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曾五跪范睢 只為一份"興秦策"
公元前271年,魏國一個叫范睢的逃到了秦國。此人雖一介布衣但卻滿腹韜略,原本打算在故國一顯身手,但當局搞的是「武大郎開店」,范睢嶄露頭角後差一點被打死。為了躲避追殺和尋找用武之地,他隱姓埋名跑到了秦國。滿以為到秦國後會身價倍增,然而迎接他的卻是冷落和藐視,住的是陋房,吃的是賴飯,落寞中一年多時光過去了。無奈之下他上書秦昭王,奏書全面分析了秦國的國情,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秦王讀後大悅,急令宮中派專車接范睢來見。令人想不到的是,他見了范睢後竟「撲騰」一聲跪下,說:「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而范睢卻故意與他打哈哈,期間秦王先後五次向他跪下,范睢見火候已到,這才端出了他精心研究的「興秦策」。
秦昭王之跪,驚天地泣鬼神,數千年歷史所少見。那麼,他都跪出些什麼呢?
跪出了眼力。一封奏書讓他意識到,一位滿腹韜略、助秦崛起的大才送到了面前,後來的發展確實證明了秦王判斷得非常準確。范睢出任客卿和宰相後,力助秦王親政掌握了實權,又實施「遠交近」攻戰略屢戰屢勝。僅長平一役,就消滅趙國四十萬士卒,秦國在七國爭霸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四十年後秦昭王的孫子嬴政統一天下,其實他他爺爺是一位重要的奠基者。這一跪,還可能產生巨大的廣告效應,吸引天下無數英才奔秦而來。
跪出了胸襟。秦昭王何許人?乃一國之君也。走到哪裡都是山呼萬歲,都是黑壓壓地跪倒一片。吃的是珍饈美饌,穿的是綾羅綢緞,住的是王宮寶殿,身邊美雲如雲,頌歌盈耳……而范睢呢?寒士一個,窮困潦倒。如今寄人籬下,又如「累累若喪家之犬」。然而,如此巨大反差下,秦昭王卻硬是向范睢下跪了。沒有胸襟,缺乏勇氣,是萬萬做不到的。
跪出了大志。秦昭王為什麼要下跪,因為他心中有個夢想,想讓祖宗留下的這份「家業」在他手裡再「翻番」,這就必須擇天下英才而用之。試想,假如秦昭王如後世的漢元帝、隋煬帝、宋徽宗、明神宗之輩,滿腦子都是聲色犬馬,國家興衰「管他娘」,他還會向范睢下跪嗎?恐怕不殺掉這個多嘴多舌的傢伙就算開恩了。胸有大志是秦昭王下跪的根本原因。
跪出了形象。表面看來,秦昭王的跪太掉價了,其實非也。他跪出了形象。這是一位有為之君,他不願守成,更不可能倒退,他要使秦國在自己這一任內變得更加強大。這是一位明君,他把自己看得很輕,而把人才看得很重,不惜用顛倒的「君跪臣」方式,向人才致以最誠摯的敬意。這是一位明智之君,他知道擁有了最高權力,並不等於擁有了最高能力,自己可不是那種軍事、政治、農商、文化樣樣皆通的「天才」和「全才」。高手在民間,權力只有向人才低頭,人才才可能為自己服務。總之,他跪出了一個清新、開明乃至崇高的君王形象。
行文至此,倒想說些「題外話」。長期以來,我一直以為世襲制是世界上最壞的制度,現在想想,這個說法還不準確。世襲制好比「布袋裡買貓」,但摸著「好貓」的可能性也有。應該說,秦昭王就是一隻「好貓」,還有後世的漢文帝、景帝以及北宋的多數皇帝等等,與歷史上諸多的「賴貓」「惡貓」相比,基本上還算「好貓」。壞人操縱下的世襲制才是最壞的,比如東漢後期和唐代晚期,皇帝的生死立廢都掌握在一幫惡棍宦官手中。中常侍們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往往是選劣棄優,誰無能立誰做皇帝。相比之下秦國很幸運,先後摸出了秦穆公、秦孝公、秦昭王、秦始皇這樣的「好貓」。趙高竊取了立廢皇帝的權力後,經營了數百年的「嬴氏老店」便遭受到了滅頂之災,大秦帝國被一種最壞的制度橫掃了。
最後再說一句。秦昭王欲跪時心理還是有障礙的,為了把「丟醜」範圍最小化,他屏退左右,在「宮中虛無人」時才跪下。其實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並不為丑,並不影響他跪的意義。說到底,秦王並非什麼真龍天子,而只是一個凡夫俗子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