
再小的機會也有成功的可能_勵志故事
海賊里對自己狠才是真的恨,這樣才有機會爬的更高更快!
丟棄你的悲傷,人生才會有快樂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