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蜀孟昶如何成了南音始祖?
文/劉小葵
後蜀的文化,對於成都乃至中華文化是有貢獻的。「蓉城」一詞來源於此時,中華第一春聯也來源於此時。這些文化符號的奠基人,就是後蜀皇帝孟昶。孟昶既是文化名人,又是亡國之君,他的身上有太多值得後人研究與考證的東西。
後主孟昶:明主還是昏君?
宋人修的《五代史》中,孟昶其言其行是多麼的不堪!宋人攻擊的彈藥,多從孟昶的私德入手,如歐陽修說:「昶好打球走馬,又為方士房中之術」,不僅玩物喪志,而且好色。
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顯示其滅蜀的正義性,用一件所謂的「七寶溺器」將孟昶釘在了恥辱柱上。其潛台詞是,孟昶這廝撒尿都用鑲嵌著七寶的尿壺,可見他何等的奢侈昏庸,趙氏代他純屬眾望所歸。
清末的歷史學家蔡東藩也脫不了窠臼,跟著嚷嚷說:「蜀主孟昶,嬖倖寵妃,信任庸材,已有速亡之咎,乃反欲勾通北漢,自啟戰釁,雖欲不亡,其可得乎?」
但即使在宋朝,也有人有著不同看法,如翰林學士張唐英曾說:「昶幼聰悟才辨,自襲位,頗勤於政,邊境不聳,國內阜安。」宋人勾延慶《錦里耆舊傳》中大膽直言說:「(孟昶)本仁祖義,允文允武,乃天下之賢主也。」
清人對待此事,因為沒有切身利害關係,也就要洒脫得多,清代歷史學家吳任臣評價說:「後主初即位,頗勤政事……性復仁慈柔懷,每決死刑,多所矜減……跡其平生行事,勸農恤刑,肇興文教,孜孜求治,與民休息,要未必如王衍荒淫之甚也。」
《成都縣誌》中有一段文字,是明德元年(934年)十二月孟昶下的一道詔令,叫《勸農桑詔》,是一篇最具文藝范兒的詔書。雖為朝廷公文,但整篇詔書全文僅38字,簡短精鍊,文中寫了植物、鳥蟲、器物各兩種,用詞生動對仗,帶著些文人的機巧與雅緻。
詔書寫道:刺史縣令其務,出入阡陌,勞來三農,望杏敦耕,瞻蒲勸穡。春鶊始囀,便具籠筐。蟋蟀載吟,即鳴機杼。
戲謔地翻譯一下:
各級官員們聽好了,你們的工作就是深入基層,下到田間地頭。看見杏花開、菖蒲生,你們要把化肥種子送到農民手中,及時耕種不誤農時。聽到黃鸝啼鳴,要備好農資迎接農忙。聞蟋蟀吟唱,要做好手工生產度過農閑。
這樣的文字,這樣的情懷,你可以說他過於浪漫,以至於把詔書都寫得充滿詩意,但卻無法乾脆利落地指斥他為一個昏君。
南音始祖: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遭趙匡胤滅國並毒殺的孟昶,沒被牢牢地綁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居然翻盤「活」過來了,活在了孟昶曾鍾情的音樂之中,被奉為「南音始祖」(註:本文中所指的南音,主要指狹義的南音,又稱「郎君樂」)。
估計有人會問了,「南音」究竟是啥呀?
