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首在午門?其實是小說家瞎編的
在電視連續劇里,經常會聽到「推出午門斬了!」等話語,午門成了傳言中處決死刑犯的場所。實際上是以訛傳訛,斬首從來不在午門舉行。但是午門斬首這種傳言又是因何而起呢?
「推出午門斬首」的說法,在正式的史籍記載中是不存在的,普遍存在於民間傳說中。尤其在一些歷史小說和戲曲之中,敘述此類情節的更多,對民間的影響也是相當大。不過這一說法的淵源並不太久,大約是從明代才開始有的。因為這個傳說本身是與「午門」的歷史密切關聯的,而宮門以「午」為名,是元末明初的事情。
自古以來,我國歷代封建統治者莫不大建宮室,其中見諳史籍記載者,為數可達數百。但歷考其門闕之名,在元代以前,則均未見有「午門」之稱。無論是秦代的阿房宮,還是漢代的長樂、未央、建章諸宮,都沒有午門。史載未央宮的正門是北門,稱作「北闕」,也稱「元武闕」;建章宮的正門,則稱「閶閭」。唐代皇宮的正南門是「承天門」;另有著名的「大明宮」,它的正門叫「丹風門」。北宋汴梁的皇宮正門是「宣德門」,西京宮殿的正南門稱「五鳳樓」;而南宋在臨安的宮殿正門則名「麗正門」。元大都的宮殿,正南門是「崇天門」。總之,都沒有一個被叫作「午門」的門闕。
到了元末至正二十七年,朱元漳在南京稱吳王,開始修築宮室,他把皇城的南門命名為「午門」,這是「午門」之名的第一次出現,但它是皇城之門而不是宮城之門。明洪武十年,朱元漳又在南京改修大內宮殿,決定把閥門稱作「午門」,這才是皇宮的正門以「午」為名的開始。到永樂十五年,朱棣在北京正式修建宮殿,一切都仿照南京皇宮之制,其宮門的正門,也沿稱午門,又稱五鳳樓。從此直到清代,始終未變。「推出午門斬首」之說中的「午門」,應是皇宮的南門,也就是紫禁城的正門。
午門之名,是元末明初開始有的,那麼,與午門相聯的「推出午門斬首」之說,當然也只能在此之後產生。在小說傳奇等作品中,在明以前,也未見有推出午門斬首的情節,自明代以後,就逐漸見到並且日益增多。《封神演義》及《說岳全傳》內均有提及午門或推出午門斬首的情節,清代所大量出現的才子佳人小說、公案小說及雜劇之內,關於推出午門斬首之說,更是屢見不鮮了。
雖然在明清兩代產生和流傳關於推出午門斬首的情節內容,卻並不等於當時真有這一類事情。因為歷史事實證明,這種傳說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誤解。按照傳說來看,普通的百姓,根本進不了午門,所謂被推出午門斬首的對象,只能是專指那些能進得了午門、見得到皇帝的官員。在明清兩代,確實處斬過許多朝臣。尤其是明代,有過多起誅殺朝臣的大案。但歷史典籍的記載,都證明他們不是被斬於午門之外。像明初洪武年間宰相胡惟庸、大將軍藍玉等大臣的被殺,據《明史》所載,都是「棄市」。棄市也就是被斬於市曹,即街市所在。明末著名抗清將領熊廷粥、袁崇煥的冤死,也是被斬於市曹。清代歷史上也屢斬大臣,尤其是在西太后那拉氏當權之時,曾經處死過她的政敵肅順等人;戊戌變法時殺害過積極推行變法的譚嗣同等六君子;義和團運動時期曾處死過許景澄等三名高級官員。但他們也都不是被殺於午門之外,而是在宣武門外的菜市口。
封建統治者的殺人,既是要用屠刀來維護自己的專制權威,更是要藉此恐嚇人民,所以其刑人之地大都選擇在街市所在。另外,在當時封建的觀念下,殺人被認為是凶事,在一般情況下,皇帝是不會讓這種不吉祥的殺人之地靠近自己的宮室的。所以自古以來,刑人之地不僅不在皇宮大內的門口,而且一般是要在都城之外。不過,午門外雖然不是斬人的處所,也並未發生過在午門外斬人的事例,但並不能就此斷言那些提及「推出午門斬首」的故事和傳說純是杜撰,毫無來歷。
