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中醫基礎知識(圖文珍藏版)
在學習中,經常有學員反饋,不知該如何著手學習中醫基礎知識,今天,小編特地整理了關於中醫基礎知識,其中有不少用圖文表格形式,能讓您更直觀、更科學、更有總結性的了解和學習,無論您有無中醫基礎,都非常值得您收藏!(學習了解更多醫學知識)
陰陽對立:
陽-天、晝、外、動、熱、男、氣、火的、向上的、明亮的、亢進的、強壯的等。
陰-地、夜、內、靜、寒、女、味、水的、向下的、黑暗的、衰退的、虛弱的等。
陰陽消長:
陰陽對立、依存關係不是靜止不變的。不斷處於〝陽消陰長〞或〝陰消陽長〞的變化中。
人體臟腑組織的陰陽性:
上為陽,下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四肢為陽,軀幹為陰;背屬陽,腹屬陰;外側為陽,內側為陰。
五臟屬陰,六腑屬陽。
器官的功能屬陽,形體屬陰。
五行的相生相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的相生相剋,不是絕對的。相生之中,寓有相剋;相剋之中,也寓有相剋生。
附:人之五行分類
臟腑學說
臟腑學說是以五臟為中心,配合六腑,聯繫五體、五官九竅(眼、舌、口、鼻、耳、前陰、後陰)、五志等,連結成一個「五臟系統」的整體。精、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
五臟:肝、心、脾、肺、腎。
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
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包。
五臟
1、心:心為君主之官,主神明。心主血脈,其華在面。開竅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
心包絡:亦稱心包,是包裹在心臟外圍的一層衣膜,膜上分布著明顯的脈絡。護衛心臟,傳導心主的命令。
2、肝:肝藏血。主疏泄,調節精神情志,促進消化吸收。肝主筋,其華在爪。開竅於目。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
3、脾:主運化,主統血,主肌肉、四肢。開竅於口,其華在唇。
4、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外合皮毛。主肅降,通調水道。開竅於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與喉嚨、聲音有關。(金實不鳴,金破不鳴)。
5、腎:藏精氣,主生殖,發育。主滋養和溫煦各臟腑組織。主水。主納氣。主骨、生髓、充腦,其華在發。開竅於耳,司二陰。
命門:部位在兩腎各一寸五分之間(肚臍後面遙遙相對,脊椎骨上面)。命門即是腎陽,『腎無此即無以作強,而技巧不出矣;膀胱無此即三焦之氣不化而水道不行;脾胃無此則不能蒸化水谷,而五味不出矣,肝膽無此則將軍無決斷而謀慮不出矣;大小腸無此則變化不行,而二便閉矣;心無此則神明昏,而萬事不能應矣』。
六腑
6、膽:附於肝,與肝相連,和肝共同發揮疏泄作用。膽內貯藏〝精汁〞(膽汁)。因膽汁清凈,又稱為〝中精之腑〞。臨床上對驚悸、膽怯、失眠,多夢等證,常由膽來治療。
7、胃:位於膈下,上接食道,下連小腸。分上、中、下三部。上口為賁門,稱為上脘;下口為幽門,稱為下脘:上下脘之間名為中脘。主要功能是受納和熟腐水谷。
