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品評《三國演義》之諸葛出山
諸葛孔明先生,是《三國演義》最著力塑造的聖賢型宰相的典範形象,諸葛亮還沒有正式出場亮相,就已經被當成不世出的絕代高人,隆重「推出」了。
影視劇中的諸葛亮形象
第三十四回,因為荊州牧劉表的內弟蔡瑁設計陷害,劉備狼狽逃離宴席,躍馬檀溪。危險解除之後,一路迤邐朝向南漳的方向「策馬而行」。
「正行之間,見一牧童跨於牛背上,口吹短笛而來。」《演義》作者在劉備大難方除,心裡緊張情緒未散的情形之下,出此信筆,給人一種忽而輕鬆下來的舒緩、漫散的感覺。「玄德嘆曰:『吾不如也!』遂立馬觀之。牧童亦停牛罷笛,熟視玄德,曰:『將軍莫非破黃巾劉玄德否?』」我們身處這段歷史之外,同時也身處這部經典小說的文字之外,讀至此處,不免驚訝,心中頓生刨根問底之慾念:「這個小孩兒怎麼認識劉備?」其實不止我們驚訝,就連當事人劉備也感到意外:「汝乃村僻小童,何以知吾姓字?」「我本不知。因常侍師父,有客到日,多曾說有一劉玄德,身長八尺,垂手過膝,目能自視其耳,乃當世之英雄。今視先生如此模樣,想必是也。」
小靈童原來背後有好師父!好!先問問他的師父是誰,再去看看他的師父,到底是何許人也。我是一邊這樣想著,一邊繼續向下看去的:
「汝師何人也?」
不先回答自己到底是不是劉備,卻先去問人家,真是有趣的對話!
「吾師複姓司馬,名徽,字德操,潁川人也,道號『水鏡先生』。」
「汝師與誰為友?」真是奇怪的問法,不先問家居何處,卻先問「與誰為友」。不合文法嗎?怎麼不合!小孩不是說了嘛,他師父經常跟客人們談論,說有個「當世英雄」,叫做劉玄德。那麼他是跟誰說的?這都是些什麼人,為什麼說起我?
「與襄陽龐德公、龐統為友。」「龐德公乃龐統何人?」「叔侄也。龐德公字山民,長俺師父十歲;龐統字士元,小俺師父五歲。一日,吾師父在樹上採桑,適龐統來相訪,坐於樹下,共相議論,終日不倦。吾師甚愛龐統,呼之為弟。」
嗬,瞧人家這小孩,伶牙俐齒,話講得這般流利,而且還清楚明白。而且眼力那麼好,記性也好,斷非等閑之童。「真的是個好小孩!」讀到這裡,我在心裡說。世間枉活數十年的庸凡長者,不抵此幼稚童子者多而多矣!同樣吃糧吃菜,差別竟然如此之大。令人感嘆!
「汝師今居何處?」牧童遙指曰:「前面林中,便是莊院。」
大凡「遙指」者,身上都有不凡之氣,如「牧童遙指杏花村」之類。
「吾正是劉玄德,汝可引我去拜見你師父。」
這時方做回答,真能沉得住氣!
不過上面這段美文,可能有現代人做了手腳,否則或許不會忽而「汝」,忽而「你」;忽而「吾」,忽而「我」的。而且還說是「去拜見你師父。」這不完全是現代漢語嘛!
小童帶玄德來到師父家,剛進中門,「忽聞琴聲甚美。」不見其人,先聞其琴。好文法!
玄德教牧童且休通報,側耳諦聽。「琴聲忽住而不彈,一人笑而出曰:『琴調清幽,音中忽有高亢之調,必有英雄竊聽。』」真是聞所未聞!琴是你彈的,高亢低沉跟我有什麼關係?怎麼就知道來了英雄在外面「竊聽」呢?什麼人才能有這種神異的彈奏和判斷功能?難道他的眼睛是會飛的,飛到庭院里來了?這下咱們服了,看來世間不止有那種穿牆越壁的嶗山道士,還有目透房屋的大力神眼哪!
