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鵬‖談王國維「治學三境界說」與書法學習
「望盡天涯路」,望得再遠也沒有用。「獨上高樓」,上到那兒幹什麼?還要刻苦,還要全力以赴地追求。古人所謂「十年寒窗」的苦功,世界上再大的天才也不能不經歷這個階段。
?
??? ??
我寫了一件書法作品,內容是王國維論治學三境界。藉此機會談談做學問的三重境界。
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歐陽永叔)。此第二境界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辛幼安)。此第三境界也。」他所講的治學三境界,是從古人詞里摘出三段:第一段出自晏殊《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段引用柳永《蝶戀花》「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段引用辛棄疾詞《青玉案》「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按照王國維的說法,第二種境界引用的是歐陽修的詞,實際上出自柳永。以我理解,像王國維這樣的大學問家前人詩文爛熟於胸,是不需要查書的,就憑記憶引用一般都比較準確,但是有時難免也會有小失。這種情況比如魯迅的雜文里也出現過,無傷大雅。
王國維提出的治學三境界,有一些朋友是讀過的,有的沒有讀過。沒有讀過的要學習,讀過的也要再學習,而且要不斷地加深理解。我最近再一次重讀,也覺得有新鮮感受。
先講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昨天晚上,西風吹來,綠樹凋零了。這個「凋」字用得非常好,詩詞里的動詞十分重要,一般人可能用「殘」,或者用「催」,亦或用「摧」、摧殘,也可以用吹風的「吹」。但是都沒有這個「凋」字準確獨到,大概到秋冬交替的時候,樹葉就凋零了。「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獨自一個人登上高樓,秋高氣爽,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這幾句話,原是寫景、寫人,借用來說明做學問的第一個境界。大家注意「獨上高樓」這幾個字,為什麼要一個人上、為什麼要獨,我覺得至少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居高望遠,排除干擾、不與世俗同流,自有獨立的立場和見解。正因為這樣,我覺得第二層意思就是講耐得住寂寞。「望盡天涯路」,因為站得高所以看得遠,王國維在這裡強調的是做學問要高瞻遠矚,要有遠大的志向、遠大的目標,如果不是獨上、如果站得不高也就望不到天涯路,註定只能成為凡庸的人物、做平庸的學問。
以上說第一重境界。
再講第二重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古人的衣服多為寬袍大袖,束一條帶。「漸寬」,為什麼會漸寬?人瘦了。如漢代的《古詩十九首》第一首中有「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越走離家越遠,人瘦了,衣帶就寬緩了;「為伊消得人憔悴」,為了理想中的人、為了他心愛的人,憔悴了。引申到做學問上面,就是說要刻苦追求,日夜不停地追求。做學問必須要經過這重境界,沒有這個境界,第一個境界就空了。
「望盡天涯路」,望得再遠也沒有用。「獨上高樓」,上到那兒幹什麼?還要刻苦,還要全力以赴地追求。古人所謂「十年寒窗」的苦功,世界上再大的天才也不能不經歷這個階段。
最後講第三重境界。辛棄疾詞,題「元夕」,極力寫元宵節熱鬧景象。「眾里尋他千百度」,在人群里找「她」,尋找心愛的人;千百度,就是無數次地找,人太多了難找。但還是要千百次地苦苦追求。忽然一回頭,「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心愛的人,原來就在燈火若明若暗的那個地方,若明若暗,有朦朧的感覺。或者,可以認為已經找到了,就是「她」了,但是還要進一步去追求,直到零距離的接近。「驀然」、「闌珊」用語都好,有時間、空間,給人以聯想餘地。
這三重境界,是相對獨立的,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這三重境界可以同時並存也可以交替進行。比如大家這一次學習,也可以說就是第二重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大家全力以赴在學習,集中精力、心無旁騖。然而第二重境界不會從這次學習才開始。
第一重境界起點或遲或早,或高或低,在志向高遠的人身上總會有所體現。至於第三重境界,可說是人生的大完美,但有時面對一個難題,一件難事,經過刻苦努力而驀然有所獲,也可以納入第三境界吧!不過我們要記住,王國維說的畢竟指「成大事業、大學問者」,所以我們要對自己提出高要求。《孟子》上面有一則故事:「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
非然也。」是不是後一個人不及前一個聰明?