8、小腸:上連於胃,下通大腸。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吸收具有營養作用的精華部分,歸之於脾,轉輸五臟。同時將糟粕中的水液,滲入膀胱,雜檅下送大腸。小腸的功能,往往概括在脾的功能中。
7、大腸:上端接小腸,交換之處稱闌門;下端為肛門。生理功能是傳瀉糟糪粕。
8、膀胱:位於小腹,接受由腎和三焦下注的水液,有貯藏和排泄小便的作用。
9、三焦:上中下三焦的總稱。因它不是一個具體的臟器,而是人體胸腹之上中下三部及其所在臟腑的概括,有〝孤腑〞、〝外腑〞之別稱。主要功能是運行水液,敷布原氣,主持諸氣,司人體氣化以推動臟腑的功能活動。病理上,上焦病包括心、肺的病變,中焦病包括脾、胃的病變,下焦病主要指肝腎的病變。
腑與腑之間的關係
消化功能在胃、小腸與膽的協同作用下完成;吸收功能主要在小腸,同時與大腸、三焦也有關; 排泄功能則在膀胱、大腸和三焦共同作用而完成。
病因
發病原理
人體內部(臟腑組織的生理功能和機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即正氣)和外界環境(各種致病因素,即邪氣)相互鬥爭中,邪氣處於暫時的優勢。
致病因素
1、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伏氣)
2、疫癘:具有強烈傳染性的外來致病因素,形成的主要原因為氣候的特殊變化及環境衛生不良。
七情:
喜:喜樂過度影響到肺。
怒:不獨傷肝,亦可傷及其它臟器。
憂:憂傷肺,亦能傷脾。
思:思慮傷神(心),也能傷脾。
悲:傷心,也有因內髒髮生變化,而後產生悲哀癥狀。
恐:傷腎。腎藏志,心藏神,血不足則志歉,志歉則易恐,恐則神祛。
驚: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飲食和勞逸
1、房室不潔:色慾過度,損傷腎中所藏之精氣。
2、創傷和蟲獸傷害。
3、蟲積:因飲食不慎,恣食生冷瓜果以及油膩肥甘之品,致濕停熱生,醞釀生蟲,久而成積。或誤食污穢不潔的食物所致。
4、中毒:毒蛇猛獸,飲食中毒,藥物中毒。
5、遺傳。
6、痰飲:內臟功能失調,津液凝聚而成的病理性產物。一般以質稠濁的叫痰,清稀的稱飲。
7、瘀血:又稱蓄血,因氣虛、氣滯或血寒等原因,使血液運行不暢,或離經之血不能及時消散。瘀血形成後,導致臟腑功能失調。
診法
望診
1、望全身
2、望神
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
3、望色
色是臟腑氣血的外在表現。以鮮明、榮潤、含蓄為佳。
4、望形體
觀察病人體質強弱和體形的肥瘦,以及頭、背、腰、膝、骨的異常表現。有〝肥人多濕〞,〝肥人多痰〞,〝瘦人多火〞,〝瘦人多勞嗽〞之說。
5、望姿態
觀察病人坐、卧、行、立的動態。
6、望局部
7、望頭面部
頭、發、面、目、鼻、耳、口、唇、齒、咽喉、頸項。
8、望軀幹四肢
胸、腹、背、腰、四肢、皮膚、二陰。
望舌
望舌質:神,色,形,態。
望舌苔:
苔質:厚薄,潤燥,腐膩,剝落,有無根。
苔色:白,黃,灰,黑四種苔色。
望苔、質合參:
望排出物
望痰涎
望嘔吐物
聞診
1、聽聲音 - 語言、呼吸、咳嗽、嘆息、嘔吐、呃逆和噯氣
2、聞氣臭 - 病體氣臭、口氣味、排出物氣味。
問診
1、一般情況
2、問主訴和現病史
對五味的偏嗜,也可測知臟氣的偏盛偏衰:好食甘者脾虛,好食辛者肺病,好食酸者肝虛,好食咸者腎虛,好食苦者心病。
問診
《十問歌》: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
問寒熱
問頭身
問口渴與飲水
問飲食與口味
問二便
問耳鳴、耳聾
問睡眠
問婦女病
問小兒病
問既往史、家族史和個人生活史
切診
脈診
六綱脈:浮、沉、遲、數、滑、澀。