「玄德視其人,松形鶴骨,器宇不凡。」「松形鶴骨」,仙人之狀;「器宇不凡」,仙人之態也。
「公今倖免大難!」
哇塞!他是怎麼知道的?
別忘了前面還有一句:「(玄德)慌忙進前施禮,——衣襟尚濕。」就算「衣襟尚濕」,怎麼就一定是剛剛逃離大難呢?這位幼小靈童的師父水鏡先生,難道是個神人嗎?
入座之後,「玄德見架上滿堆書卷,窗外盛載松竹,橫琴於石床之上,清氣飄然。」肯定不是出力打工的!也不是殺豬賣肉的!各位且跟我一道看這用詞:架上的書卷是「滿堆」著的,床上的雅琴是橫放著的,窗外還「盛載」松竹。大凡於庭院中栽植松竹的,都是有雅好的高潔之士,沒聽說「王子猷居山陰,便令種竹」嗎?不曉得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嗎?普通人都栽葡萄,種茄子,養豬,一輩子就忙活肚子,哪有閑心思種竹子玩?把書卷擺放整齊的,多半不看;將瑤琴懸掛在牆上的,也不是整日撫弄者。普通人都睡木板床,人家這位水鏡先生用來休息的,竟然是座石床!這下咱可知道仙人和凡人的不同了。《莊子》曰:「民濕寢則腰疾偏死,?然乎哉?」王氏曰:「民石寢則腰跨殘損,水鏡然乎哉?」
不是說要表達諸葛亮還沒正式亮相,就已經被隆重推出了嗎?怎麼講起這段毫不相干的文字寫法之妙了呢?而且「跑題」到講說水鏡先生那裡去了。多謝提醒,沒跑題。諸葛亮被隆重推出,首先就是從水鏡先生這裡開始。諸葛亮是被一個普通農夫或者普通工匠推薦出來,還是由一個神人或者仙人推薦出來,效果之不同,大約是不用我來浪費口舌的。再說農夫和工匠,哪裡能知道諸葛亮了得不了得呀!我要聲明一下,我不是瞧不起農夫和工匠,只是順著習慣做個比喻,一時找不到更妥帖的,敬請原諒了。
由那樣一個不同尋常的小童,引出如彼神仙的水鏡先生,再由水鏡先生說出兩個絕世高人:一個是伏龍,一個是鳳雛。不僅如此,又由水鏡作為導引,先誘出一個單福來。只這個單福,就幫助劉備把曹操遣來征討的大將軍曹仁和李典的三萬大軍,差點殺了個片甲不回!劉備樂不可支,忘記了水鏡所說的伏龍、鳳雛的事情。在劉備當時的心目中,有單福,就可以平滅曹操,奪得天下了。伏龍、鳳雛,找不到也就算了吧。
諸葛亮剛冒出個「道號」,連真姓實名都還沒有出現,就又被單福給憋回去了。他將怎樣正式出場呢?我問的是寫法。
看看《三國演義》作者的手段!
單福的身份先被曹操手下的謀士識破了,原來這個單福,本名叫做徐庶,字元直,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了不起的程度,是用曹操手下的頂尖級謀士程昱的嘴巴說出來的:「十倍於昱。」然後又幫助曹操想辦法,利用徐庶的孝心,先將徐母誘騙到許都,模仿徐母手跡給徐庶寫信,把徐庶招來了。劉備苦不堪言,萬分不願放人,又不想因為自己的需要,害了人家的母親——注意,《演義》作者於此等處展現劉備的仁愛心腸,讓讀者對於劉備的仁心仁德產生敬佩之情。這跟後來孔明出山輔佐他,有重要關係。劉備的仁德,是孔明輔佐他的基本前提。孔明不是陳宮那樣的爛貨,活不起的樣子,連呂布都去輔佐;孔明也不是賈詡,會去輔佐像張濟和張綉那樣的庸碌之輩。
徐庶要走了,劉備痛感無望——天哪,我的命怎麼這麼苦哇!「先生既去,劉備亦將隱遁山林矣」,哇……劉備真哭了。「『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相會卻在何日!』說罷,淚如雨下。」這可是真的!「庶亦涕泣而別。玄德立馬於林畔,看徐庶與從者乘馬匆匆而去。」
列位看到這裡,心裡有抽搐的感覺嗎?如果沒有,我講完了,你還要回去重看。直到看得心裡抽搐了,再接著往後看。要不然,看了也白看!
