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博物館文創的春天來臨了嗎?
在政策和資本的推動下,國內博物館的文創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不過,在機遇來臨的時候,挑戰也才剛剛開始。
歷時近10個月,一款造型別緻的木製置物座,終於在淘寶店鋪上架了。這個看上去頗有設計感的物件,靈感來自建築大師貝聿銘。這是它的出品方蘇州博物館和獨立設計師合作,第一次用淘寶眾籌向大眾推廣的項目。
蘇州博物館 山水間置物座
把靜態的文物變成潮流的設計,把文創開發變成一樁不錯的生意,國內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始了嘗試。在北京故宮一年10億文創收入的激勵下,許多人相信,博物館文創的好時光才剛剛開始。
和歐美相比,國內博物館文創的過去很慘淡
如今,雖然文創成了每家博物館都在談論的話題,不過它是在近兩三年才發展起來的。在漫長的過去,這項被當作「旅遊紀念品」的經營並不受重視。
不少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體驗:隨著熙熙攘攘的人潮,從故宮午門進去,穿過中軸線,再從神武門出去。商店裡販售最火爆的,大概是速食麵汽水一類的吃食。孩子們會被清宮古裝照吸引。紀念品要麼缺少質感,要麼如複製文物一般高不可攀,糟糕的購物體驗讓人提不起興趣。
博物館文創長期慘淡的經營狀況,很大程度上是體製造成的。
作為國家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一方面博物館各項運營經費依賴財政,另一方面所有收入都要上繳。就像是吃「大鍋飯」,時間長了,博物館整體缺少商業思維和服務意識。伴隨國內普遍審美缺失的大環境,沒有什麼人願意花心思去研究文創。
可以對比的是,上世紀80年代,在「新博物館學運動」興起的大背景下,歐美博物館開啟了一場變革。博物館不再只把文物當作中心,而是開始強調對人的關懷,注重參觀者的感受。他們開始改進參觀體驗,增加人性化設施,比如巴黎盧浮宮開闢了地下商場,把博物館打造成藝術和商業兼顧的公共空間。
盧浮宮地下商場
盧浮宮地下商場
隨著許多博物館的免費開放,沒了門票收入,開發藝術衍生品就成了一種常見的經營方式。
大英博物館通過授權的方式和許多製造商合作,從設計、製造到營銷,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產業。它會選取明星藏品進行一條龍式的開發,提供不同種類的產品吸引你掏錢包。比如當你在官網上搜索「Rosetta Stone(羅塞塔石碑)」,會出現60多種衍生品,覆蓋各種價位,包括書籍、複製品擺件,還有飾品、服裝、文具、被子、巧克力、U盤等等。藝術衍生品年營收高達兩億美元。
大英博物館衍生品商店
大英博物館紀念品
大洋彼岸的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則把紀念品商店打造成一個兼具設計和藝術的品牌。雖然它也會把館藏珍寶、梵高名作《星空》印在雨傘和馬克杯上,但MoMA紀念品商店看上去更像是一家時尚買手店——許多大咖設計師的跨界產品都可以在這裡買到,比如Chanel設計師Karl Lagerfeld設計的文具、日本瓷器名家小松誠的花瓶。
作為全球最成功的博物館商店之一,MoMA每年都會吸引250萬人光顧,來自商店的零售收入佔據總收入的三分之一。
MoMA藝術品商店
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史密森尼博物館群近年文化產品年均銷售收入,都超過了1億美元。
轉變,從故宮開始
我們曾經感嘆兩個故宮的離合,一個在北京,一個在台北,它們曾經水火不容,而今卻在彼此靠近。2009年,兩岸故宮第一次實現了院長互訪,雙方開始在展覽、學術和經營上交流。通過和台北故宮的接觸,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坦言,最大的收穫在於理念變化,「現代化的博物館如何面對觀眾,如何進行文化傳播」,台北都能給北京帶來不少啟發。
