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解密:張學良為何不願葉落歸根?

解密:張學良為何不願葉落歸根?


張學良,奉系軍閥,民國四大公子之首,吃喝玩樂樣樣在行。對張學良,國內基本上以正面的評價為主。這是因為他在中國共產黨人面臨著生死存亡之時,以出人意料的行動助其擺脫了困境。而蔣介石囚禁了他幾十年,僅僅是因為西安事變東北軍對自己的不恭嗎?有沒有當蔣先生欲畢其功於一役,徹底打垮中國共產黨人之時,突遭張學良從背後打來的一記悶棍,前功盡棄而帶來的無盡怨氣?儘管張學良的西安兵諫,根本就不是為了幫助共產黨人,完全是一個公子哥的率性而為。我想,他只所以執意冒著被蔣介石殺頭的風險,也要陪蔣回到南京,就是因為他已經意識到他的這次意氣用事,對國民黨的利益的打擊幾乎是致命的。躲是躲不掉的,出來混遲早都是要還的。他清楚隨著他的離去,奉系軍事集團將四分五裂而不復存在,他認了。幾十年來,他都是規規矩矩地過著軟禁的生活而毫無怨言。因為他見證了八年抗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如何發展壯大的。三年解放戰爭,共產黨人又是如何將國民黨人趕到了台灣島上。這一切,源自西安事變,源自他一時的衝動。所以儘管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深情款款地呼喚著他的歸來,但晚年的張學良寧可客死異鄉,也不肯落葉歸根。有人說,他是由於九。一八的不抵抗而丟掉東北,無言見江東父老。我認為不是。他是因為從心底里覺著曾經對不起蔣先生,所以才不能再做對不起蔣先生的事了。他何嘗不想回到生他養他的東北看看,但一想到家鄉人的熱情,一想到共產黨人的笑臉,低調是做不到的。他不能再給國共雙方製造麻煩了,他只能按下鄉愁思緒每天面對著夏威夷的大海打坐,回憶那風雲激蕩的歲月了。



解密:張學良為何不願葉落歸根?


回過頭來看,西安事變帶給共產黨人的好處,怎麼評價都不過分。以至於對於九。一八的不抵抗導致的東北淪陷,在共產黨人看來也與這位當年的東北王沒什麼關係了。屎盆子一股腦地扣在了蔣介石的頭上,而不管張本人一再申明與蔣無關,是張自己下令不抵抗的。我們知道奉系軍閥是北洋軍閥群體中的最後一撥,也是最為專制殘暴的一撥。這一點從張作霖公然不顧國際法,派兵強行衝進蘇聯大使館,抓走共產黨人李大釗,以及殺害著名記者邵飄萍和林白水就可以看出。1928年底的「東北易幟」,是為人所稱道的一件大事。張學良幫助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領袖蔣介石完成了中國形式上的統一。儘管由於東北易幟,國民黨名義上統一了中國。但蔣介石心裡清楚得很,他曾指出:「事實上,東北在『九一八』以前,僅名義上歸屬於國民政府,而軍權政權財權,儼然獨立,至少可說非革命勢力範圍以內之地。」因此張學良作為東北王,他想做什麼不想做什麼,南京政府是沒什麼發言權的。即便是蔣介石讓他不抵抗,以當時他實質上屬於獨立軍閥的身份,在涉及國家和自身利益的時候,也完全可以「抗命」不遵。9.18事變的當晚,三百日軍像趕鴨子一樣,殺得一萬多東北軍到處跑。據不完全統計,東北軍一共損失飛機300餘架,戰車26輛,各種火炮300多門,其中重炮200多門,輕重機槍5864架,步槍15萬支,手槍6萬支。實際上東北軍和關東軍的實力對比,決不像事變的結果那麼令人大跌眼鏡。有資料證明,7。7事變時,中日之間的國力差距較9.18事變時明顯拉大。可以說八年抗日戰爭打的那麼艱苦,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富饒的東北為日本提供了戰時所需的工業生產能力與原材料支持。而這一切,都歸「功」於張學良。



解密:張學良為何不願葉落歸根?