玄德哭曰:「元直去矣,吾將奈何!」
現代的點校本《三國演義》,在此處都用「?」,其實這是不對的。此時的劉備,不是問自己將來怎麼辦,而是認定自己無論怎麼辦,都已經沒有意義了。絕望的劉備,心裡已經沒了奈何,從而也就不必再問了。
劉備凝目而望徐庶,卻被一片樹林隔斷了視線。「玄德以鞭指曰:『吾欲盡伐此處樹木!』眾問何故。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瞧瞧劉備,好好瞧瞧劉備,人家是多麼珍愛人才!徐元直在劉備心目中,不僅比樹林重要,因為可以幫助他成就自己的理想,甚至比他自己的生命還重要!因為沒了徐元直,他劉備,也就沒有可能成為真正的劉備了,剩下這架被叫做劉備的骨肉軀殼,就算繼續存活下去,又有什麼意義和價值呢?你要說這是破壞生態,為了一個人竟要砍光一片樹林!那我就只有勸你到幼兒園去回爐重造了。
「正望間,忽見徐庶拍馬而回。」玄德曰:「元直復回,莫非無去意乎?」遂欣然向前拍馬迎問曰:「元直此回,必有主意。」瞧瞧劉備,瞧瞧劉備這個急切,我也跟著緊張,跟著激動,看看元直到底是什麼「主意」?「某心緒煩亂,忘卻一語。」嗨,這通瞎折騰,原來只是為了再說一句話。再說一萬句又有什麼用,反正你是要走的。如果不走,一句話都不用說,我自然就會高興得要死!您相信我的這個推斷,符合劉備當時的心情嗎?劉備哪裡知道,元直回來多說這一句話,那才真正是「一句頂一萬句」的「最高指示」——最高等人才徐庶,給予劉備醍醐灌頂般的指引和明示。
「此間有一奇士,只在襄陽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你這是因為自己忽然舍我而去,不好意思了,回來給我找個替身而已。「奇士」?再「奇」,還能「奇」過你嗎?你幫我把他叫來就是了。謝謝啊!
「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親往求之。」什麼人呢,有必要這樣對待他嗎?「若得此人,無疑周得呂望,漢得張良矣。」得,您哪,別跟我玩這些玄的,您就直說吧,這個人比您如何?「以某比之,譬猶駑馬並麒麟,烏鴉陪鸞鳳。而此人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
哇,還有這樣的人?!誰呀,他是?「此人乃琅琊陽都人,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自號為『卧龍先生』。此人乃絕代奇才,使君急宜枉駕見之。若此人肯相輔佐,何愁天下不定乎!」「昔水鏡先生曾為備言,『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今所云莫非即伏龍鳳雛乎?」「鳳雛乃襄陽龐統也,伏龍正是諸葛孔明。」玄德踴躍曰:「今日方知『伏龍、鳳雛』之語。何期大賢只在目前!非先生言,備有眼如盲也!」
當年劉備面對曹操時,曾經自我隱蔽說「備肉眼安識英雄」。那是裝的,對於那些胸懷壯志,包藏野心,想要奪取天下的英雄,劉備識得。但是對於能夠幫助這些英雄,真正實現理想和抱負的「大賢」,劉備確實認不出來,他沒煉出這種眼力!
諸葛亮人還沒出場,他的名聲、地位和影響,已然如日中天了!
別說中國歷史,敢問人類的歷史上,「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有誰曾經有過諸葛亮這樣的本領?又有誰受到過像諸葛亮這樣的尊崇嗎?