顯然不是。所以孟子說,下棋雖是小技,「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不悔,為什麼不悔?因為他有追求、有目標,他要獨上高樓,絕不半途而廢,不會有始無終、淺嘗輒止,寧可為之憔悴,哪怕人都變瘦了、衣服變寬了,也還要堅持。經過不斷地追求,終於到達理想境界。
然而,這種境界也沒有結束,還在繼續著。三重境界,原意都同情愛有關。王國維取來比大事業、大學問必經之路。王國維在引用之餘作幽默語:「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治學三境界先介紹到這裡。再跟大家探討一下我的書法作品,這是一件草書,寫王國維的「三境界」。創作中有些想法藉此交流,互相有益。過去我常講,一幅字寫完要反覆地看,但是放在桌上看、放在地上看,再掛起來看,感覺是不一樣的。看作品一定要保持距離,隨字的幅面與字體大小有區別。我有一個朋友,習慣把寫好的作品放在地上看,隨便往地上擺也不大講橫豎規矩,他說,既然能在牆上掛為什麼不能往地上放。實際上那樣效果並不好。把作品放在地上,而且是亂放,不會有好的效果。考慮問題逆反心理於創造性思維有益,但有些規律是共性,是需要遵守的。比如黃金比率,即0.618,把長為1的直線段分成兩部分,使其中一部分對全部的比等於其餘一部分對於全部的比,大體為2:3,3:5,5:8,8:13……一本書、電視電影的屏幕,大致上比例就是黃金律,適合人的視覺習慣。這些都是從古希臘以來研究得出的結論,不要輕易否定。但是有一些比例可以變化,不是都不能變,在合理的情況下是可以變的。比如人體是對稱的,所以衣服也是對稱的,有非對稱的衣服,也有美感。但不管怎麼說,衣服的對稱美,仍舊是永恆的。我建議大家寫好一張字,倘是比較大的,最好掛在牆上看,面對著它,還要注意遠近距離,最好是既能看得全面又不至於太遠,以保證視覺的總體效果。並且要細看,看每一個字是不是經得起推敲,既要有視覺的衝擊力,又要耐看。現在有很多作品,都是為展覽而作,尺幅大、吸引眼球,「致廣大」卻較少顧及「盡精微」。
我把我寫這張字的過程簡單說一下。首先說一下它的形制,現在有些人的創作習慣,一般不是寫4尺整張就是4尺對開。展覽會不歡迎橫式。這都屬於作品的「外部形式」,然而成了習慣,也會有損於審美的多樣性。我這幅字是隨便裁了一塊皮紙寫的。開頭「昨夜」兩個字,墨漲得比較厲害,「昨」字的「日」字旁,墨漲開,「昨夜」寫得比較大,繼續寫下去就要有變化。過去王鐸、傅山寫字常出現漲墨,有的可能用材料(綾、絹)有關。如果用墨太多,墨漲得太厲害,也可以棄置。但「昨夜」兩個字寫完以後,感覺還可以繼續寫。用墨的對比,我平時不夠大膽,也許是缺點。第二行筆畫比較細了,因為右邊的「昨夜」寫得比較大,粗重,如果還寫得比較粗甚至字還那麼大,那就缺少變化了。這裡面就有一個行氣的問題,所謂的行氣就是要照顧行與行之間的關係,要有對比,在對比中形成變化統一。「獨上高樓望盡」,這幾個字連著寫。「消得」兩個字寫得比較重,筆畫比較粗,是為了與「昨夜」形成呼應。「獨上高」幾個字稍微長一點,與右邊「昨夜」兩字拉開距離。「獨上高樓望」幾個字一氣下來,偏右,所以「盡」字就重心往左偏一點,顯得行氣更好一些。第三行「天涯路」、「衣帶漸」幾個字想盡量與右邊有對比,「漸」由三部分組成,三點水、車和斤,「斤」與三點水和「車」拉開,向右邊一行靠,三點水和「車」向左邊一行靠,整個字寫的拉得比較開。我記得陸維釗先生寫字,比如說昨天的「昨」,左邊的「日」和右邊的「乍」,中間空隙很大,「日」字往左邊一行靠,「乍」字往右邊一行靠,我覺得這是他的特點,受他的啟發也借鑒了這一點。偶爾這麼寫是可以的,但不能都這樣,都這樣又會形成習氣,做作,「伊」字寫得比較正,比較寬綽,在總體上形成了虛實的對比,這也是一個變化。再下面「消得人憔悴」,「得人」寫得比較重,和第一行的「昨夜」形成呼應。前面「昨夜」比較重,後面沒有呼應會欠完美,但在什麼地方形成這種呼應,事先並沒有任何的考慮,不過創作的過程中會有一種感覺,就到這裡形成了。「眾里尋他千百度,」「那」字比較重一點,又是呼應,「人卻在燈火」筆畫突然變細了,字形偏小,「闌珊」的「珊」字和前面第四行的「伊」字一樣相對來說比較正。一件書法作品,真草隸篆可以雜糅,但要做到整體的合理、和諧。我臨過幾遍從篆書轉變到漢隸這個階段的作品,比如《陽泉使者舍熏爐銘》。書體在歷史演變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新意。魏晉時代書法介於隸、楷轉化期間,別具一格。有些魏碑筆鋒被刀鋒淹沒,降低趣味,要多看那個時期的書寫體,看佳品。說融合,也不大可能在每一件作品中把各種書體融進去,但是隨時要有一點加減,豐富內涵。另外,我覺得不一定每一件作品的墨色變化都非常大,但也不能沒有一點變化,有時候變化是即興的,即境生變,平常在我們潛意識中儲藏的一些感覺這個時候就用上了。這裡說到底還是要有儲藏,平時多學多看,不然新意從何而來?
