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我在2016年讀過的科普書
剛剛過去的2016年對於筆者來說又是忙碌而充實的一年。在繁重的工作之餘,拿出自己喜愛的科普圖書讀上幾頁,無疑是極好的放鬆方式。既然有好書,獨享恐怕是不大合適的。那麼接下來筆者就花一些篇幅向大家一下自己在2016年里讀過的一些科普書籍。雖然相對於近幾年出版的大量科普佳作而言,這份書單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但筆者仍然希望它能為廣大讀者提供參考,方更多的朋友分享閱讀的樂趣。
《貝爾維:美國最有故事的醫院裡長達三個世紀的醫學和紛亂》
(Bellevue: Three Centuries of Medicine and Mayhem at America s Most Storied Hospital)
David Oshinsky著
David Oshinsky是美國知名歷史學者,其 2005年出版的醫學史作品Polio: An American Story曾獲普利策歷史獎。他新出版的這部醫學史專著則將主角選取為位於美國紐約曼哈頓、始建於1736年的貝爾維醫院。貝爾維醫院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公立醫院,也是紐約這座國際大都市中最為重要的醫院之一,醫院近三百年來的變遷可以說是美國乃至世界醫學、醫學教育和公共衛生制度發展史的一個縮影。在《貝爾維》一書中,作者擷取了貝爾維醫院歷史上的若干重要片段,例如美國最早的民用救護車系統和最早的女子護理學校的建立、微生物致病理論從不被認可到最終被廣泛接受、醫學影像學的發展、艾滋病最初在美國出現時造成的混亂以及2012年颶風桑迪對醫院造成的破壞及醫院的災後重建等,將許多觸動人心的故事娓娓道來,讓讀者了解了這座知名醫院光環背後的種種艱辛和不易。
《大圖景:關於生命的起源、意義以及宇宙本身》
The Big Picture: On the Origins of Life, Meaning, and the Universe Itself
Sean Caroll 著
Sean Caroll是任教於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一位物理學家,同時也是一位頗為活躍和有影響力的科普作家。在《大圖景》這本書中,作者從宇宙的誕生、物質的基本規律談到生命的起源、人類的思想和情感,以流暢的文筆將深邃的現代物理學知識貫徹於其中,講述了近幾百年來科學的進展給人類認知世界的方式帶來的顛覆性的變化。《大圖景》出版後好評如潮,對物理學、宇宙學等話題感興趣的讀者不容錯過。
《癌症之死:在五十年的一線醫學研究之後,一位腫瘤研究先驅揭示了為什麼我們可以贏得和如何贏得對癌症的戰爭的勝利》
(The Death of Cancer: After Fifty Years on the Front Lines of Medicine, a Pioneering Oncologist Reveals Why the War on Cancer Is Winnable--and How We Can Get There)
Vincent T. DeVita Jr, Elizabeth DeVita-Raeburn著
1971年,《國家癌症法案》經美國總統尼克松簽署正式生效,這標誌著在現代醫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向癌症宣戰」(War on Cancer)正式開始。四十多年過去了,雖然大量的資金被投入於癌症相關的研究,治癒癌症這一宏大的目標卻似乎看起來仍然遙遙無期,因此很多人不免悲觀地認為,人類對抗癌症的這場戰爭不僅遠未成功,甚至可能已經宣告失敗。然而《癌症之死》的兩位作者卻告訴我們,不,我們實際上已經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戰績。
本書作者之一Vincent T. DeVita Jr是世界著名腫瘤學家,曾參與多項腫瘤治療方法的開發,並且曾經執掌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和耶魯大學癌症研究中心等知名的癌症研究機構。《癌症之死》是Vincent與自己的女兒,科普作者Elizabeth DeVita-Raeburn合著的帶有自傳性質的科普作品。在這本書中,Vincent回顧了自己從事科研和領導科研機構的經歷,向我們展示了在過去幾十年間腫瘤學研究人員如何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使得一度被視為不治之症的癌症已經有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療法。與此同時,作者也通過親身經歷指出,要想在對抗癌症的戰爭中取得更大的戰果,我們除了不斷進行新的探索,還必須通過改革讓科研機構與政府監管部門變得更加高效。
《我包羅萬象:我們體內的微生物,以及關於生命的更宏大的圖景》
(I Contain Multitudes: The Microbes Within Us and a Grander View of Life)
Ed Young 著