這回劉備不用再去砍伐樹林,瞭望徐庶了,也不再跟徐庶痛哭,他把自己「隱遁山林」的想法,留給了下輩子。簡單跟徐庶作別之後,回到新野縣準備禮物,要去隆中迎請諸葛亮了。
與劉備分別後,徐庶趕赴隆中,跟諸葛亮說明來意,勸說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諸葛亮終於出場了,但卻只是丟下一句話給徐庶,然後就拂袖入內,把徐庶晾曬在尷尬的境地上:「君以我為享祭之犧牲乎!」——你把我當成祭祀用的犧牲品了吧,隨便就可以獻給別人,啊?哼!這是第三十六回。
好容易把諸葛亮抬舉出來,卻連正面都沒給,閃身又不見了。你以為像這樣的古今罕有之大賢,可以那樣輕易讓你看個究竟嗎?
看來火候不到,還得繼續烘托。
「卻說玄德正安排禮物,欲往隆中謁諸葛亮,忽人報:『門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帶,道貌非常,特來相探。』玄德曰:『此莫非即孔明否?』」來了,自己送上門來了。咱們跟劉備同志懷有同樣的喜悅心情,跟隨劉備急匆匆的腳步出到門外。「視之,乃司馬徽也。」
你道孔明那麼容易出場亮相嗎?不過還好,來的畢竟不是俗輩。既是仙人老朋友來了,「玄德大喜,請入後堂高坐。拜問曰:……」留心:是「高坐」,是「拜問喲!
水鏡是來看徐庶的,劉備說徐庶走了,去曹操那裡看母親去了。咋回事?水鏡問。劉備一五一十告訴水鏡:「事情就是這麼個事情,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
「此書必詐也,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其母必死。」水鏡的話語後來被證實了。這是神人的判斷,不會有錯的。但是這段文字將來還可以修改,可以把「今若去」,改成「今既去」,然後再重新點校出版《三國演義》新校本。老王就此建議,讀懂並深深熱愛《三國演義》的現代大文豪們,若是有閑暇時間,真可以在很多地方對現行《三國演義》文本再加修整,然後重新出版,效果會更好些。現行的《三國演義》文本中,老王感覺還有很多可改的地方。這可不是篡改古書,而是完善古代經典。《三國演義》跟其他文本不一樣,他不是某個人專門的著述,而是經歷漫長的時期,過了無數文人墨客之手的「共同創作」的作品,湖海散人,只是作者中的一個代表而已。不止羅貫中,也不僅止施耐庵,還有很多王貫中、張貫中,孫耐庵、李耐庵等,都參與了《三國演義》的原創和改寫。咱們現代人,也不妨為這部經典的進一步完善,做點微不足道的貢獻。《三國演義》可以改,但是《三國志》不能動!文學作品錯了可以改,史書就是錯了,也不能輕易更動。
玄德雖然對水鏡的說法感到一時震驚,但他最關心的已經不是徐母的死活:「元直臨行,薦南陽諸葛亮,其人何如?」不是告訴過你嗎?還問!誒,這是筆法,筆法出自心法,這是作者的文心。劉備此時之問,與在水鏡家裡初聞「伏龍鳳雛」時的發問,目標不一樣。那時的意思是「這兩個人是誰?」現在又問「其人如何」的意思,不是諸葛亮這個人怎麼樣?而是「我知道諸葛亮了,而且要去請他,你看怎麼樣?」原來問時,充滿好奇,想知道高人究竟是誰;現在又問是表示得意,又想探問求得高人之法。這是文章的板眼。
「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來嘔心瀝血?」
司馬徽的這段話語是什麼意思?毛宗崗點評說,這是「不薦之薦,不贊之贊。妙在極閑極冷。」看來老毛同志,因為欲得孔明心切,沒有完全看懂這段文字!