讓多少人至今都不明白的是,東北軍三十多萬人,除了十一萬在關內,留守東北的是二十多萬,而全東北的日軍也就是一萬多人。有這樣龐大的武力,無論如何,都堪一戰,可張少帥居然拱手把大片國土讓給日本人,實在是令人不可思議。怯戰怯到這份上,也算創了世界之最了。其實回顧一下兩年前的「中東路事件」,我們不難看出貌似強大的東北軍其真實的戰鬥力。

中東鐵路是沙皇俄國為了掠奪和侵略中國,控制遠東而在我國領土上修建的一條鐵路。中東鐵路是「中國東清鐵路」的簡稱。以哈爾濱為中心,西至滿洲里,南至大連。1904年日俄爆發爭奪中國東北的戰爭後,南段(長春至大連)為日本所佔,稱南滿鐵路。民國後改稱「中國東省鐵路」,簡稱「中東鐵路」。十月革命後,北段由中蘇合辦。


1929年7月,張學良決心奪回失去的主權,並切斷蘇聯對中國共產黨的支持。他開始驅逐中東鐵路蘇聯職員,查封哈爾濱蘇聯商業機構,並著手收回中東鐵路。8月14日,斯大林命令蘇聯軍隊沿中東路一線向中國軍隊進攻,東北軍幾乎是一觸即潰,很快被擊敗。張學良被迫在伯力簽訂議定書,恢復甦聯在中東鐵路的特權,蘇軍則撤出中國東北。中東路事件中東北軍的迅速潰敗,暴露了東北軍外強中乾的實際情況。給了覬覦東北的日本關東軍以極大的自信。與此相對應的,張學良對日軍的懼怕更甚,對於連蘇軍都頗為忌憚的日本關東軍,張學良更是沒有一戰的勇氣。


張學良本一地方軍閥,對他來說保存實力是第一位的。在他看來日本人與中國人發生的小磨擦多如牛毛,小事發展到動槍動炮的也是常有的事。但每次都有驚無險地過去了,大不了倒個歉賠點款罷了。日本人不會置國際法於不顧,公然發動什麼戰爭的。在國際列強的干預下,日本人終將會撤兵,那時自己仍然是東北王。如果自己傾力與日本人血拚,拼到最後老本打光了不算,自己的老家恐怕要由別人來收拾殘局了。一萬多日軍也就夠在瀋陽撒撒野,還能跑哪兒去?這也是他迅速命令東北軍不要抵抗,撤往關內的原因之一。我們看到,退出東北的東北軍,游離於察哈爾、熱河一帶,不戰不降不離不棄。張學良一退再退,其真實目的我們無從得知。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保存實力,這是地方軍閥萬萬不能丟掉的底線。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就這一萬多日軍,居然就佔領了整個東三省。更讓張學良窩火的是,轉過年由日本人操縱的「滿州國」宣告成立了,東北成了人家的了,幾十萬東北軍成了水上的浮萍,只能在外飄來浮去。令人吃驚的是,偽「滿州國」成立後,最早承認的國家中,社會主義蘇聯的名字赫然其中。



解密:張學良為何不願葉落歸根?


日本扶植成立偽滿洲國後,將熱河劃入偽滿洲國領土,熱河一戰勢在必行。熱河在今河北省北部,是聯接華北與東北的要衝,進可入關收復東北,退可屏障保衛平津,地位之重要為各方所矚目。張學良率軍退出關外後,守衛在平津地區,熱河是他的轄區治下,熱河省省長是他的部下湯玉麟。守衛熱河,是他不可推卸的責任。當時,國民政府積極準備熱河抗戰,行政院長汪精衛制定了防守熱河的計劃。其方針是:增兵換將。鑒於東北軍的屢戰屢敗的現狀,國民政府計劃將駐山西的西北軍宋哲元、龐炳勛等部,調往熱河替換東北軍,以增強防守熱河的力量。對此增兵換將的計劃,張學良予以強烈反對。他認為國民政府此舉明擺著是想插手東北軍事務,進而削弱其在東北軍中的絕對權威。他堅決反對中央軍和西北軍進入他的轄區。他信心滿滿的向國民政府保證,有東北軍在,熱河當保無虞。他本人雖然表現出信心十足的樣子,可他的兵著實地不爭氣。


