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寺風鈴給人以智慧和靈性

佛寺風鈴給人以智慧和靈性

有一種鈴聲如清脆的鳥語,時常迴旋在耳畔。每當在燈下閱讀佛教類書籍時,那鈴聲越過層巒疊嶂的山峰,伴著淙淙的流泉,像音符一樣無聲沉落在心中。那是來自西雙版納曼閣佛寺的鈴聲。

佛寺風鈴給人以智慧和靈性


「叮—鐺」,「叮—鐺」,人還未到寺前,曼閣佛寺佛塔飛檐下懸掛的風鈴聲便已入耳,夕陽西下時,鈴聲的韻律顯得那般清脆、悅耳。


本文由「135編輯器」提供技術支持


曼閣佛寺,傣語稱「窪曼閣」,意為中心佛寺。位於風光旖旎的瀾滄江邊,四周環繞著傣家竹樓和菩提、芒果、檳榔等高大闊葉樹,是典型的南傳小乘佛教寺院,是西雙版納的古寺之一。

佛寺風鈴給人以智慧和靈性


步入庭院,觀池塘小荷,聽松濤嘯嘯而起,響鈴徊繞,頓感神清氣爽。白日里寺院的深廣,殿閣的恢弘,此時早已掩入夜幕,悄然無聲。此刻,主宰這寧靜清涼夏夜的,竟是往日里這小小的不起眼的風鈴。


「叮—鐺」,「叮—鐺」。風鈴聲伴和著聲聲蟬鳴,悅耳動聽,極富韻味,彷彿在感召來者,敦促思考。


在尋常人看來,風鈴的功能無非是驅驚宿鳥,或是建築的裝飾,但於佛教則不然。禪宗素來講求以觀、聞、嗅、覺等諸般方式,細微地體味自然對於內心的感召,以參禪悟道。清澈、激越的風鈴聲,正可以勸導世人自主其心,自凈其意,從而獲得心靈的安寧與自由。這才是佛寺風鈴更深一層的妙用。正如《契經》中云:「供鈴鐸於塔廟,世世得好音」。


「叮—鐺」,「叮—鐺」。如水晶一般純凈,似清風一樣透爽的風鈴聲,不高亢,錯落有致,就像一把無比鋒利的透明的刻刀,刻著那似乎已遲鈍麻木的神經。

此時,大腦似乎一片空白,只有那清脆的「叮鈴」聲。這聲音,似一滴滴清露,砰然滴進我那溽熱的心,更似一股清泉,柔柔地淌過我沾滿灰塵的靈魂。一瞬間,它點亮了我的眼睛,撥開了我慵懶的思緒。


伴著風鈴聲,放眼望去,曼閣佛寺忽然增添了無限的神韻,剎那間變得清幽而靈動;僧人坐禪的山洞忽然增添了飛來的風采,一時間變得聖潔而高渺;就連旁邊的山坡,也一轉眼變了模樣,樹變得蓬勃生動,草變得舒展自然,顏色可人……


環顧左右,我發現幾個朋友似乎受到了風鈴聲的感染,或若有所思,目光飄渺地遙望遠方;或意會神迷,痴痴地望著這小小的風鈴。

佛寺風鈴給人以智慧和靈性


曼閣佛寺氣度不凡。但見蒼松掩映,葉片被夏日的驕陽染得一片翠綠,清涼的風,環繞著枝條葉子,似乎是佛在向眾生解頌經文玄機。


穿過大殿便是禪房,一慈眉善目身著黃色僧袍的長老接待了我們,笑容可掬地說:「你們來到寺中說明與佛祖有緣,世間萬事萬物構成的因果關係皆因緣生,阿彌陀佛。」說罷,長老抬頭仰望佛塔飛檐下懸掛的風鈴,口中念道:「行善積德,奉獻小我,造福蒼生」。


風鈴對話


與中國禪宗的「風幡之爭」寓意相同,古印度佛教有「風鈴對話」。傳說有一次,禪門所尊西天十七祖伽耶難提同十八祖伽耶舍多在殿前聞聽風鈴聲:「鈴鳴耶,風鳴耶?」伽耶舍多問。「非風非鈴,我心鳴耳。」伽耶難提答。「風幡之爭」討論的是視覺與心的關係,「風鈴對話」討論的是聽覺與心的關係。

佛寺風鈴給人以智慧和靈性



長老的一番話,讓我忽然醒悟:旅遊、休閑、朝聖、待人、處事,乃至生活中的一切,皆出於心境,心境則因時因事因人而異。名勝古迹、名山大川,只是創設了一個適宜點燃心境的溫度,美麗的風景能否達到我們內心深處仍是個未知數。在我們每個人胸中,都隱藏著的一顆渴望純凈的心,打開它的,卻唯有一枚獨一無二的鑰匙,這枚鑰匙,也許是旖旎風光,也許是厚重的文化,可有時,也許僅僅是一本書,一幅畫,甚至是一個場景、一句話,一陣清脆的風鈴聲……


「叮—鐺……」


文字來源:民族時報


圖片源自網路


歡迎分享轉發!


統籌監製:許興旺 責編製作:李鵬臻


微信ID:zgmzbwx


中國民族報微信、微博歡迎各界朋友踴躍投稿。


歡迎訂閱中國民族報


國內統一刊號:CN11-0192


郵發代號:1-23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民族報 的精彩文章:

張大千臨摹時曾破壞敦煌壁畫,確有其事嗎?
「吃飽穿暖」之後,讓科學健康文明成為各族群眾的幸福生活方式
「傳女不傳男」的黎族制陶工藝,你知道嗎?
雲岡石佛被切割成130多塊掩埋1600多年,近日拼復重生
6種少數民族非遺技藝集體亮相

TAG:中國民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