這段話語可沒這麼簡單!這段話至少有以下寓意:
一是諸葛亮高不可及,我從前跟你說過,今不再提;二是諸葛亮肯定會出山相助,不必擔心;三是說諸葛亮其人忠於職守,雖然高不可及,但生活本來閑適,這回出來了,從此就再無安寧生活可過了。四是以諸葛亮的本領,輔佐劉備,莫說一個,就是兩個、三個,奪取天下,本來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但是現在天時不對,時機不好,所以就得強力而為,因此就沒那麼簡單輕易,不得不「嘔心瀝血」,舍卻全部心力、體力了。五是《演義》作者借水鏡「嘔心瀝血」四字,道出了諸葛的人生品質,也道盡了諸葛一生之忠勤勞瘁。
各位看看老王的批點,是比老毛的批點深刻呢,還是比老毛的批點啰嗦呢?
由於劉備「肉眼不識」賢達,繼續發問,水鏡無奈,只得再加解釋,說諸葛亮經常自比管仲、樂毅。本來想繼續說下去,卻被關羽打斷:「某聞管仲、樂毅,乃春秋、戰國名人,功蓋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過?」這後面應該是個「!」關羽不是發問,而是直截了當地批評孔明的「不自量力」!這是用筆的妙法,貌似打斷,實則誘出!以打斷的方式,誘出水鏡進一步的話語。水鏡接住關羽的話說:「以吾觀之,不當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比之。」「哪二人?」不用說,這是關羽急不可耐的追問。「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關羽一時蒙了,不知拿何等話語繼續對壘。作者只用「眾皆愕然」四字,了卻這一番談話。簡明扼要,點到而止。
水鏡要走了,神人雖然也得說話,但跟俗人多說無益。出門仰天大笑:扔下一句自言自語:「卧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然後就「飄然而去」了。
這句自言自語,可是非同小可,把時勢不好,機緣不對,誰都無力回天,盡皆說透。同時也將劉備「體弱多病」,沒有辦法徹底平滅曹操和孫權等,一股腦道出。把將來不能幫助劉備完成復興漢室大業的責任,從諸葛亮身上解脫出去——那是天時不對,機緣不好,不是諸葛亮的本領不高!此一自言自語,一直預見到了諸葛亮五丈原殞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深至遠,非等閑可知也。
劉備蒙頭蒙腦,若驚似嘆地順嘴冒出一句:「真隱居賢士也!」
看看《三國演義》作者的「殘忍」之筆力!從劉備最初聽說「卧龍」的道號,直到這時,已經用了四「回」書了,諸葛亮還沒正式出場亮相,誠心想要「盼」死讀者嗎?
我們都等不及了,何況劉備!
「次日」,劉備就帶著關羽、張飛來到了隆中。「遙望山畔數人,荷鋤耕于田間,而作歌曰:『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盤;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榮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陽有隱居,高眠卧不足。』」這幾位哼唱的,是哪位作曲家和作詞家所創作的雅歌,趕緊前去詢問一番。「劉備聞歌,勒馬喚農夫問曰:『此歌何人所作?』答曰:『乃卧龍先生所作也。』」未見其人,亦未聞其歌,卻先聞農夫吟唱的其所「作」之歌,這種文字張力,得如何才能錘鍊出來?
且把卧龍放下,看看這群農夫,聽聽人家吟唱的那是什麼歌!再回身聽聽咱們身邊的農夫都吟唱些什麼歌:《劉海砍樵》、《王二姐思夫》……怎麼隆中的農夫這麼高雅?「有隱其居」者在焉!這就是賢者的力量,風俗的改變,得靠賢者的引領和感染。
劉備問得孔明居處,「來到庄前,下馬親扣其門。」叩門,跟扣門不同,跟敲門不同,跟推門又不同,與射門更有區別。還用劉備親自叩門嗎?這是態度!這種態度,不是外在的故作禮賢下士的姿態,好讓新聞媒體去報導。「親叩」,乃是發自劉備內心深處的由衷敬仰。當然,您也不要把「叩門」,誤解成用嘴巴去拱門,那是望文生義,不懂漢字。好劉備,果然是真心敬賢!