這期間發生了兩次大的戰事,讓東北軍進一步成為眾矢之的。一是一。二八淞滬抗戰。是役,十九路軍(廣東軍)在全國人民支援下浴血奮戰,連續擊敗日軍進攻,使敵三易主將,數次增兵,死傷逾萬,受到沉重打擊。廣東軍人的英勇表現,那種視死如歸的搏命精神,與東北軍的糟糕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二是長城抗戰,日軍向長城各關口大舉進犯,遇西北軍各駐軍的頑強抵抗,形成激烈的陣地爭奪戰。西北軍將士寸土必爭,奮勇殺敵,令驕橫不可一世的關東軍大感意外。其中宋哲元部趙登禹旅長率部繞攻日軍後方,組織大刀隊夜襲日軍營地,把日軍殺得如切瓜一般七零八落,並重新奪回了喜峰口。西北軍的大刀讓日軍聞風喪膽,中國軍隊重創日軍,使全國人心為之一振。


與此相反,長城抗戰剛一爆發,東北軍駐熱河守軍的主將湯玉麟,聞風立刻動員二百多輛軍車,搬運其鴉片私產。其下東北軍將士更是無心戀戰疾步後撤,以求自保。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狂妄的日軍僅以一百二十八名輕騎兵如入無人之境般的長驅直入,竟輕而易舉地將省會承德收入囊中。守衛熱河的東北軍有幾萬大兵,居然讓區區幾百日軍如入草原趕羊一般。東北軍的惡劣行徑,激起國人的一致聲討。熱河失陷,舉國嘩然,口水幾乎淹死了這位公子哥。戰後國民政府立即下令全國通緝湯玉麟,其所部亦被西北軍宋哲元部收編。張學良成了當時全國輿論抨擊的對象,用現在的話說,叫臭大街了。不得已他宣布離職出國考察。曾擔任過孫中山先生秘書長的馬君武先生在九。一八後氣憤難當,曾寫詩《哀瀋陽》一首諷刺張學良:


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正當行。


溫柔鄉是英雄冢,哪管東師入瀋陽。

告急軍書夜半來,開場弦管又相催。


瀋陽已陷休回顧,更抱佳人舞幾回。


在巨大的民意和輿論的指摘下,蔣介石要求張學良應當對國人有所交代。他提出兩個方案讓張學良選擇: 一、帶領東北軍進入熱河抗日前線; 二、辭去所擔職務,改組北平綏靖公署,由西北軍接替東北軍的防務。蔣介石請張學良二中選一。要麼帶著弟兄們上前線,要麼讓開地盤,讓別人替你打。張學良思忖再三,選擇了離開,不參加熱河抗日。不久,東北軍被調往陝北,進攻共產黨在陝北的紅軍。


當年同時發生的另一件重大事件也應當引起我們的注意。1931年初,中原大戰(蔣馮閻大戰)以蔣介石的徹底勝利告終。此時東北易幟,放眼望去,蔣介石有些躊躇滿志,他認為國民黨內已經沒有可以同自己相抗衡的政治力量。因此,他開始憑藉自己絕對優勢的軍事力量,在國家權力上大權獨攬,黨政軍一人說了算。蔣的所作所為遭到了國民黨元老胡漢民的強烈反對,面對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蔣介石毫不手軟,於31年2月將胡漢民軟禁在南京湯山。胡漢民為廣東籍,被蔣軟禁的消息傳出後,國民黨中的廣東籍軍政要員對此表示了極大憤慨。南方各路反蔣人士紛紛前往廣州,形成反蔣聯盟。不久,一個對抗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的政權——廣州國民政府宣告成立。9月初,廣州方面下達了出師討蔣的總動員令,雙方劍拔弩張,眼看一場大戰又將來臨。就在此時,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了。東北局勢的惡化,並沒有影響南京、廣州雙方的爭鬥,兩方你來我往將張學良晾在了一邊。最終在全國輿論的壓力下,對峙的寧粵雙方坐了下來,在上海開始了彼此的討價還價。於是我們看到,一方面是日寇在東北步步進逼,大舉入侵;一方面是寧粵桂三方兩地的國民黨軍政要員在上海連續數月的討價還價,爭權奪利。不久,蔣介石迫於壓力宣布下野。對張學良來說,此時的蔣介石已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可南京國民政府除了蔣先生外,他還能指望誰呢?所以我們看到,在他頻頻向南京發出要求支援的請求後,並沒有得到他想要的答覆,有的只是敷衍和推託。退出關外的東北軍,失去了自己的地盤,只能與昔日被自己狠坑了一把的西北軍,晉綏軍比鄰而居。不要說指望兩友軍的配合,不在背後黑你一把就算是燒高香了。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那是常態。

