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母親為何獨寵嫪毐,差點毀掉秦國改變歷史、還是呂不韋推薦
趙姬,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人,出身於富商家庭,秦莊襄王贏異人的王后,善歌舞,性淫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太后。
趙姬原是巨商呂不韋的愛妾,她是一位姿容艷麗且能歌善舞的女子,被呂不韋視為至寶,生活在邯鄲,身世和籍貫無考。一天她對呂不韋請異人來府上飲酒。異人被趙姬的美色所迷,便誠懇的請求呂不韋把趙姬送給自己,呂不韋大怒,遂沉思一會,誠摯的對異人說:「我已經為你傾家蕩產了,難道還會在乎一個女人嗎?」第二日便送趙姬於異人。
時值秦趙長平大戰,異人回不了咸陽,一年之後,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一月,她生下一個兒子,取名為政,秦國國君姓嬴,便叫嬴政,他就是後來的秦始皇。秦始皇統一天下,追尊她為帝太后。
隨著秦國國力日益強盛,呂不韋功高蓋主,異人知道他精明異常,漸漸對他警惕起來。而呂不韋也有所察覺,他怎可束手待斃。於是與趙姬密議,要除掉異人,立嬴政為王,讓趙姬當上太后。於是趙姬夜夜獻寵,使盡妖媚之能事,逼的異人貪歡成癮,不久便衰弱不堪,36歲時一命歸西。庄襄王駕崩,嬴政登上國君的寶座,僅十三歲。趙姬為太后,尊呂不韋為仲父,國事全部委任於他。
嬴政雖幼,卻有統治天下的野心和鬥志,他知道呂不韋是他最大的障礙,而呂不韋也知道嬴政非等閑之輩,兩人都在暗暗的較量。但禍事最終出在趙姬身上,她年輕守寡,不甘寂寞,又與呂不韋有舊情,兩人便秘密來往,呂不韋經常隨意出入宮幃。但他也害怕嬴政知道此事,像趙姬這樣不知檢點遲早會出事,自己不能不收斂一些。於是呂不韋找到了一個名叫嫪毐的人,此人別的不會,只在房幃之事上能力異常,呂不韋把他獻給太后。從此趙姬與嫪毐在後宮朝夕不分。
《史記·呂不韋傳》(卷85)對嫪毐被推薦經過有較詳細的記載:
始皇帝益壯,太后淫不止。呂不韋恐覺禍及己,乃私求大陰人以為舍人,時縱倡樂,使以其陰關桐輪而行,令太后聞之,以啖太后。太后聞,果欲私得之。呂不韋乃進,詐令人以腐罪告之。不韋又陰謂太后曰:"可事詐腐,則得給事中。"太后乃陰厚賜主腐者吏,詐論之,拔其鬚眉為宦者,遂得侍太后。太后私與通,絕愛之。
這段話的關鍵意思是,嫪毐的Y莖很厲害,勃起後可以把車輪轉動起來。一直與太后有染,私通在前的呂不韋看到嬴政慢慢長大了,而太后性慾卻不見減退,心裡害怕,擔心如此下去東窗事發,便暗暗地把奇男嫪毐招到家裡,打算推薦給太后。太后聽說後果然淫興頓起,心中大樂,恨不得一下弄到身邊,呂不韋乘機把嫪毐推到了太后的床上。
嫪毐[làoǎi](?-公元前238年),戰國末年秦國人,秦始皇生母趙姬的男寵(面首)。隨著太后對嫪毐的日漸寵信和重視,呂不韋開始受到制衡,而嫪毐愈見囂張,不光被封為長信侯,還和太后趙姬生了兩個兒子,養在家中。
嫪毐封侯之後,以山陽(今河南焦作東南)為其住地,以河西太原郡為其封地,所得賞賜豐厚異常,雍城的一應事情決於嫪毐,宮中事無大小也均決於他,家中童僕賓客多至數千人,投奔嫪毐求官求仕的賓客舍人也有千餘人,一時門庭若市,成為咸陽豪門。後與權臣作樂,酒後失言,說出自己乃始皇帝假父,東窗事發後盜取太后和皇帝的御璽,調動縣卒和宮衛士卒宮騎,攻擊始皇帝所居蘄年宮。始皇命相國昌平君和昌文君發動咸陽士卒攻嫪毐,戰於咸陽。嫪毐大敗,被夷三族,嫪毐及其黨羽均被車裂。
※武則天為何古稀之年要過荒靡婬盪的生活?原因其實很簡單
※民國第一女俠、十年磨一劍刺殺孫傳芳 為父報仇獲政府特赦
※宋江為何死前還要拉上李逵當墊背?主席一語道破,原來是這樣
※慈禧的鳳床被外國人刻字、無人敢翻譯!慈禧知道後只能自我安慰
※當時的劉備那麼狼狽,曹操知道劉備必成大患,為什麼沒有儘早除之
TAG:歷史長空mk |
※嫪毐為何遭秦始皇親媽獨愛,甚至差點毀了秦國,原來另有其因
※秦國最早變革的「王」,曾導致秦國衰弱,可沒他秦始皇成不了事
※秦國最有錢的女人,資助秦始皇修長城,秦始皇不敢得罪她
※秦國太監嫪毐身懷異能,讓太后離不開他,也因此被秦始皇五馬分屍
※為什麼秦國太后可以在丈夫死後有情人,秦始皇的生母趙姬和嫪毐卻為秦始皇所不容呢?
※為了史上最貴的七個字,他將秦國歷史改寫,始皇命運改變
※秦國不是因為秦始皇才統一而是因為她
※秦國被低估的君王,如果不是作死,可能會代替秦始皇統一六國!
※魏國為何要遷都大梁?真是害怕秦國?
※此人一意孤行才使秦國步入強國之路!不是秦始皇
※變法使秦國變強的商鞅,為何最終在秦國遭車裂,不得好死?
※秦始皇最大丑聞,母親與太監胡作非為,差點斷送秦國一統天下大業
※六國戰敗,為何唯獨是秦國統一六國?難道只是因為有秦始皇?
※秦國有三害,最傻不過秦始皇!
※河伯娶妻,娶的不僅是沒錢的民女,連秦國公主都差點喪命
※秦始皇身世:呂不韋之子 竊取秦國江山?
※秦國王翦沒等打仗,就從秦始皇要錢要地,看似貪婪卻被後人誇讚!
※如果不是此人叛變鬧獨立,或許秦國不會亡,後被越南尊為開國皇帝
※楚懷王發威差點滅了秦國,豈是昏庸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