這件作品裡「驀然回首」幾個字,寫的時候漏掉了。這種情況大家可能也遇見過,或者因為一點小事走神了,或者背誦不夠熟練了,創作過程中可能漏掉或寫錯字。按照我的習慣,如果寫得不大滿意,撕掉拉倒,不覺得可惜,但這一幅字我感覺還可以,所以就又把漏掉的字給補上了。怎麼補這幾個字?這裡面也挺有學問的,要做到儘管是補上去的,但要讓人感覺是自然形成的,好像本來就應該是一件作品裡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按照作品來看,補這幾個字利用有限空間,當然不能寫大,也不能過小,也不能寫得很緊密,只能相對松一點。
「驀」字偏大,「然回首」小,間隔松,全看整體效果。另外,後面「王國維論為學三境界」幾個字也比較小,這也可以看做是一種呼應的需要。一件作品,我們應該把它當成一個獨立的完整的藝術品,補上的字不要認為是外加的,要把它當成整體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這是我的一點創作體會。當然,以上所說都是事後根據作品的分析,寫的時候有沒有這個意識呢?
要說沒有這種意識,那怎麼能寫得出來呢?但如果腦子裡斤斤計較於「安排」的話,作品也就不能自然形成了,就顯得生硬、做作,這種意識應該在若有若無之間。古人名作、佳作,常有將字覆蓋、塗抹、圈點的現象,無論怎樣都不損害作品的完美。
我家裡掛一件八大山人書歐陽修《晝錦堂記》五尺整張的複印件,個人風格突出,「做」得比較明顯。我有文章《溯源與循流》作了分析。我問過王朝聞先生,石魯的畫做不做?他說:「做」。我又問石魯的字做不做?他說「更做」。其實,書畫創作不做或完全靠做是不可以的。所謂的做,就是有意識地安排,但不能一心想著經營、安排,要把功夫都放在這上面,作品的格調不會很高。石魯的畫,在構思上著力,像《南泥灣途中》一類,還有晚期小品,都很有生活氣息。蘇東坡說得好,「無意於佳乃佳」,但也不可以完全無意,那樣的話,「佳」也不會有。書畫創作的過程,要達到既有意也無意的境界。
回過來再談做學問的三重境界。做學問,起點要高,要看得遠而且肯下苦功夫,要「為伊消得人憔悴」,最後才能進入到理想的境地。
也有人會說,我的追求儘管不那麼高,但也不差的,不也有了成績嗎?不想吃那麼大苦頭。然而王國維那段話是專門針對「成大事業、大學問者」而言的。我們應該知道「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易經》),做學問還是要取法乎上,培養高的境界、高的思維能力。平常要多看經典的書法作品,提高眼界。嚴羽《滄浪詩話》:「見過於師,僅堪傳授;見與師齊,減師半德也。」大意說,識見超過老師,只能做點像老師那樣傳道授業的事;識見與老師一般,便只能獲老師之半。此話說到頭了。
書法教學,我以為可以也應當是多元化的。培養人才的途徑不應單一。佛學講修道的途徑,「頓悟」與「漸悟」都成正果。我們這個班的十六字方針「宏揚原創,尊重個性,書內書外,藝道並進。」其實並不是我們發明的,是從歷代的書法大師的經驗中總結出來的。科學、文藝都是如此。「宏揚原創」意味著從傳統的精髓裡面找到你所需要的那一部分。下面緊接著就是「尊重個性」,尊重自己的個性也尊重別人的個性,這樣就多元化了。光尊重自己,唯我獨尊,就沒有多元。你好我好大家好,也無所謂真正的多元。任何科學都是這樣的,自己的個性也並不都好,比如創作過程中的習氣,好嗎?
