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治療下利病經驗集粹(推薦收藏)
本文是胡希恕先生論述下利病的診治經驗,為了讓大家便於理解,小編同時整理了胡老和歷代醫家的一些相關的診治驗案,相信會對大家有所啟發。
文/胡希恕
有關下利的討論:下利有菌者,即今謂之痢疾,無菌者為腸炎,均為本部分討論的範圍。
下利而有表證,表裡並病,視其陰陽屬性,應遵先表后里,或先里後表之法;表裡合病,依法當合治之,此為正治。
例如陽性病中,下利而有表證者,有汗者與桂枝湯加葛根;無汗者與葛根湯。
劉某,男,41歲。
患病已三月,項背強緊,顧盼俯仰不能自如,自汗出而惡風。問其大便則稱稀溏,每日二三次,伴有脫肛與後重等症。切其脈浮,視其舌苔白潤。
劉老辨脈浮、汗出惡風為桂枝證;項背拘急而強几几為太陽經輸氣血不利所致;大便溏薄,肛腸下墜後重,則為陽明受邪,升清不利之象。
桂枝15g,白芍15g,葛根16g,生薑12g,炙甘草10g,大棗12枚。服藥後,不須啜粥。
連服七劑,諸症皆爽然而愈。(《劉渡舟臨證驗案精選》)
吳婦,忽腹大痛大瀉,醫投以消滯行氣之品,愈甚。予診脈浮數,且兼表證,知為太陽陽明合病也。
但仲景只雲下利,並未言痛。然證與書,每每不能恰合,當以意消息得之。
仍投以葛根湯,汗出而愈。(《醫權初編》卷下)
下利不止、脈促、喘而汗出者,此里熱壅盛,表亦未解,當與葛根黃芩黃連湯清內外之熱,喘利自止。
彭某,女性、30歲,病歷號31221,1965年8月26日初診。
前天中午吃葡萄,晚上又受涼,今早感無力腿酸口渴,喝了四杯熱茶即覺身熱惡寒。下午心煩汗出,腹痛腹瀉三次而來門診,苔白膩,脈滑數寸浮。
證屬外內皆熱之下利,為葛根芩連湯的適應證。
故與之:葛根24克,黃芩10克,黃連9克,炙甘草6克
結果:上藥服一劑後腹痛腹瀉減,三劑後證已。(《經方傳真》)
如下利兼有表證,小便不利而渴欲飲水者,宜與五苓散,利小便止利,兩解其表裡。
患者男性,四十七歲。初診:一九五七年六月十一日。
水瀉三日,日夜各十餘次,不欲飲食,泛泛欲吐,小便極少,飲入即從大便出,發熱,有汗,頭痛,全身倦重,腹隱痛時鳴,舌淡苔薄,脈浮數。
此乃外感挾濕,宜五苓散加味。
桂枝6g,豬苓12g,赤苓12g,澤瀉10g,蒼白朮各10g,厚朴3g。服三劑痊癒。(《傷寒論方運用法》)
若為中虛少熱,下利不止、心下痞硬之協熱利,與桂枝人蔘湯。
陳某,19歲。
主訴:頭疼身痛,發熱惡寒,大便作瀉,每日四五次,無紅白黏液,腹中綿綿作痛。前醫用藿香正氣散未能取效。
診査:切其脈浮弦而緩,舌苔薄白而潤。
辨證:余辨為表裡皆寒的「協熱利」證。
治法:用桂枝人蔘湯。令其先煮理中湯,後下桂枝,日夜服之。
服上方葯兩劑而愈。(《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華(三)》)
下利而現少陰證者,此表陰證而兼下利,但未至下利清谷的少陰太陰並病的程度,可用白通湯。
周孔昌,體肥而弱,忽然腹痛泄瀉,十指梢冷,脈甚微,因與理中湯。
服後瀉未止而厥逆愈進,腹痛愈甚,再診無脈,知陰寒入腎。蓋理中者,僅理中焦,與下焦迥別,改進白通湯,一服而安。(《謝映廬醫案?吐瀉門》)
下利,陽性病居多,且多有發熱、腹痛。若不見表證,亦不見柴胡證者,多屬黃芩湯證。
若同時伴有嘔逆(乾嘔,下利,發熱),偏於實者(有腹痛),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偏於虛者(無腹痛而有心下痞硬),用六物黃芩湯(《外台》黃芩湯)。
此證若煩熱較甚,進而心悸而煩者,更當用黃連湯治之。
若此證屬上熱(熱亢於上,胸中煩熱)、下寒(下利,心下痞硬),食入即吐者,當以乾薑黃芩黃連人蔘湯主之。
28歲婦女,忽然發熱惡寒,頭痛,下利腹痛,渴而欲飲,下腹脹略重,下利次數頻頻增加。