一童出問。玄德曰:「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童子曰:「我記不得許多名字。」玄德曰:「你只說劉備來訪。」
為什麼在「左將軍」之前加個「漢」字?這是劉備的政治身份!劉備就是要拿這個政治身份說服諸葛亮,所以這個「漢」字省不得。為什麼非用小童開門?稚氣,稚氣就是真氣。真人家裡不顧老媽子,出來個老媽子開門,太煞風景。「我記不得許多名字」,這個小童看來不及水鏡先生的小童,記性不好,缺少靈氣。是嗎?只此一句「我記不得許多名字」,當場打掉劉備身上的自以為是之氣:「別說這些,這些對於我們來講,都不是什麼值錢的東西。俗人才這樣說,名片上印了無數各種莫名其妙的職務,你是想讓我認識你呢,還是想讓我知道你擔任了很多職務呢?」靠名分去跟人交接的,多半是因為缺乏實際的本領。跟這種人交往,也不容易得到真心的友誼。
「我記不得許多名字」,好童兒!劉備無奈而警醒,「你只說劉備來訪。」唉,這就對嘍。
對了也沒用:「先生今早少出。」真不湊巧。「何處去了?」「蹤跡不定,不知何處去了。」好!回答好!「幾時歸?」「歸期亦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數日。」好!回答好!回答甚好!出國旅遊去了?還是到外地開會去了?怎麼連家也不回,老婆能讓嗎?這都是俗人的想法。「劉備惆悵不已。」幹嘛「惆悵」?發個微信或者發條簡訊,不行就直接打手機——神人不玩這些世俗的東西。讓你隨時隨地就能找到的,多半都不是高人。經常保持聯繫的,也多半都是俗人圈裡的朋友。高人,都跟老虎和雄鷹一樣,喜歡特立獨行,既不希望,也不願意沒事總跟人或者被人聯繫。
走吧,還在這耗著幹什麼?人家說不定非得等到你走了才能回來,等多久都沒用。
「遂上馬,行數里,勒馬回望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篁交翠。」
其實《三國演義》的作者,應該把劉備來時問過農夫之後,所引的那首描繪卧龍崗景色的詩,放在這裡才對。因為劉備初來,急切要見到孔明先生,大致不能仔細觀看景物。只因沒見到,才有惆悵的回望,才有觀看景物的心情。
端的是好景緻!要不然像孔明這樣的大賢怎麼會住在這裡?到北、上、廣、深等大城市裡去置辦房地產的,能是世外高人嗎?人家孔明住的,那才是真別墅。款爺們在大城市裡購買的所謂別墅,只不過是囚身的「牢」,自縛的「繭」而已,而且多半還是連體。
劉備正在對隆中精緻「觀之不已」,「忽見一人,容貌軒昂,丰姿俊爽,頭戴逍遙巾,身穿皂布袍,杖藜從山辟小路而來。」瞧這容貌和風姿,再看這身打扮,尤其是那「杖藜」。俗人都錦衣玉帶、西裝革履,胸前扎領帶,頭上打髮蠟,出門就開保時捷,誰會去「杖藜」?這「杖藜」者,不是諸葛亮又能是何人?劉備趕緊向前施禮,問曰:「先生非卧龍否?」這文法多有趣,不問「您是卧龍嗎?」偏問「難道您不是卧龍嗎?」心中的急切期盼,都從這一個「否」字上跳躍出來了。
其人曰:「將軍是誰?」這位也有趣,不回答是不是,先問「你是誰?」
玄德曰:「劉備也。」這回怎麼不說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了?不是被那個看門的小童,都給給頂掉了嘛,而且見到真人,自然沒有必要再玩虛的。
這人這時才回答說:「吾非孔明,乃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也。」真討厭!不是就說不是,你問我哥是誰幹什麼?張飛大約在心裡如是說。
崔州平也行啊,水鏡說過,這也是位高人,是卧龍先生的好朋友哇。「久聞大名,幸得相與,請即席地權坐,請教一言。」
「將軍何故欲見孔明?」哎呀,這不是天下大亂嘛,我哪,想要興復漢室,救國救民,苦於沒有良策,不知如何是好。所以才來向孔明先生請教,求問安邦定國之策。「治亂乃是常態,現在正是由治入亂的時期,哪那麼容易就輕易安定下來了。」「先生所言雖是高見,但是劉備是漢朝的後代,不甘心喲。」「我是個山野之夫,不足以討論天下大事。剛才您一定要問,我就胡說兩句,還請見諒。」「您知道孔明先生到哪裡去了嗎?」「要是知道我就不上這兒來找他了。」「先生跟咱到鄙縣新野坐坐如何?」「閑散成性,無意功名,容他日再見。」說罷,「長揖而去。」