浮脈主表證,沉脈主里證,遲脈主寒證,數脈主熱證,滑脈主虛證,澀脈主實證。
遍診:應用不便,已不常用。切按全身可以觸摸到的動脈,包括頭(上)、手(中)、足(下)三部,每部各分天、地、人三候。
三部診法:應用不便,已不常用。頭部的人迎(以候胃氣),腕部的寸口(以候十二經),足部的跗陽(以候胃氣)。病情危篤寸口無脈時,常診人迎、跗陽來斷胃氣的存亡。
寸口診法:把腕後分為寸、關、尺三部,每部又分浮、中、沉三候,合起來稱三部九候。兩手各有寸、關、尺,共為六脈。
按診
按肌表:察寒熱、察潤燥、察腫脹、察瘡瘍。
按頭頸
按胸腹:心下滿而痛者為「結胸」,屬實。心下滿,按之濡軟而不痛的為「痞氣」,屬虛。
按手足
手足俱寒:陽虛寒盛。
身熱而手足不溫:熱厥證
身涼而四肢厥冷:寒厥證
手背熱甚:外感發熱
手心與小腹熱甚:內傷發熱
手心熱甚於額者:虛熱纏綿
額熱甚於手心:表熱
小兒高熱指尖發涼:驚厥。
按腧穴:膽病可在膽俞出現壓痛,肝病在肝俞和期門穴有壓痛,肺病在肺俞可摸到結節, 胃痛可在胃俞和足三里穴有壓痛。
辯證
臟腑辨證
心與小腸病辨證
肺與大腸病辨證
風寒束肺、寒邪客肺、飲停於肺、痰濕阻肺四症比較
風熱犯肺、熱邪壅肺、燥邪犯肺三症鑒別
脾與胃病辨證
胃病寒熱虛實鑒別
肝與膽病辨證
腎與膀胱病辨證
腎虛診斷標準
腎病五證比較表
臟腑兼病辨證
心腎不交、心脾兩虛、心肝血虛、心腎陽虛、心肺氣虛、脾肺氣虛、脾腎陽虛、肺腎陰虛、肝腎陰虛、肝脾不調、肝胃不和、肝火犯肺
氣血津液辨證
六經辨證
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
衛氣營血辨證
8.衛分證:多見於溫病的初期,溫邪客表,肺衛失宣。
9.氣分證:大多繼衛分證後出現,邪入氣分,里氣蒸騰。
10.營分證:身熱夜甚、舌紅絳、心煩躁擾。
11.血分證:熱盛動血,心神擾亂。
三焦辨證
治療法則
治病求本,扶正袪邪,調整陰陽,調整臟腑功能,調理氣血關係,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預防
未病防病
加強精神修養,注意心理衛生
順從四時,適應氣候變化
飲食有節,力戒偏嗜
起居有常,勞逸適度
鍛煉體格,健壯身體
華陀創造「五禽戲」,即模仿虎、鹿、熊、猿、鳥的行動及飛翔姿態,以鍛煉身體。
避免傳染,切斷傳染途徑。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石家莊御珍堂職業培訓學校微信公眾平台:聶氏御珍堂【nieshiyuzhentang】,完全免費訂閱,歡迎欣賞!
※奇經八脈是大葯 學好經絡病不愁
※意料之外,艾灸究竟能治多少種病?
※看臉知健康,艾灸補出好氣色!
※殺手級坐姿大盤點 保護脊柱刻不容緩
※色如桃花膚如雪,女人快來灸這個奇穴
TAG:江湖郎中王校長 |
※最全的中醫五行知識(建議收藏)
※中小學語文基礎知識:哲理俗語大匯總,一篇讀懂中華文化!
※中醫基礎知識
※中醫基礎知識術語—辨陰陽
※全面分析《海賊王》中的世界地圖、大陸、島嶼、航海工具等知識!
※三文魚史上最全知識寶典
※【文史知識】皇帝敲竹杠
※知識帖 佛教與玉文化
※史上最全的翡翠知識圖解
※香文化知識小盤點——伴隨中國傳統文化的香文化
※史上最全:珠寶基礎知識大全!
※楹聯基礎知識——對聯的語法分析(2)
※傳統文化里的知識
※西洋參基礎知識百科(一)
※高三的語文知識——文章六面體(四)
※詩文知識:古文背誦的四種方法
※《奇幻森林》中的有趣生物知識(微劇透)
※公共基礎知識(八)
※初中語文知識點全面總結:古詩、古詞、古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