一提到微生物,人們通常首先想到各種病原體,徹底消滅環境中的微生物也往往被認為是保證健康的有效手段。然而實際上包括人在內的所有高等動物體內都包含著不計其數的細菌和其他微生物,二者共同構成了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在《我包羅萬象》這本書中,作者帶我們探索了體內的微生物世界,揭示了這些微生物如何為我們提供許多至關重要的功能。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書中指出,將所有微生物一律視為有害固然是錯誤的觀念,但簡單將體內的微生物貼上「有益「的標籤也不可取,高等動物與體內的微生物實際上時刻處於複雜而微妙的關係中,微生物從有益到有害,往往只有一步之遙。本書作者長期從事科技報道和科普寫作,作品曾經多次獲獎。《我包羅萬象》是他的第一部科普專著,出版後深受好評,被許多媒體評選為2016年最佳科普圖書之一。
《愛河:從殖民時代到現在的一部有毒的歷史》
(Love Canal: A Toxic History from Colonial Times to the Present)
Richard S. Newman著
愛河(Love Canal),一個本應富有浪漫氣息的名字(注),卻因為一起重大的環境污染事件而變得臭名昭著。愛河是美國紐約州尼亞加拉瀑布城在19世紀末計劃修建的一條運河,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完工。附近的化工企業隨後將廢棄的運河作為傾倒化學廢料的場地,存有廢棄物的容器填滿河道後,上方又用泥土覆蓋。上世紀50年代起,尼亞加拉瀑布城市政府將這一區域用於修建新的住宅,讓幾百個家庭圓了自己的美國夢。然而上世紀70年代末,愛河地區曾經為化學廢料填滿場的事實被發現後,居民們的幸福生活瞬間破碎了。為了討一個說法,一位年輕的母親Lois Gibbs組織了愛河業主聯合會 (Love Canal Homeowners Association),向各級政府施壓,要求政府出資將受影響的居民搬遷至他處。居民們的不懈努力最終迫使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兩次宣布當地進入緊急狀態,最終將愛河地區的居民全部遷移走,開始對該地的化學污染進行治理。
愛河事件在美國乃至世界環保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促使美國政府於1980年通過「超級基金法案「,要求生產者有責任清理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環境污染物。當環境污染的責任主體無法確定,或者不願承擔治理污染的責任時,政府將動用超級基金進行清理,並通過訴訟向責任主體追討相關費用。愛河事件也標誌著美國民間環保運動的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從單純的保護自然環境上升到關注環境污染物對於普通人生活的影響。《愛河:從殖民時代到現在的一部有毒的歷史》一書詳細講述了愛河事件的來龍去脈,對於了解這一重要的環保事件很有幫助。
(註:Love Canal得名於其修建者William T. Love的姓氏,因此音譯為「洛夫運河」可能更為合適,但「愛河」這一譯名已經被廣泛採用)
《醫學的鎖鑰:單克隆抗體和醫療的變革》
(The Lock and Key of Medicine: Monoclonal Antibodi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Healthcare)
Lara V. Makrs 著
人們很早就學會通過給動物注射病原刺激其產生免疫響應,然後提取動物血清的方法來得到相應的抗體,從而用來對付疾病。常規方法得到的抗體是多種抗體分子的混合物,而單克隆抗體技術的出現則讓我們可以保證所有抗體蛋白分子都是相同的。這一技術自從上世紀70年代出現以來,已經為醫學帶來了極大的變革。如今許多單克隆抗體已經成為重要的藥物或者臨床檢測試劑。在《醫學的鎖鑰:單克隆抗體和醫學的變革》這本書中,作者系統地回顧了單克隆抗體技術誕生和發展的過程。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不僅記述了這一技術本身所經歷的變革,還總結了單克隆抗體產業化過程中經歷的種種曲折,這或許可以為高新技術領域創業者提供很好的借鑒。美中不足的是書中不少對相關技術的介紹還不夠通俗易懂,可能會讓不少讀者閱讀起來略顯吃力,不過瑕不掩瑜,對於感興趣的讀者,本書仍然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本文所列科普作品的中文譯名僅供參考)
※很靈又有點傻的狍子,在山裡是啥樣?
※用智能手機檢測不育症
※新型化合物讓耐葯結核菌「無計可施
※楊振寧與他父親斷絕關係?是謠言!
TAG:科學公園 |
※日常聊聊樂——2016年12月31日
※馬雲1998—2016年的歲月,很多照片你沒見過
※我的 2016 年書單
※2016年再見,2017年你好
※2016年即將過去 中科院的每月「亮點」你知道么?
※拜年啦!2016有你,2017向前
※2016年11月1日 產科 夜班 晴
※2016年4月10日歷史上的今天
※2016年4月22日歷史上的今天
※2016年10月10日
※2016年,精讀君讀過的那些高分好書
※大科技特價2元/本:2016年科學之謎1-12期+2016年百科新說1-12期
※2016年08月23日
※2016年6月18日歷史上的今天
※讀讀日報 24 小時熱門 TOP 5·亞馬遜的 2016 年度好書
※2016年07月19日
※2016年5月29日歷史上的今天
※2016再見!2017我希望
※2016年4 月份閱讀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