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謚號、廟號、年號,一直傻傻分不清楚
1、謚號
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死去之後,官方根據他生前事迹、道德休養等情況,給予其一個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也就是謚號,相當於一個人的蓋棺定論。
周朝時,天子、各國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謚資格;漢朝規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謚資格;唐朝規定職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謚資格;一般文人學士或隱士的謚號,則由其親友、門生或故吏所加,稱為私謚,與朝廷頒賜的不同根據國學大師王國維等人的考證,謚號制度的形成,應該起源於西周中期,這種觀點也得到學界的廣發認可。
謚號一開始只有「美謚」、「平謚」,通常表示後人對先人功績的懷念「惡謚」的開始主要源於周厲王在位期間的倒行逆施死後而被謚為「厲」。
並且從此以後,逐步形成了清晰、明確的謚法,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為了達成將謚法作為以禮教褒貶人物、挽救社會風氣的目的,編寫了《謚法解》一書,這本書也成為後世謚法施行時的重要依據。
到了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秦始皇統治時期,他認為這種「子議父、臣議君」的行為大逆不道,因此廢除了謚號;漢朝開始又重新興起,並且逐漸規範;明清時,謚號管理由禮部負責。
(圖)劉基,劉伯溫,謚號文成
下面說一說和謚號有關的趣事:
魏明帝曹睿在世時,就迫不及待的自稱為烈祖明皇帝,被後世所嘲笑,按照規矩,謚號只有死後才能獲得。
南陳被滅之後,後主陳叔寶被俘虜回了長安,於公元604年去世,由於他做皇帝時候的荒唐表現,被當時的皇帝楊廣定謚號為「煬」(著名的惡謚,昏君的代名詞),楊廣繼承時的大隋王朝,強盛繁榮、威震四方,到他臨死前,大隋王朝在各路義軍的風起雲湧下,已經是落日餘暉,離滅亡不遠了,因此他也被唐朝定了謚號為「煬」,得以與南齊東昏侯、陳後主、金朝海陵王等昏君其名,不知道這位文采絕佳、風姿不凡的帝王知道也得了這麼個謚號之後有什麼感想。
南宋時,大奸臣秦檜死之後,被朝廷賜予了「忠獻」的美謚、贈予了申王的爵位。開禧二年(1206年),宋寧宗追奪其王爵,改謚謬丑。算是符合這位大奸臣被千古唾罵、石像還跪在西湖邊風波亭中的歷史地位,後來秦檜的後人到此還和文人袁枚有一副對聯:「人從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奸臣之名、連累後人,讓人唏噓不已。
明朝時,文壇領袖、內閣首輔李東陽臨死前遲遲不肯閉眼,身邊人都很詫異,這時候他的老同事、另一位名臣楊一清握著他的手告訴他朝廷已經為他定了「文正」的謚號,聽到這個消息後,李東陽激動的要跪下來給楊一清磕頭,可想而知「文正」這一謚號對士大夫來說是多麼的珍貴(北宋名臣范仲淹所得謚號為「文正」,從此以後這個謚號成了文人士大夫畢生最高的追求)。
清朝時期,謚號的擬定具有非常嚴格的標準和流程,曾國藩因為其平定太平天國、推動洋務運動等一系列卓越的功績,死後被定謚號為「文正」(整個清朝,也只有八個人獲得)。另一位名臣張之洞知道之後,對其他人說,連曾國藩都能得「文正」這樣的謚號,我死後看來也差不到哪兒去,結果是,他死後只得了個「文襄」的謚號,別說「文正」了,連李鴻章的「文忠」都比他的謚號高十多個級別。看來人有的時候自我感覺還真不能太良好!