一邊連急帶氣,惹惱了張飛:「孔明又訪不著,遇此腐儒,閑談許久!」人家怎麼就成了「腐儒」?又憑什麼說人家剛才的對話是「閑談」?原諒翼德兄弟,從小家境貧寒,沒讀過書,聽不懂「書獃子」們說的什麼天時、地利,只曉得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就連這點功夫,都還是後來求職找工作時學會的,理解萬歲吧。
劉備雖然也不願意聽崔州平剛才的話語,但卻知道人家剛才所說話語,乃是「隱者之言」。畢竟念過書,讀過儒學經典,確實與世俗中人不一樣。
直到這時,作者才肯讓一顧茅廬的事情結束,耐力真夠足的,駕駛的估計是柴油動力機車。
所有的讀者讀到剛才見到崔州平時,都會在心裡替劉備歡喜,以為這次總算沒有白來。可是作者偏不為劉備和讀者的心情考慮,這不逗人玩嗎?不逗不好玩,逗了才好玩!這叫文筆,要想寫出一篇好文字,沒有耐性怎麼能行?想讀懂一篇好文字,一樣需要持久的耐性。《三國演義》是經典作品,想要像看微信一樣看經典,幾分鐘了事,那怎麼能行!
不過咱得告訴您,經典也有出錯的時候:「三人回到新野,過了數日,玄德使人探聽孔明,回報曰:『卧龍先生已回矣。』」趕緊打點禮物,再往隆中,結果就到了隆冬時節。怎麼幾天前還是「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篁交翠」的盛夏,這才「過了數日」,怎麼就到了嚴寒的冬天了呢?作者想讓劉備於酷暑、嚴寒兩季,分別前往隆中拜望卧龍先生,以表現劉備的真心和誠意。只是稍不小心,留了這麼個不小的差錯,大概是手錶壞了。老王說《三國演義》文本,還有很多修改的餘地,這回您信了吧!咱們先放下這點小失誤,繼續品咂劉備這次再來隆中拜訪諸葛亮的實際情形。
劉備準備再度前往拜訪諸葛亮的時候,張飛生氣了:「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喚來便了。」直截了當,毫不含糊。只「便了」一詞,就把張飛的性格和當時心裡的煩躁,刻畫得栩栩如在目前。
飛哥不是不懂尊賢,只是不知何者為賢,尤其不相信大賢會住在鄉下,跟農民一起生活。在俗世之人看來,大人物都住在京城,或者其他大城市裡,住在鄉下的,多半都是農、牧、漁、樵之輩。玄德斥曰:「汝豈不聞孟子曰:『欲見賢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孔明乃當世大賢,豈可召乎?」可恨的諸葛亮,要不是因為你,咱們飛哥能挨頓訓斥嗎?人家多親密的哥們情誼,玄德何嘗捨得這般訓斥過飛哥?不過玄德大哥也有些過分了,跟飛哥講什麼「欲見賢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這不成心難為翼德嘛!(張飛本字益德,因為《三國演義》用為「翼德」,天下人盡知翼德,所以就不必再叫益德了。) 「好大哥,可憐可憐翼德,就別引經據典了好嗎?明知道俺老張是個粗人,講什麼孟子呢?『門』我知道,『道』我也知道,就是『門道』我不知道。」讀者們都會這樣替飛哥抱怨說。
劉備再次在關羽、張飛的陪同下,趕往隆中拜見卧龍。
「時值隆冬,天氣嚴寒,彤雲密布。行無數里,忽然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銀裝。」同樣的隆中,「夏有涼風冬有雪」,這次卻又別是一番好景緻!「天寒地凍,尚不用兵,豈宜遠見無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風雪。」飛哥又要挨訓了,不過大哥這次還算溫和:「我正欲使孔明知吾殷勤之意。如弟輩怕冷,可先回去。」「死且不怕,豈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勞神思。」「勿多言,只相隨同去。」
《三國演義》作者,害怕讀者「飢餓」孔明、「想吃唐僧肉」的心情,牽拉過久了懈怠,先拿張飛給大家打打牙祭,然後繼續述說拜訪卧龍先生的事情。
「將近茅廬,忽聞路旁酒店中有人作歌:壯士功名尚未成,嗚呼久不遇陽春!君不見,東海老叟辭荊榛,後車遂與文王親……」
這位是在詠嘆太公望姜子牙呀!