與桂枝加芍藥湯無效,下利愈甚,里急後重。與黃芩湯,立刻痊癒。(《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說》)
朱某,男,26歲,工人。
病史:患下利證,心中煩熱,噁心不欲食,頭眩,大便水瀉,日10餘次,兩手厥冷。脈沉細,舌質淡而苔微黃。
證屬:脾陽不足,胃中積熱。
治宜:清上溫下,交通陰陽。
處方:黃連10g,乾薑10g,党參10g,半夏10g,甘草10g,肉桂6g,大棗8枚。
服藥後,便瀉頓減,煩熱亦輕,食慾較前好轉,連服3劑,泄瀉止,煩嘔之症亦消失。後以健脾和胃法調理而愈。(《邢錫波醫案集》)
白葉鄉林某,五十歲,患胃病已久。
近來時常嘔吐,胸間痞悶,一見食物便產生噁心感,有時勉強進食少許,有時食下即嘔,口微燥,大便溏泄,一日兩三次,脈虛數。與乾薑黃芩黃連人蔘湯。
處方:橫紋潞五錢,北乾薑三錢,黃芩二錢,黃連一錢五分。
水煎,煎後待稍和時分四次服。
服一劑後,嘔吐泄瀉均愈。(《傷寒論匯要分析?厥陰病篇》)
若下利而顯柴胡證,即當用柴胡劑治之:有腹痛者,即以小柴胡湯加芍藥治之,口乾舌燥者更加石膏。
無菌之腸炎,下利腹痛而胸脅滿者,可用四逆散。
如嘔而下利,發熱不止,脈數,無論便不便膿血(有似表證而服葛根湯,病無所去),則可用大柴胡湯或合調胃承氣湯更下之,有黏血便者,可合桂枝茯苓丸。
林觀子父,因積寒腹痛,以痧症治之而愈。
數日後,神思鬱結,胸腹不快,每日食粥二三次,大便溏,日二三行,雜治二旬余,漸劇。
後一醫診之曰:傷寒之邪尚在,何誤至此也。
服小柴胡八劑,別下結糞十數枚而安。
此亦臟結之類,所謂飲食如故,時時下利也。(《續名醫類案·傷寒》卷一)
圓通和尚腹痛下痢,里急後重,痢下赤白。濕熱痢疾也。清濁淆亂,升降失常故爾。
柴胡6g,白芍6g,甘草6g,枳殼6g,薤白30g?
二診:痢下見瘥,四逆散加薤白30g。
按:薤白通陽溫中,下氣化滯,治痢功同大蒜。薤白、四逆散配伍精當,用治濕熱痢疾,每多獲效。(《近代名醫學術經驗選編?範文甫專輯》)
安某,男,38歲。
患慢性痢疾一年多,大便每日三四次,兼夾黏液,有下墜感,伴腹脹腸鳴。舌質紅苔黃,脈弦。
先按厥陰下利治療。用白頭翁湯加白芍、麥冬,二劑後大便黏液明顯減少,但仍腹脹腸鳴而下墜。
此屬熱結陽明胃腸氣機不利,通因通用,宜從調胃承氣湯法。
大黃9g,風化硝9g,炙甘草9g,白芍15g,川楝9g,青皮9g。
服藥一劑後,大便瀉出黃黑色糞垢甚多,頓覺腹中寬適。
宗前法,用調胃承氣湯原方又—劑,諸症皆消。(《經方臨證指南》)
夏季常見流行的細菌性痢疾,多以里急後重、肛門灼熱、腹痛、便膿血為主症者,主以白頭翁湯加大黃治之,腹痛要加芍藥。
若脈滑而實,此痢未欲止也,或有嘔,光用白頭翁湯還不行,多合大柴胡湯治之。
曾治一楊左,白頭翁湯證。
其脈案曰:利下,色鮮紅,日二十行,無表證,渴欲飲水,脈洪大。
論曰:熱利下重者。
又曰: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其藥味為白頭翁三錢,秦皮三錢,枳實二錢,黃連五分,生甘草錢半,黃芩錢半,黃柏三錢。複診大效。(《經方實驗錄》中卷)
另外,有一種痢疾俗謂「紅水痢」,也屬細菌性痢疾的一種,類似於霍亂,著實厲害,轉眼之間人即虛脫,治之之法可採用白頭翁湯加阿膠、甘草,也有用大柴胡湯加桂枝茯苓丸複合大黃牡丹皮湯的機會。要之,此種病不能總瀉,必須兼祛熱才行。
張某,女性,31歲,病歷號493431,1965年3月10日初診。
訴自前日開始腹瀉便紅白粘液,日二三次,夜七次,腹痛里急後重,噁心,納少乏味,發冷溲黃,服西藥無效,現孕已七月,有血吸蟲病史。苔薄白,舌質紅,脈沉細滑數。
證屬濕熱滯下,傷及血分,治以清熱涼血,兼以祛濕導滯,與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白頭翁10克,黃連5克,黃柏3克,秦皮3克,甘草10克,阿膠10克(烊化)