歷史上確實是有不少官員曾被拿在午門問罪,也確曾有不少官員死在午門之外。這類的事情是發生在明代,而且大都發生在「常朝」之時。「常朝」是皇帝會見群臣商處日常政務的一種制度。明代常朝的地點主要是在奉天門,所以也叫做「御門聽政」。一般小說戲曲中描述朝臣們五更待漏的早朝制度,就主要是指這種御門聽政制度。因為在明代前期,幾乎是每日都要舉行聽政,而且有時每日三次,即早朝、午朝和晚朝。明代舉行聽政的奉天門,在明嘉靖三十六年後改稱皇極門,它就是清代的太和門,是進午門以後的第一道門,所以在舉行聽政之前,官員們都在午門外等候。聽政開始,皇帝便服臨門,文武京官由午門進入,行叩頭禮後分班侍立,依次奏事請旨。各藩府差官及謝恩陛辭的外任官員,則在午門外候旨進見。在這過程中,往往會發生拿問在班官員的事件,其中最通常的原因是官員們的「失儀不謹」。諸如失手將朝笏落地,或年老體弱在叩頭時跌倒在地,或打斷別人奏事等等,就立即會被糾儀御史參奏拿問。因為奉天門之前就是午門,所以只要一被拿出朝班,那當然就是被押出午門了。但這類過失不致被處死,一般處理是:「御史及序班糾奏失儀官員內過大者,聖旨:錦衣衛拿了;過小者,聖旨:饒他。」不過還存在另外一種情況。
如果官員們因奏事或進諫觸犯了皇帝,往往會被拿出午門外施以「廷杖」。廷杖就是當廷杖責,這是明代所特有的一種懲處官員的殘酷刑罰。廷杖之下,被打致死是常有的事。總計有明一代,先後在南京及北京的午門外,廷杖大臣達五百多人次,死者眾多。廷杖之下雖然也是死者累累,但廷杖在名義上不是死刑,所以明代常朝時所發生的失儀拿問或廷杖大臣,雖然都與午門聯繫在一起,都有推出午門的情節,然而它與推出午門斬首並不是一回事。到清代以後,廷杖大臣之刑已被廢止,而且清代御門聽政的地方也不在午門內的太和門,而是向後移至乾清門舉行,官員們都是在乾清門外等待朝見。因此清代在常朝時所發生的種種事件,與午門就聯繫不到一起了。另外,不管在明代還是清代,最高統治者誅殺大臣,也並不是簡單到當場推出就斬的地步。即使臣工們犯罪當死,一般也都是先加以逮捕,送交刑部或指定王公大臣們審訊定擬之後,才予處刑。所以,「推出午門斬首」的情節和傳說,只不過是一種小說和雜劇中的戲劇性。
※當真有「推出午門斬首」一說?
※古代真的有「推出午門斬首」嗎?
※故宮午門都誰可以走?為何皇帝總說」推出午門斬首「?
※還原一個真歷史:「推出午門斬首」純屬胡扯,只會打屁股!
※古代人為何在午時三刻斬首,還要在秋後問斬,有什麼說法?
※揭秘傳說中殘忍的「午門斬首」:知道真相的我竟無言以對
※明清時的刑犯 最後一頓飯吃什麼,斬首的所在是午門
※歷史告訴你,電視劇中的「推出午門斬首」實際上是傳言
※為什麼古代要在秋後、午時三刻斬首?有一說法是劊子手怕鬼魂報復
※清朝死刑犯的故事!斬首地點是午門還是菜市口?最後一頓飯吃什麼
※古代被斬首後,腦袋還有感覺嗎?有人做了一個實驗
※據說這就是害我盆栽月季的元兇,果斷斬首示眾!
※古人為斬首要固定在午時三刻?
※古代令牌往出一扔,然後便推到菜市場斬首,其實跟我們想的不一樣
※三更造飯、午時斬首……這都是幾點的事兒?
※在清朝做海盜有什麼下場?跪成一排被斬首
※斬首百萬的秦軍不戴頭盔?石頭片給出答案,專家們一臉懵逼
※封神演義,姜子牙下令將此人斬首,月老:他還有段姻緣未了
※古代為什麼要選午時三刻斬首犯人,其實原因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