2013年,台北故宮一款「朕知道了」紙膠帶開始在社交網路上爆紅。售價200新台幣(約合人民幣40元)的紙膠帶很快就被搶購一空。這讓許多大陸年輕人感到好奇:原來博物館的紀念品,還可以這麼有趣。
「朕知道了」紙膠帶
當時正在台灣做交換的北京學生嘉琪,至今還記得在台北故宮購買紀念品的場景,「整個地下一層的商店,紙膠帶被放在最顯眼的位置,店員介紹說,這是最受大陸遊客歡迎的伴手禮。」她為了幫朋友採購,先後跑了三次故宮,總共花費了人民幣近3000元。
至今仍然是台北故宮的明星產品
「朕知道了」紙膠帶的靈感,來自台北故宮院長馮明珠2005年策劃的硃批奏摺展,而作者是在「故宮文創大賽」中獲獎的兩位年輕設計師。
正是這款特殊的紙膠帶,無意中見證了一個時代的開始。
「朕知道了」開始真正讓北京故宮意識到文創產品有龐大市場。「我們對時尚的敏感度不夠,而台北故宮可以根據流行趨勢和青年人的喜好,及時推出各種有趣好玩的文創產品。」院長單霽翔承認,和台北故宮相比,北京故宮的文創產品「無論種類、設計還是營銷,都還有不少差距」。
2013年8月,北京故宮第一次面向公眾徵集文化產品創意,舉辦以「把故宮文化帶回家」為主題的文創設計大賽。
故宮淘寶
而接下來的故事你可能也知道了,在隨後的幾年裡,伴隨著互聯網浪潮,600歲的故宮,開始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姿態變得年輕。人們開始感嘆過去莊嚴肅穆的宮殿居然變得「萌萌噠」,朝珠耳機、「奉旨旅行」行李牌、「朕就是這樣漢子」摺扇走紅;《每日故宮》《韓熙載夜宴圖》《清代皇帝服飾》等一批精品APP,把手機變成了和故宮文化全面連接的入口。
「朕就是這樣漢子」摺扇
琳琅滿目的紙膠帶成為北京故宮最暢銷的產品
腦洞很大
和騰訊、阿里巴巴、鳳凰這樣的大公司合作,故宮的巨大影響力還在以「超級IP」的方式呈現。2015年,故宮在紀念品、圖書、授權和數字產品上的收入,達到了那個驚人的數字:10億。
《胤禛美人圖》APP
故宮呈現的新面貌,更多來自許多細節變化的堆疊。院長單霽翔也樂意在各種場合,講講故宮背後的故事。而從本質上來說,所有的變化源自故宮對自身定位的轉變:它開始從市場角度出發,以改善觀眾體驗為目標,把文創作為增加收入,提升博物館品牌價值,以及文化傳播的方式。
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
國內博物館找到哪些靈感
在故宮的帶動下,國內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始在文創上躍躍欲試了。
「我們在08年做的一些東西,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不能算是『文創』,」蘇州博物館文創主管告訴記者,「只是把文物照片放在冰箱貼、明信片上,很簡單,談不上什麼創意。」
提起2013年問世的「文衡山先生手植藤種子」,蔣菡依然顯得很興奮。在她看來,這些隨著當年「文徵明特展」一起設計出來的產品,從真正意義上開啟了蘇博的文創時代。
這款有特殊價值的文創產品,耗費了蔣菡團隊不少心思。它的來源相當特別——是蘇博老館一棵由文徵明親自栽種、已經有500年歷史的紫藤樹。「策展是在10月份,9月的時候,院長提出來,能不能把種子作為禮品送給觀展嘉賓。」這個點子立即得到了團隊的認同。
文衡山先生手植藤種子
為了讓產品有更完美的呈現,種子的包裝也是經過特別設計的:要體現出江南文人的「文氣」,外包裝用了日本進口的仿宣紙灑金材料,再用印著文徵明衡山印的硃紅色的封條把它封起來。
最終,這個每季只推出1000盒、售價24元的產品,每次上架都會在2個月內銷售一空。
2016年7月,聚划算和蘇博聯合舉辦了一場跨界「時尚秀」:以「型走的歷史」為主題,推出了24款蘇州博物館元素定製款服飾,唐伯虎的字帖、貝聿銘的建築、吳王夫差的青銅劍,原本高冷的元素,卻和時尚潮流的服裝聯繫起來,還玩起了直播。
蘇博和聚划算合作的「型走的歷史」時裝秀
新的機會,新的挑戰
從2015年發布新的《博物館條例》開始,國務院、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都在推出博物館開發文創的鼓勵政策。
