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军官刺杀「元首」,张伯伦救了希特勒?

军官刺杀「元首」,张伯伦救了希特勒?



军官刺杀「元首」,张伯伦救了希特勒?




军官刺杀「元首」,张伯伦救了希特勒?


纳粹德国官员前往位于东普鲁士拉斯滕堡的「狼穴」总部,视察刚经历爆炸的会议室内部


1944年7月21日凌晨,位于柏林班德勒大街14-15号院的国防军最高统帅部(OKW)办公楼下响起了一阵零星的枪声。倒在血泊中的是一位现役陆军上将、两位上校、一位中尉和一位退役大将;在那之前12个小时,他们曾试图发动一场刺杀希特勒、占领首都并与英美盟军媾和的军事政变,但在阴错阳差之中宣告失败。在随后盖世太保展开的搜捕行动中,又有两名陆军元帅被迫自杀,一名元帅、两名大将、五名上将和数百位中高级军官死于非命。普鲁士—德意志陆军军官团前后三代精英几乎都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反叛中遭到毁灭。


军官团第一次明确地对希特勒发起挑战,始于1938年初夏捷克斯洛伐克危机期间。时任陆军总参谋长路德维希·贝克大将企图说服总司令布劳希奇和全体军长集体辞职,以威胁希特勒撤回武力入侵捷克的计划。贝克的主张完全基于现实主义,他认为:德国陆军目前的全部兵力仅有26个师,其中仅有半数可以立即投入作战;以如此之少的兵力去挑衅最多可动员43个师的捷克陆军,断无获胜的希望。不仅如此,德国一而再、再而三的扩张举动迟早会招来英法两国的报复,届时「再武装」的成果可能在几个星期里毁于一旦。但因为布劳希奇的怯懦,这次示威性辞职没能成行,贝克本人随后在8月宣布退休,转而筹备地下反纳粹活动。由此可见,最初的军人反纳粹运动并不是出于对法西斯暴政的反感,只是对最高层非理性的军事政策的一种自然反应,担心的是冒险会招来惩罚。如果希特勒能证明他的政策安全稳妥,这种抵抗就将瞬间瓦解。


军官刺杀「元首」,张伯伦救了希特勒?



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路德维希·贝克,1938年企图说服总司令布劳希奇和全体军长集体辞职,以威胁希特勒撤回武力入侵捷克的计划,结果示威性辞职没能成行,贝克在8月宣布退休,转而筹备地下反纳粹活动


第一个成形的军人反纳粹集团也是在1938年建立的,中心设在国防军谍报局,核心人物是中央部部长汉斯·奥斯特上校、驻苏黎世情报小组负责人吉塞维乌斯、法律顾问冯·多纳尼和他们的保护人卡纳里斯海军上将。后来的一系列财政、外交、法律、宗教界抵抗团体,几乎都是由奥斯特—卡纳里斯集团串联起来的。奥斯特是最早认识到必须从肉体上消灭希特勒的人,他准确地估计到:如果这个暴君被活着带上法庭,一定会像1923年接受啤酒馆暴动的审讯时一样,把庭审变成演讲会和布道场,甚至炮制出「无耻的军人密谋家对德意志国家挥出背后一刀」的谎言。这样一来,密谋分子在道义上将彻底处于下风。更何况,大多数军人、官僚和群众对希特勒还存有畏葸之情,如果希特勒死了,他们是有可能倒向政变集团、参与对纳粹余孽的清算的;但只要希特勒还活着,这些事情就一件也办不成。因此,奥斯特从1938年起就着手招募勇士,研究以枪击、爆破和绑架杀死「元首」的计划。但对杀死希特勒后应当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政权,奥斯特和卡纳里斯并没有系统的结论。更何况他们手中不掌握作战部队,必须和陆军高级将领形成一致才能采取行动。


总参谋部里新的反战运动倡导者是贝克的继任者弗朗茨·哈尔德大将。他和维茨勒本、施蒂尔普纳格等亲信将领信奉与贝克类似的理念:不能让希特勒把德国拖入一场无望获胜的战争。此时最高统帅部正在修订对布拉格发动突然袭击的「绿色计划」,哈尔德认为届时英法一定会采取军事干预措施,陆军的主要作战部队将被牵制住。他计划利用这一机会,秘密下令第23步兵师和维茨勒本的第3军回师柏林,逮捕希特勒及其亲信、逼迫「元首」签署辞职令;与此同时,另一个反战分子赫普纳指挥的第1轻装甲师将扼守住从纽伦堡通往首都的公路,阻止武装党卫军发动「勤王」行动。待上述步骤就绪后,将组建以前莱比锡市长戈德勒为总理、贝克或哈尔德为武装力量总司令的新政权,与英法达成和平协议,并在国内开展「去纳粹化」改革。


军官刺杀「元首」,张伯伦救了希特勒?



