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待救自己而死的太監卻輕視救大明而亡的忠臣?天啟皇帝不背這鍋
明亡於萬曆。這是現在很多人持有的說法。此說在《明史》中也有反映。《熹宗本紀》里有言,「神宗末年,廢壞極矣。雖有剛明英武之君,已難復振」。何況,繼位的熹宗,算不得剛明英武,他「庸懦」,權柄掌握在奶媽客氏以及宦官魏忠賢之手,死前甚至還留下遺命,「魏忠賢、王體乾忠貞可計大事」。他「濫賞淫刑,忠良慘禍,億兆離心」,最後清人給出結論,「雖欲不亡,何可得哉」?
(魏忠賢與客氏 劇照 圖片來源網路,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似乎是為了證明《明史》中對朱由校的判斷沒有錯,幾十年後,宗室愛新覺羅·昭槤在《嘯亭續錄》如此感慨,「其遼左、奢安殉死諸公,如王三善、張銓等,亦頗有人。帝罔知憐恤,乃煦煦於溺死之閹,亦可謂厚其所薄矣」。這裡面提到幾件事。其一是天啟皇帝曾經在遊玩時划船落水,高永壽、劉思源等三個太監為救他溺水「犧牲」。為了不忘他們對自己恩德,朱由校在瀛台建海神祠,「塑明內官像三人祀之」,封三個太監為神。
(明朝太監劇照 圖片來源網路,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如果光從這件事上,似乎說明了朱由校是個知恩圖報之人。然而,昭槤所無法理解的是,在天啟朝,那些被閹黨所害的正人君子,「指不勝屈」,朱由校卻不感念他們的忠誠。如果說這尚可理解,因為當時他正寵信著魏忠賢呢,則為明朝平定內亂,被抓不屈而死的王三善;在遼東抗擊後金被俘自殺殉國的張銓也不「憐恤」,就真是難以理解,只能說明朱由校厚太監而薄朝臣。
(朱由校劇照 圖片來源網路,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不過,熹宗真的沒有憐恤張銓他們嗎?翻到《明史 張銓傳》,可知張銓中進士之後,數次就遼東戰事獻策,認為因為遼東一地之勢而在全國不斷加稅,只會導致「竭天下以救遼,遼未必安,而天下已危。」甚至,他冒死陳言,萬曆皇上您自己錢庫里金銀堆積如山,卻不拿出來用,「與瓦礫糞土何異」。朝臣請皇上拿點私房錢出來補貼國用,你裝作沒聽見;一有人說要向民間攤派,早晨上的奏摺,晚上就批下來了——這國是你老朱家的呀,你如此不重視,我真是想不通。
(明朝與後金的戰爭 劇照 圖片來源網路,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想不通,好啊,那就派你到遼東去。這就與袁崇煥類似了,站著說話不腰疼,你不是叫著遼東該如何如何嗎?自己去試試吧。到了遼東之後,經略袁應泰下納降令。張銓力勸不可,卻沒被接受,感慨,大禍臨頭啦!不過,他已決定以死守遼,最終被俘,後金兵要殺他,他伸著脖子就上去了,就怕你不殺呀!金兵怕讓他求仁得仁,反而全了他的名節,又把他送回官衙。決心一死的張銓「衣冠向闕拜,又遙拜父母,遂自經」。此時為天啟元年七月,消息傳到京城,新繼位的朱由校「贈大理卿,再贈兵部尚書,謚忠烈。官其子道浚錦衣指揮僉事」。一個「再」字,可以說明對他之撫恤,雖無建祠立廟,卻也是榮哀倍至了。而且,他父親張五典在家休養,「詔以銓所贈官加之,及卒,贈太子太保」。由是可知,昭槤說天啟皇帝沒有「憐恤」,實在有點「黑明朝」的意味。
※羅布泊又發現古城古墓,出土了一些寶貝,這顆玻璃珠子應該很值錢
※此人曾是日本首相的「大哥」,想用交際花拉攏洋人被痛罵為賣國賊
※此人被稱為日本的商鞅,妄想與俄國瓜分中國,自己卻先掉了腦袋!
※孤男寡女,同一屋檐下住了幾十天,什麼也沒發生,太監都不相信
TAG:凡人摸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