資本也開始瞄準了這個新興市場。2016年6月,國博和上海自貿區簽約了戰略協議,啟動了「文創中國」項目,並且和阿里巴巴合作,要用互聯網+博物館的新模式,給整個博物館文創開發提供更大的平台。
簡單來說,就是全國其他博物館,和國博簽署IP開發協議,由國博下屬全資企業和阿里巴巴進行對接。「阿里魚·雲設計中心」再和設計方、品牌商提供設計方案,由授權博物館以及國博一起審核設計方案。最後,阿里負責招商生產,產品在阿里系平台銷售,收益最終按照比例分配。
這看上去是個挺不錯的模式:博物館提供IP資源,社會資源可以充分對接,全產業鏈被互聯網打通了。
不過真正能開發出有文化內涵,又能得到市場認可的產品,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從現有情況看,國內博物館文創還處在初級階段:雖然做文創的博物館數量上來了,但質量卻不盡如人意,許多產品只是對文物元素簡單複製,或者惡意賣萌,要麼乾脆不實用。
去年,想到成都第七屆「博博會」找點創意靈感的台灣設計師吳雅珍有點失望。儘管包括首都博物館、南京博物館、洛陽博物館、恭王府博物館在內的眾多展位都擺得滿滿當當,但她仍然感覺到一股「用力過猛」的不協調感。大部分地方博物館的產品,還停留在對鎮館之寶形象淺層借鑒的階段,還有的就是千篇一律的賣萌。
「卡通化並不是唯一的出路,博物館文創產品應當是體現文化特色,源於生活又融入生活。」她說。
在蔣菡看來,好的博物館文創產品包含三個要素:創意、設計和情懷。「和普通紀念品不一樣,博物館的文創要有情懷,能講出故事,引出文化內涵。」
2016年,不同於賣萌搞怪的「故宮淘寶」,故宮還開設了「故宮天貓」,售賣價格相對更高的精品,以「紫禁城生活美學」為特色,強調品質感和文化內涵。單霽翔院長稱,現在故宮的文創產品,提出的口號是「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轉變」。未來的文創,要多和大牌聯合開發。
故宮天貓文創
故宮天貓文創
2016年國慶前,故宮拆除了院內所有商亭和故宮餐廳,取而代之的是把從前作為倉庫的冰窖,建成了能同時容納近300名觀眾的開放服務區。這裡新開的咖啡館和茶館,陳列了不少故宮出版的書籍,可以給愛好讀書的觀眾一個有品位的公共空間。
故宮冰窖茶館
連過去生意紅火的故宮商店也被拆除了,其中年收入最高的乾清門店每年能給故宮帶來2000多萬收入,單霽翔說拆掉「還是下了很大決心的」。
取而代之的,則是神武門東長房一排新規劃的「故宮文創館」,服飾、瓷器、木藝、陶瓷、銅器、影像、絲綢等有了分門別類的展示空間。購買方式還增添了科技感:在影像館看中的書畫作品,可以通過機器複製買走。
故宮文創館
根據《藝術市場》雜誌的報道,2016年12月,全國4526家博物館,被國家有關機構認定具有文創產品開發能力和產業規模的有2256家,而這其中實現盈利的,只有18家,不到1%的比例。
受限於人才、能力和資本,國內許多博物館的文創開發依然需要更多嘗試。在機遇來臨的時候,挑戰也剛剛開始。
據界面新聞
TAG:江蘇商報 |
※文創讓博物館「活」起來
※博物館文創:從「賣萌」到「最後一個展廳」
※中小型博物館的「文創」之道
※文創產品怎麼玩:來看看台北故宮萌物小乾隆
※炫目來襲!首屆中國華東地區文創禮品展等你來!
※故宮的文保與文創:從文物到萌物
※「剛需、痛點、高頻」的產品標準,博物館文創做到了嗎?
※《內在的星空:余秋雨人文創想》出版
※去一次台灣,把最先鋒的民宿+文創園區+文旅酒店一網打盡
※「帶回家的博物館」 文創產品融入衣食住行
※讓我推薦博物館文創?先給你一個交代
※靠一隻萌鳥撐起一家博物館文創的半邊天!論勞模,就數它了
※天文創課堂:「星系戰爭」 —碰撞中的星系和宇宙
※花竹帽、虎頭鞋!國慶去廣西博物館文創市集溜達溜達
※人民日報談故宮文創產品走紅:文化最講求創新創造
※聖誕/元旦台灣社會創新&人文創意之旅,探尋城市再生魅力!
※世界博物館日 瀋陽故宮美女講解員穿文創服飾走秀
※文博會看龍崗「東部中心 文創先行」
※文創風暴進行時!首屆華東文創禮品展正式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