對蔣介石而言,攘外必先安內是其一貫的國策。國民黨政壇與日本是有著歷史淵源的,從孫中山時代起,接受日本人的援助就成了常態。由此或公開或私下給予日本一定的好處也是有目共睹的。日本人在東北的種種特權,並不完全是袁世凱的二十一條造成的,這其中也有當年的同盟會及後來的國民黨的默許和私相授受。蔣介石確實不願與日本人公開戰事,這在既使七七事變全國抗戰爆發,南京國民政府也未對日宣戰就可以看出。直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對日宣戰後,蔣介石政府才正式對日宣戰。此時,中國的抗日戰爭已經進行了四個年頭了(從七七事變算起)。


說到底,蔣先生也是一個新軍閥,而且是當時國內實力最強的軍閥。只要是軍閥,保存實力就是其必然的策略。何況當時的國家雖名義上統一,實則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況,國內派系林立,政令軍令根本無法統一,這讓蔣介石很是苦惱。在這種情況下,利用一切機會消除地方割據勢力,就成為其一貫的既定方針。這在他對四川軍閥劉湘和貴州軍閥王家烈所採取的手段可以看出,他是不會放過任何一次機會來削除地方勢力的。在紅軍長征的過程中,蔣介石的中央軍尾隨在紅軍的後面,借口追擊紅軍順帶著收拾了各地方軍閥,可謂摟草打兔子,兩不耽誤。共產黨和紅軍固然是蔣的心腹大患,而奉系軍閥是當時北方最大的地方軍閥,推動其與日軍抗爭,既可以削弱奉系的力量,又可以樹立國民政府的威信。以此來判斷,蔣介石怎麼會給張學良下達不抵抗命令呢?蔣先生主張抗日是沒有問題的,但在抗日與剿共上,剿共無疑是第一位的,他做不到一心二用。一連五次的圍剿,動用的兵力一次比一次大,軍費開支扶搖直上,成了國民政府的巨大負擔,可紅軍不但沒剿滅,反而離抗日前線越來越近。共產黨人提出的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得到了包括國民黨地方勢力的響應。在蔣看來,只有除去紅軍這個心頭大患之後,他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抗戰。「安內」是抗戰的前提,可「安內」僅僅是針對紅軍的嗎?恐怕不那麼簡單。以張學良與蔣介石的關係,他不可能不揣摸到蔣的真實想法。安內攘外,誰主誰從,蔣心裡有本帳,張也明鏡似的,只是誰也不會攤到桌面上罷了。


丟失了東三省,對張學良來說損失巨大,其個人的家產幾乎損失貽盡。而給東北軍帶來的,則是心理上的打擊,日軍不可戰勝,成了東北軍將士的信條。這從錦州之戰,熱河之戰,東北軍一觸即潰就可看出,至少在腐敗無能的東北軍部分上層,已經沒有了收復國土,打回老家的雄心壯志了。


其實張學良有許多次機會可以證明自己及所統帥的東北軍並不是酒囊飯袋。如果他不放棄錦州,華北的局面也許不會像以後那樣一步步地不可收拾。鑒於錦州局勢的重要性,南京國民政府曾電令張學良要死守錦州。就連當時已經下野的蔣介石都給張學良發去電報,請求其切勿撤兵。而張學良則在其所要求的經濟、軍事援助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不顧大局又一次下達了放棄錦州的命令,並「儒雅」地通知了日軍。至此,東北三省全境落入敵手。如此的快意,助長了關東軍的驕橫之氣,以至於追擊的日軍戲噱地稱東北軍為太監軍。


熱河丟掉後,失望之極的蔣介石讓張學良率領東北軍開赴陝北,負責圍剿陝北紅軍。有人否認這是蔣想讓張學良與紅軍兩敗俱傷,藉機打擊奉系力量。他們的理由是,「918」事變後,張學良的軍隊退進關內,除部分部隊駐紮在與東北毗鄰的察哈爾、熱河及平津一線,大部隊還是駐紮在西北。因為當時國內也只有那塊地方能安置下這批大軍,其他地方的軍閥是不會讓出地盤由東北軍駐紮的,況且那裡離陝北最近。這個論點近乎天真。蔣介石做夢都想「削藩」,這是勿庸置疑的。其實想想看,儘管東北軍退出了東三省,但幾十萬人照樣唯少帥之令是從,除了張學良誰也指揮不動。如果對此無動於衷,那就不是蔣介石了。在蔣看來,以東北軍的綿羊般的戰鬥力,也只能去碰碰剛剛經歷了兩萬五千里長征,疲憊不堪的紅軍了。我想張學良當初這所以痛快地答應去陝北剿匪,恐怕也認為,咱打日本不靈,打打紅軍應該還是有些把握的吧。畢竟幾十萬大軍閑在那兒,讓誰看了都不舒服。