2、廟號
廟號,指君主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起源於商朝,除了秦始皇時期,廟號被廢止過,歷朝歷代都沿用,和謚號最顯著的區別是廟號只屬於君主。
廟號和謚號的區別,舉幾個例子,大家就更加清晰了:
劉邦,謚號:高皇帝,廟號:太祖。
劉徹,謚號:孝武皇帝(為了表示以孝治天下,漢朝皇帝的謚號里通常都加一個孝字);廟號:世宗。
經過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刪減和重新擬定,西漢皇帝里真正有廟號的只有四個:太祖高皇帝劉邦、太宗孝文皇帝劉恆、世宗孝武皇帝劉徹、中宗孝宣皇帝劉詢。可見早期廟號的嚴格。(劉秀,謚號:光武皇帝;廟號:世祖),通常開國的才能叫祖。光武帝雖然沒有改朝換代,但是他這個皇帝位置並不是祖先給的,而是靠自己打下來的。
(圖)嘉慶四年尊封乾隆皇帝廟號謚號,大赦天下的詔書
廟號早期都是一、兩個字,並且只有成就突出的帝王才能擁有,到了魏晉南北朝開始,隨著天下動亂、禮樂敗壞,廟號也跟著泛濫了。
許多割據一方的小國的創建者都稱祖叫宗,如後趙、前秦、西秦、前燕等等。
唐朝以前對過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謚號,如漢宣帝、漢明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謚號的文字加長,成了各種褒義詞的堆砌,因此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朝代的創立者廟號叫太祖比較普遍,緊接著是太宗,後面許多皇帝的廟號相應的也要結合他們在位時候的表現。
明成祖朱棣原先的廟號叫做太宗,在嘉靖皇帝時候被改為成祖,以此讚揚明成祖開創了小宗繼承大統的先河(本來帝統屬於建文帝一脈)。嘉靖皇帝本人的廟號是世宗,因為他也是藩王宗室繼承大統的開創者(明武宗正德皇帝死後無子,嘉靖皇帝是他的堂弟)。
清朝入關的第一位皇帝是順治,因此他的廟號是世祖;而康熙大帝由於做皇帝時的成績太過出類拔萃,廟號被尊為聖祖。
3、年號
年號和前面的謚號和廟號相比,起源則最晚,是漢武帝時候創建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叫做建元。
此後的皇帝登基,一般會下詔書從第一年的年中,或者第二年開始改元,並且更換年號。
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數都改元兩次以上,也就是說一個皇帝在位期間的年號不是唯一的,使用年號最多的不是別人,正是唯一的正統女皇帝武則天,她使用了十八個年號。
年號在中國民國建立時候被正式廢止,改用「民國紀年」,所以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年號是「宣統」,至於袁世凱同志稱帝用的那個年號「洪憲」則不被後世所承認。
通常大一統時期,年號相對都有規律可尋,而類似東晉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這樣的分裂時期,政權眾多,各有各的年號,非常混亂。
(圖)萬曆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圖為贗品
帝王選取年號通常都有一定的寓意,或者帶有鮮明的政治色彩。
漢武帝一次打獵時候捕獲了一隻一角獸,因此改元為「元狩」,一方面為了紀念這次打獵活動,另一方面昭示著要對匈奴展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狩,有對外征伐之意)。
光武帝劉秀從登基開始,年號定為「建武」,由於當時天下割據政權眾多,代表著他開始馬不停蹄用武力統一天下的意思。
公元233年,正月二十三日,位於摩陂(今河南郟縣東南,亦名龍陂之稱)
的水井中有青龍出現。二月六日,魏明帝親自到摩陂觀龍,並改年號為「青龍。」