「南音」,可以稱之為中原古樂遺韻的活化石,2006年就列入非遺名錄。因其以絲竹簫弦為樂器,便稱「弦管」,又因其流傳在今福建泉州為中心的閩南一帶,故稱「泉州南音」,又因其始祖為孟府郎君,所以它還有一個名字叫「郎君樂」,這南管樂者祀奉的樂神,便是後蜀孟昶。
《孟蜀宮妓圖》,展示的是五代後蜀後主孟昶宮中宮妓正勸酒作樂的情形
至今世界上保留最早的南音著作,是福建龍海海澄人刊於明朝的《新刻增補戲隊錦曲大全滿天春》。這裡的「錦曲」,得名就源於孟昶所打造的「錦城」(成都)。孟昶被封為「郎君」,得享香火,卻是一段狗血劇情,沒承想,是拜他的仇人趙匡胤所賜。
話說孟昶死後,花蕊夫人被欽慕於她的宋太祖所佔,但時常思念孟昶,便在家中掛一畫像日夜拜祭。只見畫像中人,頭戴纓冠,身穿蟒袍,腳蹬皂靴,背硬弓,拿彈丸;面似銀盆,二目有神,頜下須髯飄飄,儼然神仙氣度。
一天,趙匡胤未准通報,進入花蕊夫人住處,撞破此事。咦,這畫中人怎麼如此像孟昶呢?趙匡胤正在納悶兒,花蕊夫人深施一禮道:陛下,妾身正在拜蜀地的張仙,為陛下求子祈福。
不久,果然趙匡胤後宮喜添龍子,一道詔令下來,封畫中人為「郎君大仙」,賜春秋二祭,春祭於農歷二月十二,秋祭於農歷八月十二日。由於朝廷的倡導,郎君信仰在民間就傳開了。
不過朝廷與民間信仰的內涵是不一樣的,朝廷祈求的是多子多福,民間拜祭的是樂神郎君。
就這樣,孟昶這個失敗者,竟然以「神」的姿態,完成了逆襲,活在了民間,「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蜀樂大咖:皇帝親領音樂潮流
泉州遠在東南,成都僻在西南。兩地八竿子打不著,怎麼孟昶就成了「南音始祖」了呢?再說,孟昶離開出生地成都,最遠到過開封汴梁,根本沒機會去到千里之外的閩南。這其中的究竟有什麼故事呢?
要說這事,真還要從成都說起。
在紛亂如麻的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大地戰火頻仍,你方唱罷我登場,梁唐晉漢周,走馬燈似地換著皇帝。而蜀地偏安西南,遠離戰亂,經濟與文化得到了飛速發展。
成都有得天獨厚的溫和氣候與宜人的生態環境,更重要的是,成都地區的商業在前後蜀時期持續繁榮,城市生活豐富多彩,張唐英的《蜀檮杌》記載:「村落閶巷之間,弦管歌聲合筵,社會晝夜相接。」五代名僧貫休詩云:「家家錦繡香醪熟,處處笙歌乳燕飛。」
這一切,與孟昶在位時期的大力提倡與創作示範分不開。在君主的帶動下,蜀國上至公卿大臣下到士民百姓都熱愛上了音樂,音樂的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花蕊夫人的《宮詞》有大量記錄這些盛事的詩篇,如孟昶親力親為的:
御制新翻曲子成,六宮才唱未知名。
盡將觱篥來抄譜,先按君王玉笛聲。
孟昶每有新詞,都要譜成曲,一首新曲剛譜成,連曲名還不知道,六宮就在傳唱。不僅傳唱,馬上編排舞蹈,還有官方組織的音樂會:
御按橫金殿幄紅,扇開雲表露天容。
太常奏備三千曲,樂府新調十二鍾。
然而,孟昶的政治家、音樂家、文學家的夢,被公元966年的一陣金戈鐵馬之聲敲碎。儘管有「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的恥辱,但從另一角度看,保留了從歷史文化中翻身的火種。
追根溯源:這扇窗是咋開啟的?