其實紅軍固然讓蔣介石睡不著覺,可東北軍又何嘗不是呢?幾十萬無家可歸的流浪軍人,擺在哪裡都讓人頭大。何況東北軍從來就是外戰外行,內戰內行。素來軍紀極差,擾民掠民事件頻仍。給他們點兒事干,也好堵堵別人的嘴。蔣先生自不必說,就是一般人看來,這支大軍被日本人趕著跑,總不至於被紅軍也趕著跑吧。事情還真的出乎所有人的預料,紅軍下起手來比日軍還要兇狠,幾個回合下來,東北軍損失之大,讓張學良心痛不已。本想啃個軟柿子,沒想到卻崩了牙。而東北軍的表現則更讓蔣先生不僅灰了心,還心生疑竇。因為他發現東北軍在圍剿紅軍的過程中,居然手法嫻熟地玩起了地方軍閥的明暗手。明裡雙方叫陣,暗裡互通有無,前線無戰事。蔣先生派駐在西安督戰的中央大員也不是吃乾飯的,東北軍玩的那些小貓膩,早就源源不斷地彙集到了蔣介石的案頭。你東北軍攘外不行,安內也不行,那要你做甚。於是蔣放出話來,如果東北軍剿共不力,那就把地盤讓出來,讓中央軍來剿。這就意味著東北軍作為一個整體,有可能被拆散了。前邊紅軍惹不起,後邊中央軍也是咄咄逼人。蔣先生又親自飛來西安督戰,前進是死,後退是散,橫是沒有活路了。公子哥的脾氣一上來,干,西安事變爆發了。


從現在的資料來看,西安事變的爆發並不是一個蓄謀已久的事件。事前無預案,事後無對策,事件進行過程中手忙腳亂,完全是一幅先幹起來再說的情景。這種情景我們常常在影視劇中的黑道火併的場景中看到,老大步步緊逼,小弟忍無可忍,雙方終於攤牌。最後的結果無非是幾個:老大被做掉,小弟取代老大的位置;老大體面地退出江湖,小弟接管了老大的事業;小弟本事不濟挑戰不成,老大還是老大,小弟自殘謝罪等等。以張學良那種做事不計後果的公子哥脾氣,一定認為只要將刀架在老蔣的脖子上,他一定會乖乖地答應自己的條件,然後自己再跪在老蔣的面前,狠抽自己幾個嘴巴,流幾滴眼淚,事情就算過去了。可事情並沒有向他設想的方向發展。老蔣乃一代梟雄,經歷過多少大風大浪,當少帥的刀架在脖子上時還真不含糊,張學良提的條件一股腦的予以嚴辭拒絕。這讓張少帥慌了手腳,在他設想的場景中沒有這一幕,他反到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了。老蔣對張少帥說,國民政府抗日目標是明確的,目前所有的一切工作都是圍繞著對日作戰進行著準備。相反阻力在你這裡,東北抗戰讓你打,我支援,你認為削弱你的實力;你讓開,我來打,你又認為在你的地盤插進一腿;打紅軍你不願意,打日本你不敢,你到底想幹什麼?眼下內憂外患擺在面前,共產黨是最大的內憂,內憂不除你讓我如何能一心一意地對日抗戰?我們看到西安事變後,張少帥提出的結束內戰的八項條件,基本是屬於空洞無物,到不如後來共產黨提出的三項主張來的實惠。