結果:服二劑後,大便未見膿血,稍帶粘液,每日二次,上方增黃連為15克,黃柏為6克,加茯苓10克,服一劑後腹痛已,大便日二次行仍稀,上方再加焦白朮10克,服三劑而諸症愈。(《經方傳真》)
還有一種所謂「噤口痢」者,病人不想吃,也吃不下東西,亦屬難治,故有痢怕噤口之說,治之之法有用小柴胡湯的機會,或加石膏。要在不可下,此證多嘔,嘔多者不可下,有可下之證也不可下。(編者按:大柴胡湯證且嘔而下利乃里有結實,故心下急,甚至心下痞硬;此證乃胃虛不能食,且多嘔,故不可下也。兩者脈亦迥異,臨證當慎辨)
腸炎之為病,比較單純,主症為腸鳴,下利不止,或大便溏,嘔,心下痞或心下痞硬者,均主以三瀉心湯,於此述之雖簡,但實為吾人常用之良方,不可忽之,當於仲景書中求其異同。(編者按:三瀉心湯證,胃病、腸系病均有之,故又重述於本部分)
關於下利,最後要提及的是虛寒陰證。凡下利脹滿,汗出,或嘔吐,因亡津液而致四肢厥冷者,均主以四逆湯。少陰太陰並病,至下利清谷,虛寒在里而致厥逆,主以通脈四逆類。
甲午夏,郭善臣軍門駐節申江,病腹痛吐瀉,舌苔白,口不幹,肢冷汗多,口鼻氣冷,脈來沉細而遲。
寒中太陰,中陽不司旋運。群醫或主清解,或主溫散。
余謂辛熱通陽,猶恐力有不逮,若用清解溫散,真陽即有飛越之虞。遂以四逆湯加白朮主之。
制附子五錢,淡乾薑三錢,炙甘草一錢,生白朮二錢。
軍門知醫,力排眾議而用余葯,一啜而安。(《費繩甫醫話醫案》)
里有水飲,下利而心悸、頭眩者,主以真武湯。
呂少堂,久官湖北,喜服熱劑,乃方宜之異也。
壬午歲底旋里。癸未二月中旬,忽起腹痛泄瀉,色赤無度,身熱有汗不涼,舌苔糙膩。
譜伯王若懷投以清化,反加口渴神疲,腹痛似厥,脈之緊數不堪。
知是山水沉寒,痼積腹中,近回吳地,天多陰雨,濕寒相合,脾腎之陽幾乎寂滅矣。
正醫和所謂「雨淫腹疾」也。遂以真武湯加苡仁、木香,一劑知,二劑已。(《慎五堂治驗錄》)
下利腹痛,便膿血,脈微遲而毫無熱象者,可用桃花湯。久瀉不收、無膿血者,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
章某,五十歲。患痢,由夏至冬,日痢七八次,納谷漸減,脈微弱。
余即擬桃花湯,方用赤石脂三錢,炮姜二錢,粳米五錢(炒香)。後思瀉痢日久脾腎必傷,加入人蔘、熟附子各一錢,白朮二錢。
服三劑,胃漸醒,痢減八九,再將赤石脂、炮姜各減半量,繼服約十劑而愈。(《廣州近代老中醫醫案醫話選編》)
瀉,虛寒在里,慢性休息痢者,烏梅丸可用。
索某,男性,57歲,初診日期1965年7月16日。
胃脘疼,心下痞滿,腹疼腹泄2年余,西醫診斷為過敏性結腸炎,長期服中西藥物皆罔效,近服香砂六君子湯加減,諸症更加重。
近1周來每日大便2~3次,質溏,伴見腸鳴、頭疼、口苦咽干思飲,四肢逆冷,苔白膩,脈沉弦細。
證屬半表半里虛寒證,寒熱交錯,為烏梅丸的適應證,給予湯劑:
烏梅15克,細辛6克,乾薑6克,黃連6克,當歸6克,制附片10克,川椒10克,桂枝10克,党參10克,黃柏6克
結果:上藥服六劑,口苦減,四肢覺溫,大便日1~2行。上藥繼服14劑,胃腹疼消除,大便日1行。(《經方傳真》)
總之,對於下利,要慎辨陰陽,謹於補瀉,倒施妄為,為害非淺。
文摘自《胡希恕醫論醫案集粹》
推薦關註:全新大家中醫3.2,推出【工作室】功能,幫您樹立個人口碑,積累優質患者,打造屬於自己的中醫工作室,助您實現「半日臨證半日讀書」的夢想。
※名醫驗案:麥門冬湯治驗八則
※「經方玫瑰」與女性體質調理
※補陽還五湯的臨床應用
※周衡:活用藿香正氣散
※趙炳南:嬰兒濕疹的中醫診治
TAG:大家中醫 |
※《心經》書法學習進階與作品集粹
※近藏集粹—中國國家博物館新入藏文物特展
※旗揚新聞解析一周集粹(六)
※故宮博物院古物館傳拓集粹100幅(太珍貴了!)
※太珍貴了!故宮博物院古物館傳拓集粹100幅
※故宮博物院古物館傳拓集粹100幅
※優秀繪畫作品集粹:聽說時光它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