「又一人擊桌而歌:吾皇提劍清寰宇,創業垂基四百載……」
這位是在說漢高祖劉邦啊!
二人歌罷,撫掌大笑。
若此席間,定然沒有等閑之輩,卧龍肯定就在其中。劉備忍不住,下馬入店,見有兩人,正在憑桌對飲。再看這兩個人:
「上首者白面長須,下手者清奇古貌。」嚯,這回可讓劉備堵個正著!玄德趕緊作揖詢問:(記住:再趕緊也不能忘了作揖喲)
「二公誰是卧龍先生?」
「長須者曰:『公何人,欲尋卧龍何干?』玄德曰:『某乃劉備也。欲訪先生,求濟世安民之術。』長須者曰:『吾等非卧龍,皆卧龍之友也。吾乃潁川石廣元,此位是汝南孟公威。』玄德喜曰:『備久聞二公大名,幸得邂逅。今有隨行馬匹在此,敢請二公同往卧龍莊上一談。』廣元曰:『吾等皆山野慵懶之徒,不省治國安民之事,不勞下問。明公請自上馬,尋訪卧龍。』玄德乃辭二人,上馬投卧龍崗來。」
看來劉備真是像諸葛亮說的那樣「思賢如渴」,想要「總攬」天下「英雄」,見到賢者就想要,有點像《西遊記》里的豬八戒,想把珍珍、愛愛、憐憐,甚至還有人家的老娘,一股腦都娶到自己家裡去。愛心真是比天空還遼闊,比大海還寬廣啊!
《演義》作者寫這段幹什麼?你猜呢?
「到庄前下馬,叩門問童子曰:『先生今日在庄否?』童子曰:『現在堂上讀書。』」好傢夥,這回終於沒有白來!玄德大喜,跟隨童子而入。至中門,只見門上大書一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好對聯!怎麼上次來沒看見?上次連門都沒讓進,難怪飛哥生氣。
劉備正在觀賞對聯,忽聞吟詠之聲……
(轉載文,謝謝作者辛苦之作,不便處立即處理)
※科學發現:人們患的所有病種的原因都可以歸為是細胞出了問題
※太震撼了!揭秘宇宙和生命的真相!每個人類一定看下!
※萬法皆空,如何因果,那因果的本質是什麼?講的不錯
※愛生氣的人看過來,禪語:愛生氣的夫人
TAG:德義太極 |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罵死王朗之修辭評析
※此人智慧遠超諸葛亮 卻只在《三國演義》里出場了三集
※《三國演義》中的用人之道
※《三國演義》之「關公」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之於我
※三國演義教你如何罵出高境界?
※《三國演義》透露出的養生秘訣
※《新三國演義》不遜色老版《三國演義》,陳建斌、陸毅太入戲
※《三國演義》中的十大酒鬼
※《三國演義》中的「富二代」
※《三國演義》里的經典語錄
※為《三國演義》背黑鍋的三大歷史人物!
※《三國演義》出身反賊的五大名將!
※歇後語之《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十大經典遺言
※影響一代人的《三國演義》連環畫又出山了!
※中國高教機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的勢道法術
※盤點:《三國演義》中十大隱秘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