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草的戰爭
中國古代戰爭中,軍糧是最根本也最重要的物資,幾乎沒有之一。一支失去了給養的軍隊即便再剽悍善戰,用不了多久也會因飢餓而喪失戰鬥力,長平之戰的趙軍已用自己的慘痛教訓再清楚不過地證明了這點。《管子》稱:「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凡與敵對壘,勝負未決,有糧則勝,是故軍無輜重則亡。」西漢時期的晁錯也在《論貴粟疏》中稱:「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也。」
出於這樣的原因,當時各國都十分重視糧草儲備,秦國就有專門的《倉律》,對此進行了各種嚴格規定:糧食入倉時,穀物要按黃、白、青三種分別儲藏,還要註明儲藏數量、各級主管人員;取糧食時,如果不是原入倉人員來出倉,就要把倉中的糧食都稱量一下,稱出的數目和入倉時一樣才允許出倉,以防管理者私吞糧食。
這些儲藏的糧食一般以萬石為單位,每萬石被稱為一「積」;像舊都櫟陽這樣的重要城市,是兩萬石一「積」,咸陽倉則是十萬石一「積」,這叫太倉,天下最大的太倉是敖倉,位於魏國廣武,也就是後來「楚河漢界」的地方。史料沒明確記載這座倉庫儲藏了多少糧食,但秦末戰爭中,它先是給秦軍,後來又給劉邦的漢軍提供糧草,保守估計,存糧至少能供數十萬人次吃上四五年,其糧食儲備量無疑是個天文數字。
光有豐厚的糧草儲備還遠遠不夠,糧草運輸是一個更棘手的難題。
現代戰爭中,軍糧都是經過處理後的壓縮食品,往往由士兵們隨身攜帶;但古代並沒有這樣的工藝,士兵們的軍糧都是真正意義上的糧食,不可能隨身攜帶很多,只要幾天就會告罄。一旦遇上時間稍長、規模較大的戰事,只能從後方將糧草運來,集中囤積在一處,在作戰間隙現行烹煮;如果是長達數百里的遠征或追擊,甚至需要先將糧草秘密運送到距戰場較近的地點隱藏好,等軍隊正式開拔後,再來到這些指定地點,獲得補給。
當時沒有汽車等現代化交通工具,想要運輸糧草,一般只能由人力或畜力運輸,但他們在運糧途中同樣要吃糧食,路途越遙遠,消耗口糧也就越多。《漢書?主父偃列傳》記載,蒙恬北擊匈奴的時候,糧草主要從如今山東的黃、腄、琅琊等地區運到內蒙古,每運輸三十鍾糧草,只能有一石最終運到前線,其他絕大部分都會在路途中消耗掉。正因為這種驚人的消耗,中國古代的軍隊中真正專職作戰的士兵只是少數,大部分都兼任運糧的後勤人員。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估算,一支理論上10萬人的軍隊,需要30萬民夫運糧,其中能夠上陣打仗的士兵也只有7萬人。
更重要的是,一旦糧道被敵軍截斷,後方的糧草無法運輸到前線,幾乎就等同於己方的失敗。長平之戰中,白起正是注意到當地山路崎嶇狹窄,趙軍運糧十分艱難,派出奇兵切斷了趙軍補給線;數十年後的巨鹿之戰,秦將章邯儘管也意識到保護糧道的重要性,專門建甬道運糧,卻還是被項羽故伎重施,切斷了糧道。被包圍又失去糧草的趙軍和秦軍,最終不得不在飢餓中選擇了投降,兩場大戰的結局早在糧道被切斷後就已註定。
在當時條件下,解決運輸難題的最佳方式只能是水路運糧,一方面船隻可以承載大批糧草,途中的消耗也遠小於陸路運輸;另一方面,如果能順流而下,運糧會更加便捷。《華陽國志》載,名將司馬錯曾率領十萬大軍、上萬艘大舶船,載著六百萬斛大米,從蜀地出發,浮江伐楚,攻佔了商於之地。