公元280年四月,晉武帝消滅吳國,一統天下,改年號為「太康」,以紀念天下的一統。
公元44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大肆滅佛之後,在親信大臣崔浩的建議下,信仰道教,又在首都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自稱太平真君,並親受符籙,興建靜輪天宮,奉祀太平真君,改年號為「太平真君」,成了十足的道教徒。
隋煬帝楊廣登基之後將年號改為「大業」,以此向世人昭示自己要做出一番大事業的雄心壯志。他在位期間營建東都、修隋朝大運河、開創科舉制度、巡視吐谷渾、三征高句麗,濫用民力,最終自己也被滾滾的農民起義浪潮所吞沒,年號也成了他諷刺。
女皇帝武則天是個年號控,遇到點事情就想換個年號,用過的著名年號有:「天授」(剛登基時候的年號)、「長壽」(表達自己期望長壽的願望),「萬歲通天」( 紀念洛陽新明堂建成)、「長安」(紀念自己從洛陽返回長安大明宮)。
宋太祖趙匡胤在位時候曾經使用過「乾德」的年號,是宰相趙普負責起的,不久後蜀被滅,一批宮女被送入宮中,宋太祖偶然看到一名宮女用的銅鏡上面刻有「乾德四年」的字樣,他很納悶,因為剛用這個年號不久,怎麼一下子出來一個幾年後造的銅鏡呢?召集大臣詢問,趙普等人都不知道怎麼回事,學士竇儀這時候告訴宋太祖,前蜀後主王衍曾經用過這個年號六年,引得宋太祖感慨道宰相必須用讀書人來當,臊的那位自詡「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抬不起頭來。
南宋高宗趙構為金人所逼,在江浙一帶到處逃竄。公元1131年逃至紹興(那時是越州)覺得心情很好,燃起了光復江山的雄心壯志,所以有了一句「紹祚中興」,並改年號為「紹興」,而越州也就成了紹興城。
從明朝開始,除了兵敗被瓦剌俘虜過的明英宗有兩個年號(即「正統」和「天順」,果然歷經波折、後來複位的明英宗老實了很多,從年號中就能看的出來,做事情要順著天意,不再像著年輕時候那般輕狂隨意了)。
其他所有的明清皇帝都只有一個年號:洪武、永樂、嘉靖、康熙、雍正、乾隆等,因此稱呼起這些皇帝來通常都用年號代替。
弄明白謚號、廟號、年號的含義之後,對於我們平時閱讀歷史書籍、觀看歷史類影視作品都有一定的幫助,也能夠讓我們在腦海里對一些歷史事件的記憶更加的明確化、條理化。
※中國古代間諜工具:看看古人的竊聽器
※解密:歷史上究竟有哪些下落不明的神秘人物?
※慈禧主導的清末新政,比戊戌變法還徹底,為何仍挽救不清朝
※略談林則徐的「世界性」
※為何流傳千古的有名宰相,沒有一個好下場!
TAG:清朝那些事兒 |
※古代的謚號、廟號、年號,傻傻分不清楚
※看完這篇,你就能分清謚號、廟號、年號了
※廟號、謚號、年號,這麼多皇帝代詞究竟啥意思?
※謚號、廟號、陵號、尊號、年號、國號到底有何區別
※清朝歷代皇帝為你解讀年號、廟號、謚號
※什麼是謚號,帝號,廟號
※古代皇帝的謚號廟號,這些你搞懂了嗎
※清朝皇帝死後,廟號、謚號、廟謚如何區分?
※中國古代帝王的「謚號」、「年號」、「廟號」來歷及區別你知道多少
※古代皇帝的廟號還傻傻分不清嗎?其實古人也分不清
※廟號謚號年號有何不同,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誰用的是廟號,誰用謚號
※明朝十六位皇帝的廟號和陵寢淵源,第三位有兩個廟號,第六位有兩個年號!(上)
※末代皇帝溥儀有沒有廟號和謚號
※謚號、廟號、尊號、徽號哪些用在生前?哪些用在死後?傳統不能丟
※劉賀在位僅僅27天,沒有年號、廟號、謚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首位也是唯一一位三無皇帝
※西漢只有四帝有廟號,為什麼被妻女毒死的唐中宗李顯都有廟號?
※崇禎有多個廟號,最常用的廟號思宗,由一個不被承認的王朝所加
※帝號系列之廟號(上)
※劉邦的廟號是「漢太祖」,不是「漢高祖」,很多人傻傻分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