「習氣」恐怕很難融入共性。共性里有個性,個性里也有共性,個性和共性的關係,我們一同認真研究。學經典作品、優秀作品也不要局限少數幾種。有人認為當前不少創作皈依「二王」,又僅得表皮,甚至陷入套路。這意見值得參考重視。
這裡讀兩段馬克思的話,很深刻:一段是:
「任何領域的發展,不可能不否定從前的存在形式。」「任何領域」,各學科門類都包括在內了,書法也一樣,歷史上的書法大家如張芝、鍾繇、二王、蘇黃米蔡等等,也都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又有所否定然後再加上自己的東西;還有一段話是:「在辯證法中,否定不是簡單地說不,或宣布一事物不存在,或用任何一種方法把它消滅。」以上兩段話要合起來讀。否定,不是簡單地把以前的扔掉,消滅推倒重來,像「文革」期間「打倒一切」。辯證法的否定或叫做「揚棄」,在此同時,便有了繼承基礎上的創造。我覺得,這兩段話把馬克思主義關於辯證法的方法論已經說得非常透徹了。
最後,希望大家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多融合、多發揮自己的想法。寫完以後掛著看,好的地方保留下來,不好的地方加以改進。這裡要掌握一個度,怎麼樣才是適度、才是恰到好處,是很難做到的。所以我們要培養比較高的審美境界,一件書法作品的好和壞,如果用最簡單的語言來說,離不開雅和俗,不能否認這一點。今天看到同學們的作品,水平不一,總體來說還要注意加強基本功。有些人的字你看了之後感覺將來有前途、有好的發展,雖然暫時寫得不太好,但是會有發展的空間和潛能;而有些字儘管寫得熟練,讓人感覺要進一步提高比較難。無論處在哪一種狀態,都要學習。前一種不學習不行,後一種如果能夠很好地學習認真地改進當然也能提高。為學「三境界」,中間一個境界非常重要。沒有這境界,前一個落空,後一個也達不到。我平時與人談問題,有人一聽立即表示懂得,有人卻懂得慢,喜歡懷疑、提問,再獨自去想。我個人比較推崇後一種,對許多事常常處在「不甚懂」的狀態。像飲食保持有點飢餓,這個感覺比較好。
??
??
打開2017最新版書藝公社APP
http://a.app.qq.com/o/simple.jsp?pkgname=com.appbyme.app204770
發現更多精彩!
與120000+會員、10000+書壇精英共同交流!
點擊播放 GIF/25K
※經典‖明傳王寵 扇面
※一葉一菩提‖佛教題材繪畫、寫經專場
※一日之跡‖庭有餘香,謝草鄭蘭燕桂樹
※陳忠康‖書法,該如何說?
TAG:書藝公社 |
※黃庭堅曾學王安石書法?
※哲學、藝術學雙博士,《中國書法》雜誌副主編趙際芳書作欣賞!
※徐靜蕾:『學書法』
※首都師範大學書法藝術碩士王學嶺書法作品欣賞!
※國務院原副總理吳學謙書法欣賞
※歐陽中石先生談學習書法
※教師書法培訓與學生書法學習——四知書屋
※詩聯學堂:王文治楹聯書法欣賞
※書壇泰斗沙孟海大師對書法學習的一些建議
※哲學博士、藝術學博士後,《中國書法》雜誌副主編趙際芳女士書作欣賞!
※四知書屋新動態——組織教師書法培訓與學生書法學習
※林語堂:書法是中國美學基礎
※中國藝術工作者王純傑:教奧巴馬的女兒學書法,桃李滿美國
※荊霄鵬的硬筆書法欣賞和學習
※曾翔|「二王書風」的學術定位與書法文化
※中國書法里的美學思想
※潘基文苦學書法,讓中國人汗顏
※吉林大學博導叢文俊,自學楷、行書法,當選「書壇年度人物」
※碑學巨擘趙之謙楹聯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