後蜀降宋後,孟昶夫婦被押往汴京,其精心培養的樂工,被遴選139人進入宋初建立的教坊,占教坊總編製的1/3,成為傳承盛唐和五代音樂的中堅力量。
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南宋朝廷在嚴峻的局勢下,進行了戰略疏散,將管理皇族宗室事務的「南外宗正司」和宗室349人遷徙到遠離宋金前線的泉州。一同遷徙的還有大量教坊人員,其中就有部分蜀地宮廷樂師。
蜀地音樂在他們的傳承下,在南音中保留下來,使得南音帶有西蜀宮廷音樂的色彩。順著趙匡胤的詔令所封的郎君大仙,樂師們借驢下坡,把畫中人孟昶稱為郎君爺、孟郎君、孟府郎君,於是,南音又有了一個稱謂叫「郎君樂」或「郎君唱」。
碎七寶器,18世紀《帝鑒圖說》彩繪插畫,講述宋太祖趙匡胤見到後蜀主孟昶用寶石裝飾的小便器,命人將它打碎。
還有一樁懸疑事件。
有傳聞說,在開封汴梁對答大宋皇帝的乃是花蕊替身,而真身早已逃閩。任臣《十國春秋》卷五十載:慧妃傳雲「一雲墓在閩崇安」,花蕊夫人,原名徐慧,封慧妃。
這一記載,無疑增添了一道佐證。傳聞說劫難來時,孟昶知國破家亡難免,為保全花蕊夫人,決定派親信護送她逃閩避難。護送的李義伯等五人,均為平日孟昶所寵的樂工。
花蕊夫人從小嬌養深閨,赴閩一路跋涉,翻山越嶺,草行露宿。到了福建崇安,花蕊夫人心力交瘁,病死在崇安。五位樂工作輓歌一首,就是今天南音中有名的《三奠酒》。
如今,《三奠酒》是南音中送別逝者的經典音樂。南音的弦管樂人自古以來以「御前清客」的尊貴身份自居,這一稱謂,彷彿也昭示著他們與後蜀若隱若現的關聯。
後來,李義伯五人分枝散葉,推廣弦管,與當地音樂融合形成了南音,並在傳承的過程中將孟昶奉為祖師爺,建郎君廟供奉。今天,在閩西東山縣的銅陵鎮,就有一座清乾隆年間的郎君廟。
這座古廟深藏在一條幽深的巷子里,廟不大,主殿約10多平方米,包括後院庭堂也就數十平方米。神龕上,坐著一座端莊的神像,面色紅潤,長須,右左各立有一侍童,一人吹笛,一人打竹板。
最令人稱奇的是,這座神像居然頭戴著古代皇帝才能戴的「冕旒」。據說一同配享(合祭)的還有孟昶的太子孟喆和大臣趙廷隱。
歷史關上了讓孟昶國祚綿長之門,孟昶做了一名亡國之君,而歷史又為他開了一扇窗,讓他做了一回南音之祖、音樂之神。人生是一次長跑,歷史長河更是如此。孟昶的生前身後名,留下許多故事,供後世品味,同時窺探歷史。
※古往今來像趙雷這樣的「城市吹」
※愛情殺死婚姻?——婚姻變遷史
※1923年蔡元培辭去北大校長的真相
※為什麼巴黎被稱為「浪漫之都」?
※抗戰時期美軍對中共的絕密空運
TAG:看歷史 |
※南音祖師爺:後蜀皇帝孟昶
※《悠悠南音情》四年級:陳妍霏
※王心心與蔡雅藝:南音的傳承者
※古樂傳承千年 泉州南音魂系南洋
※泉州《美麗鄉村》洪瀨大洋舉辦南音演唱會《網路直播》
※閩南文化普及 泉州南音本事人物 郭華
※閩南文化普及 泉州南音曲詞總匯 一別情人隔幾秋
※閩南文化普及 泉州南音本事人物 陳妙常
※古樂傳承千年 泉州南音魂系南洋《四》南音18樂器
※閩南文化普及 泉州南音本事人物 老萊子
※《小妹聽-陳三五娘》769閩南文化普及泉州南音曲詞
※《一身只望》769閩南文化普及泉州南音曲詞
※閩南文化普及 泉州南音本事人物 雪梅、商輅
※來自西南偏南音樂節的超酷科技
※《一絲紅線》769閩南文化普及泉州南音曲詞
※《小字》769閩南文化普及泉州南音曲詞
※《三千兩金》769閩南文化普及泉州南音曲詞
※《三更時2》769閩南文化普及泉州南音曲詞
※《萬里長城》769閩南文化普及泉州南音曲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