汉斯·奥斯特,曾任国防军谍报局中央部部长,他是最早认识到必须从肉体上消灭希特勒的人


这一石破天惊的计划能否顺利实现,取决于两项前提:一是密谋分子控制的部队能坚定地执行回师令,二是英法两国政府在捷克问题上必须坚定立场,不给希特勒妥协的空间。前一个问题是哈尔德可以自己解决的,后一个问题则要仰赖奥斯特和卡纳里斯串联起来的官僚—知识分子集团。这个集团的成员包括以戈德勒为首的旧民族人民党和中央党政客,以前经济部长沙赫特和普鲁士邦财政部长波匹茨为首的金融界人士,以老毛奇元帅的侄孙雅姆斯·冯·毛奇伯爵为首的「克莱骚圈子」,以及以驻意大利大使哈塞尔、外交部国务秘书(副部长)魏茨泽克为首的职业外交家集团,与英国政界素有往来。在魏茨泽克的安排下,波美拉尼亚乡绅冯·克莱斯特-施门岑作为密谋分子的代表前往伦敦,会见了英国外交部顾问范西塔特男爵和丘吉尔,陈述了希望英方采取强硬姿态、不给希特勒以可乘之机的建议。但张伯伦首相对此反应冷淡,显然另有所图。


然而德国的密谋者们已经没有等待下去的空间了。9月27日中午,哈尔德在班德勒大街接到了三天后开始入侵捷克的命令,他决定把发动军事政变的日期定在9月29日。但在采取行动之前,他还要确认一下届时希特勒和纳粹党高层会不会留在柏林。因此在28日中午,政变的知情者布劳希奇装模作样地去了总理府。令他吃惊的是,希特勒喜不自胜地告诉他:意大利领导人墨索里尼提出的谈判解决捷克问题的动议已经被张伯伦接受,他将马上飞往慕尼黑,与英、法、意领导人举行四方会谈。对捷克的军事入侵计划取消了,哈尔德和密谋集团发动军事政变的希望在几个小时之内就灰飞烟灭了。

1946年,哈尔德在纽伦堡军事法庭上向他的律师坦陈,1938年的「九月政变」要想成功,必须依赖三个条件:一是清醒而坚决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拥护,三是恰当的时机。他本人认为,当时这三大条件基本都具备,政变很有可能成功;「不料来了个张伯伦先生,战争的危险一下子就避免了」。他只能宣布取消预定的计划,并指令所有参与者严格保密。另一个密谋分子沙赫特博士也愤懑地宣称:「是张伯伦救了希特勒。」



军官刺杀「元首」,张伯伦救了希特勒?



弗朗茨·哈尔德(中坐者)出庭作证,由于抵抗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哈尔德大将的作证,同盟国在纽伦堡审判中决定放弃将德国陆军总参谋部作为犯罪团体加以起诉

放在今天看来,哈尔德和沙赫特的说法都有文过饰非之嫌。哈尔德所说的三大条件,严格说来都不太靠谱:首先,政变缺乏一个明确的政治纲领,只是由哈尔德集团、奥斯特集团和戈德勒集团依据自身的资源和意愿提出方案,几个集团间在实施行动的方式和规模上还存在分歧。大家的出发点只是「不要打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至于推翻希特勒之后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体、如何消除纳粹统治的流毒、德国接下来要采取何种对外政策,他们大多没有想过,也无力设计。至于「人民群众」,虽然都具有贪生的本能,但在纳粹的「一体化」运动后已经对《凡尔赛和约》的所有既得利益国产生了意识形态仇恨,不可能、也不愿支持这些倒戈一击的将军。这样一来,一筹莫展的哈尔德只有将希望寄托在英、法对希特勒的压力和断然举事的突发性上。当张伯伦突然提出愿意以和平方式解决捷克问题时,将军们赖以为自己打气的薄弱基础也就荡然无存了。


1938年的「九月政变」,是「二战」正式爆发前德国国内反希特勒的密谋中计划最周全、准备最充分、时机最为良好的一次。现在,对那些试图挽救德国和整个欧洲的人来说,希望已经完全付之东流了。希特勒的高超手腕和一个接一个的胜利已经使所有人屈服于他,原本就是拼凑起来的密谋分子队伍逐渐土崩瓦解。一年后,当希特勒决心入侵波兰时,再也没有人敢站出来反戈一击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国家人文历史 的精彩文章:

丐帮的打狗棒为什么有黄蓝之分?「黄杆子」,丐帮中的「高富帅」
科举: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历史上北京城是如何防汛的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的边地之国更容易强大?
布拉格:过于喧嚣的孤独

TAG:国家人文历史 |

您可能感興趣

刺杀希特勒!此人自制一枚土炸弹,为达到效果悄悄干了12个月
鲜为人知的 萨拉热窝刺杀细节
刺杀卡斯特罗:007原作者曾出手襄助
萨达姆是怎样用替身躲过美国刺杀的?替身和萨达姆本人有多像?
他曾成功暗杀国府高官,刺杀周总理却意外频频?
清朝皇帝在紫禁城被刺杀:原因竟是刺客不想太平凡,想死得轰动些
为了追求汪精卫,陈璧君将英国护照撕碎,同赴京城刺杀摄政王载沣
苏联:勋章「盗窃者」勃列日涅夫 出席重大场合不怕被刺杀!
世界兵器最牛匕首:刺杀著名帝王后印在硬币上,世界史上仅此一把
刺杀张作霖事件,日本彻查此事,天皇后悔逼死大臣
斯大林的一个怪癖,导致日本在精心策划下刺杀他
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却死于刺杀 有一成语与其密切相关!
幕末一场刺杀事件 开启了日本与中国的暗杀时代!
20世纪五次刺杀,最早的一次,影响最大!
日寇暴行,强逼50余名群众并排站立当活靶子练刺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