征服百越時,由於嶺南地區山巒連綿,陸路運輸極為艱難,秦軍遲遲無法取得戰事的進展。後來一名監御史「祿」設計了靈渠,連接了湘水、灕水,軍糧得以從關中地區沿著南方密布的水網一直運到嶺南腹地,糧草問題迎刃而解,這也成為整場戰爭的轉折點,靈渠修成後的第二年,秦軍就基本平定了嶺南地區。
另一種解決方式是從敵方那裡奪取糧草,這樣既解決了自己的給養,又削弱了敵軍。《孫子兵法》稱,聰明的將領要學會從敵人那裡獲得糧食,每吃掉敵軍一鍾糧食,相當於自己得到了二十鍾;每吃掉敵軍一石草料,相當於自己得到了二十石。歷史上也有些這方面的戰例。春秋時期的城濮之戰,晉軍擊敗楚軍後,曾經「三日館穀」,也就是在楚軍營地駐紮了三日,吃繳獲的軍糧;楚漢戰爭期間,敖倉一直是劉邦項羽反覆爭奪的焦點,雙方目的自然都是為了儲存在那裡的大量糧草;不事生產的游牧民族更是主要靠掠奪為生。
不過,「因糧於敵」的情況大多隻適用於短期內結束、距離較近、規模也較小的戰爭,歷史上更常見的還是燒毀敵軍糧草。漢武帝打擊匈奴時,名將衛青千里奔襲,攻克了匈奴的趙信城,獲得了大量軍糧,但漢軍來不及將這些糧草運走,最後只在此飽餐了一天,離開前將剩餘糧草盡數燒毀;官渡之戰中,曹操突襲了袁軍的烏巢,也是燒掉了那裡的糧草,迫使袁紹撤軍。
如果是長期的拉鋸戰,最穩妥的方式還是屯田。也就是在邊境地帶專門開闢田地,由士兵們、從內地遷徙來的戍卒罪犯們進行耕種,官府派出專職人員進行管理。這樣既克服了遠途運糧的困難,也可以使軍隊在長期戰爭中獲得穩定糧草供應。蒙恬在北疆戍守時,有可能採取了屯田,到了西漢時期,名將趙充國正式創造了這一形式;東漢末年,曹操也在許昌實行屯田,這為他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祝融:上古的火官與楚人的先祖
※潛伏者蘇秦:一生欺騙,只為忠誠
※活人祭祀真的存在嗎?
※最歷史之三:最專一的皇帝
※人類「受騙與幻覺」簡史
TAG:十五言 |
※糧草先行之二戰德國單兵食品
※糧草先行是戰鬥力最好的保證——喝出來戰鬥力
※二戰奇葩的日印聯軍,沒有糧草,大家一塊吃草
※農村水田裡粗大的「水蠟燭」,是千年前士兵們充饑的「救命糧草」
※歷史上最強大的王朝,兵將有用不完的糧草,卻因為這些糧草被滅亡
※山海經傳奇之決戰崑崙6: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來看看中國和印度的軍糧對比
※二戰最殘酷的一場戰役,美日拼殺僵持70日,日軍斷糧草集體自殺
※都言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他的出現解決了漢武帝對外征戰的尷尬
※中國人不懂的奇葩戰爭:糧草不夠咋整?找敵人要!
※賀龍從二方面軍一把手到解放戰爭中糧草總管,為什麼官越做越小?
※周末歐冠決賽,熬夜「糧草」你準備好了嗎?
※袁紹憑藉糧草充足、城池堅固的優勢,決定守而不戰
※「文化的糧草就是積累資料」
※糧草不足,食用人來飽肚的軍隊
※經常見古代戰爭中糧草說燒就燒,難道燒個糧就真的這麼容易嗎?
※官渡之戰曹操燒了袁紹的糧草就穩操勝券了嗎?事實並非如此
※最悲慘的年代,外出戰爭不帶糧草的他們到底是吃什麼
※安史之亂睢陽保衛戰,糧草斷絕城內易子屠人而食,將軍甚至殺掉愛妾給士兵分食