西安事變發生後,美英政府立即發表聲明,予以嚴厲地譴責。認為事變影響了中國的抗日力量,造成了中國國內局勢的混亂,給日本人以可乘之機。國際輿論一邊倒地抨擊張學良,國內更是掀起了反對的聲浪。此時的張學良天真地認為,蘇聯政府一定會站在自己的一邊,但是他想錯了。斯大林得知西安事變的消息後極為震驚,他認為,現時的中國,只有蔣介石能夠團結所有黨派、團體、軍隊。沒了他,中國會立刻回到北伐前的軍閥混戰一盤散沙的狀況。蘇聯政府發表聲明,聲明措詞極其強硬。聲明指出,在日本大舉入侵的時候發動這樣的事變,是一種賣國行為。蘇聯政府強烈要求,立即釋放被扣的蔣介石和南京政府大員。斯大林通過共產國際告訴中共中央,不能支持張的行動,如果支持張學良處死蔣介石,蘇聯將與中共斷絕關係。斯大林給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發了一封措辭強硬的信,信中說,張學良發動的兵變是"另一次日本陰謀.......其目的是阻撓中國的統一併破壞高漲中的抗日運動"。如此激烈的態度,讓陝北的毛澤東都大感意外。各地方實力派是否支持張學良呢?除四川的劉湘外,大多數地方大員都對西安事變持否定態度。張事前寄予厚望的閻錫山、宋哲元、韓復渠等曾受到蔣介石排擠的北方實力人物,一改這之前的模稜兩可的態度,都明確表示反對張學良的舉動。至此,張學良原以為打出逼蔣抗日的旗號後,蘇聯會支持,國人會支持,地方實力派會支持。結果除了延安中國共產黨人,幾乎沒有人支持他發動的這次兵諫,中國大多數黨派認為他幫了日本人的忙。國內外輿論都批評張學良在國難深重之際,發動事變,製造事端,削弱了抗日力量,幫助了日本人。


此時只有日本人彈冠相慶。亂象叢生的中國,抵得上百萬日軍。這可是可遇不可求的「大好」局面啊,不但日本可趁機「三個月滅亡中國」,整個亞洲併入日本的版圖,也是指日可待的了。


應該說,中國共產黨人在西安事變後的表現可圈可點,他們從最初的興奮中迅速地冷靜下來。和斯大林的老謀深算比起來,中國共產黨人還是略顯稚嫩了。毛澤東及他的團隊通過認真分折國內外形勢,從更大的宏觀面認識到了西安事變演變下去的危險性。毛澤東承認沒有人能代替蔣在當時中國的地位和號召力,蔣出意外則中國必然分裂陷於內亂,日本人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地各個擊破,中國真的是要亡了。正因為認識到了這樣的危險,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參與調停,力主和平解決(黨史記載共產黨也沒有預料到西安兵諫)。中國共產黨人清楚自己的實力,三萬紅軍,狹小的蘇區,不被國際認可,決無挑頭的可能。


內外交困的張學良只能求助於共產黨人,希望延安幫他拿個主意。共產黨人以自己的睿智認清了當前的局勢,決心利用這千載難逢的機遇,在保證蔣介石安全的前提下,爭取得到最大的利益,實際上也確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蔣最終答應停止剿共,一致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就夠了,延安躲過了一劫。


西安事變以張學良親送蔣介石返回南京而結束,張學良開始了漫長的囚禁生活。我們不知道他為什麼這樣做,是又一次衝動?我想不是。一定是他已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築成大錯,情願接受任何處罰。以他的性情,一定是發現了足以觸動他內心的事情,讓他情願以自己的未來加以補償。


我們可以猜想一下什麼事觸動了他,讓他又一次不管不顧率性而為。


1. 也許在那種環境下,蔣介石與他真正推心置腹地交了底。讓他知道自己正在積極備戰,準備對日作戰。站在國家的層面上看問題,也許會讓張學良更加深刻地理解蔣的良苦用心。


2. 也許他認識到他的率性而為對共產黨人帶來的巨大好處。他是一軍閥,對共產黨素無好感,在剿滅共產黨這一點上,與蔣素無二致。西安事變的最終解決,讓張學良認識到了,在這次事變中,蔣是輸家,東北軍是輸家,只有共產黨是最大的贏家。


3. 也許他真的自認為光明磊落,無怨無悔,好漢做事好漢當。結束內戰,一致抗日的目標即已達成,所有的後果,哥們一人承擔,決不連累大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發現新動態 的精彩文章:

林彪的五員悍將和幫凶都曾屢立戰功
中國歷史上十大偷情皇后
林彪黨羽李作鵬的另一面:血戰廖耀湘 解放海南島
開國上將楊成武的十個孩子今何在?
日軍拼刺刀時為何寧死也不敢開槍?一是不敢二是不能,原因很簡單

TAG:發現新動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